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局1931刘涛结局:6.人的本性是端正平和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4:25:12

6.人的本性是端正平和的

【原文】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1。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2。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是故内聚以为原3。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4及四固。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译文】凡人民出生,必然是端正平和。之所以失去端正平和,必然是因为喜乐哀怒。节制怒气不如使用音乐,节制快乐不如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如谨慎对待社会行为规范。外行谨慎对待而内心安静的人,必然返回本性。怎么会没有有利的事呢?我没有图利的心。怎么会没有可安之处呢?我没有安定的心。心中还有一个心。心意首先出现,有了心意才有心的形体,有了心的形体然后才有思虑,有了思虑然后才有智慧。凡心的形体里,有了过多的智慧就会失去生机。

因此心意的内在聚合才是生命的源泉。泉源不枯竭,表里才能相通;泉源不干涸,四肢才能坚固。能令心运用这个源泉,才能覆盖遍及四肢坚固。因此圣人用一个字解释,对上明察于天,对下明察于地。

【说明】是的,婴儿的出生是需要端正平和,失去了某种平衡,婴儿也就不可能出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端正平和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就失去了端正平和的本性。这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辨别心、分别心,于是有了喜乐哀怒。喜乐哀怒的过度,就会使人失去端正平和的心态。所以管子强调,要保持内心安静,才能返回端正平和的心态。处处都有有利的事,关键看自己有没有图利的心思。处处都有可安之处,关键看自己有没有想安定下来的心思。现代人以为智慧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这些所谓的智慧会扰乱你安静的心态。失去了安静的心态,也就会失去生机。所以圣人用一个“静”字来解释,就是希望人们谨慎对待喜乐哀怒,谨慎对待社会行为规范。

本篇《心术下》紧接《心术上》,管子一直在讲安静,静下心来才能观察万事万物的发展。接着讲空虚,去掉欲望、杂念,才能静得下心来。要空虚自己的心胸,才能容纳更多的知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够做到相信自己。本篇着重讲去掉私心,不要被物扰乱五官,不要让五官扰乱心理,一句话,没有私心就行了。有私心的人终会被人识破,终会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

——————————————————

【注释】1.敬:(jìng静)《易·离·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诗·小雅·沔水》:“我友敬矣,谗言其兴。”《诗·大雅·常武》:“既敬既戒。”笺:“敬之言警也。”《诗·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这里用为慎重地对待之意。

2.知:(zhī支)“智”的古字。《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老子·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礼记·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列子·汤问》:“汝多知乎?”这里用为智慧、才智之意。

3.原:(yuán元)同“源”。《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

4.被:(pi披)古同“披”。《书·禹贡》:“导荷泽,被孟猪。”《左传·襄公三年》:“被练三千。”《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荀子·宥坐》:“还复瞻被九盖皆继。”《韩非子·说林下》:“宽哉,不被于利!”三国魏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这里用为覆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