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暴力手抄报的内容: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10:57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阅读,完成练习。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③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shuò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iè而不舍  (    )                shuò果  (    )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三个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锲  硕
2、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
3、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他那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②、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
③、“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2、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参考答案:
  1、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2、义正辞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说了就做的特点。
  3、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4、“巨”在一切为国为民上,“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意思对即可)《孙权劝学》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史书,主持编纂的人是        代         、         家            。
2、解释词语
(1)当涂掌事:                                  (2)治经:
(3)涉猎:                                      (4)刮目相待: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4、吕蒙能得鲁肃赞美,是因为他读书好学,这在现在仍有教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
1、《资治通鉴》  编年   宋  政治家  史学家  司马光
2、(1)当官掌权
(2)研究儒家经典
(3)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
(4)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1) 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2)你说你事务繁多,谁又能像我的事务那样多?
4、言之有理即可                                      福臻中学      史爱良
                                          2011.2.16邓稼先
(1)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6)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8)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 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性格和为人各自有什么特点?
2、 本文是写邓稼先的,作者写奥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 选文第4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常常”和“时有”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附答案:
1、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 作对比,突出邓稼先优秀的性格和品质。
3、 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才能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 不能,如果互换了,就会和后面一句“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相矛盾,并且人的锋芒是随着年龄而逐渐收敛的,所以,不换才符合人物的年龄变化特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
2、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3、 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4、 “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附答案:
1、 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2、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谦逊的人品。
3、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4、 反衬闻一多钻研古籍时孜孜以求、日夜不懈的精神。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但当涉猎    卿今当涂掌事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 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说说孙权和吕蒙各自的性格特点。
4、 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附答案:
1、 只,当权,重新,认清事物。
2、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 孙权:对部下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的明君。
吕蒙:知过能改,有上进心,坦诚好爽的军人。
4、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或者:一个人只要有修养有学问,就会令人刮目相看,别人自然乐意与你结交。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cuyi/81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