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回魂灯:话说现今玉器收藏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46:24
 

远古神话中的女娲是否真有原型?大禹治水中乌龟驼着的玉书是真是假?比甲骨文更为久远的文字符号 存在于哪里?

这些看似永远无解的问题,却几乎都可以在中国的玉文化中找到蛛丝马迹。

纵观世界,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玉石有着源远流长的情愫。“君子比德于玉焉”,玉石恰好契合了中国人千年的文化内涵——温润、内敛、不事张扬、宁静淡泊。

对于古人而言,玉是图腾与祭祀的奢侈品,普通人家难以拥有;如今的玉石却走下神坛,被打磨成各种首饰,轻巧地佩戴在街头女孩的身上。但是在杜平看来,中国的玉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没落。

中国的玉石从古代的神玉、王玉演化为今天的民玉、甚至出现了伪玉,这是对玉文化的颠覆。现代人更多在追求和崇尚钻石,晶光毕露、光芒四射,却逐渐忽略和遗忘了中国的玉石以及它所承载的厚重文化。

初见古玉,很多人会将它看做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除了造型独特之外,现代玉石所推崇的通透、水润它都不具备。古人认为“石之美者即为玉”,无论是玛瑙、象牙、甚至河滩上一块精美的河卵石,都可以放入玉的范畴。古玉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材质,而是它的内涵。

中国人身上带有玉文化的基因,孔子将儒家文化与玉文化结合在一起之后,更是将玉文化推向了高峰。如今虽然玉石在商品市场走俏,但是高端的玉文化与玉收藏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行内人提起收藏,多言需要三“力”,即眼力、财力、精力。做民间收藏尤为如此,动辄几十万元的藏品,让很多痴迷者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在收藏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庭离婚率奇高。大多因为收藏者对藏品极度痴迷,忽略家庭感情,此外将经济实力全部投入收藏引起家庭纠纷也是一个原因。涉足收藏应该先将自身定位清晰——是业余玩家、专业收藏者还是商业炒作者?有了这个明确定位,就可以量力而行,切忌走火入魔,影响到正常的家庭与生活。

不过,大多数的收藏家依然难以得到家人的支持,因为藏品只进不出,缺乏可持续经营的动力,收藏成为了一项消费,并不能带来盈利。

目前收藏家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倒卖藏品维持经营;二是开办博物馆或者公司,利用门票、艺术衍生品来实现盈利。收藏家马未都就是第二种模式的代表,但他旗下的观复博物馆也历经11年才取得盈利。

但是中国的博物馆经营并非易事。即使作为中国的公众博物馆,也只能依靠行政拨款和门票收入,而当众多博物馆门票取消后,它们也同样面临着养护费用等难题。

在国外,私人博物馆多由企业赞助或者基金投资,它们每年会将2%的藏品淘汰出售。但是中国的民间收藏往往具有只进不出的特性,导致了收藏成为一场坐吃山空的赌博。

收藏是一场文化苦旅。显然,要想为博物馆找到投资的“伯乐”并非易事。

它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鉴定关。以古玉为例,它的真伪往往依靠行家的经验与眼力,缺乏科学的验证与结论,这让投资者或者投资基金举棋不定。不过,有专家近来提出,可以用矿物学的方法来研究古玉的次生变化,从而达到用科技手段把握确定古玉的真伪。

其次,缺乏品牌效应也是投资者难以青睐私人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缺乏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渠道,民间收藏朋友们只能徘徊在“收—藏”的恶性循环中。

中华玉文化是高度发达的文化,如果可以让世界认识它的魅力,那它对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将不亚于一场北京奥运会。希望民间收藏可以探索出一条经营之道,并且进行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