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辛劳的“背篓族”与逍遥的“啃老族”2011-5-31 8:00:04 来源:半月谈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9:57:58
辛劳的“背篓族”与逍遥的“啃老族”2011-5-31 8:00:04     来源:半月谈网
昨夜,顺着小城老河口东西街,笔者绕过“金色沙滩”等高级娱乐场所,漫步再次走近古渡口汉江边,到了老年艺术文工团前。“小背篓晃悠悠 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哟 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小手哟 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 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 哟啊啊——哟啊啊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退休音乐老师李大姐在笛子、二胡伴奏声中,学唱一曲歌唱家宋祖英的《小背篓》之歌,顿时将汉江的夜色妆点的分外美丽迷人。巍然屹立的国税局钟鼓大楼,和这汉江梨花湖的微波,都在淡淡月光下笼罩着,笔者不禁脱口赞道:“真美妙的夜景啊!”依着江堤台阶,“音盲”的自己竟然被这歌声、二胡、笛子声音吸引住,久久不愿意离去,索性双手叉腰,立个稍齐步,左脚踩着节拍,气运丹田用口哨跟着连续吹完《小背篓》、《再见啦,大别山》、《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八首歌曲。如此美景,美妙如画,恍惚若梦,偏偏是在五一劳动者节日之前,社会上四处弥漫着“啃老族”的夜色里发现:我们该不该赞美欣赏类似鄙人年纪以上的这群“背篓族”呢?到底“背篓族”与“啃老族”谁的命运好?“小伙子来一首……”正沉浸在艺术之享受中的我,被吹笛子的前辈周老师话音打断。“谢谢,我不会唱歌……”尴尬之中,他们知晓我是一位自幼跟随目不识丁的老母亲一起,一直在革命老区成长的青年。拉二胡的王老师安慰说:“你们老家我去过,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伙子读书时候,老区不仅仅缺乏音乐老师,更缺乏学习环境,你们姊妹七人能够走出老区,先后读完大学,参加工作,足见你们的父母亲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不会唱,没事。现在学,来得及……”的确,笔者与小背篓有缘。至今,家中镜框子里面,还有一张1976年母亲用小背篓背着自己,去南阳空军基地探望当兵大哥的旧相片。如今,笔者常常去大姐家,探望八十岁的母亲。年迈的老母亲最爱说“娃子,我与你父亲一辈子没有帮助过你们,你们自幼听话,现在更是给你们添不少负担……”或许,善良的老母亲想起我们这群“背篓族”,艰辛的生活。为了生机,父亲大学毕业支援八百里南漳山区教育事业,一直达二十多年之久。母亲白天,与队里男劳力一样,挑担子,挣点有限的工分,村里就我们几户人家劳力少、孩子多,口粮常常不够吃。我5岁起,清晨母亲总是早早将我叫起来,吃点饭,给个小背篓,扔把镰刀,冲我喊道:“去约喜娃、海娃、军娃,打柴去……”没有歌声,大家就唱着我自编的“翻过了一道道山沟哟,淌过了一条条河哟,有谁知道哟,我们这群乡里娃儿的心思哟,去北京看长城的心思哟、心思哟……”这是我六岁时候,瞧见父亲去北京外调期间在长城留影相片之后,自编的歌谣。那时候,最大心愿是成人后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去长城留个影。同样,为了生机,我们这群“背篓族”,童年时期就扛起背篓,顺着土岭左弯右拐,至少一里路以后,才可以打点干柴。有时候,被黄蜂四处追赶,蜇的满身通红,没钱治疗,就抓把黄草双手一磨,往伤口一贴了事;有时候,躬身爬山路,小腿直往后倒,连背篓带人一起,摔下山路,跌的满身是伤痕,见其他小伙伴大笑不止,心中憋着一股火气,爬起来就来个扫荡腿,将看笑话的小伙伴打倒在地。更多的时候是受母亲的训词“棍棒出孝子,娇养无益虫”,“多与别人比干活,少与别人比吃穿”,“苍蝇不咬没缝隙的鸡蛋等等”。无论是上学,还是在家,胆敢动胳膊,动手脚与村里孩子比比拳脚,回家之后,就会遭受母亲一顿棍棒之餐。同样,为了生机,我们这群“背篓族”,成年之后,为了各自的事业奔波忙碌,母亲更多的时候是眼见自己斗室苦耕不缀。尽管,她目不识丁,然知晓幺儿子从事的职业像父亲教育事业一般重要。严厉的父亲退休回到故乡之后,让母亲含泪不止的事情是幺儿子新婚次日,“树大分枝是老天爷的规定,猪圈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唱长不出万年青。好好对待媳妇与孩子,凡事多吃点苦好,早独立早成才……”,母亲不忍心却代表父亲脱口说出这句话。无论是在乡下工商所从事一线执法,还是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父母一分钱没有支援过,但是却给予许多精神财富。如:“土疙瘩也可绊死人,记住孩子,凡事光说人家好处,千万别说别人一句害处。”不识字的母亲常常嘱咐自己的一句话语,至今回荡在耳边。当年,面对业绩突出,提拔无望,还每月“发一把管理费票抵工资(1995年前旧事,当时月工资205元)的尴尬现象。幺儿子郁闷之极时刻,母亲常常安慰“朝中有人好做官,朝里无人莫乱钻;老鳖抑鳖不是人……”;当年被个别领导权术所惑,从市委机关再次回到工商局,含冤被错定工勤身份,还是母亲“占小便意吃大亏,孩子事实如此,就认命吧。要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土语开导幺儿明白人生道理;同样,人近不惑,各项工作名列第一,却无辜被免职,还再次被一些是是非非之人所包围时刻,又是母亲在开导自己“饿不死的勤快人,累不是的庄稼汉,干啥都一样。领导既然让你继续干,就干下去,但是身体要紧,开心第一,当个小百姓也要挺起你的脊梁,别让熟悉你的人瞧不起……”有时,仰望苍天,不是事务缠身,就是精神疲倦;夜间汉江边,笔者不曾问过千万次“父母为何要将自己带到人世间……”敬业爱岗,忠于事业,善良、勤奋、积极向上的自己为何一直备受同行非议,领导冷落?是不是自己始终将微薄的工资待遇用于上养老,下养小,没有与大家娱乐数把的缘故?是不是自己为人处世,过于正派,领导或同事们怕心中的“小九九”被自己揪住不放,一直排挤自己的缘故?是不是自己过于耿直,领导怕调整其他岗位,一些“不可言喻的秘密”被透露出去,出大事……。总之,一切的一切均有可能,也均有不可能因素。十九年来,一支笔独撑全局文字的结果就是落个时刻陷入是非窝,被人说是非的结局?无语之中,还是母亲一句话将自己劝开“孩子,俺们家里条件差,拖累你了,这个世道,没钱不行……但是,熟悉你的人都说你优秀就成。”所以,如今看淡一切之后,我很平静,也学会了享受生活。其实,自己仅仅是“背篓族”一朵小水珠,其他小伙伴更悲惨、可敬。尽管自己成家、租房、购房、伺候瘫痪八年父亲(现已去世)以及现在养活家人,全部是靠微薄的工资(现拿到手每月1700元左右),毫无一分外款,但是比起思想在纠结,也没有童年小伙伴喜娃纠结。童年在我们眼中,家里劳力最多,挣工分最多,天天可以吃到馍馍的喜娃最幸福。自己的父亲是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比不上喜娃父亲手中一杆猎枪,因为他们家里几乎隔三差五,可以品尝小野物美餐,让我们馋的直流口水,也难尝一口。遗憾的是成人后的喜娃没文化,外出打工,从工地高楼坠落致残。“神枪手”的父亲也因农作中,被收割机切断胳膊致残,一家人常常含泪而泣。其他小伙伴均在农村勤扒苦做,活的均不容易。细细思量,“人心一真,金石可镂;云中世界,静里乾坤;逆境比下,怠慌思上”的做人处事理念之后,自己内心彻底平静,小百姓的生活或许本该如此吧。
相反,“啃老族”似乎很逍遥自在,且不说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或是求职眼眶子过高继续“啃”父母,或是收入差距大,物价涨,房价高……因素而无奈“啃”父母等等。总之,两个字在“啃老”,还没有凭自己本事独立地生活。更可怕的是一些已经上班就业的“啃老族”,别的不敢说,仅小城四处可见个别这样的“啃老族”们上班炒个小股票、种个网上自留地小菜园、聊个带点“色”的小话题、打个网上小游戏。下班三五成群光顾小城饭店,打个小麻将,男的故意数次用“孔方兄”敲领导之门,数月之后,就成为小城“场面上人物”;女的散场之后,高级娱乐场合,或林荫小道,或高级茶座,与领导们莺歌燕舞,媚然一笑,双双起舞数次之后,也相继成为“吃的开的场面人物。”于是乎,我们这帮靠事业立身的“背篓族”在他们眼中,成为另类、异己,计较得失之人,沦为被毁誉的人物。我常常与好友们探讨“这类小城‘人物’,难道就是现实世界的花神吗?未来的单位栋梁之才吗?”说说不到个子丑演卯,写写不出个一二三四,倒是数次单位双选双聘中,通过“一些重量级别”大小机关人物们一运作,瞬间成为票数最多,“抢手”级别可用之才。相反,风浪过后,需要干工作时刻,又想起“背篓族”们还有点小用途。或言语欺骗,哄哄继续干活;或表表小态,给点未来想法等等。对于不甘听命之类的“背篓族”,通过四个字就可将之制服“组织决定”。这些个别现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25岁“啃老族”挥刀弑父之类的生活现实,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永远安心做个小百姓的笔者不愿意以后去杂入问津,去思考小机关也好,“啃老族”们潇洒之事,倒是想业余期间多寻觅一些小百姓之乐。“小背篓圆溜溜 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 多少次外婆家里哟烧呀糍粑哟 多少次听唱山歌哟在呀桥头哟 多少次睡在背篓里尿湿了妈妈的背 多少次爬出背篓来我光着脚丫走 哟啊啊--哟啊啊 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 多少欢乐多少爱 多少思念多少情 妈妈那回头的笑脸至今甜在我心头 甜在我心头 啊--啊--啊”夜戏已经散去,歌声依然在江面回荡,细细品味歌曲、笛声、二胡声,感到我们这群“背篓族”们更懂得生活,我们没有条件进入高级娱乐场所,更不会被一些所谓的“人物”所关注,但是平平淡淡之后,我们感受到深夜清水石上流的意境,体会出人世界真挚的友谊。行文至此,笔者觉得“背篓族”与“啃老族”们命运均有利弊得失,但是共同之处是均是中国人,更是劳动者。无论是我们之中,有人被狂沙迷住眼睛也好,还是被黑云遮住了其光芒也罢。无论是我们之中,有人位居庙堂之高也好,还是沦落到小百姓地步也罢。谁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唯有一个办法:始终如一,秉承“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原则,独立自主、坚守信仰、勤奋劳动,不断磨练自己,方可实现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目标。(文:张俊杰)
警惕盲目依赖传统的文化“啃老”现象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卵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惊人相似的“啃老”一族。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大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之争,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之争;从曹操、华佗故里之争,到赵云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与此相关,神话传说和文学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峙不下,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投资建立占地7000亩“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西门庆也引来阳谷、临清和黄山争故里,让这个虚构的大淫贼“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方争执不断且匆忙定性、迅速开发的“曹操墓”,以及所谓“唐宋古城”、“大明宫遗址”之类,啃祖宗,似乎正在成为某种文化时尚。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目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有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可怜状;也有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的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正日益令传统文化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3亿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蕴含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血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云德/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
主流文化怎么了?当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如凤姐、马诺、伪娘等都成了众多媒体追捧的“明星”,其承载的错误价值观经由各种途径和方式在社会大众中持续发酵,导致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价值错位、文化迷失。近日,中央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可谓正当其时。一种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之所以得以泛滥,原因在于主流价值观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或这种主流价值观没有很好地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在反“三俗”之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主流文化重塑问题。那么,低俗文化流行,究竟凸显了主流文化怎样的发展难题?人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如何?又是如何看待低俗文化流行的?主流文化如何重塑?等等。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进行了网络调查,网络调查人数7866人;同时,人民论坛杂志书面调查了1450人,本次调查总计9316人。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47.6%受调查者选择了“十分厌恶,主动抵制”“您对低俗文化的态度如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十分厌恶,主动抵制”;20.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反对低俗,但也偶尔参与”;17.4%的受调查者认为“低俗文化可有可无,与我没有多大关系”;14.7%的受调查者认为,只是“一种娱乐方式,经常消费低俗文化”。由此可见,从总体上看,人们对低俗文化又爱又骂。为什么爱低俗文化?主要缘于低俗文化往往能消解压力,给人感官刺激;为什么骂低俗文化?主要在于低俗文化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且混淆文化视听。专家指出,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俗文化是大众的,雅文化是小众的,又称庙堂文化。俗又可分为通俗和低俗,低俗与通俗不同,它违背人类理想追求,靠拢卑下的本能冲动,其没有艺术可言的表现和没有思想的内容,对于人的精神健康有危害作用。通过什么样的作品来娱乐大众,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其实,娱乐休闲和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并不对立。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和“消遣娱乐,放松心情”,是人们文化消费最主要的两个目的或者标准。为此,非常有必要把那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与那些主张功利主义、宣扬性和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区别开来。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应当提倡用主流文化来娱乐民众。低俗文化流行泛滥,除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外,与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不足关系密切。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受调查者表示,“主流文化不吸引人,大众只能‘被低俗’”。所谓主流文化,一般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主流文化的态度如何呢?本次采访调查结果显示,35.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喜欢,心向往之”,45.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厌恶,有意规避”,15.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没有主流的概念,会比较喜欢跟风”,2.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文化的某种缺失。专家表示,当下,主流文化往往采取固守阵地的做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发展方式上存在权力化、内卷化的自残现象。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文化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危机。 主流文化边缘化现象严重——73.6%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您认为主流文化边缘化现象是否严重?”本次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发现,55.7%的受调查者表示“严重”或“比较严重”,其中21.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严重”,34.5%的受调查者选择“比较严重”;另外有26.3%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9.7%的受调查者表示“不严重”;还有 8.3%受调查者“说不清楚”。主流文化边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传播面临的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本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采用的策略和工具,如今却变成了目标,物质追求成了人们的第一追求。当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的时候,主流文化“不吸引人”,高雅文化普罗大众消费不起,甚至有些主流文化也开始被“三俗”风所控制,发挥不了正确的价值引导作用。“您认为当前主流文化面临哪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73.6%的受调查者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54.3%的受调查者认为“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由此可见,主流文化难以吸引大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宣教太多,缺乏现实关怀,对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够,表现形式不够贴近民生。在大众文化娱乐化的裹挟之下,主流价值观引导乏力,影响力弱化,难以招架低俗文化的冲击。专家指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情感和观念方面认同表达的需要,具有自我肯定和实现的功能;另一种是情绪和心态方面宣泄调试的需求,属于消费性的感官体验与满足,而这两方面的需求同时受到个人信仰和社会现实功利的影响。当主流文化不能满足第一种文化需求的时候,第二种文化需求就会有广泛的市场和人气。还有43.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工作者迫于市场压力,主动‘被低俗’”。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低俗文化大行其道,某些搞低俗文化者赚得盆满钵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上的一些文化艺术部门,因固守传统,思维僵化,转型艰难,生计堪忧,为此主动投入“低俗”的怀抱。甚至连一些地方政府,也难脱低俗之风,比如曾经引起较大争议的某城市的宣传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还有西门庆故里之争,等等。另外, 41.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主流文化缺失鲜明的价值诉求”,24.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主流文化没有与时俱进”。 主流文化如何重塑——“主流文化主动融入大众”占63.6%,排在第一位“您认为主流文化重塑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调查结果显示,66.7%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媒体应该提高自律,主动拒绝为低俗文化提供平台”,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主流文化大众化,让普通民众乐于消费”,占受调查者的58.5%;另有46.8% 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加大对低俗文化提供者的惩处和监管力度”;而选择“每个人积极响应国家抵制低俗之风的呼吁”的只占到受调查者的23.4%;选择“其他”的占到9.3%。媒体应当拒绝为低俗文化提供平台排在了第一位,可谓意味深长。当前“注意力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媒体媚俗为低俗文化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流文化的重塑,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流文化大众化,让普通民众乐于消费”排在了主流文化重塑的第二位,那么应如何增加主流文化的大众接受度呢?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主流文化主动融入大众,而非高居庙堂”的占63.6%,排在第一位;选择“加强主流文化创作的引导,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占55.5%,排第二位;而提倡“主流文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变传统面貌”的占49.3%,排第三位。主流文化大众化,才能真正成其为主流。假如主流文化不能摆脱对权力依靠的习惯思维,难以养成走下圣坛,走进民众,贴近民心,被民众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就不可能称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而监管和惩罚作为重塑主流文化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是“堵”而不是“疏”,是“破”却没有“立”。在没有对主流文化的忠诚和信仰的情况,希望每位民众主动抵制低俗,就像要求民众无理由地绝对服从一样,已经不太现实。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表示,中国反低俗,应当借鉴美国应对“黄色新闻潮”的经验,而美国新闻媒体主动抵制低俗的行为,以及他们所推崇的道德自律和职业精神值得中国媒体人借鉴。(人民网)
父母如何防止儿女成为“啃老族”
据统计,全国80后累计有2亿多人。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年轻人将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减轻生活压力,不仅是青年人的现实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呼声。而对他们多些理解,少些苛责,应该成为全社会更理性、更善意的选择。近日,宁波一名90岁的老人将自己近60岁的儿子告上法庭,因为儿子“啃老”。有媒体做过一项关于“你赞同父母利用法律武器防止儿女啃老吗?”的调查,有51.4%的网友不赞同,认为“啃老”是法律难以处理的家务事,而当问及“你认为为何啃老之风愈演愈烈”,有68.2%的网友表示“逼上梁山”,高房价、高物价使年轻人不得不啃老。据悉,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靠老年人养活。早在2009年,郑州法院判决“啃老族”第一案,“啃老族”赵某和妻子会某结婚后跟父母一起生活,稍不如意就打骂父母。最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只好将不孝之子和儿媳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儿子搬出房屋。经审理,法院对这起特殊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赵某、会某于判决生效后搬离父母的住所。“对于‘啃老族’,以往人们大多是从道德方面抨击,二七区法院的做法却是通过法律对‘啃老族’迎头一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张建成认为,此案让那些“啃老族”明白,他们的“啃老”行为不是没有办法“医治”的,法律同样可以对他们说“不”。心理素质差、安于现状、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是这些体质健全的中青年人成为“啃老族”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最爱儿女,他们把为儿女做饭、购衣、挣钱、买房,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子女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时,父母会自我安慰般地解释:“没有工作是小事,只要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不到外面学坏就行了。”于是,父母不仅承担了子女吃、穿、用以及教育、医疗,娱乐、时尚等生活消费需求,还要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结婚住房等等。“如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要强行住父母的房子,吃父母的饭、拿父母的钱,这类子女的行为就已经涉嫌侵犯父母的财产权。”郑州市法官朱艺枝说。六类常见的“啃老族”: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不愿就业。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缺乏真才实学。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少爷公主”,待在家里“享受生活”。最后一类是因为要买房子供房子,或是“提高生活质量”等种种原因,而向父母不断伸手要钱的。【即时通会员如是说】我有个观点。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男孩子,就是让他穷着,他要钱,不给。女孩子,父母一定要管到她结婚的时候,否则会出很多事情。还有一点,给女儿选女婿,一定要挑好,有责任心,有点家底的。我知道我会被拍砖,但还是忍不住说真话。所以,可以让女孩啃老,男孩子,一次机会都不给。——马超我也同意女孩要管到结婚,不然中间确实容易出问题,除非打从小时候就当男孩来养的女孩。男孩富养会惯坏,如果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那就做好一辈子把男孩当女孩养的准备。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啃老族都应当感到羞愧。——杨弼麟啃老族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词语,啃老族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解决啃老族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要提高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形成艰苦奋斗的个人理念。其次,社会要为年轻人创造公平竞争的平台,避免社会结构的板结化,提高社会流动性。再次,父母要有法律意识,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把子女养大成人已经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没有必要负担儿女的衣食住行等。——程鹏丽防止儿女“啃老”其实很简单,只要别对他们百依百顺,别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依靠别人的习惯,应该尽早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这样应该就可以了。而那位告自己儿子的老人,这一切恐怕也与他有脱不开的关系吧,如果从一开始他就不给儿子提供“啃老”的机会,结果一定会不一样的。——李特虽然如今的高物价高房价让“啃老族”们越来越多,但是“啃老族”应该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逼不得已而去“啃老”,这种人确实由于自身能力和条件,同时被社会所迫,这样的不至于通过法院闹得两代人面红耳赤。第二类是就是不学无术也不想改变现状,单纯觉得靠父母就行的人。这种人父母当然有权力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利益。其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让“啃老族”成为必然,“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最爱儿女,他们把为儿女做饭、购衣、挣钱、买房,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子女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时,父母会自我安慰般地解释:没有工作是小事,只要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不到外面学坏就行了。”于是,父母不仅承担了子女吃、穿、用以及教育、医疗,娱乐、时尚等生活消费需求,还要操心子女的婚姻大事、结婚住房等等。”——胡倩
不管怎么说,啃老的双方都一定是有问题的,没有一方的妥协没有另一方的依赖就不会出现“啃老”这样的结果。虽然讲,社会中各种压力很大,但是没有庇护的流浪毛狗都可以生活,何况是人。作为“啃老族”的那些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一开始其实就进了一个错误的胡同。防止子女成为“啃老族”只不过是个很简答的怎么做的问题,可以爱但总不该一直都是“溺爱”!——杨文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发生过得那起机场弑母案件,由于向目前要不到生活费于是竟然暴力相向,虽说孩子的思想素质很不成熟,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早期的培养与启蒙。在国外,父母让孩子在15岁左右就开始单独出去谋生,这与中国的教育大相径庭,有些家庭甚至在孩子已经成人之后仍然对其溺爱,这就不得不说是父母教育的问题了。为了防止孩子长大以后成为啃老一族,必须从小就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不可以事事都依赖父母,包括日后的生活及工作问题,这并不是不关心,只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即使会引发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但是效果是日后显而易见的。——于瑶瑶从小教育孩子独立。即使我再没钱,也不会回去啃老。这是我坚守的原则。也是我爸妈教育的成功之处。——龙在天如果我有能力,我希望让自己被孩子啃老一辈子,让他们不为了钱忧愁,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限制,快快乐乐的,无忧无虑的,天真纯洁的过一辈子,好好享受短暂的人生。——严颜对于啃老,不应该有性别之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应该让他们懂得独立,让他们自己去闯,去受伤,去吸取经验。体会到父母的钱不是风刮来的。特别是应该为女孩着重的考虑。——小赵法律也好,政策也罢,它的严肃性毋庸置疑。但是任何法律和政策都有一个生存的空间也就是社会大环境,所以多少年来,我们许多搞法律的专业人士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法律已经相当健全、政策也相对完善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就是因为水土不服。我们都知道美国父母将子女抚养到18岁就算完成了使命,但中国父母是要为子女复杂一辈子的,即使许多人嘴上说,你学毕业后我就不管了,房子买了,结婚管了,小孩看了……其实,这需要社会观念的跟进,需要舆论的引导,需要公众的自我改变,更需要时间的涤荡。啃老的话题还将继续,但是希望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法条。——倪卫校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实在太忤逆的子女,父母怎么会走上法律维权的道路。我赞成法律保护父母的权益。——笔笔的笔有些啃老族的人是没有本事自己去赚钱,而这些人一般生活开销又比较大,他们认为自己的工资不足以支付庞大的开销,从而选择啃老。而有些啃老族就是眼高手低,过分放高姿态,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这是跟家长教育有关,中国的家长往往过分希望孩子以后成龙成凤,对孩子寄予希望过高,这也会让孩子过于自大而不脚踏实地。现在的父母都开始有了意识要让孩子独立生活,他们表面上是很希望撒手不管孩子的一切,但在他们内心又不自觉地关注孩子的一切,一旦他们有了什么困难,父母总是成为第一个思考解决困难办法的那个人,父母着急为孩子解决困难,包括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这样孩子还是无法独立解决自己问题。父母都不想孩子成为啃老族,可是很多父母都狠不下心不让孩子“啃”。——高欣婷针对越来越趋向严重的啃老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推动,一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父母全心全意抚养子女,使得子女心安理得啃老,状告子女啃老的,屈指可数,寥寥无几;二,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我国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改革长时期落实不到位,走样,使得官商勾结特权腐败依然严峻,权二代富二代世袭趋于固化,蚁族穷二代上升渠道进一步狭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公平相对欠缺,高房价、高物价等等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啃老;三,应试教育使得年轻一代的技能与中国创造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创新就业能力还比较欠缺,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啃老。所以,下一代的问题,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体制制度环境的因素,更有教育的因素,一味地责备年轻人于事无补,关键要在老年人成年人身上找原因,从大环境上找原因,才能相对正确地分析问题,以至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要为年轻人创造素质提升和公平竞争的平台。——栗彦卿我一直以自己还在花父母的钱而愧疚难当,其实啃老有两方面可能,一个是心里还未断乳,一个是自己没能力养活自己。很大一部分人属于前者,心里还在依赖父母的荫庇,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懒惰。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家长还是不能太溺爱,特别是男孩,别老是把他们留在身边,考大学就报个远点的,控制生活费,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张欢随着啃老的普及、普及、再普及,已经普及到茶余饭后的谈资上,原因重重,因素种种,需要分别对待。——李斐父母养育子女其实挺爱恨两难的。小时候对子女“坏”一点,或许就不会那么依赖了,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也算是不无道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度的把握,是为人父母者的必修,也是为子女者长大后应有的回想。--小迷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不管男孩要穷养,还是女孩要富养,都要让他们知道生活来之不易,学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该锻炼时不要过分心疼,西方国家的有很多小孩自己赚钱上学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其子女的零花钱也非常少。是否依仗父母,坐吃山空地啃老族,关键是父母要教育得当。——刘鹏飞所谓不得不啃老是一种借口,有什么能力过什么日子,爹妈真愿意用多年积蓄让孩子改善生活条件也无可厚非,只是这并非父母的义务。如果从小到大上学选专业交朋友做工作都是爹妈包办,那么养出个只会啃老的孩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建立独立的人格,才会对别人为他做的事情心存感激。——西铭我认为社会环境和教育是关键的两个作用因素。如今的啃老族想必大多数是从小衣食无忧的,“吃”现成的已经有了惯性。这一代的父母大多是经历了改革前后的巨变,从吃不饱到有的吃,怎能不让自己的宝贝疙瘩们享尽“丰衣足食”的无忧?于是一不小心“关爱过度”……不错,“有什么能力过什么日子”,关键是得能自己过。在“啃老”中悠然或羞辱地过活的一代,能有多少能动的创造力去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得到更为正确的教导,有基本的自立意识和能力。——杜慧仪很多啃老族都是父母一手打造的。每天只让他们学习书本知识,最后除了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一进社会懵了,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只好啃老。所以父母们要反思,正是你们急功近利的思维害了自己的孩子。啃老族们也应该反思,我为什么养不了自己?我缺少什么特质?有一句话说得好:“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有内心的需求,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路来。只要你有自立的愿望,就一定能挣到一碗饭。——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