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邮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你好欧洲(六):饮食,旅店,少数民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09:46

你好欧洲(六):饮食,旅店,少数民族

(2011-05-11 14:25:10)转载 标签:

旅游

分类: 欧洲随笔

 

罗马街头的美女

 

下班了,走在路上的修士们

 

本人正在视察罗马的书店,装逼照,本人完全不懂意大利文。

我们在罗马住的这一区在市中心附近,往东走十五分钟到中央火车站,往西走十五分钟到圆形竞技场(没错,就是最著名的那个)。这一带中国人很多,学校放学出来一半多都是中国孩子。街上能看见中国教堂教会,中国人开的批发小零碎的店也很多,塑料项链啊、钥匙扣啊、廉价钱包啊之类的,生意似乎很好。罗马核心景区内到处有老黑卖假LV包,一看就是天朝出品,而且此处卖的都是B级货,仿得都很糙,我怀疑都是从我们住的那一区批发来的。

说到卖中国货这件事,颇值一讲。在欧洲比较大一些的旅游城市,比如罗马、米兰、巴黎、巴塞罗那等地,有很多阿拉伯人(注1)和黑人向来往游客兜售中国产的小玩意,潮流紧跟内地行情。最显眼的,就是晚上站在广场或者大街上,向空中高高弹射出一个螺旋桨似的的东西,带闪光的,看上去很好玩儿的样子;还有带电池的陀螺,这类东西在国内的景点也到处有人卖而且流行好几年了。总之国内的景点卖什么这里一样卖什么。没见有游客买过,不过,如果完全没市场,他们也不会卖了是吧。

有一次我在巴塞罗那坐地铁,看见几个卖小零碎的黑人躲在地铁站里躲城管,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其中一个竟然摘下帽子伸向了我……不知是对所有人都这样,还是只对我这样的东方游客如此。做小买卖的和乞丐,这在我们看来距离很遥远啊,从这镜头,或许底层黑人在欧洲的处境可见一斑。欧洲的底层黑人,据我感觉,不管做着多么辛苦的工作全都老实本分,若上去问路,也特别的彬彬有礼,甚至会比白人还更亲切热情似的。在欧洲,像法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殖民地延续至今,殖民地上的黑人、阿人属法国籍,所以过来打拼的很多。像齐达内、西塞、亨利这些法国队里的大哥们,其实祖上或自己都是这些殖民地来的,有些阿人开的咖啡馆、小吃店还会悬挂齐达内等人的照片。

阿人的年轻少女,也会像我们国内的打工青年一样在公共汽车上用手机播放流行歌曲,而且你放心,一定是阿拉伯流行歌曲。但黑人就不会,他们的种族自尊显得安静礼貌,在大街上走路都习惯溜边儿似的(纯说一个感觉,没有不敬之意),与阿人那种稍带侵略性和耀武扬威的自尊感不同。在欧洲的大城市走一走,常能见到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黑人,但衣冠楚楚的阿人是肯定没见过的(海湾地区来的游客不算),至于华人,没钱的穿戴和国内穷人差不多,有产中国人穿得都像美国人。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欧洲的饮食、交通、旅店都贵,其中尤其以旅店为甚,不提前预订的话真的会有点儿吃不消。便宜旅店一概统称B&B,取Breakfast & Bed之意,带独立卫生间的小房间其实相当于青年旅店的小标间,我们在欧洲通过预订得到的打折价在35-75欧一天,这在欧洲旅店中已经是极低的价格了。

罗马这家旅店太小,早餐要拿着餐劵去一条街之外的Bar吃。顺带说一下,在欧洲,Bar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酒吧,而是全天营业的。早晨经营早餐,白天卖三明治,晚上周围的住户来喝酒聊天。以我的经验,早餐都没有问题,午餐晚餐就千万不要来了,这种Bar都不开火,一切食物包括Pizza和意面都用微波炉加热,虽然便宜倒是比吃正餐的Restaurant便宜吧,但吃那个真不如干脆吃三明治或者麦当劳……

早餐店是最让人觉得温馨亲切的地方,在那里坐一坐,吃个牛角面包喝杯咖啡,看周围的熟客进来和老板打招呼,你会觉得在这样的地方不会有任何不好的事发生。就像我们中国的早点店一样,只有周围的住户才会来,尤其是早晨阳光明媚的时候,连太阳都显得很家常。与我们所住旅店搭伙的这家Bar,店长是个意大利老头,雇了两个中国伙计(轮流上班)和一个韩国收银员(想必这一带韩国人也很多?)。没事店长就唱歌,完全没有征兆“嗷”的一声就开始,而且大多是在客人少的时候,客人多的时候他尽顾着聊天了。我们到的早,和一个颤颤巍巍的穿皮草的佝偻老太太共享店里唯一的桌椅,各自吃各自的面包喝各自的咖啡(注2),互相偷偷瞧对方。那几天在那里吃早点,见到了各种各样住在附近的人:聋哑美女是老顾客,一进门就依依呀呀的和大家打招呼,最奇怪的是店家全听得明白她在说什么,几个人拥抱行吻颊礼后还聊天呢;上班去的壮劳力一进门就跟店里每个人,包括我们点头致意说早晨好;西装笔挺的上班族匆匆走进来,话都没说店家就给了他一包东西,打个招呼付了钱就走了。店家迎来送往,客人少的时候“嗷”一声开唱,我和媳妇互相瞧瞧,都觉得闯进了不得了的地方,赶紧三口两口吃完走人。两个死游客,不好意思总占着人家如此家常的雅座啊。

有天中午,在万神殿附近一家Restaurant吃正餐。真坐下点了菜之后才发现,坐下来仔细吃的全是游客,当地人,比如旁边政府机关里出来的职员们,全站在吧台旁边吃三明治喝咖啡。我照样买了个三文鱼三明治吃(3欧左右,比正餐要便宜很多),比正餐好吃。我觉得我们吃的那个意面意粉太多起司了,以东方人吃来口味太重太腻。而且不仅仅这家如此,几户每家中等餐馆(名曰某某Restaurant的,欧洲各地价格相差不多,基本都算中等餐馆吧,最便宜一个人20欧左右,上不封顶)都是如此。想起在国内看的一个美国的美食电影,讲一个美国小妞儿学做法国菜的,里面的总结陈词有一句:怎么做好吃?多放起司就可以了。

 

你看看这pasta起司有多少,这怎么吃啊啊啊啊啊


翡冷翠街头的糖果摊位,看着花花绿绿的,买来吃吃的欲望真的木有!

这种饮食观念在我等看来实在振聋发聩,天下难道真有一劳永逸这个事情吗?常识告诉我们:当然没有!喜欢起司直接去吃起司好了还做什么菜!总之,我感觉中等餐馆最舍得放起司,低档餐馆考虑成本或许舍不得多放,高档些的做饭讲究,大约还懂得平和中正之道,因此懂得控制。

桑说罗马人最伟大的发明是冰激凌,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用来赞美意大利人的冰激凌手艺并不为过。我们在意大利境内吃的每一口冰激凌全都可圈可点,价格不同、地点不同、口味不同,但每一口的好吃等量齐观。旅行书上说“每个罗马人都会说自己家门口的冰激凌店最好”,诚如斯言!一般旅游景点附近的冰激凌会贵一点,2.5或3欧两个球,较合理的价格是2欧两至三个球(球的大小不同,总量其实差不多,都以搁在蛋筒上不至于掉下来为极限)。大大的一捧冰激凌拿在手里,就觉得很踏实。一入口,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说不出种类的奇妙口味融入唇齿,口口提神,哪怕是最普通的香草味,也能做到大巧不工,吃起来就是和国内的不一样(相形之下,巴黎的胡椒味和芥末味就显得轻佻猎奇了)。

 

翡冷翠老城一家冰激凌店,完美的冰激凌店,没有其他可以形容。店主乃年轻夫妇二人,女主人的笑容能够融化太阳,冰激凌好吃量大还便宜。我们在翡冷翠期间每天吃两到三次。


罗马街头的一只小狗,爱吃冰激凌。一开始我们还以为它是自己出来遛自己的,后来看见一大美女从旁边杂货店里出来,吆喝了一声,小狗就扔下我们和冰激凌屁颠儿屁颠儿的走了。

回国后和一个意大利朋友聊起两国饮食,你猜她怎么说?她竟然声称面条、馅饼、馄饨这些东西是马可波罗带到中国的!说完连她自己都笑了,又补充说,至少是中国人、意大利人一起跟中亚人学的。这话听上去像谬论,但其实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至少马可波罗在中国时是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先不说面食,冰激凌这一项,确实是元朝贵族的专项发明(注3),并由马可波罗带回欧洲。不过那时候的所谓冰激凌,其实是用窖藏的冰,混合果酱、蒙古奶酪、牛奶制成,冰晶较大,类似于现在的刨冰。现在说的Ice Cream,也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冰奶油,是1774年法国御厨发明的,就像欧洲的其他饮食一样,甭管谁发明的,最后还是意大利人做的最好。

欧洲的正经饭馆贵,据观察,即便本地人去吃一次Restaurant也还是很郑重其事的。附近住户穿着睡衣来吃饭的事情(像我们在国内常干的那样)一次也没遇上过。若学着当地人普通吃一吃,三明治总嫌太冷,不愿意选择麦当劳的话,简单吃个热乎的唯一选择就剩下由阿人垄断的生意——土耳其烤肉。这种店普遍有两种吃饭:1、烤肉配米饭;2、烤肉夹馍。价格在欧洲算便宜的,配米饭8欧以下搞定,肉夹馍大约5欧左右,都可吃。

还是那句话,欧洲的葡萄酒太便宜了,随便进家超市买上几瓶回去慢慢喝,好喝不贵品种丰富,实在是大快人心!我在欧洲期间,以每天两瓶的速度消耗各种以葡萄为原材料的酒,后来喝得牙根直犯酸。唉,若说欧洲的特产,什么都是假的,唯有这葡萄酒货真价实啊!

 

超市里买的便宜葡萄酒、起泡酒。一晚上两瓶,两天的量!



注1:

到了欧洲才知道,阿拉伯人并不是都有钱,恰恰相反,除了几个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国之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其实并不富裕。欧洲到处都是阿拉伯人,中国人一般都叫他们“阿人”。这个名词多少带有贬义,阿人多的地方据说抢劫和打架斗殴就多,我是没遇上过,但是个海外华人见着我都提醒我:“在旅游景点见着阿人躲着走。”

据说,“阿人”这个词后来阿拉伯人听得懂了,为了中国人与中国人在公众场合说话方便,一概改口管阿拉伯人叫“神灯人”了。神灯人这词发音相对复杂一点,据说阿拉伯人还没有掌握。相对来说,在欧洲,我切身的感受是黑人都很彬彬有礼,稍微混的好些的穿戴一定比白人还要挺拔讲究,而且有些顶级的奢侈品店铺会雇佣高大帅气的大老黑(穿笔挺的西服煞是好看)当店长,却真的没见过阿拉伯人经营除土耳其烤肉外的其他正经营生。

当然,土耳其烤肉是好东西,没有它东方人在欧洲太难活了。

 

注2:

不管在法国还是意大利,人们都爱喝浓缩咖啡,天啊,你见过中药是怎么熬的吧,中药把草根熬成汁,这浓缩咖啡就是把咖啡豆熬成汁,味道也差不多。小小的一杯,差不多和咳嗽糖浆的计量杯差不多,一口或者两口喝下去,喝完走人。这不就是喝中药吗?或者说的更那什么一点儿,这跟打一针咖啡因在身体里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飞哥也爱喝浓缩咖啡,在自己家里买了价格不菲的咖啡机每天来两杯,并因此很烦恼,据说除了喝浓缩咖啡外已经没法再喝别的了,喝普通咖啡就像喝白开水一样。可怜啊。

我们在国内喝咖啡,常会点一款叫“拿铁”的,其实这拿铁在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咖啡术语里都是“兑”的意思,你跟人家说拿铁人家会等着你说下文:您是咖啡兑牛奶,还是牛奶兑咖啡啊?

我在国内喝星巴克怎么就不知道这层讲究呢?星巴克不是号称要将什么“咖啡文化”带到中国吗?工作做的不细致,要批评!

 

注3:

其实唐和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刨冰性质的冷饮小吃了。只是到了元朝,才开始在刨冰中加入牛奶和奶酪。这当然与蒙古人喜食奶制品有关,但奶制品+冰这对组合虽属偶然,却至关重要,使这种冷饮的口味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当时,蒙古贵族对这项发明也很重视,制作方法的传播严格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据说,马可波罗当时费尽心机才搞到了配方,美食家要饭不要命的风范尽显。个人以为,马可波罗带回的其他食品都属于照猫画虎,唯有冰激凌这一项创出了新意创出了高峰,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分享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