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网络剧全集观看:[原创]无耻!美国竟如此解读朝鲜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07:59
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60年一个轮回,美国依然对北朝鲜抱有敌意,朝鲜半岛的天空笼罩着战争的阴云依旧没有散开。这一点,从美国近期解密的朝鲜战争文档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们对朝鲜战争有着颇多的扭曲之处。下面就是美国当局对于朝鲜战争的解读和看法,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只是编译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不要忘记60年前那次惨烈的战争。
朝鲜战争揭秘
“韩战”(Korean War)、“韩国冲突”(Korean Conflict)、或者“195053年”,都是指我们今天所谓的“朝鲜战争”。战争的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与其支持的大韩民国(南韩),另一方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场战争起始于1950年6月25日,以北朝鲜对南韩发动突然袭击为标志;终止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双方均未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1950年,朝鲜战争中(首尔)附近的战斗场面。美国海军陆战队小心地穿越南韩首府汉城,并试图向北朝鲜进发。
有西方学者认为,广义上讲,联合国武装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因为它达到了遏制北朝鲜武力攻击的目标。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正如它开始时一样,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而战争背后的深层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朝鲜战争是世界上第一场在联合国旗帜下所进行的战争。“联合国军”的大部分武装力量由美国提供,其他的20余个成员国相应地提供了军队、海上力量、空中支援和医疗救护等支持。在战争发生之初,在美国官方内部也发生了不小的矛盾,原因是这场战争并没有经过美国国会的宣布。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不得不称之为警察行动(police action)。
朝鲜战争大部分采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通行的武器装备(所幸的是并没有核武器投入战场)。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其战术依然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新型武器只是在空中进行测验,作为主导力量的喷气式飞机在空中相互攻击。所谓美国在朝鲜战场进行细菌战的说法也有失偏颇。
朝鲜战争大事纪

6月25日
北朝鲜军队突袭南韩,联合国要求北朝鲜立即停止进攻。
6月27日
时任美国总统的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南韩;联合国呼吁各成员国为南韩提供支持。
6月30日
杜鲁门向美国陆军下达支援南韩的命令。
9月8日
“联合国军”在南韩釜山附近地区阻止了北朝鲜军队进一步深入。
9月15日
“联合国军”在今韩国西北部的仁川港口登陆。
9月26日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布占领南韩首府汉城(首尔)。
10月19日
“联合国军”占领北朝鲜首府平壤。
10月25日
中国志愿军参战,支援北朝鲜。
11月26日
“联合国军”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下后撤。
1951年
1月4日
朝中军队占领汉城
3月14日
“联合国军”在最后撤退之后重新占领汉城(首尔)。
4月11日
杜鲁门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
7月10日
停战谈判正式开始,但战争依旧继续。
1952年
4月28日
朝中方面谈判代表拒绝了被俘人员遣送回国建议。
10月8日
停战谈判破裂。
1953年
3月28日
朝中方面接受“联合国军”相互遣返被俘人员回国建议。
4月26日
停战谈判重启。
7月27日
停战协议最终签署,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的背景
有西方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发生与苏联支持北朝鲜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拒绝使朝鲜半岛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统一政府,并且不愿朝鲜受到联合国的监督和约束。当朝鲜半岛的两个政权以北纬38线作为界线实施分治,就已然种下了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在苏联的支持下,北朝鲜建立起了比南韩更为强大的军队。北朝鲜的领导人似乎这样解读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不大可能出兵防卫南韩。北朝鲜认为,联合国在该问题上也必然是无力的。假如占领南韩,朝鲜共产党即可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建立起海上日本与整个亚洲大陆的桥梁。
朝鲜战争前期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突然跨过三八线,对南韩发动奇袭。没有完全进入战备状态的南韩大多数领土迅速陷入一片混乱,军队不得不向汉江(Han River)以外撤退。南韩由于缺乏应对北朝鲜的战斗机,也没有强大的步兵武器以抵挡苏联制造的重型坦克,到6月28日,南韩的首都汉城(首尔)失守。

仁川登陆促使“联合国军”攻占平壤,几乎促成了战争的结束。
“联合国军”行动
在北朝鲜发动袭击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就呼吁停火,并要求北朝鲜从南韩撤军。苏联毫无疑问拥有对联合国行动的否决权,但是由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未被承认,因而苏联并不承认安理会的合法地位,而北朝鲜对联合国的声音并无顾忌。
到6月27日,安理会呼吁成员国对南韩提供军事支持。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已经下令美国的军舰和飞机开赴南韩。
杜鲁门的命令迅速下达到了美国远东军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手中。不过,麦克阿瑟的报告认为,南韩军队仅凭美国的军舰和空中支援并不足以抵御北朝鲜军队。到6月30日,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指挥远东地区的所有军队。
美国的不利因素
在日本,美国有四个师的第8集团军,但是这些军队几乎全部装备不足。此外,二战后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占领,而非战斗。美军在日本冲绳县有一个团的作战部队,但是他们的战备尚不充分。因此,美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对南韩的支援并不理想。麦克阿瑟所能实施的最好战术就是拖延时间,直到增援部队的到来。他随后被杜鲁门委任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在朝鲜战场,美军的首次地面交战发生在7月5日,战场位于首尔南部约48公里的乌山(Osan)地区。一个北朝鲜坦克师迫使美国24师的两个来福枪连队伤亡惨重。到7月20日,韩美军队已经被迫撤离到乌山西南方向96公里外的大田(Taejon)地区。这场战役导致了美军的重大挫折:美军朝鲜战场的司令官(William F. Dean)少将被朝方俘虏。
“联合国军”的反击
釜山防线
在遭遇战争初期的接连溃败之后,接替迪恩少将的沃尔顿·H·沃克(Walton H. Walker)中将痛定思痛,他在南韩东南部的港口城市釜山部署了更为坚固的防线。他所在的第8军此时已经得到了陆续抵达的增援部队的支持,战争形势允许美军对先前的战术做出一点调整:战初的拖延战术开始逐渐演化为固守釜山防线的战役。此时的釜山已经是美军手中掌握的唯一港口,后撤就意味着放弃朝鲜半岛。釜山防线实际上是一个225公里的半圆形防御圈,它北至釜山北部海岸线的浦项市(Pohang),包括大邱市(Taegu)在内,向南延伸至釜山西部80公里的地区。虽然北朝鲜军队突破了这一环形防御圈,并占领了浦项市,但是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北朝鲜军队南下的锋芒开始黯淡。
仁川登陆
9月15日,随着北朝鲜军队攻入东南部地区,麦克阿瑟上将下令在首尔西部的港口城市仁川发动两栖攻击。这次大胆的进攻完全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而命令的下达更是雷厉风行。美军动用了釜山防线上急需的部队,美军第10军在爱德华·M·阿蒙德少将(Edward M. Almond)的指挥下在抢滩登陆,将朝军的补给线拦腰斩断。仁川登陆成为朝鲜战争的重要转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于9月26日收复了首尔,北朝鲜军队转而从仁川和釜山地区开始了大撤退。

仁川登陆促使“联合国军”攻占平壤,几乎促成了战争的结束。
仁川登陆之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急剧转变。“联合国军”和南韩军队开始向北朝鲜发动猛烈反攻,并于10月19日占领了北朝鲜首府平壤。第8军在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切入,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与此同时,第10军发动了第二轮两栖登陆,此次登陆的地点选在了东海岸的元山(Wonsan)港。“联合国军”先后占领了咸兴(Hamhung)和兴南(Hungnam),并继续向北开进。随着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战争似乎步入了尾声。“联合国军”认为,通过攻克北朝鲜,即可在南北方进行自由选举,从而产生统一政府。
中国参战
正当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胜利班师做准备时,中国的突然参战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50年10月开始,“联合国军”开始发现中国志愿军的身影。在11月份,4路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军”发动了至少200,000次进攻。而且,更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正在酝酿当中。
面对麦克阿瑟所称的“一场全新的战争”,“联合国军”与南韩军队开始了全面撤退。第8军开始向三八线撤退,第10军团也被迫撤出兴南港(Hungnam)。
在此时的“联合国”军阵营中,在鸭绿江附近作战的第7师,在长津水库(Changjin Reservoir)附近作战的第1海军陆战队,由于受到严冬的困扰和朝中军队持续进攻,陷入极端艰难的境地。不过,“联合国军”的撤退称不上是大溃退。在密集空军火力的支援下,朝中军队12个师的兵力也受到了严重损失。由美国密苏里军舰率领的海军力量,在退守兴南港时用强大的火力制造了一堵火墙。最终,大部分“联合国”军部队安全由海路撤离,100,000余名难民也得以逃脱战火。
第10军团开始向釜山集结,时任第8集团军司令的沃克将军还准备在此地发动一场反攻,不幸的是,他在当年12月23日死于交通事故。他的继任者为马修·李奇微中将(Matthew B. Ridgway)。

中国的参战使朝鲜战争演化为麦克阿瑟所谓的“一场全新的战争”。
“联合国军”与朝中军队的拉锯战
到1951年1月1日,中国志愿军和北朝鲜军队在北纬38度线附近大举进攻。朝中军队最终于1月4日再次占领首尔,“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被迫撤向首尔南部40公里以外地区。李奇微将军随后下令发动一次有限规模的反击。“联合国军”开始放弃部分陆地控制权,随后又在优势空中力量的支持下,试图向朝中军队发动稳妥而致命的攻击。通过这样的战术,“联合国军”于3月14日再次夺回首尔,并在北纬38度线偏南筑起了防线。到4月份,“联合国军”又将战线推向了三八线以北。
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开始向中国发出了停火谈判的邀请,并试图通过谈判暂时平息朝鲜半岛争端。“联合国军”声称,战火将不会蔓延到中国东北境内。中国政府经过审慎考虑,并没有接受该条件。中国坚持认为,在“联合国军”撤离朝鲜半岛之前,中国军队不会与其讨论停火问题。此外的条件还包括,美方放弃对台湾问题的军事立场,并且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麦克阿瑟并不同意华盛顿方面对于避免战争波及中国东北的政策,他曾经建立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轰炸,并企图邀请国民党领导下的台湾军队参加战争。到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原因是他在指挥军队的过程中公然表达对“联合国”既定政策的不满。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的原有职务,詹姆斯·A·范·佛里特上将(General James Alward Van Fleet)成为第8集团军的统帅。
4月22日,朝中方面以四十万人的军力向“联合国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联合国军”的势力再次被压回三八线以下。不过,到6月份的时候,“联合国军”又重新占领了这些地区。
作为对苏联和平试探的回应,6月30日,李奇微将军提议开启停火谈判,朝中方面立即表示同意。谈判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Kaesong)召开,之后,和谈的地点又转移到了板门店(Panmunjom)地区。由于双方在某些条款上争执不下,战争仍然在继续,双方亦互有损伤。实际上,此时战争已经陷入僵局。
双方停战
在开城的第一轮谈判共经历了两年零17天,双方终于达成停火协订。开始双方并不同意按照军队的实际对峙区域作为边界线,这种局面一直僵持到1952年初,双方开始互相交换战俘。“联合国”坚持自愿遣返的原则,那些不愿回到原有国家的战俘将不会被遣返。1952年4月,李奇微将军调任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任职,由马克·W·克拉克上将(Mark W. Clark)接任原有职位。

双方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1952年10月,第一次谈判破裂。到12月份,当选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为了履行他的参选承诺,把朝鲜作为出访的第一站。和平谈判因此于1953年春重启。在当时,有利于停火的政治形势源于两大因素:一是艾森豪威尔成功当选总统,二是苏联国家元首约瑟夫·斯大林逝世。
1953年4月,互换伤病战俘的协议得以执行。朝中方面也同意在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战俘自愿遣返。那些拒绝被遣返的战俘被安置在该委员会的托管场所,母国的代表将劝说他们回国,那些未被说动的战俘将被释放到某个中立国中,除非之后的政治会议另有决定。
1953年6月,双方达成协定,在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的区域设立非军事区。这项协定规定北朝鲜在北纬38度线以南区域拥有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同时要求北朝鲜将该线以北6,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南韩。协定同时约定,双方在停战期间互不增加军事力量。一个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将授权审查在分界线以内双方的违规行为。
南韩反对停战
南韩方面,他们希望中方军队尽快离开朝鲜。他们希望在“联合国”的监督下通过所谓的民主选举建立一个统一政府。“联合国”对这一问题的妥协使得南韩决定召回其代表,“联合国”提出在签署停战协定之后召开政治会议,以决定朝鲜半岛的未来。
时任大韩民国总统的李承晚(Syngman Rhee)通过释放24,000名反朝共北朝鲜战俘来表达对这一协定的不满。他威胁说,南韩将斗争到底。因此,停战协定的签署一直处于搁置状态,直到美国向朝方保证,将负责说服南韩执行该协定。当美国许诺南韩将来在受到任何攻击时予以保护的情况下,李承晚最终同意了该协定。停战协定最终签署于1953年7月27日,战火也一直持续到当晚。
互换战俘于1953年的8-9月开始执行,“联合国”要求韩方释放70,159名北朝鲜战俘和5,640名中国战俘。北朝鲜方面则释放了12,760名战俘,其中包括7,850名南韩士兵,3,597名美国士兵,945名英国士兵和228名土耳其士兵。
战争结果
停战协定签署以后,协定中提出的政治协商问题在起步阶段即陷入停滞。关于通过选举统一朝鲜半岛的设想,虽然在联合国召集下,由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参加的日内瓦外长会议当中得以提出,但终未达成协议。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北朝鲜和南韩沦为一片废墟。参战的中国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伤亡,但是却在战后日益强大。因为停战协定并未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提防战争再次发生。美国仍然在韩国驻守军队,虽然数量上较战时大幅削减。更为让人担忧的是,朝鲜已于2009年退出停战协定,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韩双方依然是剑拔弩张的武装阵营。虽然联合国多次就朝韩问题展开磋商,但是对于解决引发战争的深层次问题的希望依然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