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人完整版免费:北大教授讲述60年前高考经历:1951年我的高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0:44:20

  日前,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致信本报,表达了一个老教师对于当下高考问题的深重关切。他认为“1.高考志愿应该文理兼收;2.高考科目应该中学学的都考,在‘减轻考生负担’的借口下一味减少考试科目只能不断增加负担,并加剧猜题、押题的坏作风;3.高考就是应该考出中学生的真水平,而决不能靠临时抱佛脚。”

  在信里,已届耄耋之年的王义遒教授还讲述了他60年前的高考经历。今昔对比,弥足珍贵。在全社会都绷紧高考之弦的当下,我们不妨随着王老一起重温一下1951年那会儿的高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盛事又快开张了。报刊上充斥着“核心考点”、“8套密卷”等“高考指南”的广告,连篇累牍、洋洋洒洒。所谓“指南”,无非是猜题、摸题、押题,教点投机本事,说可学得真才实学,自然是无稽之谈。不过对时下国人,“投机”可是能得实惠的“真本事”啊!正因为如此,大概考生及其家长都认为高考期间住得离考点越近,“先机”越大。于是,考点附近的宾馆与旅店爆满,他们考期都会打出“本店客满,恕不接待”的拒客牌。那里住的不仅是考生,还有考生的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甚至姑姑、舅舅都来了。毕竟“人多势众”,可以助威,也是“机”啊!这种情景使我想起自己那会儿高考,感慨系之,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天壤之别啊!

  那是1951年,距今正好60年,一个甲子了。那阵子说是“全国统考”,实际上是分大行政区考试的,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区。我在江西南昌高中毕业,深信毛泽东“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断言,决心投身文化建设。北京是我国文化中心,我一定要到北京上学,报考清华、北大。

  报考这两所华北区大学,除了到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参加考试外,就得去华北区。这些大城市我都不熟,而且花费较高。我父亲原在南昌工作,不久前调到同属中南区的郑州。郑州离当时华北区的平原省省会新乡市只有一条黄河之隔。征得父亲同意,一放暑假,我就投奔郑州,乘三小时火车到新乡报考。当时我填写的五个志愿依次是:1.清华物理系,2.北大地质系,3.北大历史系,4.清华中文系,5.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在今天的考生看来,这样的志愿简直不可思议,但当时却并不稀奇。至于为什么我要选这样的志愿,说来话长,暂且不表。

  报考后约两星期左右,我如期去新乡赶考。首先,住宿是个问题。事先从报纸上知道,全国学联发过文告,要求各地学联负责接待外地考生,解决食宿事宜。考试头天下午,我一下火车,就跑遍新乡全市,打听考生接待站,毫无下落。当时新乡这个“城市”,莫说是个省会,比南方小城镇还不如,不但没有热闹街区,连楼房都少见,像样的旅馆也找不到。走了小半天,筋疲力尽,勉强在一个骡马大车店歇脚。虽是“通铺”,人数不多,倒也宽敞。晚10点左右,倒头便睡。谁知刚要合眼,就有臭虫爬上身来,乱爬乱咬;不一会儿,它们像大群坦克往身上开来,奇痒难忍,抓也抓不过来,只好起身。好在门外露天灯下,旅客们谈兴正浓,还有打牌下棋的,我一旁观战,倒还好玩。凌晨两三点钟,人们都上铺睡觉去了。我想人一多,臭虫光顾我的概率小了,我也可安睡一会儿。岂知一躺下,臭虫们就向我这个稚嫩的身躯袭来。我百般抵御,终于招架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到外面转悠。没多久就5点钟了,我径直奔向考场。在那里冲洗了脑袋,希望从一夜未合眼的精神恍惚中清醒过来,并静候着考友一个个进场,等待“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