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赤子心电影:“中巴友好”令西方不可思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48:53

“中巴友好”令西方不可思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5日08:07  环球时报

  ●本报驻外记者 周戎 牟宗琮 廖政军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 邹松 芮晓煜

  “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兄弟。只要是我们拥有的,中国都可以使用,一点问题都没有。别人愿意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去吧。”这是日前巴基斯坦海军参谋长诺曼·巴希尔,对西方及印度质疑中国海军可能会使用巴基斯坦港口所做的回答。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只是官方的客套。在被认为最能体现民意的网络上,“巴铁(铁哥们)”、“两个深度(巴中友谊比喜马拉雅山高,比印度洋深”随处可见,成为中巴关系的生动写照。在一直认为“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的西方外交圈,许多人看不懂中巴60年持续不变的关系。有美国媒体质疑,为什么我们给巴提供的援助比中国要多得多,却不被当成朋友?法国《阿特拉斯新闻》感慨说,在许多巴基斯坦人看来,中国不但是盟友,也为巴提供许多发展机会,更可贵的是“没有像美国人那样背叛过”,没有因其他国家更大、更富而有所取舍。

   美国担心将巴“让给中国”

  “如果美国将巴基斯坦拱手让给中国,将会发生什么?经济举步维艰、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会停止援助并让中国填补这一真空吗?”在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访华庆祝中巴建交60周年之际,美国《赫芬顿邮报》18日连提两个疑问,质疑一些美国议员要求停止向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做法。

  吉拉尼访华是在巴基斯坦与美国因拉登之死关系出现紧张的背景下进行的,也使得吉拉尼在中国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西方和印度媒体的关注。《印度时报》称,对于巴中关系,吉拉尼表示:“在所有困难情况下,中国都与巴基斯坦站在一起。因此,我们称中国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全天候的朋友。”文章称,在巴总理盛赞中国朋友时,美国参院外委会主席克里在巴基斯坦访问,他称美国与巴基斯坦是“面对共同敌人的战略伙伴”,极力想“弥补”两国间的“裂痕”。不过,美联社称,克里在巴拒绝就越界消灭拉登一事致歉,还向巴方递交了一份与怀疑巴包庇激进分子有关的“具体要求”清单。

  “没有比巴基斯坦的角色更多元化的了:美国盟友、中国伙伴、印度敌人、塔利班故人,这些自相矛盾的角色重叠在一起,使巴基斯坦成为一个棘手问题。”法国《拉芒什海峡自由报》这样形容巴基斯坦给世界各大国带来的难题。许多西方媒体认为,巴基斯坦是在“打中国牌”给美国和印度看:即便美国抛弃了巴基斯坦,巴背后仍有一个大国做坚强后盾。《纽约时报》称,巴利用此次访问向国际展示,中国是巴基斯坦获得安全和经济援助的另一个可选择对象。

  西方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其一贯“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外交铁律。法国《大西洋》杂志认为,美国一直用苛刻的态度对待巴这个反恐盟友,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巴无论如何都不会得罪美国这个大金主。但文章称,历史不止一次证明,“做美国的朋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够多危险、多靠不住,印巴战争期间是如此,巴印核竞赛时是如此,此次(拉登事件)不过再次印证罢了”。而中巴间60年的友谊是多层面的,双方在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都相互需要和依存,双方也成为唯一在任何时候都靠得住的朋友。

  巴基斯坦也用行动来表明他们的选择。巴最大省旁遮普省20日拒绝来自美国的6项援助,以抗议美国特种部队越境击毙拉登。路透社称这些援助达200亿卢比(约合2.3亿美元),该省还呼吁巴中央政府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减少对美国援助的依赖。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什么是国家间的真正朋友”

  “什么是国家间的真正朋友?”近些天来,巴基斯坦媒体谈论最多的是中国对巴道义上的支持。巴《观察家报》称,吉拉尼对中国访问伊始,就向东道主表达感谢,称中国是在拉登被击毙后第一个对巴反恐贡献予以支持的国家,且中国是在没有巴方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发表声明,这一切都因为中国是“真正的朋友”。摩洛哥《非洲日报》19日称,在因拉登事件被西方世界一片指责声中,中国首先公开赞扬巴反恐贡献,这让一肚子委屈的巴基斯坦人感到极大安慰。文章称,对中国而言,巴基斯坦的友谊同样是可靠的,60年来,每当中国被世界孤立时,巴基斯坦都会挺身而出,中美秘密外交的重要桥梁也是伊斯兰堡。

  从1961年开始,巴基斯坦连续十年在联大会议提议表决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并投票赞成。上世纪70年代,巴基斯坦为促进中美建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由于巴基斯坦的支持,促成了基辛格对北京的访问和尼克松1972年历史性的中国之行。1989年,美国和西方鼓动世界其他国家制裁中国。在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成员国人权扩大委员会”上,美国率先提出“制裁中国”提案,在其利诱和威胁下,许多国家投了支持票,一部分与中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表示弃权。只有两个国家说了公道话,并遭到美国制裁,这两个国家是巴基斯坦和古巴,其中巴基斯坦的选择特别出乎美国意料。据巴《国土报》报道,美国曾在“美巴两国协议备忘录”称,“美巴同属民主国家,因此巴应该加入美国所倡导的———制裁中国行动中”。在巴投票反对“制裁中国”之后,美国国务院发表“谴责巴基斯坦政府支持中国的错误决定”,并中止对巴一切援助。《国土报》称,在当时西方反华高涨的时期,巴支持中国的代价是昂贵的。文章称,如果当时巴在强大利益与诱惑面前,按照国际通行的“利益高于一切”行事,那巴基斯坦今天的日子可能会不同,但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政府才可能会保持30年至50年,甚至永远的长久性外交政策。中国新旧两代领导人对于非洲政策,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期盼西方支持,到头来只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中国是巴基斯坦必要的环节。

  对于中巴稳定友好的关系,美国人一直不能理解。一些美国政客称,美国给巴提供大笔援助,不但没有换来相应的友善,反而使巴出现强烈反美情绪。美国参议员詹姆士·里奇说:“我们每花一块钱,就有四毛钱是借来的,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借的;然后我们把钱给巴基斯坦,而巴领导人却到中国说,中国才是巴最好的朋友。”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登一篇读者来信认为,“9·11”后,美国前副国务卿飞到伊斯兰堡对巴总统说,反恐战争中没有中立者,不做美国的朋友,就是美国的敌人。所谓的“美巴反恐联盟”就是在美国的威胁下建立的,完全没有友谊和信任可言。另外,在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巴基斯坦出力甚大,但战争一结束,美国评估印度的作用会大过巴基斯坦,把巴一脚踢开,原来的承诺和援助一下都没影了。

  《巴基斯坦爱国者报》称,奥巴马通过“把巴基斯坦扔在车轮下碾”来拉抬自己的支持率。这种手法可能会在芝加哥的黑帮里起到作用,但是在国际关系中,这种兰博主义(指用武力来达到目的的外交政策)是行不通的。

  莫斯科大学政治学博士拉蒂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美国来说,巴基斯坦不过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而已,美国奉行过河拆桥的实用主义外交,巴始终只是美国的一个“棋子”。而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稳定,重视中巴关系的长久合作,这种长久的态度也决定了中巴友谊的稳定性。”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谁是巴最有价值的朋友

  西方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对各国对中国的好感度作世界范围的调查。而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都排在最前面。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85%的巴基斯坦受调查者都表示对中国怀有好感,而表示没有好感的只有3%。如此高的好感率让许多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巴中友好协会主席马沙哈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有人认为在国际关系上没有真正的朋友,但历史证明,中国和巴基斯坦做到了,我们都在彼此最困难的时期帮助过对方,用中国话说就是“患难见真情”。胡赛因强调,时间是考验友谊的最好方法,巴基斯坦人从很小起就接受“我们有中国兄弟”的教育。

  不久前随同中国新闻代表团访巴的《环球时报》记者在位于伊斯兰堡近郊的巴重型机械厂看到,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援建的设备至今仍在厂里起着重要作用,该厂也是巴唯一的重型机械厂。和这些“老物件”一起工作几十年的贾斯图尔老人说:“我没去过中国,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身边有太多的中国专家,他们手把手教我们技术,我的中文是跟他们学出来的。”翻开这座工厂的“履历”,第一页赫然呈现有中国领导人江泽民的名字,江泽民曾在上世纪70年代率中国专家组到工厂帮助培训巴技术人员。当时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设备和技术都是最先进的。中国记者们回国前,请全程陪同记者采访的巴警察和司机们吃饭,席间,几名巴基斯坦兄弟坦言,“中国人的平等最让我们感动,只有你们把巴当作真正的朋友。中国政府也这样,再强大也不会命令别国。”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加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是真心真意的,这和美国的做法不太一样,美国提供的援助多,但实际上美国对巴利用的成分多于真诚援助的成分,这是中美对外交往最大的不一样。长期以来,美国用得着巴基斯坦的时候,如反恐时期将巴作为非北约战略盟友,但一旦战略目的达到,就会抛弃巴基斯坦。

  《环球时报》驻巴记者不久前在巴信德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一位美国学者一上来就趾高气扬地说,“美国给巴基斯坦的援助要超过中国给巴援助的十倍,美国才是巴基斯坦真正的朋友,而且是最有价值的朋友。”但对他这番话,台下的听众没有任何反响,他有些恼怒。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问道,“既然美国对巴基斯坦援助这么多,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几乎没有人说美国好?中国援助巴基斯坦是在巴基斯坦最需要的时候提供的,而美国援助巴基斯坦是在美国最需要的时候提供的;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没有附加条件,而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要什么,阁下是清楚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