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wow:地质人:沧桑巨变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24:51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这首著名的歌曲,描述了地质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手握原始的工具,凭着一腔热血战天斗地的情景。虽然,那时的地质队国家每年有资金投入,工作量也有保证,但基地的简陋,远离城市的落伍,以及野外工作的艰苦,让“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的流行语成为地质男儿面向社会的尴尬。尽管甘肃地质人头顶蓝天,脚踏陇原,以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白银、酒泉、嘉峪关3座矿业城市的辉煌,可多年来艰苦奋斗的经历,还是让我们留下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回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特别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后,地质人真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地质人首先从思想观念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甘肃以人为本,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所有野外地勘单位分批搬迁到兰州、天水、酒泉等甘肃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工子女上学、就业、成家的诸多问题。然后通过运行机制的改革,着眼于提高发展的科学性,制订完善的地勘经济发展规划,着眼培育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地质主业的龙头作用,搞好产业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彻底丢掉幻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道路的决心。特别是改革了分配制度和工资结构,对职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真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各基层地质队固定资产净值、生产投入大幅增加,许多单位先后购进多种国内外先进仪器,大大改善充实了硬件设施;尤其生产用车,早已由原先的普通吉普车换成了马力大、性能优越的越野车,为奔赴高海拔地区作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职工人均收入年年递增,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些最简明的数据,反映了地质人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巨大转变。

    随着经济基础的逐渐厚实,地质人的基本追求从求生存、求温饱转变为求发展、求富裕。近年来,基地建设一日千里,基层单位办公大楼气派辉煌,小区住宅温馨舒适,电脑手机人人必备,私家车已逐渐走进职工家庭。地质儿女的个性更加自我、更加开放、更加张扬。人们对地质单位的认可程度已不是数十年前的“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导(鸡)蛋的,走进一看原来是个搞勘探的”那种茫然与无奈。在兰州,甘肃地质人已经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出来的实力有目共睹。因此大龄职工以往找对象困难已成为历史,地质人可以昂首挺胸地在城市的任何一角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享受多彩的人生,许多城市姑娘已开始把绣球抛向地质人。各类大学生已开始向地勘行业靠近,青黄不接的人才断档现象有望得到彻底缓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地质队已开始令许多行业刮目相看,让许多姑娘感到羡慕。

    市场需求让地质人腰杆更硬。曾经地质人出野外,往往遭遇许多刁难。“野猪、狗熊、地质队人”,就是一些地方对地质人的称谓,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地质工作不受重视,以及某些地方对地质工作者的歧视。改革开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地质勘查、工勘施工、矿山开采、地热勘探、地质灾害治理等领域,都成了地质人大显身手的去处,地质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当地社会带去了许多生机。甘肃陇南、甘南大型金矿、铅锌矿的勘探与开采,为当地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许多贫穷的地区彻底告别了落后的历史。汶川大地震波及到甘肃陇南、甘南地区,甘肃地质人发挥长期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的专业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派出经验丰富、精明强干的专家工作组,为全面排查震区地质灾害提供第一手资料,受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如今,地质找矿、矿山开发、地质灾害的排查除险和预防,造福当地人民群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许多部门和群众登门聘请地质专家传经送宝,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地质人和社会沟通的桥梁。那种地质人出门不受欢迎、不被重视的尴尬状况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30年改革之路让人振奋,而地质人的变化只是中国巨变中的一个缩影。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而今天地质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坚定不移地走勘查开发一体化之路。相信地质人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地质人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辉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