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管理电脑: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求道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9:59:56
',1)">
求道首页 | 灵性探索 |生命沉思 |爱的感动 |大师经典 |站长推介 |网上书店
文章首页>> 灵性探索 >> 身心灵治疗 >>     热 荐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文:转贴   来源:网络   时间:2005-12-23 16:01:26   点击:872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  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non-identification)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维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等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从字面上讲,“超个人”一词的含义是超越个体的人或精神,即超越通常的自我界限、超越时空的人类意识的扩展和转换,它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在说明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从萨蒂奇的这段表述不难发现,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但对个人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梦境、入定、催眠、超觉静坐、沉思、药物及酒精等的作用下都曾发生过。心理学应该对这引进现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内外部经验和行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研究极其健康的人及其体验。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都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这些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潜能。
2.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和训练。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泌等;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在生化研究中发现,沉思训练还可引起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应激反应等。总之,超个人心理学力图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些心理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探讨其科学机制,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3.提倡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整合。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谁也没有理由假设只用一种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就能把人类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包揽无遗。因此,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应当相互整合,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全面了解。沃什认为这种整合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科学实证与理性思维,即运用感官观察、数据分析和测量,对各种主客观心理现象实验研究;第二是内省、现象学分析和动力心理学研究,即运用描述分析、心理治疗、反思研究等方法来探讨那些暂时不能进行实证研究的心理现象;第三是东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整合,即通过对东方的佛教、瑜珈功、道家学说、吠陀经中有关心理现象的研究,结合西方的科学训练方法来研究超个人心理现象。尽管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还存在异议,但基本反应了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当前趋势。正如沃什所说,“关注这三种方式之一的心理学派别或知识领域常否认其它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寻求包含全部人类经验、自然潜能和发展的心理学来说,所有这三种方式可能都是必要的。”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转换的意识状态。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遐想状态。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4)白日梦状态。
(15)内部扫描。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的记忆状态。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但其中争议不少,尚不能得出最终结论。
2.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  维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论。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3.沉思的研究与训练
沉思(meditation)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调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目前,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那么,超个人心理学运用沉思的技术在身心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呢?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一些作用外,沉思研究还获得了下述发现:
(1)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美国哈佛大学的郎格(E.Langer)等人对因老年病在家休养的病人进行沉思训练和追综调查,结果发现,在两年内进行沉思训练的老年人实验组中无一人去世,而未接受沉思训练的控制组中有1/3的老年人去世。对他们进行生理测量发现,接受训练的老年人的生理指标有很大改善。
(2)能改善心理功能。布朗(D.Brown)等人用速示器和罗夏墨迹图所做的心理测试表明,接受沉思训练的被试在知觉的敏感性(如觉察阈限和辩别阈限)和加工速度方面有明显提高。而且接受训练的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其知觉敏感性就越强。有些高级专家型的沉思者甚至能觉知到阈限之下的知觉事件及过程。用罗夏墨迹图所做的对比研究发现,五组被试的报告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趋势是:沉思水平越高,其内部表象就越丰富,心灵的投射感就越强烈,对不同的墨迹图就越能做出系统整合的描述。这表明沉思训练确实提高了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功能。此外,很多研究还发现,沉思训练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成绩、道德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都有帮助和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生理功能的改善、脑电波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
4.自我超越与宗教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维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瑜珈功训练中,使喧闹的心灵沉静下来时,便会觉知到一种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和感觉。第二是因果关系阶段,此时所有的经验对象都发生了分解,留下来的只有纯意识。第三是纯粹阶段,经验对象在意识中重新出现,但这是经过纯粹改变的意识,是心灵的彻悟。因此,所谓神秘的宗教体验就是训练心灵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产生自我超越的意识状态。
沃什在研究宗教现象时指出,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义之争,是因为不同教派的创立者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状态。如果能用专门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相同的内心体验,就能在异常的超越状态下进行心的交流,从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内涵。沃什认为,必须通过才能使人产生这种体验,这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为有智慧的人。这种智慧不同于知识。智慧是能对我们进行改造的东西,而知识则是我们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动改造我们的东西。第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个人希望进行交流的那种文化的语言和概念系统。第三是进行翻译,即把个人的理解翻译成适合该文化的语言和概念,最终产生一种“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体验。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提倡的是一种整合的研究取向,即把东方的古老文化同西方的科学心理学相整合,把现代人对心理的科学理解同宗教的神秘体验相整合,把个人的表面的心理现象同超个人的内部心理现象相整合,为全面理解人的心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当然,它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这种整合能否为心理学界广泛赞同,尚有待时日的检验。
作者单位:杨韶刚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责任编辑: 孤独求道
相关文章
求道网语音聊天室-…[665]
当小燕鸥无法飞翔:…[188]
新时代运动在台湾的…[384]
新时代运动在台湾的…[310]
起航一一个心灵成长…[711]
追问天命[1106]
亚伯拉罕的讯息[999]
凯西每日励志[773]
关于心灵成长和心灵…[785]
《感动中国》2005年…[718]

上一篇文章: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下一篇文章: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本站作品基本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Copyright © 2003-2007Qiud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