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学大合唱的歌曲:hhh家教: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07:45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的教育自述

                                         

 

 

 

 

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关系真谛——
 1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

 2、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3、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当然胜过许多所谓的教育。当今社会进步迅速,而社会进步越大,代际冲突往往越剧烈,好的亲子关系尤显珍贵。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付出真爱的五个原则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
  我曾经是个不合格的父亲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以爱育爱
  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第二章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六座“代桥”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尊重孩子的权利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适当的秘密是责任心的营养剂
  代“代沟”为“代桥”


第三章 发现和解放孩子——成功教育孩子的四种感悟
  我的教育梦想
  成功在于选择
  我是怎样发现和解放孩子的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四章 捍卫孩子的童年——建立科学教育观的五项指标
  爱孩子,就是捍卫童年
  不会给孩子制造恐慌
  童言无忌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培养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第五章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体验教育的四条经验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支持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
  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


第六章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构建健全人格的四个方面
  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
  让孩子学会正常交往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可缺少的独立精神

第七章 父母的魅力在于吸引孩子热爱学习——指导孩子学习的三条秘诀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熏陶孩子
  真正的学习是探索未知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第八章 养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的三项内容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养成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第九章 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杰出父母的四个创造性策略
  转变观念至关重要
  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
  以孩子为师
  父母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附录:
  附录一:孙云晓自白
  附录二:父母与女儿谈“代沟”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

您给孩子的爱是真正的爱吗?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说:“我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怎么就这样不给我们争气呢?养你有啥用!”这些固然是气话,却反映出了家教的一个误区,即爱似乎是有条件的,至少要用好成绩来与父母交换爱。我以为这种交换是对爱的亵渎。
    一次女儿正在考试期间,我到外地出差去了。一天夜里,我给女儿打电话,问她考试情况。女儿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心理准备呀,我可能有一门课不及格。”“是吗?两门课不及格也没关系。你这段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一下,一定会赶上去的。”我平静地说着,女儿似乎也平静了一些。我何尝不希望女儿成绩优异?可是如果我严加责备,除了增加女儿的紧张,又有什么益处呢?再说,女儿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我还能怎么怪她?
    回到北京,我请了几位较高水平的老师,分别为女儿分析试卷,加以点拨。结果,物理成绩稳步上升,女儿也喜欢补物理的老师,那是一个欣赏学生的老师。数学却依然僵着,因为那是一个严厉并寡言少语的老师,她的教法女儿不习惯。
    尽管请老师不容易,请了又不想去更麻烦,我却没有责怪女儿。我与女儿分析了具体原因,发现是教与学方法的不适当。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深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可统一模式。为女儿请了多个数学老师,成效并不显著。也许是我不喜欢数学的恶习影响了她。不过,女儿今天的数学水平,对我来说早已是望尘莫及,我怎么有理由责备她?
    怜子之心,父母共有,只是天下父母要清醒意识: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爱?您给孩子的爱是真正的爱吗?
    给孩子的爱要理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爱孩子容易,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父母往往在爱的旗帜下给孩子提供过度保护: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没有理智的爱是疯狂的爱,是可怕的爱。
    给孩子的爱要被需要。近来媒体常常报道一些少年杀母案,这些案件让人思索,分析发现,多数案件都是由于父母给了孩子窒息的爱,因此有的孩子才发出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
    爱是没有条件的。如果爱可以用其他东西交换得到,不仅仅是对爱的亵渎,也是对人本身的扭曲。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

我曾经是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的女儿我自然喜欢。可我很少陪她玩,有时急了还揍她一顿。
    那一年,女儿才5岁。一次,妻子外出办事,我在书房写作,女儿在卧室玩耍。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女儿出来,我有些不放心,叫道:“冉冉,你干什么呢?过来。”女儿答应着却又磨蹭了一会儿,才慢慢走到书房来,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一看便明白了,她准有个小秘密。我问:“你在屋干什么了?”可是,她什么也没回答,轻轻咬着嘴唇。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损害,我提高声音再次喝问:“说!你刚才干什么?”见我发怒,她恐惧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没开口。我顿时怒不可遏,三两步冲到她的面前,一把拖转了她的身子,朝着她的屁股狠拍起来。我手重,打得她哇哇大哭。我当时的面容一定很凶恶,女儿毕竟胆小,抽抽噎噎地回答:“我怕说了你打我,才没敢说的。”“你说吧,说实话爸爸不打你。”从女儿的坦白中我知道她刚才一直在观赏妈妈的化妆品,试穿妈妈的衣服。我固然不赞成孩子化妆,但对孩子爱美之心的萌动,是非常理解的。此时,适当的点拨与引导比什么都重要,我却用巴掌教训了她。我后悔不迭,我知道,这次开导女儿的实际效果,绝对打了折扣。
    迁入北京安贞西里后,我对附近有一座中国科学技术馆十分满意。一个星期天,女儿兴致勃勃地跟我来这里参观,可她胆子太小,轻易不肯动手试验,令人有些失望。我的怒气又升腾起来,甩开她大步离去,一边呵斥她:“别的孩子都敢玩这动那,你怎么这么胆小?你什么都不敢,长大想成个废物吗?”一气之下,我说了许多禁忌之语。后来,我痛心地发现,女儿再也不愿意来科技馆了。至今,我都在寻求机会消除这一障碍,但拆除障碍远比设置障碍困难。
    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夜深人静,我常常陷入反思。有一天,我说:“冉冉,今后爸爸不打你了。如果爸爸打你,你就提醒爸爸一下,好吗?”女儿高兴地“哎”了一声。果然,我克制了相当长一个时期。有时,刚要发怒,女儿赶忙提醒道:“爸爸,你不是说不打我了吗?”我放下了手,怒气未消,问:“那你犯错误怎么办?”“你和我讲道理呀!”“你听吗?”“听呀!”女儿说服了我。
    在不少时候,孩子比大人更讲道理。打孩子收到的教育效果只是表面、暂时的,实际会增加教育的难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是教育最重要的情感条件,打和骂恰恰破坏了这一条件。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三)

我曾经是个不合格的父亲
    常有人问我的家教得失,我坦言:“最大的失败是忽略了培养女儿的运动习惯。”
    客观说来,我并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除了游泳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更不具备运动特长。进入中年以后,为了健康,我坚持爬山,并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可是,当我每次约女儿登山,女儿都干脆拒绝了,久而久之,女儿与我一样,习惯了安静地读书写作,而不习惯运动。
    每逢大考,如有体育项目,都成了女儿的难关。其实,女儿有运动潜能,经过突击苦练,1.80米也跳过去了。但是,一旦通过考试,她便把运动置之脑后。
    我注意到一项研究成果,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不爱运动,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这对生命的质量显然会有不利的影响。我很惭愧,女儿未养成运动习惯,与父亲的失职有关,因为在孩子的体育方面,父亲具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据专家介绍,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分钟的人,才算得上体育人口。作为父亲应以身作则,并培养孩子成为体育人口。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日本孩子的体育锻炼非常多,体质也好于中国孩子。日本的学校从初中到高中都有强制性参加的课外活动,其中有众多体育项目的运动部,还有家政部、音乐部、英语部等等。参加运动部的学生,一天的运动量极大,而且假期里也有集训。就连小学生,假期里也要每天早起到学校做早操做运动。所以日本孩子的体育锻炼机会是非常多的。我还有一位在日本上过四年学的同学说:“日本学校里的体育训练似铁人集训,但真的练就了一副好体格。”我的研究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运动时间两小时以上对比:日本21.3%,中国6.3%;三小时以上对比:日本为21.3%,中国仅为1.3%。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只能耽误学习时间,不值得。事实上,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活动能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和协调。由于体育锻炼本身要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调节情绪,增进快乐。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也。”“无体者,则无德智也。”体育绝非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而是强心强志之育。儿童教育一定要重视体育,甚至从体育开始做起。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四)

学会合理消费
    儿童长大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也包括经济社会化,如学会合理消费。现代生活中,理财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一种,是当今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
    有的父母会说,我们家经济状况很好,不需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其实,不是因为有了钱就不需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富裕家庭不要给孩子优越感,而应告诉孩子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经济条件差一点,父母也不要耻于和孩子谈钱,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应如实告知孩子家里的情况,孩子就会知道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过好的生活。
    北京一位专家采用“置装费”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很成功。我也借鉴过来,按季度给女儿“置装费”,并与女儿签过协议。实施一段时间发现利弊均有。利在于女儿提高了计划性和自主性,弊在于起点偏高,加上女儿有别的收入来源,如稿酬等,照旧大手大脚。
    从我的教训来看,还是让孩子从小做一个“穷学生”更好一些,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更好一些,而轻易满足孩子可能使其对生活缺乏渴求。
    女儿在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调查时,对这一点也有她自己的认识:“中国学生到日本,疯狂购物,大手大脚让日本人咋舌。日本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懂得节俭,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日本人的节俭给我留有很深的印象。住在扶美子家时,他们每次带我出去玩,肯定自带水;出去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从不剩下。这对我一个天天在学校午餐倒饭的人来说,可真是无地自容。不过时间长了,我也渐渐适应了这种习惯,很少再剩饭了。扶美子家本来有一辆房车,非常适合五口之家,第二年我再去的时候,发现她家却把车给卖了。原来,她爸爸上下班全坐电车,从家到车站的路途就以自行车代劳了(穿着西服却骑着自行车多么滑稽),为的是省下一大笔养车费。有一次,我和扶美子一起出去玩,中午在一家西餐馆里吃午饭。我掏钱要买可乐,扶美子见状马上摆摆手,示意餐馆饮料贵。她为了给我省100日元(约合7元人民币),不顾我的劝阻,竟然跑了很远到自动贩卖机那里买回来给我。我非常感动,也明白扶美子是因为深知打工的不易,才格外的节省。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花钱大手大脚的小贵族们,真该在汗颜中三思啊!”
    女儿在长大后认识到这些,显然反证出我对女儿理财教育的不足。合理消费是个大问题,理财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五)

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在浙江金华发生的高二学生徐力杀母案曾震惊全国。徐力学习时好时坏,妈妈让他一定要保持在前十名。一天,电视上转播足球赛,徐力刚要打开电视,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学习能好吗?
    十七岁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徐力顺手抄起家里的木榔头,对着妈妈的脑袋砸过去!
    表面上看,徐力杀母只是一起很偶然的案件,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必然因素。母亲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选择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事事都想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有一天没来上课,同学们很奇怪,她学习这么好怎么不来上课?老师解释说她爷爷去世了。只听见全班一片欢呼声:她爷爷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觉得,她数学老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数学教授。现在她爷爷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老师听得毛骨悚然,这是一群孩子呢,还是一群小狼在嗷嗷叫?
    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进入大学,因为高等教育发达,而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仅在19%。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享受“成功”果实的将只会是少数的家庭,绝大多数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如果父母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其实孩子会生存得很好。
    女儿小时候,我和她妈妈也曾经让她学钢琴,但是后来我女儿不愿意学习,我们没有再逼她一定要练,女儿也从此得到了解放。我女儿考上了复旦大学,是我没想到的。即使她只考上了大专,哪怕没考上,我们做父母的也不会责怪她。
    女儿对于学习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在进行中日少年勤苦状况对比调查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中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勤苦态度,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因为学习时间过长,并不一定是好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认知需要,即自觉自愿地学,充满愉快与成功体验地学。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认知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只有将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动力,将升学考试的需要变为认知需要,中国中小学生勤苦学习才会成为真正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父母,千万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路吧!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六)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你与谁的感情深厚,谁就可能对你的影响巨大。平时,一个你敬重的人表扬或批评你,你会非常在意,而一个你不敬重的人说的话,在你心中的分量也比较轻。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将这位老师的课学得特别出色;也可能因为讨厌某个老师,也讨厌那位老师教的课。显然,这都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最感到欣慰的不是女儿的成绩,而是我们与女儿有着良好的关系——亲切的、诚挚的、轻松的、民主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情感的发展规律是互动的。我们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她纵然是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当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会顽强地表现叛逆性,女儿自然不会例外。譬如,某一天,女儿穿校服去上学,放学却穿着肥肥大大的背带裤回来。妻一见,皱起眉头:“真难看!从哪弄来的?”女儿挑衅地看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我笑了笑,说:“女孩子穿背带裤挺精神,只是肥了一点,改改就行了。”女儿的火气消了一些,过来与我们吃晚饭了,而且又说又笑。饭后,我与妻散步时,她生气地质问我为何不坚持原则?我说:“一个16岁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件衣服,难道不比缠着父母给她买好吗?两代人的审美眼光不同,你怎么证明你对她不对?谁都有个提高的过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责呢?”妻不再说什么了。渐渐地,我们家中养成了平等协商或叫谈判的风气。
    教训也是有的。虽说爱子心切,可女儿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双方难免声高,冲突升级。但是,事过之后彼此都后悔,慢慢也就吸取教训,各自学会了克制,都珍惜家庭中的和睦气氛。
    应当说,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而长辈的秘诀在于发现孩子、尊重孩子甚至向孩子学习,因为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有效方法。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亲子关系的好坏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凡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其教育是难以成功的;亲子关系好的,其教育成功率也很高。
    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七)

尊重孩子的权利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权利的主体。儿童的权利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在教育儿童怎样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逃避父母的帮助和指教。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育。
    我非常尊重我的女儿。
    2000年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看电视新闻,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来北京了,明天计划参观国贸的一家网吧,邀请女儿参加这次活动。
    我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不料,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奥尔布莱特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去!”我有些不悦。心想: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怎么能如此轻易放弃?但我意识到了,这是孩子的权利,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于是,我平淡地说:“随你便,这是你的权利,去不去答复人家就行了。”见我毫无强迫之意,又专心看电视,女儿又转过头来,探询地问道:“老爸,你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后天我要考物理了。”我很客观地回答:“奥尔布莱特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是国际少有的女政治家,你与这样的风云人物接触一下,增加一些阅历比考物理重要。况且,顶多几小时的事,也算休息,你不是很喜欢上网吗?”
    女儿似乎有所悟,点点头说:“5分钟后我做决定!”女儿趴在沙发上盘算了5分钟,郑重其事地宣布了她去的决定。第二天早晨,女儿穿一件黄色T恤和绿裙子,穿过美国保安人员的重重包围,进入了国贸附近的那家网吧。当身穿大红风衣的奥尔布莱特走近她时,她轻轻地与其打招呼和交谈,事后,女儿庆幸自己来对了,说:“我在日本时见过小渊惠三首相,这次又见到了美国国务卿,开开眼界比读书重要。”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学会做人。孩子虽然年龄小经验不足,但再小的孩子与大人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只有尊重儿童的权利,才能与其平等对话。
    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才会逐渐培养起珍惜自己权利的意识。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八)

信任是教育的基石

    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父母与孩子不知心,明明是最亲的,却不是最近的。
    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这样训斥孩子:“你要能学习好,太阳就从西边升起来了。”“你这样的孩子,将来就是进监狱的料!”这些尖刻的议论,对孩子稚嫩的心灵来说,无异于刀割。这样的话语伤害直接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父母,真正相互平等有效的沟通也才会开始,真正的教育也才会开始。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也要拥抱他,欣赏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当孩子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强者,对自己更有信心。
    如果你相信孩子,你就会发现、欣赏孩子的优点,这优点就可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相反,如果你不相信孩子,只盯住孩子的缺点训斥,这缺点就可能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一个顽症。
    女儿放弃了进重点中学的机会,选择了以学习日语为特色的学校,并非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女儿学了几年日语之后,也时常流露出畏难情绪。这时,我没有给她任何训斥,而全都是鼓励。我发现一个规律,大人越夸孩子好,孩子的状态越好。女儿不但很少畏难了,并且渐渐成为学校里的日语尖子。
    2000年4月,北京月坛中学与日本LABO国际交流中心在北京举行纪念大会时,月坛中学唯一一个学生代表发言,就是我的女儿。
    当我应邀赴日本采访民宿时,需要一个翻译。组织者问我找什么人当翻译?我说我的女儿就是最佳人选。第一,女儿日语水平高,又熟悉我的情况;第二,女儿当翻译,生活上比较方便。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女儿时,女儿吓了一跳,说:“当翻译?我能行吗?”“你行!好好干,完成任务有奖励!”果然,在日本的半个月,女儿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使我写出了《千年警世钟》和《日本人怎样办夏令营》等长篇文章,并引起强烈反响。
    事实一次次证明,信任和欣赏孩子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之一,更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九)

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
    儿童期是犯错误最多的时期,与成年人的犯错不同,孩子们大多不会明知故犯。也许,孩子出于好奇或无知,也许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父母需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
    此外,孩子在看待问题上,常常容易夸张或放大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犯了错,父母再也不会喜欢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给孩子宽容,他可能会感到绝望。如果因为一些无意的过错训斥、处罚孩子,不利于感化和教育孩子,成年人也会因此失去孩子们的信任。
    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
    女儿上初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六,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所以同意了。我与她约定晚8点在地铁站等她。我准时赶到地铁站,不料,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我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又过了20分钟,女儿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口的。我使劲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地问:“回来了。”“对不起老爸,我回来晚了。”女儿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我宽容地笑了……父女俩感情一下贴近了许多。
    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示。孩子做事不妥当或犯了错误,常常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或者说与其社会化程度低有关。对于孩子做事的特点,成年人务必给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更不应曲解孩子的动机。
    同时,孩子犯错误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此时,如果以宽容之心与和颜悦色,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猛批猛打,不许辩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惧而撒谎、而抗拒、而出走等等,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演化为一场悲剧。
    也许可以说,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父亲有了宽容之心,效果会格外明显,因为严父的宽容让孩子更为难忘。
    当然,教育也需要惩罚,惩罚不是体罚,是教育惩戒,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钙的教育。“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们,选择以宽容之心对待您的孩子吧!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

选择乐学而非苦学
    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蠢材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我家,有一架钢琴,她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伫立在客厅一角。多年来,成为我心中隐隐的痛。
    1987年春,女儿刚4岁多,她爱说爱笑爱唱歌爱跳舞,一听到音乐就会跳起来。当时,我的第一本书刚刚出版,扣税后收到1837元稿酬,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一笔大收入。我们倾尽所有,托人买回一架钢琴。天真好奇的女儿充满惊喜,总在钢琴那儿弄出一些声响。刚开始,女儿既紧张又兴奋,挺快就掌握了简单练习曲的弹奏方法,回到家里也愿意练习。然而,随着进度加快,女儿感到了学琴的难度,不大愿意去老师家,也不再主动练琴。这完全是正常现象。我们却犯了急躁的毛病,总训斥孩子不努力,怕吃苦。结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分散了已经较弱的注意力。一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妻又带女儿去老师家学琴。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女儿没记住上节课的要领,一上琴难免错误百出。那位中年女教师表示了明显的不满意,敏感的女儿愈发战战兢兢,更难达到新课的要求。回到家,女儿被扯到琴凳上,在妈妈的厉声训斥中,不知所措地弹着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女儿的脸上滚落下来,摔碎在象牙一般白洁的琴键上。我们无可奈何地走向了失败。
    1996至1997年,我们做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特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博士周海宏先生,剖析了儿童学乐器中的有关问题。我们的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同时,中央音乐学院对3295名琴童做的调查发现,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使琴童比一般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发现:在学琴过程中父母始终都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坚持“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的原则;业余学琴不可走入专业化的误区。
    十几年过去了,女儿酷爱读书,喜欢写作,却依然不愿弹钢琴。问及童年学琴的感受,她脱口而出两个字:“恐怖!”她又说:“没学会钢琴是个遗憾,但没有失去自由值得庆幸,它给了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从那时起,我选择了多让孩子自由体验的发展之路。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一)

选择体验而非管束
    中国传统家教中,一向严字当头,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今天的家教虽宽松多了,却依然是说教多于体验。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早体验过了,太明白利害与得失,务必让孩子记住,免得吃亏。于是,想以自己的忠告代替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尽量避免误区是必要的,可是,缺乏体验的孩子怎能分辨清楚什么是误区呢?
    女儿10岁那一年,妻赴日进修一年。暑假,我获得日本的邀请,赴日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可是,女儿交给谁呢?
    应当说,最让人放心的安排,是将女儿送回青岛的奶奶家,或送北京的姥姥家,况且,两边老人都表示欢迎。但是,我不太想这样做,因为这既给老人添了拖累,对孩子身心发展也未必有利。
    我注意到一条研究信息,说是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超过30%,原因在于交流障碍多。女儿已经11岁,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应多接受一些新异的刺激。如果送到老人身边,只是生活上百般呵护,别的就难以做到了。因此,我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女儿到外地一个女大学生家生活一段时间。
    这是一个勤奋求学的女大学生,来自辽宁大连市瓦房店的平民之家。由于写作的关系,我与这位女大学生有了不少合作,相信她一家的生活会对女儿有良好影响。
    没想到,我把三个去处对女儿一说,女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大连,真让我喜出望外。女儿在大连生活时写下的日记足以证明,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她意义重大:
    4个月前,妈妈去日本学习了。爸爸最近也要去日本访问,但不能带我一同去看妈妈。爸爸很为难,和我商量,是去北京的姥姥家、青岛的奶奶家,还是去他在大连的学生家呢?我决定去大连,因为我没去过。爸爸表扬了我,说我敢独自去陌生的地方,很有勇气!
(时间:1992年8月8日)
    女儿头一回离家远行,又是头一回住进陌生人家里,这种体验终生难忘。古人讲易子而教,是说给孩子换一个生活环境,对其成长益处很多。这种民宿生活,犹如一个多维面包,给人以丰富的营养。
    后来,女儿进入中学,我们又支持她两次赴日民宿,在普通的日本人家里先后生活了两个月,这种体验教育远远胜过书本教育。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二)

研究型学习(上)
    女儿上小学时,一向以爸爸为骄傲。爸爸写的书《英雄少年赖宁》,全国少年儿童都在学习。小学快毕业时,爸爸又写了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又是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教育热点。然而,这一次女儿有些困惑和沉默,因为爸爸说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吃苦,她不太同意,可又说不太清楚。
    起初,我对女儿的反应并不在意,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委屈感。直到2000年夏天赴日前,女儿决定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我这才认真思考她的观点。
    我早已意识到,《较量》大讨论留下许多未解之题,即使较为核心的中日学生素质对比问题,也缺乏足以支持论点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也未必完全有利于我的观点。如今,女儿冲杀进来,会不会将我推至被动的境地?可是,女儿有这等敏锐的眼光和勇气,我怎能阻止她?再说,《较量》既然触及教育的本质,就必定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于是,我表示支持女儿的研究,并主动亮出问题当靶子,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建议她避开误区,直取要害。
    我给女儿请了一位高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她做过大量研究,立论严谨,方法科学。女儿接受了卜卫老师的指导后,不到一个晚上,就将问卷设计出来了。她将勤苦状况分为四大指标,一是学习状况;二是家务劳动状况;三是社会劳动状况;四是体育锻炼状况。各指标下的问题设计,也符合计算机统计的要求。
    当我赞扬女儿走上了研究型学习之路时,她说:″这就叫研究型学习呀?太有意思啦!如果天天这样学习,我们学生谁都不会厌学!″
    赴日前一天,孙冉将译成日文的问卷复印了100份。
    女儿是个学生,既无科研经费,又无系统支持,不可能从全日本国抽样调查。她采取随机发放的简易方式,对部分日本青少年做调查。此次赴日我与女儿同行,她兼任我的日语翻译。在两天的航海生活中,我与女儿共同采访了两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我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教给女儿怎样做访谈。
    去黑姬山营地参加夏令营时,750名日本青少年来自15个都、道、府、县,大约可以代表日本三分之一的地区。对于社会调查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三天半的夏令营日程十分紧张,仅爬黑姬山就用了14个小时,尽管浑身酸痛难忍,她还是带上问卷和礼品,走进一个又一个宿舍,与各地的日本营员交谈。夏令营结束时,孙冉已经回收59份问卷。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三)

研究型学习(下)
    孙冉回国没几天,便开学了,进入恐怖的高三年级。
    这时,女儿的研究仅仅完成了日本的问卷,大量的工作没有进行。可是,高三一开学,早已是紧锣密鼓,备战高考人心惶惶。
    我理解女儿的难处。她担心落后于同学们,高考时处于不利位置。她也不愿让自己的研究半途而废。女儿的研究一直在秘密进行,因为在高三年级做这些事,未必能获得多少人理解,何必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呢?
    在我的建议下,女儿开始做国内的问卷调查。我说,对比研究更容易发现问题,所以,需要做出与日本对应的中国问卷调查。为了尽量减轻女儿的压力,女儿只做了一些同学中的问卷,外省市的问卷靠我的朋友帮助发放。
    转眼到了期末,孙冉的考试总体成绩虽然不错,但数学很糟糕。
    老师向我们发出了善意的警告,因为高三第一学期已是关键时期,此时太偏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老师建议她在寒假里好好调整自己。女儿的压力更大了。
    我意识到,女儿的心理需要平衡,更需要成功的体验来支持。寒假里自然要补习功课,更需要把研究做完,力争出一个较好的成果,以巩固研究型学习的收获。也许,这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因此而缓解高考得失的压力。
    孙冉接受了我的建议,妻更是全力以赴支持女儿奋斗。从故乡青岛返京之后,我们全家像一个课题组一样,开始了紧张的攻关。
    中日调查问卷已委托专业机构用计算机统计完毕。在卜卫老师的指导下,孙冉学会了看数据分析,并开始撰写大型研究报告。
    女儿犹如一个学者,常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妻则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替女儿打印新写出来的文章。我的任务是审读女儿的新作,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我们全家像一个战斗队,体验到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滋味。或许,这就是成功的体验。
    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老编辑,我看了女儿写的一系列研究文章,立即意识到了其中的特殊价值。我建议女儿出一本书,以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为特色,同时收入她自小学以来的日记、散文等作品。
    妻是有心人,一直精心保存着女儿小学6年的日记、作文,女儿发表的作品更是无一遗漏。因此,很快就整理了出来。经过推荐,华艺出版社接受了孙冉的书稿,并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18万字的《成长悟语》一书。
    新的学习给女儿带来了新的体验。《成长悟语》的出版是孙冉成长中一个坚实的脚印,是她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可能对其未来的选择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四)

我是怎样发现孩子的?
    作为一个父亲,我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感觉,因为孩子的生命充满活力,时时刻刻都可能给你启迪,只要你的爱心尚在。
    一次,我带女儿去青年湖玩水,她玩得专心致志,我则在树下读闲书。一会儿,我用树枝蘸了水,悄悄走到女儿身边,在她的头上抖了抖。女儿快活地叫道:“下雨啦!下雨啦!”她发现是我在人工降雨更是兴奋,让我一遍一遍“下雨”。多少年之后,许多事情都忘记了,而“下雨”这件事父女俩都记忆犹新,可见,快乐也是难忘的。
    大人们常常抱怨孩子不懂道理,可我的观察结果相反:孩子往往比大人讲道理,也比大人客观公平。
    譬如,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们也要求女儿多穿衣服,可她常常不愿意多穿。有时候双方争执不下,女儿就去打电话听天气预报,以气温高低来决定穿多穿少。细想一下,女儿的态度是科学的,而大人并不明智。
    女儿上中学之后,由于离家远,有时在外边吃饭,偶尔也乘出租车,可她并未多向家里要钱。我有些担心:她请别人吃饭或打车的钱从哪里来呢?不能总让别人花钱吧?谁知,女儿听了我的心事一乐,说:“你怎么净瞎操心哪,我们都是AA制,一起吃饭、打车都是AA制,各花各的钱。”我愣了一下,问:“都是同学,好意思吗?”“嘁,谁像你们大人那么虚伪?没有钱也装大款!我们是穷学生,没人不好意思。5人打车,一人两块,自动出钱。”女儿的话点到大人的痛处了。试想,我们请朋友吃饭,即使手头再紧张,也不好意思实行AA制,只好穷大方吧。可今天的孩子轻松地抛弃了成人的一身酸气,比我们更勇敢地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
    孩子的潜能无限,是我们成人的包办代替束缚了孩子。其实,被人过度关照未必幸福,而照顾别人未必不快乐。女儿在接待日本学生来家民宿过程中,成功地用日语交流,成功地与异国伙伴相处,这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有了了解的愿望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什么矛盾不可以化解呢?我发现自己在渐渐升华,即不仅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而且还要向孩子学习,与其一起成长。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五)

我是怎样解放孩子的?
    孩子一直在解放我,而我也在解放孩子。父母应当承担起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神圣使命。
    1995年,女儿临近小学毕业,老师通知学生父母去学校开会,内容是毕业考前动员。
坐在窄小的椅子上,我发现这个会简直像生死大战动员会。想让孩子将来上大学吗?那就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可前三名才有希望上重点。一个班50多个学生,考前三名谈何容易?那就准备钱吧!可花了高额学费,进了重点中学的门,学生又会不会如坐针毡四面楚歌?
    女儿不愿去重点中学活受罪。一个不到13岁的小女孩发出了哀哀而愤愤的声音。中国的教育怎么啦?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国民素质教育吗?不是合格教育和成功教育吗?怎么成了选拔淘汰教育?这不成了失败教育吗?一个人人成功的教育被扭曲为多数人失败的教育,这是谁的发明?又代表谁的利益?其目的何在?
    不久,女儿提出要报考非重点的月坛中学。这是一所全北京招生的日语特色学校,提前招生和录取。
    争论的结果是女儿轻松考入了月坛中学,免去了升初中和升高中的大考之苦。女儿在月坛中学6年,4次接待日本人来家民宿,两次赴日本民宿,并做了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出版了18万字个人作品集。
    一个中学生取得如此的成绩,难道不是成功吗?我不怎么在意女儿的考试分数和名次。
    一天晚上,我和妻请女儿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正在读初二的女儿一听,马上拒绝,说:“我不去,明天考物理呐!”我拍拍她的背,说:“看《天鹅湖》比考物理收获大。再说,学物理也不差一个晚上,考什么样算什么样嘛。”女儿终于去了剧场,大幕拉开之前,手里还紧紧攥着物理书。一天晚饭后,我叫女儿刷碗,她马上叫了起来:“你叫我刷碗,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说:“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刷碗不行!”当然,这次对话含有玩笑成分,但也含有严肃的道理,即人不能变为学习机器。
    进入高三,女儿睡眠已减少到每天五六小时了,我很是心疼。偶尔,女儿早晨实在起不来了,对我说:“老爸,我太累了。今天的课不太重要,我想休息一天。”我马上答应,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
童言无忌
    不让孩子说话是很残忍的。让孩子说话要有足够的忍耐力、包容心和理解力。
    童言无忌才能健康成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孩子的胡说八道有时候是有道理的。原国家教委的副主任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听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讲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一个猎人牵着猎狗走在森林里,忽然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掉了下来。猎狗一见就想吃掉小麻雀,匍匐着往前靠近。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冲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与猎狗周旋。猎人一见,顿生敬意,感动之下牵走了猎狗。
    课文结束了,老师问这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小孩看了标准答案,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个小男孩举手了,“老师,我不同意,您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我把课文来回看了好几遍,没有一个地方说明这只老麻雀是母的,为什么一定是母爱呢?”
    一次朋友聚会时,有位父亲经历了不小的考验,让我大受感动。
    他的儿子刚上小学不久,是个“人来疯”,人越多话越多。结果,他居然绘声绘色讲起了父母的性生活,并且讲得栩栩如生,引得众人哈哈大笑。那位父亲如坐针毡,使劲用眼睛瞪,可儿子反倒来劲儿。最终,这位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苦笑。
    我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他对待儿子的“犯上”是宽容的,而这种理解是难能可贵的。儿童社会化程度低,分不清讲话的场合与分寸。有些父母见孩子一张嘴,就立即训道:“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打击了孩子表达个人见解的欲望。
    女儿八九岁时,也常说一些让人紧张的话。一次,家里来了两个女记者采访。吃饭时,女儿突然想起来什么,问:“爸爸,流产是怎么回事?”那两个女记者很年轻,一听这话有些不好意思。我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了想,说:“流产嘛,就是一件本来挺有希望的事,变得没有希望了。”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说:“哦,就这么回事呀。”于是,餐桌上的尴尬无影无踪了。
其实,我本可以更科学一些详细地解释,因为两个年轻姑娘的神态紧张,便采取了艺术的讲法。总之,成年人不宜把孩子复杂化,更不能以道德判断或成人标准评价孩子的言行,因为那可能冤屈孩子。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六)

 

培养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很多的父母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多么可怕啊!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变得太功利了?
    我非常理解现在的孩子学习好有多么重要。我的女儿那年考复旦,是从网上录取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差一分都不行。这个看似考试的重要,但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
    我认为不是。很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所以从小就将孩子送往各种培训班,培养各种特长,可中国的那么多“琴童”有几个最后成为钢琴家、小提琴家?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当多的父母逼着、哄着孩子去学琴,结果却是威逼、利诱均不起作用,中国有多少家庭的钢琴成了寂寞的钢琴!
    父母的急功近利是孩子的枷锁,这样的枷锁对孩子是苦不堪言、重不能负的。然而这样的消极学习怎能起到正面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好,父母又开始斥骂,孩子更加消极,如此恶性循环,孩子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就可能埋没。父母要孩子学习的东西又始终处于学不好甚至厌学的状态,那么,这个孩子一生碌碌无为也是有可能的,而这可怕的种子便是功利的父母亲手植下的!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只能留在孩子身上去实现了,于是拼命地培养孩子,借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父母带有“补偿”心理很正常,借自己的理想激励自己的孩子也很正常,但是父母毕竟是父母,孩子毕竟是孩子。
    父母们最好不要代替孩子们做决定,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习惯于父母做决定的孩子今后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人格。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需要孩子们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缺乏独立性,这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父母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真正享受到孩子的成长。否则,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始终处于“不满足”状态,孩子永远保持着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悬空”姿势,异常辛苦。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又跟不上父母要求不断提高的步伐。就如同一场不同级别的赛跑,选手不在一个层次,比赛又没有尽头,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选手最终累死在没有尽头的跑道上。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000年暑假,孙冉随我到了成都武侯祠。
    女儿崇拜诸葛亮始于小学时代。女儿走进武侯祠,敬意无限。她仔细看过一些展室之后,问: “诸葛亮怎么会那样有才华呢?”我想了想,说:“诸葛亮本是山东人,十几岁避战乱来到湖北,隐居于襄阳县西的隆中。他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广交天下英才。26岁时应刘备之邀出山,为统一大业奋斗28年,‘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女儿点点头,似有所悟地说:“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是他的成功之路。不过,他可是真本事呀!”我指了指诸葛亮殿外那幅最著名的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清代赵藩的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怎样学习诸葛亮,对吗?”女儿忽然想起什么,疑惑地问:“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什么放任刘禅的腐败无能呢?”
    我称赞她问题提得好,说:“其实,你细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都是在教育刘禅,如让他‘亲贤臣,远小人’等等。但是,这毕竟是1800年前的封建社会啊,谁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呢?”“可惜呀!”女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青岛是女儿去的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感到最亲切最难忘的城市,因为那是我们的故乡。
    让女儿惊奇的是,爷爷奶奶生活虽然节俭到了“抠门”的地步,家里却生活情趣盎然。阳台上,有爷爷长年养的绿色植物。那杜鹃鲜花怒放,争奇斗艳,令人赞叹不已。君子兰更像大家闺秀一般,绽开庄重而奇丽的花朵。与植物相伴的还有金鱼、鲤鱼和草鱼,总是在那儿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显示出勃勃生机。
    在青岛的日子,才使孙冉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并发出内心深处的惊叹!
    每次回青岛,孙冉总是与妈妈挑出许多衣服或学习用品,带给哥哥或妹妹的孩子,而他们总是欢天喜地地接受。有时,女儿把一些从未穿过的衣服,也带回了家乡。
    一年春节,我们全家回青岛做了一件大事,说服妹妹妹夫为他们14岁的女儿做心脏手术。我们与女儿商量后,决定替他们承担全部费用,因为生命与健康高于一切。
    手术成功了!再一次回到家乡,我们见到的外甥女已经排除了心脏里的危险,备感欣慰。女儿虽没有说太多的话,心里也一定会感到骄傲,因为她参与了挽救一个生命的努力,她懂得了什么是亲情。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八)

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

    2000年8月5日,我与女儿应邀来到日本,参加中日两国青少年的一次夏令营及登山探险活动。
    按照指挥部的部署,全体登山探险队员集中住宿,以保证充足睡眠。其实,就是一间特大的房子,有许多简易被褥,不分男女,随便扯一条倒地就睡。
    日本营员悄悄整理好被褥,悄悄地入睡了,一会儿便发出了均匀的鼾声。可是,中国营员却兴奋不已,打闹说笑不断。这一夜,中国营员大都没有睡好觉。
    凌晨4点,登山探险队员们起床了。所有准备工作只有一小时。
    离开拉博浪岛之前,每人领到了早餐和午餐,统统背在身上。
    当我们空着肚子,在密林中穿行两个小时,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腿如注铅,饥肠响如鼓。途中,已经有一个日本男孩捂着肚子宣布退出登山探险活动。我们咬着牙继续前进,来到唯一的一条山间道路旁,终于迎来了吃早餐的快乐时光。
    忽然,一辆乳白色的轿车开来了,拉博浪岛的大统领伊濑知光先生和蔼地问:“你们谁坚持不了啦?请上车,这是最后一个退出的机会。”他仰头指指山上,说:“这儿才是第三合目,三合目以上再也没路了,什么车也上不去。”
    面对诱惑,日本队员毫不在意,照样吃饭喝水。中国队员彼此对视了一下,也无人甘心退出。我问女儿:“还行吗?”她小声回答:“忍吧!”
    当我们累得筋疲力尽之时,纷纷猜测已经到达七、八合目,可一问才刚刚第五合目,大家沮丧之极。在山沟里休息的时候,中国队员大口喝水,一杯接一杯。我偶尔发现日本学生都小口喝水,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我提醒中国学生:“咱们刚走了四分之一的路,饮水要控制!”中国学生一下清醒了,马上摇晃和倾听自己的水壶,可惜,水已经不多了。
    意外不断发生。先是一位日本女教师摔伤,并发生了骨折。后是一位日本男大学生眼睛被毒虫蜇伤,肿得脑袋都变大了。
    但是,一切都未影响队伍的前进。
    在经历14个小时的苦难煎熬之后——比预定时间延长了几小时,19点整,登山探险队终于返回了大本营——拉博浪岛。700多名营员列队欢迎我们,就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般。中国学生激动地说:“就冲这一刻的荣耀,今天的苦也值了!”“中国学生胜利了,咱们黑姬山八勇士要合影留念!”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十九)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

    我的女儿上小学时,习惯于睡懒觉。每天早晨,我几次催她起床,她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呆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又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害得她受老师批评。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就告诉女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早晨开始,该几点起床你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懒被窝,你就懒吧,肯定没人叫你,一切责任自己负。”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女儿“腾”地跳下床来。慢慢地,女儿早晨起床上学就很少再让我们催了。有时候,我们还在睡觉,女儿早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孩子既是家庭中的享受者,也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最重要的道德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公正、尊重、责任。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慢慢地懂得为社会负责。
    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孩子都一定会犯错误。父母扛的越多,孩子越没有责任心。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的体验就是我闯了祸,说了“对不起”就可以走。世界上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吗?不可能。可是孩子就是这样理解的。
    我女儿上五年级时很调皮。我家门口有个大饭店。我女儿喜欢带着邻居三年级的小弟弟去饭店的停车场玩,保安怕小孩子拿石头划车,一看到他们来就赶他们。他们就和保安捉迷藏,还用石头敲打地面气保安。保安气呼呼地追了出来。我女儿很狡猾,从饭店到我们家楼之间有一道铁栅栏门,小孩子能钻过去,大人过不去。我女儿领着小弟弟钻过去之后,马上转过身来气保安。保安下决心要抓住我女儿。大人终归比孩子狡猾。这天,保安没锁那个门,把锁挂在那儿。保安这次从铁栅门那儿追过来了。我女儿吓得跑回家,关上门,拍着胸口喘着气说“吓死我了”。而小弟弟跑得慢,被保安捉走了。
    了解情况后,我叫女儿主动去找保安,把小弟弟领回来。我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小弟弟是你带出去的就要你去带回来。她哭着不肯去,我就是不让步,我说你今天不去,明天你怎么有脸见小弟弟。我说你是好孩子,好孩子敢作敢当。最后,她没办法,只好去向保安赔礼道歉,带回小弟弟。
    当时,我之所以重视此事,坚持让女儿去邻家小弟弟家里道歉,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心中有他人,并善于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而核心问题就是责任心。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十)

让孩子学会正常交往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的后果还要严重。调查发现,80%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可是孩子们并不一定这么想,学习好并不是他们的标准。实际上我们成年人生活中交朋友也并不一定是谁聪明就跟谁交朋友。
    中国的西北有一个男孩子叫王希(化名),学习非常好,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保送去北京大学化学系。多让人羡慕啊!但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聪明的孩子在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被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犯了什么罪呢?他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为什么?这个孩子从小学就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北大上到三年级的时候,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但是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他不会。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人家上哪儿他上哪儿。别人就觉得奇怪,两个大小伙子总粘在一起干吗呢?议论也很多。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后来他就生气了,要报复那个男生。他是学化学的,搞来了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铊。王希把铊毒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那个男生没有防备,喝了之后反应剧烈,疼痛难忍,王希看着不忍心又把那个男生送到医院里抢救。在医生的追问下,他被迫承认自己投的是铊毒。
    那个男生住院治疗一年,花了六万多块钱,出院之后把王希告上法庭。北京海淀法院判处他故意杀人罪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本来王希是一个学习特别勤奋的孩子,为什么犯下了故意杀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没有问题呢?他的父母就没有意识到:孩子没有朋友是危险的。
    同伴的交往既有同性的交往,还有异性的交往。有些父母看到男孩只跟男孩玩,女孩只跟女孩玩就放心了,其实如果一个男孩只会跟男孩玩,可能也有问题。
    孩子的童年如果没有和异性伙伴的从容的交流,将来他的恋爱、婚姻都可能有问题。跟异性的交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孩子有比较大的事情的时候,能不能跟父母说,对亲子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这个时候,父母老师往往被排在了后面。所以父母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十一)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14岁的学生对老师有意见,上课时在老师的身后甩钢笔水,其中有一滴甩到了老师身上。老师察觉后,查看到有4滴墨水,就批评他。两人发生了争执,老师骂他是“人渣”。这个孩子回家就上吊了,留了一封遗书,说“我要用我的死要维护我的尊严”、“证明我甩的是一滴,不是四滴。”
    老师的话是绝对错误的,应当受到严肃的处理。问题是,我们宠爱自己的孩子,但您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像您那样宠您的孩子吗?我们谁长大不受点委屈、不受点挫折?碰到这么一点点挫折就拿生命作代价,那我们谁还能长大?
    父母是引导孩子成长、把握孩子成长方向的人。人是有思想的,对孩子负责,不能只成为衣食父母,更要做精神上的指导,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一个十二个字的秘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这也是两代人心理健康的秘诀。
    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自信才有健康的人生,心理健康离不开自知。自知对于人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从能力到爱好,到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少不了自知。父母们如果希望孩子将来一生幸福,就要从小培养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
    人的许多痛苦,很多都是来自于不接纳自己。一个人心理健康就要接纳自己:我是女孩子,我很骄傲,女孩子很好,女孩子和男孩子是平等的;我这人长得矮,长得矮怎么了,长得矮的人出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一个人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缺点。上海大众汽车有一个总经理自杀了。其实他就算是竞争失败了、亏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拿得起,放得下。
    试想,如果徐力的母亲能够控制自己,不对徐力提那么高的要求,不一直对徐力那么唠叨,徐力又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也许悲剧还能避免。父母们慢慢会发现,孩子烦您唠唠叨叨,您说话孩子不爱听,您说话他捂耳朵。父母说话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您要是把每天对孩子说的话拿录音机录下来,您每天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去写作业!”“离开电视!”“要考前十名,将来考大学!”
    天天这些话,多烦人啊!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要关心孩子过得是不是开心、有没有困难,而不是每天唠叨个没完。健康的心理极其重要。孩子们在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千万不要只抓孩子的学习,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啊!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十二)

真正的学习是探索未知
    孩子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学习就是探索未知。
    一个夜晚,我与女儿聊起了对家乡的感觉,女儿竟一脸的神圣。最让女儿动心的还是那部两块红砖头大小的《桓台孙氏家谱》。说实话,我大概也是头一回见到真正的家谱,而且是有自己名字在其中的正宗家谱。女儿自然更感到无比新奇了。在这部《桓台孙氏家谱》的138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立纪——昌玉”。孙立纪是我祖父,孙昌玉是我父亲。当孙冉读到《桓台孙氏家谱》最后的跋之时,惊叫起来:“老爸,咱们是孙膑的后代呀!”原来,跋文中记载道,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是始祖孙公讳膑的诞生地,是孙氏的大本营,今已传至70多世,历代由此转迁他乡者多……面对女儿的惊叹,我也大为震撼,这样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我怎么过去毫无所知呢?不过,毕竟2000多年的历史了,究竟是何关系很难说清楚。于是,我回答女儿:“有这个可能,但需要论证。你如果有兴趣,将来可以深入研究嘛。”
    回到北京,孙冉马上打开电脑上网,查找孙膑的资料,下载后我们一起对照分析。据资料介绍,孙膑是孙武的后裔,的确是山东鄄城、阳谷一带人,大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孙膑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给予高度评价。
    我想,女儿心里会明白,孙武、孙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祖先,是一个一时难以搞清楚的问题。正像许多人都可以找出同姓的杰出人物,却均难以真正确认一样,即使确认了也不能说明自己了不起。但是,这个偶然的发现,毕竟让她欣喜若狂,让她自豪自信,更让她对历史产生了充满激情的兴趣。这些,不就足够了吗?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十三)

养成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我的女儿是读书狂,并且喜欢写作,还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我常常回忆,女儿是怎么迷上读书与写作的呢?却难以搞清楚起于何时。不过,可以确认的是,从女儿出生至今,她对我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我在灯下读书写作的情景。这是我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课,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一种常态。
    家庭要过健康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为了孩子,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最好别看电视。孩子看书,父母最好也看书或者忙忙家务,让孩子觉得家里很温馨、很安静,这样的氛围就很好。
    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他心里装了一部成长的发动机。养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带孩子逛书店是很聪明的,北京有些父母双休日把孩子领到大书店,一放就是半天,吃的喝的都带着,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看。孩子只有迷上了书,才可能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有一个妈妈发现她读五年级的儿子写作业不专心,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了至少五、六回,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玩。妈妈说,儿子,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专心学习,一定能学好,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一下,你一个小时站起来了六回,是不是有点儿多了?儿子很不好意思。妈妈与儿子约定,如果儿子一小时只站起来三次以下,可以照常看电视,否则晚上6点不能看动画片。当儿子做到之后,又把一小时离座次数降到两次、一次。三个月后,儿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不专心的坏习惯。
    这个妈妈了不起。为什么?设想一下,如果您看到自己的孩子一个小时站起来六回,您会不会跟他说,“儿子,写作业要专心,不许站起来!”您想想后果吧,您越不想孩子站起来,孩子就越想站起来。您看着他,他忍着;您一离开他,他拼命地站起来不下十回!这就是反弹。因为习惯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改变,对一般人来说,不可能一刀斩断。
    所以我总结了习惯培养的规则: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就是说要改正孩子的坏习惯的时候,不能着急。只要孩子的坏行为出现的次数在减少,就应该被允许,甚至得到赞扬。而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父母们不要满足于孩子偶尔出现的好行为,要鼓励他、引导他,使他逐渐地坚持并成为一种持久的行为,最后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二十四)

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很多的父母、教师,一谈起孩子的时候,感觉就是问题成堆,没有理想、自私、懒惰……实际上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今天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确实是有毛病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正确地看待他们,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比方说,一个5岁的孩子,跟她妈妈说,妈妈,女的能不能当国家主席?妈妈说能啊,菲律宾的总统就是女的,女的可以当国家总统。女儿说,哦,那我长大了以后要当国家主席。妈妈说,好啊,你当了国家主席,我就是皇太后。女儿说,那不对,我是国家主席,你还是你,跟你没关系。就是说我们成年人的观念经常会出一些陈旧的问题,实际上孩子的想法跟我们的想法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老师的权威。孩子越大胆,父母越感到差距。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我感到很羞愧,在家里,女儿的电脑水平远远超过自己。日本有一届内阁,据说都不太懂电脑。
    我从女儿身上就学到很多东西。有一次,我女儿跟我要钱,老爸,能不能再给我点钱。我说不能。你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固定的,不能随便给你加钱。没有钱,我女儿怎么办?她把自己用过的东西像旧的手表、随身听等,用数码相机拍出照片发到网上去,在网上拍卖。
    我一看,说你这破东西谁要你的?网上谁也不认识谁,谁敢给你寄钱来?但我女儿很自信,还在网上做广告,后来真收到了三张汇款单,卖了690块钱!我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今天的孩子很厉害。我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这一代孩子固然毛病不少,但优点更多,甚至拥有许多深刻的现代观念。
    女儿出版《成长悟语》一书前,对书中的一个插图不满意,要求美编改画。美编改画了一个,我认为可以了,但女儿仍不满意。我有些不悦,说:“这些技术问题不必过于苛求,否则,你找人画。”谁知,女儿果然请同班同学赶画了两幅。我说:“都高三了,迎高考多紧张,你怎么好意思麻烦别人?”女儿说:“我们是好朋友,她愿意帮忙。再说,我答应付100元稿费。”女儿的审美眼光与效率,还有经济头脑,怎能不让我叹服?果然,用了女儿约来的插图,书的整体效果更加协调更优美了。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成年人的幼稚,而是真正的成熟与睿智。(本文由新世界出版社、北京树人天地教育顾问有限公司联合授权提供,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