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大峡谷在哪里:[副职的“副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09:07

副职的“副作用”


  众所周知,官场上副职就是正职的助手。通常称正职为“一把手”,副职为“二把手”。其实古代对副职的称谓就叫副贰。《辞海》的词条中就没有副职,而只有副贰,释义为“副职:泛指佐助的官吏。”顾名思义,古代各个衙门的副职大约是“独一无二”,否则副贰就名不副实了。不过如今许多机构的副职大都是“韩信将兵”。听说内地某市一个局曾有九个副局长,每当他们与正局长一同出席宴会,刚好坐满一桌,人称“满汉全局”。周此副职并不一定都是“二把手”,超过一个以上的副职,依次排列则是“三把手”、“四把手”乃至“N把手”。古代副贰一词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形势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现代话(化)”的副职。
  人口众多乃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官场上的副职之多,也算是另一种“特殊国情”。外国的官场上虽然也有副职,却是名副其实的“副贰”。而且他们的副职似乎没有什么“实职(质)意义”,而是“虚位以待”——譬如美国的副总统并不是国家第二号人物,其作用只是在总统因故(病故或遇刺身亡等)“缺位”时,为了不使国家权力出现真空引起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他才有可能“晋升”为有职有权的“一把手”。
  而在中国的“特殊国情”里,几乎所有副职都有实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凡到单位办过公事的人都知道副职的厉害,你办的事情尽管“一把手”同意了,可如果副职——或“二把手”或分管的“×把手”没有点头认可,那么事情就很有可能泡汤。也许是因为副职多了,为了突出“二把手”的作用,于是发明出“第一副××”和“常务副××”的称谓。如此重视副职,据说是为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负责制。
  然而,副职并不“多多益善”,相反容易出现另一“中国特色”的“窝里斗”。为了权力之争,“一把手”与“二把手”势不两立,“二把手”与“N把手”水火不容。于是“艄公多了翻船”,许多事情在副职之间“过五关斩六将”,使之“难于上青天”……难怪有些外国商人对我们的官僚主义深表不满,副职之多恐怕正是滋生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么多“X把手”在那里“把守”着,事情怎能不“一看二慢三通过”?
  不过,副职并非只有“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正作用”——譬如每当一些地方发生重大天灾人祸了,新闻媒体要来曝光,接受记者采访的一般不是“一把手”,而是“二把手”以下的副职。“一把手”之所以不出面,是因为他们是一级机构的代表,如果让他们在那种“尴尬”的场合露面,似乎“不成体统”;而且如果遇到有的记者不给面子,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穷追猛打”,他们就不好对付,万一出现狼狈不堪的局面,就“有损于机构的形象”……而让副职出面,则可进可退,如果他们把局面控制得好,没有让记者“添乱”,就可说他们是“代表机构表态”;如果他们失控了,让记者捅了“娄子”,就可说他们只是“代表个人发表意见”。
  不是说“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么?为何在面临人命关天的重大事故之时,“一把手”不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责任,而要“二把手”甚至以下的“N把手”出来“顶档”呢?其实说穿了,如此“正副错位”的结果,就是推卸责任和不负责任。那么,副职所起的“正作用”,岂不比他们本身的那些“副作用”更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