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顿悖论:烟涧:青铜器复活的村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29:40
  在距洛阳南部约70公里的一个小山沟里,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小村庄。该村因盛产仿古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它就是烟云涧村(简称烟涧村)。该村现有8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这些小作坊生产的仿古青铜器精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第一仿古青铜器村”。烟涧村仿古青铜器产品主要有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复仿制品、人物造型、工艺品等三大系列1000多种,先后荣获洛阳市优秀旅游商品奖、河南省“农村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等。其中的洛阳鼎、天子驾六、莲鹤方壶等大型仿古青铜器已被全国许多大型企业作为镇厂之宝。

 

随意走进一家,院内屋里摆放的都是造型各异的仿古青铜器。

 

一走进村口就隐约听到磨光机打磨仿古青铜器那特有的尖啸声。

 

烟涧村的能工巧匠,从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过1000公斤的人面鼎,一个个仿制起来得心应手

 

 

 

 

 

 

 

 

 

 

 

链接:

1、仿古青铜器富了烟涧一方人(杨旭东)

    去年牡丹花会期间,许多外地游客对洛阳市场上的仿古青铜器工艺品非常感兴趣,那些仿古青铜器不仅造型逼真,而且铜锈斑斑中透着一份沧桑,与出土的文物毫无二致。说来难以置信,这些工艺精良,逼真如旧的仿古青铜器制品,竟出自我市伊川县的一个小山村。

    在伊川县城南边16公里的葛寨乡,有一个小山村叫烟涧村,村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目前产品达10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而烟涧村走上青铜器仿制之路,竟是十几年前一件阴差阳错惊动公安部门的贩卖古董案引起的。

   十几年前的一天,伊川县烟涧村忽然警车云集,村里气氛骤然紧张,警方寻找的目标是一个叫方兴庆的人,原因是他把一件酷似战国出土文物的铜镜卖给了文物贩子。而方兴庆告诉警察,他卖出去的是一件自己做的工艺品,家里要多少有多少。后来警察在方兴庆家里果然看到了不少仿古青铜器工艺品,看着这些足以乱真的工艺品,警察不禁开玩笑的对他说,你老先生的仿古青铜器制作的太逼真了。

    说方兴庆制作的仿古青铜器逼真,是因为他200块钱卖出的仿古青铜器,竟被文物贩子转手卖了七八万元。这件涉嫌盗卖国家文物的案件,虽然只是一场虚惊。但这件事使方兴庆一下在伊川出了名,也让烟涧村的村民,意外的发现了一条赚钱的门路。

    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文物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50年代老高中毕业生方兴庆,很早就对青铜期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研制,80年代初他就成功地仿制出战国的“牛鼻象背铜镜”。后来只要有图片,他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仿古青铜器件。

    掌握了青铜期仿制技术的方兴庆,毫不犹豫地将青铜器制作技艺向全村公开,从此小小的烟涧村便走上了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之路,十几年时间,这座伊水岸边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发展成为国内闻名的“仿古青铜制造村”。

    烟涧村只有初中文化的方金刚,是村里制做青铜期比较有特色一个,他虽然对音乐一窍不通,但他制作的音乐编钟、双凤鼓架却卖得很好。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懂音乐,但严格按照书上的尺寸来做,做出来的每只编钟音质都不一样。他一年能做几十套大小编钟,大型的编钟每套能卖到两万五六千元。方金刚对记者说:“喜欢音乐的爱好者,他买一个这个放到家里,观赏收藏,一般的外国人要的多,都出了。”

   在仿古青铜器的销售过程中,村民们发现,一些客商特别青睐那些做旧的青铜器,这种铜锈斑斑透着历史沧桑的青铜器做的越旧越值钱。为青铜器复制品做锈,叫工艺锈,操作简单。村民刘刚站告诉我们,将铜锈的颜料和酸溶剂混合进行腐蚀后,再加温到30摄氏度就可以做出红斑绿锈,镀上了这种锈,青铜器就有了从地下挖出来几千年的那个味道。

    还有一种电解做锈的方法可以把仿古青铜器做得更逼真更有艺术品位,卖价也更高,但烟涧村的村民却并不掌握这种电解做锈的工艺,很多产品只能送到外地去做,1996年村民张会巧看到电解做锈能赚钱,就费尽心机从外地学了过来。

    在张会巧的院子里,我们看到了她青铜器做旧的工艺流程。院子里摆着一个个用作电解的大缸,里面的化学泥浆里塞着一件件青铜器成品。她指着缸里正在做旧的铜鼎对记者说:“全国各地都要这个鼎,只是这个锈不一样,像景德镇,他们都要这种泥巴多一点的锈。,像北京,上海他们喜欢干净的,看着会自然,没见过的人都说这就是地下挖出来的。”

    因为这道做旧工序张会巧在村里是独一份,很多外地客户到村里收购村民的青铜器半成品然后交给她做旧,一年的收入接近20万元。

    为了让生产出来的仿古青铜器更好卖,更有针对性,平时就喜欢琢磨事的村民路俊伟不管走到哪,都特别留心当地知名的文物。他到西安出差时,看到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制品很好卖,回到村里就开始加工仿古兵马俑。,洛阳出土了天子驾六,他就马上开始加工天子驾六。

    在路俊伟的院子里,他指着一院子的青铜器告诉记者:“洛阳刚出土的这个天子驾六,宣传得比较厉害,这种东西主要走洛阳市场。这个是郑州二里岗出土的那个商鼎,也比较也名气的,这个主要走郑州。”

   走出路俊伟的家,记者看到一辆拖拉机上面装着一套200公斤重的“天子驾六”青铜器。经询问,这是村民方银聚为别人订制的。据介绍,这个村制作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有1吨多重,两个人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才完成。

    如今,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过1000公斤的人面鼎,烟涧村的能工巧匠仿制起来得心应手。目前他们的仿古工艺制品已达1000多种,其中马踏飞燕、洛阳鼎、编钟、天子驾六等代表作品成为该村的拳头产品。烟涧村村支书方智科告诉我们,做旧的技艺加上针对性的市场,烟涧村村民赚钱了。现在,一个800多户的小村子,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靠制作仿古青铜器为生,年销售收入一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仿古青铜器制作已经成为这个村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现在,在全国很多旅游纪念品市场都能看到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烟涧村仿古青铜器的名声还远播海外,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非常抢手。洛阳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说:“它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很受游客的欢迎,也有市场,把这个民族的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与旅游的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发展了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近几年来,出自烟涧村这些泥腿子农民手中的仿古青铜器已经被海内外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并先后获得河南省农村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首届民间藏品展交会和全国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为了把这个传播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特色工艺品做大做强,伊川县里成立了“青铜器行业协会”,为青铜器生产专门规划出了工业园区,让农民告别单一的加工作坊,走上现代工业和产业化之路,使伊川烟涧这个中国青铜器制造基地更加名副其实。

2、仿古青铜器制作第一人方兴庆

   

(识途老马摄)

    17年前,两个与文物有关的案件震动全国。成都机场在例行安检中,查获一批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几乎与此同时,上海海关在出境人员的行李中,再次发现大量青铜器。经专家逐步鉴定,这批青铜器极有可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珍品,其中与洛阳博物馆所藏完全相同的“兽面纹方鼎”,更是国家一级文物。鉴于案情重大,公安机关立即组织人力,对这两件涉嫌文物盗掘、走私的重要案件进行侦破。经过认真排查、询问,两地专案人员的目光,都不约而同指向了河南洛阳市的伊川县。
    伊川北依洛阳,南接嵩县,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难道这座文化遗存丰厚的古城周围,真的发现了重要的古代墓葬,真的有大量的古代青铜器被盗掘吗?
    方兴庆,伊川县葛寨乡烟涧村人,当年文物非法盗掘案的重要当事人,并因此多次受到公安机关的讯问。
    十几年前,随着文物盗掘案侦查的进一步深入,专案人员将最后的线索,锁定了烟涧村的方兴庆。然而在审讯中,方兴庆却给了专案人员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方兴庆的解释,虽然让专案人员啼笑皆非,但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经过调查了解,伊川县境内并没有古代墓葬被盗,而著名的“洛阳鼎”也安然存放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整个案件到此似乎已经可以结案。然而很多人对此仍然大惑不解。纵然是仿古工艺品,且不说这些青铜器的形制、工艺逼真到什么程度,单是那些代表了千年岁月痕迹的铜锈,他又是如何在短时期内,模仿到如此逼真、难以分辨呢?
    对呵,作为埋藏地下千年的见证,铜锈是鉴定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青铜器埋藏出土的地点不同,它所形成的锈色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南方潮湿地带、碱性土壤中出土的青铜器,锈色大多是黑色,被称为“水坑”或“黑漆古”。那么,干旱地区埋藏的青铜器,一般会长出我们所熟知的红斑绿锈,被称为“干坑”。你看光是青铜的锈色就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方兴庆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仿造了这些铜锈,甚至能瞒过专家的法眼呢?
    如今的烟涧村,已成为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制造基地。这个约有800户人家的村落,超过1/4的人家在从事青铜器的制作。传授他们技艺的人,就是村里最早从事青铜器复制的方兴庆。那么这些常年与泥土打交道的农民,又是如何将一件件当代制作的青铜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让人难以分辨的千年古器呢?
在烟涧村的青铜制作工地上,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批批崭新光亮的青铜制品,如何在他们的手中,逐渐变成锈迹斑驳的仿古工艺品。村民介绍说,单是仿古做锈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试验,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工艺。而最传统、常用的就是“粘贴做锈法”。
    它呢,也是用一些真实的铜锈,就是在一些古器物上,或者一些生锈的铜器上把那个铜锈把它搜集起来,然后或用胶水和下去,再粘些泥土,再埋到地下渠,埋藏一段时间,甚至有的可能埋藏相当一段时间,几年时间都有。
    用“粘贴法”制成的铜锈,发色自然、非常逼真,十分不容易辨别。当年方兴庆就是使用这种做锈法,让崭新的当代工艺品,披上了一层古代文物的外衣,并受到盗卖出土文物的嫌疑。然而短时期内仿制出的效果,毕竟难以同千年历史沉淀形成的面貌相比。有经验的专家,利用一些简单手段就能分清它的差别所在。
    它上面的锈如果是新做的,它上面的锈都是人工铸造的,是人工用胶把它粘上去的,这些就是利用稍微坚硬的一些东西,就是手指甲有时候抠的话,或者是看的话,可以能看到那么一点它的特征,跟真品进行对照的时候,它那个锈明显是和真锈是不太一样的。再就是可以闻一下它的味道,因为它有些造假以后呢,他要让上面锈蚀做的真一些,他用酸,进行浸泡,浸泡以后上面有一些腐蚀。
现存洛阳博物馆的“兽面纹方鼎”俗称“洛阳鼎”,是西周青铜礼器的代表作之一。这件出土于洛阳地区的青铜礼器,纹饰精,红斑绿锈色彩斑斓,带有明显的地区特点。
如果将仿制的“洛阳鼎”与它的真品相对比,除了形制上的细微不同外,锈色的差别,是区分它们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洛阳出土青铜器的这个锈色,像表面上它很厚第一层锈,第二层,第三层锈,好些不一样,一般锈色多少层,黑灰色,或者这个浅绿色,而且系表,锈色,也不一致。有的像器物里面,器物表面,呈一些空腐烂,这种颜色,呈现一种五色斑斓的这种状况。
    用这个酸泡了之后,一般在埋在土里面,埋个半个月,甚至两三个月以后啊,让它那个锈自然长,自然,这个长出来。但是它毕竟入土的时间短,青铜的表面这一层,就是要除去,给铜融合在一起比较坚硬的这一层锈,因为它入土时间短,就是两三个月,一二个月,很难就出现这一层。
    近年来,由于各工艺品市场对仿古青铜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程序繁复,需要的周期很长,因此烟涧村的青铜复制者们,也开始探寻工艺相对简单,制作周期也相对较短的做锈方法。电解法和颜料腐蚀法是近年出现的青铜复制品常用的做锈方法。
    电解做锈法就是将制成的青铜复制品,埋入装有各种混合物的池中,利用电解的原理,将锈色分解在青铜器的表面。这种做锈方法虽然周期很短,但做成的锈色往往十分均匀地附着在器物表面,相对比较容易辨别。
    做锈的速度比较快,这个锈,泡到这个化学物里面,硝酸物之类化学里面之后,一条流水线出来,出来,这个大概是几天时间,锈就成了,成了,表面的锈色比较均匀,比较均匀,但是,那种跟铜融合在一起,那种非常坚硬的那种锈,他们一般是做不出来的。
    与电解做锈的方法相同,颜料腐蚀法也是一种比较容易辨别的做锈方法。它主要是将铜锈色的颜料配以适当的酸溶剂,将锈色在酸的腐蚀作用下,渗透到青铜器物的表面,形成铜锈斑驳的感觉。而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锈色,如果遇到水就会脱落,因此很容易辨别。
    据烟涧村的青铜复制者介绍,由于电解法和颜料腐蚀法制成的青铜复制品,锈色均匀、干净,比较美观,因此,很多经营仿古工艺品的商家,特别看好这类容易分辨的、典型的当代仿古工艺品。
有的人看到这儿,可能要有一点担心了。好家伙,这么逼真的仿古工艺品,如果拿到市场上当真品卖,这不就是贩卖假古董吗?电解法和颜料腐蚀法做成的仿旧效果,似乎还容易分别,方兴庆用的那种“粘贴法”,可就太难辨认了。怎么办呢?哎,我给大家说说文物法。根据现行文物法的规定,1949年出土并且传承有续的青铜器,才允许上市交易。就是说,如果你在市场上看到一件青铜器,其实你首先要关心的不是它的真伪,而是它的来路正不正。否则可就难免有盗卖国家珍贵文物的嫌疑了。
    十七年前那件涉嫌盗卖国家文物的案件,虽然在一场紧锣密鼓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只是闹了一场虚惊。但这件事,却方兴庆在伊川出了名,也让烟涧村的村民,意外的发现了一条致富的路。十几年的时间里,这座伊水岸边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就发展成了国内闻名的“青铜制造村”。
    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3岁的方兴庆老人,村里人公认他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作者见到了方兴庆老人。
    方兴庆说,他是1954年的一名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的乡村是非常罕见的高学历,按现在的学历层次比例,“差不多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吧?”方兴庆开玩笑说,他高中毕业后在一家翻砂厂工作,这为以后他研制成功仿制青铜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1963年,方兴庆从新闻中看到一个考古新发现的信息,其中一面古铜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对古物、特别是铜镜着了迷。他开始进行研究,多次进行实体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的试验。方兴庆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方兴庆将此镜交给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方兴庆兴奋极了,他更加对青铜器制作痴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青铜器》,上面主要是我国出土的从战国时期到清代的青铜器图谱。方兴庆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此后,他疯狂收集有关青铜器的书籍,到现在他还有好多这样的书。方兴庆仿制的古物就不仅仅是铜镜了,对照书上的图片,制作出立体的模具,什么铜马、铜盆、铜塔、铜兽、铜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铜器,方兴庆都仿制个遍。1965年,他又从一个民间艺人那里“偷艺”学来了“鎏金”工艺,这样,仅一个铜镜甚至可以卖到上千元,方兴庆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富豪”。方兴庆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铜钟,至今还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挂着,他制作的众多青铜佛像,成为许多景点的“景色”。
    上世纪80年代,方兴庆将技术成果向同村的人公开,帮助他们走向青铜器制作之路。
近几年,由于家里发生一些变故,加上自己的年龄也大了,方兴庆退出了制作青铜器的行列。方兴庆说,现在乡亲们制作仿古青铜器的队伍扩大了,制作工具先进了,制作技术也进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件让人很欣慰的事情.
    ........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3岁的方兴庆老人,村里人公认他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作者见到了方兴庆老人。
    方兴庆说,他是1954年的一名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的乡村是非常罕见的高学历,按现在的学历层次比例,“差不多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吧?”方兴庆开玩笑说,他高中毕业后在一家翻砂厂工作,这为以后他研制成功仿制青铜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1963年,方兴庆从新闻中看到一个考古新发现的信息,其中一面古铜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对古物、特别是铜镜着了迷。他开始进行研究,多次进行实体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的试验。方兴庆说,经过无数次失败,他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方兴庆将此镜交给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方兴庆兴奋极了,他更加对青铜器制作痴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青铜器》,上面主要是我国出土的从战国时期到清代的青铜器图谱。方兴庆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此后,他疯狂收集有关青铜器的书籍,到现在他还有好多这样的书。方兴庆仿制的古物就不仅仅是铜镜了,对照书上的图片,制作出立体的模具,什么铜马、铜盆、铜塔、铜兽、铜人……一切可以仿制的青铜器,方兴庆都仿制个遍。1965年,他又从一个民间艺人那里“偷艺”学来了“鎏金”工艺,这样,仅一个铜镜甚至可以卖到上千元,方兴庆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富豪”。方兴庆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铜钟,至今还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挂着,他制作的众多青铜佛像,成为许多景点的“景色”。
    上世纪80年代,方兴庆将技术成果向同村的人公开,帮助他们走向青铜器制作之路。
    近几年,由于家里发生一些变故,加上自己的年龄也大了,方兴庆退出了制作青铜器的行列。方兴庆说,现在乡亲们制作仿古青铜器的队伍扩大了,制作工具先进了,制作技术也进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件让人很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