造价师和监理工程师:皇帝生病的时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05:14

        皇帝生病的时候
 

       颐和园一间华丽的寝宫里,权势显赫的慈禧端坐在一张杏黄色的御座上,不时咳嗽着。她的两只手臂搁在两张小几上,两个女官把两方很薄的手绢覆在她的手臂上面。小几旁跪着四个头戴刻花珊瑚顶红围帽,身穿朝服,颈上挂着串珠的御医。四个人聚精会神、屏声静气地轮番给慈禧按脉。按脉完毕,磕过头,便蹑手蹑足地走出这间寝宫。他们议论一番后,各开出一张药方,还须将所用的药物在“本草纲目”等方药书上用黄笺标出,由太监总管李莲英递进去,备慈禧查对过目,以决定取舍。。。。

       这就是御医给帝后看病的情景。

       清 代皇宫里设有太医院,它是礼部领导下的一个独立机构。太医院有院使(正职)、院判(副职)各一人和御医十五人。这些御医是各地官吏推荐保举上来的。他们大多是学识卓著、医术高明、经验宏富的地方名医。御医在宫中轮流值班当差,个个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他们深知“事君有如共虎眠”,即使一点小小的过失或差错,也会招来大祸。由于责任重大、态度严肃,御医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理法方药的路子较广,运用的手段也很多。加之宫中药物质地优良、采集道地、配置齐备、炮制严格、称量准确、煎用及时,更为御医们提供了发挥医术才能的广阔天地。时至今日,宫廷医疗的经验仍是值得重视的。

                          预防和治疗并重

       在我国历代皇宫里,早有防疫的医疗措施。光绪年间,北京流行瘟疫,宫中有不少人得病,弄得人心惶惶。为此,御医议了“避瘟丹”。这种“避瘟丹”由雄黄八两、鬼箭羽一斤、丹参一斤、赤小豆一斤组成,和蜜糖一起加热拌合做成丸。方中的雄黄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杀虫、辟秽、解毒药,鬼箭羽能治恶疰,丹参有活血化瘀之效,赤小豆能解毒渗湿,四药合用,具有辟秽、解毒和避疫的功效,能用于预防某些急性传染病。

       可是,这次瘟疫来势凶猛,“人若感触,十无一生”、于是,御医又拟了“避瘟丹又方”,其组成是:生甘草。南苍术、北细辛、黄乳香各一两,一起研成细末,加红枣肉半斤,做成圆饼。将此丹放炭火上取烟熏,可以保“三日无灾,一家免难”。值得一提的是,方中还规定了按时令加药,即“入夏加干石膏一两”,以增加清热解毒的作用;“入冬加朱砂五分”,以镇心安神。烟熏消毒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防疫方法之一,民间习惯在端午节用苍术、艾叶熏烟,以驱邪避疫,实验证明,这样却能消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在“避瘟丹又方”中,细辛辛温宜散,乳香芳香开窍,甘草解毒,所以“药味寻常,其功立见”。

       夏天预防热邪和中暑,也是宫中医疗活动的一件大事。按宫中旧例,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要在乾清宫、寿安宫、养心殿、颐和园等地发放暑汤,供王公大臣、宫中人等饮用,以防止中暑。如“香薷汤方”、“暑汤方”等就是。除此之外,慈禧还服用可以避疫的“武威丸”,清暑辟秽。她热天常用的“灵应痧药方”,也有辟秽解暑的作用。如果“口含三丸,则邪热不侵”。

人参是宫中常用的一种滋补品和药物。慈禧每天要噙化人参一钱,以补养身体和预防疾病。为了保证慈禧的用药,西太后用药底簿上载有光绪向西太后请安时,检查人参是否够用的情形,可见宫廷里对药补的重视。不过,天天吃人参,也并不好受。例如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刚进京的御医马培芝和其他御医,在给慈禧开的“养心归脾汤”中加“煎人参五分”。结果“人参未服”。同年八月十二日,御医又提议:“太后秋分前后三日,宜用人参一钱或八分,清晨进服。”这一次,慈禧也许觉得多吃人参作用不太大,于是干脆明确表示:“不愿服参”。

       除人参外,清宫医案中的其他补益剂也颇为盛行。有的方子,用药虽一般,但配伍巧妙,显示了御医用心的良苦和医术的高超。如补脾肾的“扶元和中膏”,可用于久病后的脾虚食少、胸闷呃逆、消化不良。它的组成是:党参一两五钱、於术一两炒(炒过)、茯苓一两研(研碎)、砂仁四钱研、归身一两炒、杜仲一两、炒制香附六钱、生黄芪一两、谷芽一两炒、鸡内金一两烘焙、半夏八钱加姜炙烤、佩兰草六钱、生姜六钱、红枣肉二十枚;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兑冰糖二两为膏,每服三钱,白水冲服。另有益气健脾、温补肾阳的“扶元益阴膏”,六味地黄丸加金樱子、菟丝子的“益阴固本丸”以及原为小儿而设的香甜可口、药气味少的“八珍糕”等。这些补益剂之所以有“扶元”、“固本”之称,是因为其中肾阴阳双补、先后天兼顾的意思。

                                               内治和外治兼施

       外治法在民间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清宫中,外治法能够流行,是有客观原因的。帝、王、后、妃、嫔不仅“四体不勤”,与劳动无缘,就连穿衣、系带这些料理自身生活的小事,也得由旁人代劳。肢体长期不活动,肠胃功能势必衰弱。同时,他们动辄服药,身体对药物的抗药性增强,敏感性降低。这都迫使御医多采用一些外治法,加之外治法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少,于是便在宫中盛行起来。

       御医常常将内服方药制成膏药摊帖。如光绪七年,御医李鸿藻拟的“益寿膏”,用药多达五十味,大多是温补肾阳药,贴于腰间或脐穴,可以治腰痛、腹痛和月经病。慈禧年轻时就有月经病,中年后行经时又常常腰膝酸沉。“益寿膏”专门为此而设。

       光绪经常头痛、眩晕,据他自己说,是因天寒未带小帽引起的。在他的“起居注”里,就记载着不少“洗头方”。如御医范一梅和佟成海拟的“皇上洗头方”,其组成为:天麻一钱五分、桑叶一钱、薄荷八分、白芷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羌活一钱、银花一钱、川椒六分,用水煎后洗头,可治头晕眩晕。

       慈禧和光绪都喜欢用“令发一长方”。其一是“东行枣根三尺”,“蒸之两头汁出,收取涂发,即易长。”其二是用桑叶和麻叶煮水洗发。光绪是个身躯瘦小、体弱久病的人,又逢中年夭折,想必头发短疏灰白。可是,1980崇陵开放,人们见到光绪的头发仍然黑而且长,或许就是这些外用方子的作用。

                                     珍贵的遗产

       随着御医的不断征召进京,民间的一些单方陆续带到了宫中。当然,宫中的有些秘方,也可能的通过其他途径传入宫里,或者是宫中首创的。

       宫中秘方为数不少。如由醇王府传抄来的“九分散方”,因取九分重的药装袋,每服一袋,故名“九分散”。该方为伤科要药,功能化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红肿疼痛等症,宫中常常使用,确实有效。它的组成是乳香、没药、马钱子、麻黄各四两,土鳖虫、自然铜各四钱,共研细面。现今南京所制“九分散'成药与这一方子成分相同,在国内享有声誉。又如目前各地所产的清火解热药“万应锭”,恐怕也是清廷秘方。

       “竹叶膏”也是宫中秘方。它可治皮肤湿热疮疡,药有生竹叶一斤去梗净、生姜四两、净白盐六两。将竹叶熬出浓汁,再将生姜捣汁同熬,沥渣,同盐熬后干敷。鲜竹叶可清心、凉胃、除烦、利小便,同生姜一起熬,可助竹叶清热渗湿的力量。补益剂“平安丸”也是清宫秘方。它由檀香、落水沉、木香、丁香、白蔻(仁)、肉蔻仁、红蔻、草蔻、陈皮、炙厚朴、苍术、甘草、神曲、炒麦芽、山楂各二两,共研极细面,制成蜜丸吞服。该方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呕,无病之人服后也颇为有益。所以,乾隆时常作为恩典,赏赐大臣。

       午时茶在民间是早有声誉的,它主治风寒感冒、食积吐泻、腹痛腹泻等症。慈禧曾使用过加味午时茶,在午时茶中外加焦三仙、橘红、炒青皮等,以治疗食积气滞。这是因为她喜食北京烤鸭等肥甘厚味之品,长年患有脾胃病。民间有名的验方“吊筋药”也传到了宫里,改名为“山栀外敷药方”:单用山栀子一两,以白面烧酒和匀,作饼贴上,可治疗跌打损伤。

       由此看来,清宫秘方实际上是集民间验方和宫中御医提出的方子的大成,是一份珍贵的中医药遗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医药学在近代所达到的是怎样一个高峰。只要我们认真加以整理、研究和发掘,必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医药学的临床和理论知识,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