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路by金刚圈 黎唐:李渔,乱世中求快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12:42




  卖文卖戏赚钱,红颜知己相伴

中国古代文人中,名气大、个性强的不乏其人,但却很少能找出一位像李渔这样才情、经历都如此丰富的:他既是一位受人追捧的小说家;又是经营有方的出版家;同时他还是能写能演的剧作家,甚至亲手调教出了一个很专业的戏班子;他更是会享受生活的人,对美食、养生的认识,都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闲时自己还会搞点生活中的小发明创造。他的性格也很独特,文人本来清高,李渔却爱财色甚于爱面子;文人本执着于功名,李渔却没有像他的若干前辈那样,考科举考到白发苍苍,而是完全解脱出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李渔一生,写了无数小说和剧本,也演了无数戏,不过,他演出的最好看、最离奇的一幕,是他自己。 

天资聪颖,却时运不济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从他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他天资出众,志向非凡。不过应了一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李渔早年的生活经历崎岖坎坷,四处流徙。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的夏李村,生于江苏如皋。他出生的1610年,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江浙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对传统农业和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夏李村人多地薄,出外谋生的人几乎占到总人口的2/3。其中,不少人在如皋经营药材,李渔的伯父李如椿就在那开设了一家药铺,生意还算红火。李渔的父亲李如松一直帮助兄长打理店铺,李渔也因此从小生长在异乡。

相传李渔出生时,母亲难产,3天3夜,孩子还没生出来。这时,有位白发老人路过,绕着屋子转了一圈,又看看产妇,说腹中胎儿是天上星宿转世,李家的风水承载不起,建议挪到祠堂去生产。一去祠堂,李渔果然顺利出生了,全家人都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并取了“仙侣”如此不凡的名字。

李渔没有辜负长辈们的期望,他识字很早,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小小年纪便可赋诗作文。因为聪明伶俐,伯父出门总喜欢带着他。但是,李渔的母亲担心儿子四处游走,荒废学业,为了让李渔能静心读书,她竟像孟子的母亲那样,三次搬家,最后把李渔安置到离如皋很远的一座“老鹳楼”里。

“老鹳楼”环境幽静,的确适宜读书。李渔一个人在楼上学诗文,每到高兴处,就凭窗远望,大声朗诵,意兴飞扬。为激励自己,他还曾种下一棵梧桐树,每年在树上刻一首诗,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早日光耀门楣。17岁时,他便已经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了。不过世事多舛,1629年,李渔的父亲因病去世,原本富裕的家庭顿陷困境。母亲只好带着他和弟弟,迁回夏李村,并在李渔身上寄托了更加殷切的希望。

1635年,李渔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科举考试,主考官许豸(音同“制”)看到他的试卷时,异常兴奋。他拿着李渔的文章,逢人就说:“我们金华府(当时李渔所在的考区,包括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等地)终于出了一名奇才啊!”他还特地叫人把文章印成书册,广为传播。

有了这次经历,李渔以为金榜题名会轻而易举,没想到此后的科举之路却困难重重。29岁那年,他前往杭州参加考试,名落孙山,所有的自信与骄傲就像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黯然回家的途中,又路遇强盗,如能缴纳巨额金钱便可免于一死,可李渔当时身无分文,自以为必死无疑,就伸着脖子等死,但强盗没有杀他。他感慨道:“死里逃生,全在片刻之间。”

李渔最后一次参加考试时更悲惨。那时,明王朝已经到了覆亡的时刻,国内烽烟四起,外面清军步步紧逼。李渔走到一半,就被战火逼得只能逃难了。他写诗抱怨时命不济,并开始有了隐居世外、不问世事的念头。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那一代的文人内心都是纠结的,因为他们要选择——是做贰臣还是义士?对李渔来说,这倒并不难,因为他已绝意仕途。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渔”,号“笠翁”,一直居于家乡夏李村的伊园,又自封为“识字农”,度过了一生之中最为清闲的一段岁月。

写书能畅销,经商有奇招

1651年,李渔又遇到了性命攸关的一道坎儿。他与乡邻发生纠纷,对方扬言要打死他。李渔赶忙逃离家乡,举家迁往杭州。初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要维持一家子生计,谈何容易。所幸他出身商贾之家,多年读书之余还遗传了商人的头脑,他看到杭州繁华,且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上至豪绅贵族、文人学士,下至普通市民、贩夫走卒,都对戏剧、小说有浓厚的兴趣,便决定靠自己文字上的专长,卖文糊口。短短数年间,凭借敏捷的才思和旺盛的创作力,李渔就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等6部戏曲剧本和《无声戏》、《十二楼》两部小说集,内容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和市井传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生涯,就这样展开了。

李渔在创作时极其看重作品的故事性,“非奇不录”。而且,他很懂得迎合大众,毫无忌讳地对爱、欲进行露骨描写,虽为正统文人所不齿,但极受普通大众欢迎。其作品总是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数日之内,3000里外的地方也能见到他的新作。李渔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

李渔作品的风行,使得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书商们千方百计地私刻翻印他的作品以牟取暴利,有些书商甚至冒李渔之名以销售自己刊刻的书籍。书商的行为影响到他的声誉和经济收入,李渔由此又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为捍卫著作权而奋战的文人。他一边请求官府为他主持公道,传札布告;一边四处奔走,上门交涉。

为了便于自己的书籍刊行,50岁时,李渔索性举家迁往南京,自建寓所“芥子园”,还在园内开了自己的书店,印出的许多书籍都刻有“芥子园”的名称。“芥子园”日后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

别看是400年前的人,李渔干起出版来,可一点都不比如今的书商们差。据他分析,当时是闲书当道的时代,“如今的人爱读闲书,买的都是传奇、小说,名人诗集则问者寥寥”。所以,李渔书店推出的产品,也以小说戏曲为主;此外,他也愿意出版品位高雅、独树一帜的精品书,但一定是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绝对能打出品牌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后来传世的《芥子园画传》和《尺牍》系列。《芥子园画传》是一部中国画技法的经典作品;《尺牍》则是古代和当时名人的书信汇编。

李渔看准了精品书里的空白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搜集那些名家的杰作,专做难做的、别人做不来的东西,他甚至请了平西王吴三桂来给他所编的《资政新书》写稿。结果,官吏商贾、文人墨客争着收藏这些书。

在经营上,李渔的“商人”本色更是表露无遗,他善于为自己吆喝,每次作品还没问世,就已经是满城皆知了。大家都被吊足了胃口,满怀期待地等着看其新作。在与书商维权的过程中,他更是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样子,态度强硬,到处给官府递状子,每打完一次官司,他的书店名气也就更大一些。

妻妾成群,游戏人生

年过半百后,李渔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就是办戏班,自任编剧和导演,走南闯北地演出。不过,他的戏班成员,没有外人,都是他的家眷。

这就要说到李渔的私生活了。他的一生未曾大富大贵,却不乏女性垂青,身边一直珠围翠绕。发妻徐氏是个贤惠大度的农家女子。为求子嗣,李渔后来又纳纪氏、芦氏、王氏、曹氏等多名姬妾。之后办了戏班,所纳女子就更多了。仅见于史籍记载的李渔妻妾就有10多人,她们早起洗浴打扮时必须依次排队,互相帮助整理妆容衣饰。李渔对此颇为得意,认为自己比西汉时为妻子画眉的张敞有福多了。

李渔是个极其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在他办戏班之后写成的《闲情偶寄》中,人们可以看到他对美食、养生都很有研究。据传,他曾发明过“土法自来水”,以凿空的茅竹引来山泉,装设开关,随时可用;还曾亲手设计制造了一种用于冬天取暖的书桌。可以想见,当时的李渔,过得是如何闲适而惬意,也难怪近现代有越来越多的文人将他视为生活的榜样。

平日里,李渔就带着他的妻妾们游走四方,为王公贵胄们表演。他还常常与小妾三四人一同出游,每遇名人,便令她们隔帘唱曲,捧着酒杯奉酒。当时的另一位剧作家尤侗这样描写他对众位美女的印象:“红弦翠袖,以为神仙中人。”

李渔声名日隆,“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当时的名士争相与李渔结交,以认识他为乐事。而李渔更是毫不浪费,每每带着家眷们拜访达官贵人,试演新剧,都要“打秋风”(从达官贵人那里得到赏钱)获馈赠。不过这一做法,也让他在文人当中备受诟病。清初诗人赵函就毫不客气地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但李渔丝毫不以为意,他自得其乐,游戏于人生和舞台之间。

李渔身边,最为人所知的两个婢妾是乔姬和王姬。二人既是李渔戏班里最重要的“角儿”,也是他的红颜知己。

乔姬和王姬都是别人买来送给他的。李渔途经山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时,看到有人要卖一个13岁的女孩,身材纤柔,神情自然,虽非绝色,但惹人怜爱。当时李渔囊中羞涩,只好走掉。后来,平阳太守程质夫慕名来访,听李渔谈起方才一幕,便买下这名女子送给李渔,此女子就是乔姬。乔姬是山西临汾人,“出自贫家,不解声律为何事”。她喜好音乐,不过昆曲本是南音,北方人要学会不容易。李渔怕她土话难改,乔姬却立下“军令状”,说半月内可改口音,如不然愿受罚。半个月后,她果然柔声侬语,俨然一名江南女子了。教曲的师傅也惊叹道:“此天人也!”

程太守义赠乔姬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邀请李渔前往西安的地方封疆大吏刘斗,也买下几个女孩等待李渔挑选。李渔慧眼识珠,认定其中一个姓王的女孩若换穿男装,上台后必定是个英俊小生。

乔、王二姬皆有出众的艺术才华,悟性都极高,无论多难的曲子,教两三遍,就能自如演唱。李渔写成新的作品,每每早上排练,傍晚就要登场,时间很紧张,但对于乔、王二人来说,丝毫不是难事。

她们在李渔身边生活了6年,非但是他事业上的左膀右臂,生活上也把李渔照料得无微不至。乔姬还生下一女。可惜天妒红颜,1672年,年方19岁的乔姬先病逝。一年后,王姬也撒手西归。李渔大为悲恸,先后写了《断肠诗》30首,哀叹道:“老天带走她们,还不如杀了我!”心痛之下,他仿佛老了许多。

还没来得及平复爱妾逝去的伤痛,更大的打击又袭来——吴三桂叛乱了。因为之前李渔请他写过书稿,有人告发说李渔与吴三桂往来密切。他陷入到岌岌可危的处境中,不得不四处奔走,寻求庇护。好在老友李之芳当上了大官,才保了他一命。1676年,李渔把“芥子园”交给女婿打理,带着妻妾,又回到了杭州。两年之后,就去世了。

客观地讲,李渔的一生总是带着几分为谋生计的不得已,但他始终都能淡然处之。出书挣钱,搭台唱戏,该保命时就保命,能开心时便开心。他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却活出了歌舞升平的味道,并最终成了留名于后世的传奇人物。

这位性格独特的文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别样的人生意义——所谓快乐,就是在逆境中也能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