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的跑步机怎么样:人本派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57:57
?绪论 由马斯洛(Maslow)、罗吉斯(Rogers)、康布斯(Combs)等人所领导的现代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心理学,主张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并应该多研究人类积极而健康方面的心理,如友爱、自由、感性、创造、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经验以及自我实现等,这些都是人本心理学所关心的主题。 人本心理学主张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他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心理学所重视的是人,是人对他自己的看法,人本身是行为的主宰,并非隶属于环境,而是有能力从事自由而适当的选择。其对行为研究的中心理念有二:(一)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他自己的痛苦与快乐。所以人本心理学对人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感情、价值等内在心理状况,以及内在状况之所以影响自己行为表现的原因。 人本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若教材对学生缺乏「个别化意义」,则无法引导学习。因此,教育的目的,在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全人发展。 ?人本派学习理论 从全人教育取向的教育心理学之观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特别具有意义,兹介绍人本派二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习理论之要义。 一、康布斯知觉心理学(Combs, perceptual Psychology) (一)     学习理论 康布斯认为知觉(preception)是决定个人行为取向的基础。欲了解人类行为,必须从行为者的观点,了解其对事物的知觉感受;欲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先改变其信念或知觉感受。亦即欲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从行为者的观点去了解这个世界,以探知其对本身及环境的看法与感受。所以教师欲了解学生行为,必须先了解学生是如何感受他对情境所采的行为方式。可能教师认为学生某种行为是怪异且不应该的;而学生却觉得是正常且应该的。学校的要求不易获致学生认同,所订行为规范学生未必遵守,实由于学生对此要求与规范所产生的知觉或信念,未能与学校一致,为主要原因。例如:破坏学校财物是违规行为,可是就有学生甘冒不韪而为之。对此等学生而言,很可能是他自知不能以优异成绩取悦于教师,宁愿以反常行为获得朋友的赞赏。康布斯曾提醒教师们说:“一个学生犯规,并不是他明知错误而犯规,而是他只知道他那样做才会感到满足”(Combs , et al.,1971, p.96)。因此,每当教师抱怨说他的学生缺乏动机时,他的意思必须稍加补充;他所指的是,他的学生对读书缺乏动机。事实上,换一个读书以外的情境,同样是那些学生,很可能就会有很强烈的动机。原因很简单,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对读书一事,在知觉或信念上都缺乏意义。 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解释,个人的知觉与其学习行为有密切关系。对学生而言,学习一事含有两种意义(Combs, et al.,1971):其一,学到一种新知识;其二,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意义。教学时,一般教师难免有种错觉,总认为只要将组织好的教材适当地提供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学习。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原因是“意义”并不存在于教材表面,而是蕴涵在教材之内;只有学生的心智投注其中,才会因之反映出意义。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不是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于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获得意义。 (二)     教育思想 康布斯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感)、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意需求,是指他们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需求,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二、马斯洛需求阶层(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一)     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他对于学习与教学有两点主张:其一,他认为学习不是外铄的,而是内发的;学生本身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其二,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马斯洛提出需求阶层论,强调人类的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又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如图8-1所示),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马斯洛需求阶层依次为: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诸如求食、求饮、睡眠、性欲等属之。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诸如困难求人帮助、危险求人保护、职业希求保障、病痛希求医治等属之。 3.爱与隶属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求属之。 4.尊严需求(Needs for Esteem):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诸如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均属之。 5.自我实现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6.认知需求(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指个体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诸如探索、操弄、试验、阅读、询问等属之。显然,在涵义上知的需求即属学习动机。 7.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诸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的需求属之。



马斯洛又将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之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称之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都是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而导致,故而又称缺失性需求(或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基本需求都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所缺失而产生;因饥渴而求饮食,因恐惧而求安全,因孤独而寻求隶属,因免于自卑而求自尊。基本需求一旦获得满足其需求强度就会减降。换言之,基本需求产生时个体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有限的。成长需求则不同,基本需求为成长需求的基础,基本需求中之各种需求未能获得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前,成长需求不会产生。成长需求对基本需求具有引导作用。个体生存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的。成长需求的强度不但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将因获得满足而增强。换言之,在成长需求之下,个体所追求的目的物是无限的。无论是求知或求美,都是永无止境的。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重要的,自我实现才是人生存在的目的。自我实现需求人皆有之,而实际上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生活实现中做到自我实现的地步。马斯洛研究发现,大凡在生活上能臻于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性格独立、情绪自然、较悦纳自己和别人,而且在智能上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对环境事物及周围世界的知觉比较清新,比别人会看得更深更远。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也是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的结果。所谓高峰经验,是指个人自我追寻中臻于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 (二)     教育涵义 马斯洛需求阶层论与自我实现之理论,在教育上的涵义有以下三点: 1.只有先对成长中个体给予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基本需求均各获得满足之后,个体才会自发性的继续成长,从而臻于自我实现的完美境界。 2.教师与学生家长需良好配合,才能满足学生们的基本需求。试想,一个镇日里食不饱衣不暖且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又怎能期望他在学校努力读书;一个考试长期失败不得教师接纳,不获同学尊重的学生,又怎能期望他有强烈的读书动机。 3.基本需求满足后,会相继出现成长需求,从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实现。然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所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现象,并非尽然如此。有些学生,纵使家庭环境优渥,父母关爱备至,进学校后对求知活动却未必有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