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火旅编制:惜福——福报的源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1:30:51

                              惜福——福报的源泉

                    

我们经常评价一个各方面都很优越的人,说“你真有福气哦!”所以,福气可以说是幸福的代名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气的人呢?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美丽的容貌,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份多金又清闲的工作,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一个聪明孝敬的子女。。。,平时不用为生活支出发愁,不用为单位的人际关系烦恼,不用为自己想达成的某个愿望劳神,也不用为自己的栖身之所——房子而窘迫。。。如果这些标准都达到了,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真是太幸福,太有福气了!

 

但是,当我们具备这些东西之后,我们真的就感觉到幸福了吗?就满足了吗?非也,因为人的潜意识深处对这些看得见的幸福,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旦达到自己所要的目的,很快就会感觉失落,更深的痛苦与迷茫将跟随而至!观察我们周围,有多少功成名就者自杀啊,如硕士、博士、甚或某一领域的专家、教授;又有多少生活条件优越者患病,如抑郁、精神分裂、肿瘤、尿毒症等不易治愈的恶疾啊!老天爷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绝不会让你一个人把福报全都占尽而没有苦恼;也不会让一个人把倒霉全部占尽而一蹶不振。人只要接近那个自认为的“幸福”顶端,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乃此情此景也!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留住福报,远离灾祸呢?唯有一法:平时就要注意修“惜福”。

 

惜福,顾名思义就是珍惜幸福,珍惜福气,珍惜自己今生所得到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的意思!比如眷属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比如一件衣服、一粒饭食、一张纸片。。。凡是我们今生所得到的精神与物质的东西,绝不可以随意丢弃!珍视情意、节俭所有、摒弃奢华、崇尚简朴,是一个高尚的人格所具备的美德,也是在为未来福报的相续积累资粮!今天享有的果报,正来自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因,而自己今世的所想所为,又将成为未来的果报之因!如果你相信因果,请务必检点自己当下的每一个行为,乃至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是否有利于众生!念头就是发心,有什么样的心,必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必产生什么样的果报!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

 

惜福:认真做人,至诚做事,严守信誉,杜绝虚伪!

惜福:爱惜自身,珍视生命,摒弃恶习,健康身心!

惜福:尊老爱幼,情义至重,摒弃铜臭,发心利众!

惜福:忍辱柔和,谦让他人,和谐爱语,拔除嗔恨!

惜福: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大众,创造温馨!

惜福:勤俭节能,随手关灯,节约用物,粗饭布衣!

惜福:节制欲望,不食动物,一日三省,清净心灵!

 

修行惜福从当下开始,惜福可以让我们远离灾祸、贫穷与饥饿!惜福可以让我们得到安全、富有和饱足!努力去修惜福!永恒的幸福将伴随你!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本人博文:积阴德得福报

           什么是福报

        人的福报皆有定数

                          

                    一种叫做“幸福”的不稳定的感觉

                           来自恩师济群法师的博客坐看云起

 

 本报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

  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内涵有正确认识,还应以正当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不断长养心灵的负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坏了。须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这一基础被破坏,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了。


  本报记者: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当我感到幸福时,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这种幸福的感觉会很快过去,那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追求幸福的感觉是吗?

  济群法师:也不是说不追求幸福。刚才讲到,幸福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若是我们既在乎它,又觉得抓不住它,自然会患得患失。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获得它,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们要培养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报记者:我觉得幸福的感觉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喝到一泡茶也会感觉到幸福,但这种幸福比较短暂,也比较表层。再比如说今年春节我在一个寺庙里过春节,三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饺子,但是我们一同包饺子的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过饺子,大家又都走散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重现了,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这里,再同样的包饺子了。所以我觉得这种幸福是不可重复的,很短暂,也很遗憾。

   济群法师:那你觉得这帮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里一直包饺子,你会觉得幸福吗?

   本报记者(笑):也不幸福。

  济群法师:这就对了。所以说,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为前提,当这种期待获得满足和平衡时,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饭,饿的时候,吃的恰到好处也会觉得幸福。但一过量,马上又会不舒服。朋友团聚也是一样,许久不见,在一起不亦乐乎。但三天一过,可能就厌倦了,甚至想躲开图个清静。

  任何感觉都是不稳定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念无常”,所以我们不应执著,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当然,幸福是缘起法,虽然无常,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幸福的因缘,培养善的、和谐的心理力量,同时,消除障碍幸福的各种因素,便能保有相对稳定的幸福。

——摘自《一肩烟雨过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