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古筝的流行歌曲:“临流筑舍”的苏州人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4:20:59
                                                                 临流筑舍”的苏州人家(2010-12-20 11:51:37)

记者  倪小伟

 

《鲁宾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宾逊,在独自一人流落孤岛时,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宾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以防止海盗的进攻。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宾逊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不断的探索修整,鲁宾逊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原苏州市文管会副会长、现吴都学会副会长王仁宇老先生在说到苏州传统建筑的选址问题时,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任何建筑的选址都是为了生活的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因地制宜、各具特点,这是人类生活栖居的本能。鲁宾逊虽然不懂得建筑风水学,但他同样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出这样的生活需要。苏州传统建筑通常都是“临流筑舍”,被外来的游客誉为“枕水人家”,其实也是出于最原始的生活需要,其建构内涵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

 

选址:临水而筑

 

交通便利

 

北京多胡同,上海多弄堂,而苏州多小巷。苏州宛如一块铺放在太湖流域的画布,纵横交错的河道是这幅精美画作中清晰的线条。苏州的河道决定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布局——以河为界,组成许多大小不一、朝向各异的坊巷民居群落。其间,座座石桥有机地将两岸连接,使河水畅流,街巷通达,构成河街相映,两岸相亲的水巷环境,平添了许多江南风情。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时髦的说法是说,水是提升居住格调的关键,适宜的水景能丰富空间层次;水景与园林、建筑融合,能使居住产生复归自然的雅趣;大面积水域能吸收尘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增强居住舒适感,对健康大有裨益。而苏州的传统建筑往往建在水边,恰是因为老苏州的水道纵横。以前,吴江、常熟等地是没有旱路通往外界的,出行都只能依靠船只,为了出行方便就在水边建起了民居。王仁宇给记者打了个比方,现在房价被吵得最热的地方是哪里?轻轨沿线,原因就是这里交通便利,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见,古往今来,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相通的。

 

苏州园林是苏州传统民居的扩大化,在长期的造园过程中形成了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园林文化。其中,水的交通功能虽然退化了,但其在苏州造园文化中的灵魂作用仍然存在。

 

朝向:偏东南而居

 

顺应气候和风向

 

买房子的时候,看房屋的朝向很重要,甚至有的人还会拿着指南针去看房子。一般认为,朝南的房子最好,光线好,但也没有太阳直射,全年感觉都很舒适。但王仁宇告诉记者,苏州传统建筑的朝向事实上很多都是偏东南方向,而非正南方向,这与苏州的气候和风向有关。苏州温暖潮湿多雨,尤其季风明显,偏东南的建筑朝向可以使得房屋夏季通风、冬季温暖。在古代苏州,一般只有庙宇、官府等公共建筑是正南方向。

 

有人说,民居南北向的讲究那都是老皇历了,在以前没有空调、暖气的年代,当然会要求房子一定要朝南。但王仁宇认为,朝向的说法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是根据各地气候和风向验证出的最宜居的建筑朝向,是一种虽然原始,但也最健康、最环保的居住文化。试想,居住在一个光线通透、冬暖夏凉的居所里,无论如何都比居住在常年需要空调来调节温度的房间内来得心旷神怡,让人身心愉悦,这也正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所以,在重建苏州传统建筑时,朝向仍是一个十分讲究的问题。

 

案例:葑湄草堂

 

古城区临水古建筑的代表作

 

葑湄草堂位于葑门盛家带,姑苏城中一临水小巷内,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葑湄草堂约建于清代中期,始建者为谁,尚待考证。从建筑规模看,非官宦宅地,即巨贾人家,否则难有其实力筑此巨构。至清同治初,为苏氏所有,故民间仍称之为“苏宅”。修复后的葑湄草堂分成三路,深达五进,前后贯穿,左右通达,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左为住宅,右为花园,建筑宏敞,装修精细。厅事、后楼、斋室、亭阁一应俱全,可居可游,可晨操夜读,亦可招亲友宾客饮宴唱和,是一处典型苏州文人住宅。

 

目前,经新沧浪房产主持修缮后的葑湄草堂已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业主计划将其作为企业的园林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