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第二季下载: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2:48:30

到江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上)——从风云时代湖时代

传统文化 2010-11-03 13:34:51 阅读568 评论0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lwd011《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上)——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编者:万源水(归元大道)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子孙?华人始祖伏羲女娲分别姓“风”、“云”,开创了“风云时代”!现在很多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很不了解,把源远流长、神传文化的中华历史说成是封建社会、旧社会,真是可悲啊!

   从三皇时代的“以道治国”降而成为五帝时代的“以德治国”,再降到夏商周三王时代的“以功治国”,再降到现在时代的“以力治国”,现代几乎全是凭借人为和武力来治国了,人类的整体道德水平在堕落,现在几乎是“一切向钱看”,不管什么礼义道德廉耻,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还沾沾自喜,其实都快成为行尸走肉了。现在已经到了“江湖时代”,有多少破坏传统的人已经不配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子孙了?

  

   中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向我们演示了“尊道重 德、积德行善”的重要性,“德可以转化成人世间的君臣富贵、福寿禄、功名利禄等各种福分”,秦隋元王朝为什么那么短命?而汉唐明王朝为什么那么长寿?—— “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虞舜的四个大臣的后代能够分别建立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祖上积德,后人享福”,“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没有这个德,就什么也得不到了,这就是中华历史朝代以及个人的道德轮回产生的因果关系。

 一、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就是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史记》)。三皇五帝时代是一个大道昌明的时代,八位贤君圣主统领天下,协和万国,为中国其后的五千年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三皇时代

  1.伏羲太昊——“龙的传人”的来历

  德性尚色:有木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以木德称王,姓风,称泰帝,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圣王,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传说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根据考古及史料判断,神祗伏羲的部落大约居住在现在的甘肃一带﹐今天甘肃天水市就有一座“伏羲卦台”。伏羲的使命是教导原始人类如何结网捕鱼﹑打猎﹑耕种﹐带领人们过上定居的生活;他还教人如何用火烹饪;他开始创造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他又设立官员,管理人民,官员身上都画着一条龙,表示他们的身份;他还按照周天之数以及五行制作了乐器-瑶琴,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并创作《驾辨》之曲,这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又制定夫妇制度,规定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养;他还确定了姓氏,自姓为风,从此,中国人开始有了姓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伏羲还根据阴阳变化,创制了八卦。相传伏羲氏一天来到黄河边上,忽有龙马负图而出,继而得之以化八卦,后来黄帝据此“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所谓的“受龙图,画八卦”即缘于此。古称此图为“河图”,其特点为:以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据说,这河图是给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国人常讲天象变化、天命难违,对天有无限的尊崇,天地变化之理就是所谓的“道”。伏羲据此而画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而后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到了孔子时代,人离道更远了,才开始以文字注解易经,就是易经系辞传。即使是今天,许多人也十分好奇,为什么几个简单的卦象能有解释不了的预测能力。其实,这是一部上天给人传达讯息的神传文化经典,显然不是人类智慧能创造出来的。

  辅助大臣:妹女娲、史官仓颉、混沌氏等六龙师、中黄氏与有巢氏等五官、共工氏与柏皇氏二相。

  仓颉造字:仓颉是伏羲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因果关系:伏羲氏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是女娲的兄长。伏羲的母亲叫华胥,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龙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

2.女娲——开创风云时代

  德性尚色:继伏羲后以(阴)火德称王,姓云,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其兄伏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传说与伏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主要成就:传说女娲造人,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并使他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为媒神。女娲还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传统乐器。女娲炼石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辅助大臣:仓颉与柏皇氏等。

  因果关系:伏羲(姓风)是女娲(姓云)的兄长,二人开创“风云时代”, 同被尊为人类始祖。

  

  3.神农炎帝——炎黄子孙、赤县神州的来历

  德性尚色:有火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继伏羲的木德以火德称王(木生火),火色赤,所以号称赤帝,或称炎帝,姓姜,华夏太古三皇之一。

  主要成就: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神农氏来到人世间为中国人建立起了相当完整的医药基础,后世几千年来中药的发展,事实上,都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此外,神农氏还创制了五弦琴,以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还发明了耒耜(leilv),并教百姓耕作。他还教人们制作陶器﹐用以吸水﹑运水,烧烤食物等。正是在神农时代,中华民族开始进入了农耕社会。

  辅助大臣:儿子柱等。

  因果关系:神农称炎帝,或赤帝,华夏太古三皇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中国因而又称为“赤县”、“神州”。 七子一女,女精卫填海。神农的子孙世代为王者仍称为炎帝。轩辕黄帝是神农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孙。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皇除了有大圣德以外,还具备着大神通。当人类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神为了人能够生息繁衍,亲自传给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时开创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稚嫩的人类就这样在神的呵护下,一步步地迈出了摇篮。在《圣经》的“创世纪”中也有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后,“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的记载。

(二)五帝时代,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史记》)。

  4.轩辕黄帝——炎黄子孙、华夏子孙的来历

  德性尚色:《史记》称,黄帝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继炎帝的火德以土德称王(火生土),服饰尚黄(土,黄色),即服饰旗帜以黄色为尊,姓姬。

  主要成就:轩辕时代,炎帝的族落已经衰败。其他部族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暴虐百姓,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后取胜,黄帝被诸侯尊之为天子,天子的意义就是上天的爱子,赋天命行天道于人世。所以实际上,黄帝成为中国历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诸侯,统一了华夏族的帝王。英明的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大治天下,作《黄帝内经》;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作衣裳、造舟车,甚至文字、医学、历法、算数、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中国的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史籍上说,黄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国没有贼盗殴斗,人们谦让和睦,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甚至虎豹不伤人,鸟兽虫蛾都受他的教化影响,是个“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的盛世典范,因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马迁在《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形容黄帝懂得顺天而治,知阴阳、生死变化之理,行道天下,是个修炼得道之人。古史中很多黄帝求道、问道的记载,他得法悟道后,治理国事同时炼丹求鼎、静心修炼。纪元前二五九八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宫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来的太迟,只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脱落,他们也掉下来了。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这神圣壮观的一幕!这些没跟上的臣子与百姓,感恩怀念之余,把黄帝遗留下来的衣服,埋葬在桥山山下,即今天陕西黄陵县的黄帝衣冠冢。

  辅助大臣:歧伯,风后,力牧,羲和,泠伦,史仓变古文为篆文。

  因果关系:轩辕黄帝是神农炎帝之弟少典的十世孙。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皇五帝除了有大圣德以外,还具备着大神通。当人类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神为了人能够生息繁衍,亲自传给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时开创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太平御览》卷十五中说蚩尤起兵攻伐黄帝。双方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做法术降下大雾,一连三天也不散,黄帝乃令风后作指南车,以分辨方向。《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请来一位叫“魃”的天女,止住了大雨,遂杀蚩尤。

  黄帝在位一百年,寿高一百三十一岁,为五帝之首,有二十五子,第六子玄嚣继位为少昊白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等帝王都是黄帝的后代,正所谓“前人积德,后人享福”。

 5.少昊白帝

  德性尚色:少昊继黄帝的土德以金德称王(土生金),服饰尚白(金,白色),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己。

  主要成就:将山石化成铜铁,炼成器皿,雕成的玉器象陶瓦一样。发明鼓罄。

  辅助大臣: 高阳等。

  因果关系:少昊白帝玄嚣是黄帝第六子,在位二十一年,活了五十岁,因为在位时间太短,在史记中没能列于五帝之中。立其兄昌意的次子高阳继位为颛顼玄帝。

  

  6.颛顼玄帝

  德性尚色:颛顼继少昊的金德以水德称王(金生水),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颛顼帝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教导百姓养殖各种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将天下分为九州,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址,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辅助大臣:勾芒、玄冥、勾龙等。

  因果关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在位七十八年,寿高九十八岁,为五帝之一,有十三子,立其侄子即少昊之孙高辛继位为帝喾。

  

  7.帝喾

  德性尚色:帝喾继颛顼的水德以木德称王(水生木),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相传帝喾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身为帝王,他遍施恩泽于众人而不考虑自身。他高瞻远嘱,明察秋毫。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他行仁德而不失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道德高尚,天下无不归顺。他对收取的土地上的物产,一向节俭的使用;他行动合乎时宜,吃穿用度如士人 同。他爱护并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他明识鬼神,慎重的加以事奉。

  辅助大臣:司徒、司马、司寇、司空、冢宰等

  因果关系:帝喾高辛是颛顼的侄子,在位六十二年,寿高九十二岁,为五帝之一,有十四子,其次子尧即唐尧也为五帝之一。

  

  8.唐尧

  德性尚色:帝尧继帝喾的木德以火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白,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姬,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 尧继位后,象他的父亲一样,仁德如天,智能如神。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同老百姓一样﹐住茅房﹑吃糙米饭﹑喝野菜汤﹐夏天穿粗麻衣﹐冬天加块鹿皮。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个部落也都能和睦相处。他对老百姓关心备至﹐一点私心都没有。象黄帝、颛顼、帝喾一样,帝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的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帝尧在位期间,天下各族和睦相处,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帝尧后来将帝位禅让给了尽孝悌之道的虞舜。

  

   “禅让”的传说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借孔子之口评论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我 国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说社会选拔贤能的人参与国家统治和管理,提倡诚实信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准则,建立“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社会。

  

   辅助大臣:羿治理四害、虞舜、夏禹、四岳

  因果关系:帝尧是帝喾的次子,为五帝之一,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寿高一百一十六岁。当时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因为帝尧的禅让之德造福后人,其后世子孙刘邦建立了同是火德的汉朝。

9.虞舜

  德性尚色:帝舜继帝尧的火德以土德称王(火生土),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红色为尊,姓姚,五帝之一。

  主要成就: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中去, 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加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德行,于是帝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并疏浚河川。在舜的德政和贤臣的辅佐下,天下诸事都振兴起来了。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辅助大臣:舜任命的那些官员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址、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因果关系:虞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寿高一百岁。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有一个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将帝位禅让给大禹。

  虞舜的四个大臣禹、契、弃、益的后代能够分别建立夏、商、周、秦四个朝代?——“祖上积德,后人享福”:

  禹——和其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以金德继帝舜的土德称王(土生金);

  契——其后代成汤建立了商朝,以水德继夏朝的金德称王(金生水);

  弃——其后代周武建立了周朝,以木德继商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益——其后代嬴秦建立了秦朝,以金德继周朝的木德称王(金克木);

  可以说,三皇五帝时期经历了人神共存的阶段,华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当人完全顺乎自然而生活的时候,就是处在一种虽然没有修道,但是却在道中的状态。这也正是真正人类应有的生活状态。

 

二、夏商周时代——中国进入王朝时代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将帝位传给符合这一条件之人,而并不一定将帝位传给子嗣,除非子嗣符合这一要求。在舜帝去世后,夏族的首领禹因为治水有功,并且为人贤德谦逊,而继承了帝位。禹死之后,其儿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自此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的、松散部族社会的基本结束,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夏朝——“家天下”的开始、华夏子孙的来历

  德性尚色:帝禹继帝舜的土德以金德称王(土生金),建立了夏王朝,服饰尚黑,即服饰旗帜以黑色为尊,姓姒。

  主要成就: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人们都为此十分忧愁(此时西方可能正是挪亚方舟时期)。尧便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众人推举了鲧。鲧采用息壤堵水的办法,但是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舜被定位继承人后,鲧因为嫉妒舜而反叛,禹劝说父亲无效,日夜向天祈祷,希望父亲改过。鲧因反叛被杀,舜命大禹来治理洪水,大禹有定水神针,可以知道水的深浅,并且通过疏通河道取得治水的成功。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舜帝去世后,大禹被禅位为天子。《史记 夏本纪》上说,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而且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禹的儿子启也很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启即位后,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并以德化来治理天下。

  辅助大臣:皋陶、益等

  因果关系:夏禹是颛顼的三世孙,在尧帝在位的时候就开始治水取得成功,舜帝去世后,大禹被禅位为天子,建立夏朝。在位八年,寿高一百零六岁。夏朝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七十年,华夏因此而成为中华的别名。夏朝王系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11.夏朝的衰败和灭亡

  

   当夏朝帝位传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时,因为其淫乱,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并且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孔甲死后,又三传至夏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修德,奢侈无度,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桀还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

  就在这种情形下,夏王朝星陨地震,河水断流。夏朝末,又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 崩。”(均见于《竹书纪年》)以致后世谈到夏末地震时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多行不义而天亡之。

  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诸侯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这样,商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正所谓“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

12.商朝——中国信史之开端

  德性尚色:商汤继夏朝的金德以水德称王(金生水),建立了商王朝,服饰尚白,即服饰旗帜以白色为尊,姓子。

   商汤的德行:商汤为人十分仁德。一天他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从四面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商汤听了说:“嗳,这样的话,就把禽兽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从命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的仁德真是到了极至,连禽兽都能受到他的恩惠。”于是四十多诸侯国都归附了商汤。后来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与妹喜出逃到南巢亭山,商汤放弃了追讨,让他们终老天年,又实践了其网开一面的仁德。

  主要成就: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因为夏朝最后的王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满,诸侯也纷纷背叛。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共同灭夏,以执行上天的意志。在伊尹的辅佐下,鸣条一战, 夏桀兵败逃至南巢,夏王朝因此而被灭亡。三千诸侯归顺商汤,商朝正式建立,并定都于亳(bo,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周易•革》中认为商汤伐桀灭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商初商汤施行仁政:商汤班师回朝,回到国都亳,废除了夏的政令,并作《汤诰》告诫诸侯要敬畏上天、修行德政、为民谋利。

  商朝殷墟遗址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历史“信而有证”,故商朝被视为中国信史之开端。这些甲骨文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文献记录。

  辅助大臣:伊尹等,伊尹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商汤曾派人去请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归从,并向商汤讲 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商汤于是委任他管理国政。

  因果关系:商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汤武革命取代夏朝建立商朝。《史记》记载,从成汤建国到商纣亡国,共传国十七世、三十代,前后共六百四十余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后来又将商称之为殷,或称殷商。同夏朝一样,一部商朝史再次证明了敬顺天命的仁德之君才会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导致国家衰败甚至亡国的是那些荒淫暴虐、无道的君王,因为他们的所为而自绝于天,而遭上天的抛弃,他们也成为上天谴责的对象。可以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贤君比较多的王朝。根据《史记》,商朝在成汤之后,第四代大甲、第九代大戊、第十三代祖乙、第十九代盘庚和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贤德之君。他们敬顺天命,以仁德治理天下,因此国运昌盛,人民生活安定,诸侯尽来归服。武丁在位期间,任用贤德圣明之人傅说(读悦)为国相。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商朝的鼎盛阶段,进入了繁荣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商朝王系表(1766B.C——1122B.C.)

  

   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 王)

13.商朝的衰败和灭亡

  

   *不敬天地的暴 君武乙之死

  

   武乙暴虐无道,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人,称它为天神,让旁人替他下子,来跟他下棋赌输赢。如果天神输了,就侮辱它。又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里面盛 满血,仰天射它,说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去打猎,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击死。其在位时间仅有四年。

  *商末纣王淫乱灭国

  

   天下都管商末辛帝叫“纣”,因为“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虽然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但是他刚愎自用,拒绝臣下的谏劝;他善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而 凭着一些才能在大臣面前自我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还迫 害贤良、残 害百姓。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妃子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淫乐乐曲,以供玩乐。

  他还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 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做“酒池肉林”,即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 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非常怨恨他,有的诸侯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 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的臣子中有三公,为西伯昌、九侯、鄂侯。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便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 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这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这一酷 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大臣比干劝说纣,纣不听。

  后来,西伯攻打饥国并灭掉了它,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劝谏道:“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商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 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 淫暴 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商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

  周文王西伯昌死后,周武王率军东征,到达盟津时,诸侯背叛殷纣前来与武王会师的有八百国。诸侯们都说:“是讨伐纣的时候了!”周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于是又班师回国了。

  纣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商。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 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 囚禁起来。商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

  纣的暴 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商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地震。《竹书纪年》载:“帝辛四十三年春……峣山崩。”另据《淮南子》载:“殷纣时,峣山崩,三川涸。”史籍在解释地震原因时说:“纣王无道,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这加速了商王朝的崩溃,也预示着商朝气数已尽。

  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商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 的宝玉衣,自 焚而死。商纣王重蹈了六百多年前夏桀的覆辙。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商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商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

  无论表面的形式如何的不同,历史却在某些方面惊人的重复着。譬如关于一个朝代的兴衰,过去的夏商王朝皆兴盛于施行仁德之政的贤王,如禹和商汤;皆亡于残 酷 暴 虐之王,如桀和纣。而且那些仁德之主都敬天畏地,遵循着上天的警示,不断修德于天下;反之,那些暴戾的君王则无视上天反复的警示,逆天叛道,而最终走向毁灭。

 

 14.周朝——礼乐文章八百秋,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德性尚色:周文王和周武王继商朝的水德以木德称王(水生木),建立了周王朝,服饰尚青,即服饰旗帜以青色为尊,姓姬。

   周文王姬昌的德行:姬昌被商纣王封为西伯侯,所以被称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虽然与九侯和鄂侯被列为商王朝的三公,但并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而来接待贤士,许多士人因此都来归附于他。

  西伯因商纣王听信谗言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出狱后在吕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辅佐下,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诸侯也都来请他裁决争端。

  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西伯的德行。虞国人和芮(ruì,瑞)国人之间因田界发生了争执不能断决,就一块儿来到了周国。进入周国境内后,发 现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因为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觉得惭愧了,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 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只会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让出然后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于是,诸侯尊西伯为王。

14--2.

  主要成就:

  武王继位后,决心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拜吕尚为师,让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联络同盟者,还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做灭商的准备。

  *武王顺天命讨伐商纣

  武王继位第九年,决定出兵讨伐纣王。武王乘船渡河,当船走到河中央时,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 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乌鸦,还发出叫声。当时,八百多个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这个地方。诸侯都说:“现在可以讨伐纣了!”武王却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杀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为了避祸,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向全体诸 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 军队全部渡过盟津,和联合伐商的各国诸侯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这里演武检阅,就是向商朝的试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体官兵宣告说:“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的执行上天的惩罚。”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máo,毛)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 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 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将招致殷的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誓师完毕,武王与前来的各诸侯军队会合,共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纣王听说武王来攻打自己,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率领 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亲自率领战车三百五十辆、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冲进殷纣的军队。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心思打仗,他们都痛恨纣王的暴虐,心里都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武王攻过来后,很多纣王的士兵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并给武王做了先导。殷纣大败。

  

   *武王灭纣并昭告上天

  武王下令将被纣王关押的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还命令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展 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命令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这之后,武王才撤兵回国。路上武王巡视了各诸侯国, 并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

  

   *武王修德于天下

  

   武王命令全国修养生息,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把武器放倒,进行整顿然后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礼乐文章八百秋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 周朝的文化很发达,完善了关于“五行”与《周易》的学说,西周末年就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 行”, 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 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 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 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進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 两个部分。

  《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西周更以礼乐著称,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進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姜太公用“礼乐文章八百秋”来形容周朝,真是非常的恰当。

14--3.

  辅助大臣:

  姜太公吕尚、周公旦等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周的开国元勋,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封为齐王,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同时他还是一个大预言家,《乾坤万年歌》就是他留给后世的。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西伯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因为年幼,所以由他摄政七年。摄政期间,他出师东征,平定了管蔡和武庚的叛乱;并进一步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成王长大后,他还政于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

  因果关系:

  周文王姬昌——是帝喾之子弃的后裔——是伏羲转世——在位大约五十年,寿高九十八岁,共有十八子。伏羲依据河图创制了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经。而后伏羲又转世为周文王依据河图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中国历代神仙通鉴》)。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万物有灵,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转生后所有外在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带不走,只有内在的本质比如天赋、秉性、才能、特长、因缘等才能够带走。

   周武王姬发——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汤王转世——活了六十八岁。商王成汤建立了商朝,死后升天成神,看到商末诸王无道,决定再次下世建立功德,于是和伊尹等一起分别转世为周武王和周公旦,又一次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周朝,他们的特长就是讨伐无道,治理国家。(《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姜子牙——炎帝神农皇帝五十一世孙,一共活了一百三十九岁,共有十三子。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神同在的时期一直持续到了五帝时仍未断绝。人神混战的场景在商末周初也出现过,明朝许仲林所著的《封神演义》描述了这一场景。老子、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共同签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武王伐纣之时,绝大多数的神以及道术之士都在这场大战中阵亡,灵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战争结束以后,姜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这些灵魂的善恶将他们封为三界内不同的正神或恶煞。那些未在战争中阵亡的神,如杨戬、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别武王、隐居修炼,从此不再出世。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之子——是商朝伊尹转世。“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是继殷商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周朝前后共有三十代三十七王,历时八百一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贯穿并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

  * 成康盛世

  

   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规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了发达。成王执政37年,继位的康王执政26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 一代雄主周穆王

  周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后来,穆王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平定了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曾经见过西王母,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五岁,死后转生为汉武大帝。其在位期间,西周依然处于强势地位。但他死后,西周再没出现这种盛况。

   周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分成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界,后代史家根据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此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称为东周。

  周王朝帝系表(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夷王 -> 厉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东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齐 -> 惠王阆 ->襄王郑 -> 顷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简王夷 -> 灵王泄心 -> 景王贵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骄 ->烈王喜 -> 显王扁 -> 慎靓王定 -> 赧王延

15.周朝的衰败和灭亡

  *幽王宠妇亡西周——天之警示和亡国预言

   周宣王末年,西周发生了大旱灾。这场旱灾,一直持续到周幽王上台继位时。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 生了地震。大臣伯阳甫预言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 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 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 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商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 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 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此后,西周还出现了一些异常气候和自然现象。《竹书纪年》载:“幽王三年冬,大震电。四年夏六月,陨霜。”这里所记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冬暖夏寒的异常气候。冬暖则害虫多,夏寒则伤庄稼。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西周离灭亡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宠妇亡国——烽火戏诸侯

  幽王三年,他想废掉太子宜臼,而立宠妃褒姒(sì,似)之子伯服。太子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幽王除了想废掉太子,还想废掉申后,好让褒姒当王后。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灭亡啦。”

  传说,还是夏后氏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 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把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王用木 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周厉王末年,打开了匣 子。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 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 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 逃,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 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最后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 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 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 来了。

  周幽王还任用为人奸诈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的虢(guó,国)石父在国中当政,国人都非常不满。

  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后,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 来。申侯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并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抢掠一空才离去。后来诸侯共同拥立幽王从前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由他来继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西周时,虽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但周王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并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進历史的下一幕。

*东周的衰亡——周法太松驰,政归于列国

  

   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 力量。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 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列国之间的竞争也从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后世史家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缘于孔子所著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而得名,西汉刘向曾著书《战国策》。不过,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却为全 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因果关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与秦本来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秦分了出去,分开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周朝的木德逐渐丧失,春秋战国四分五裂,而秦朝的金德开始旺盛,在秦昭王时周赧王让位于嬴秦(金克木),并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周和秦分别是虞舜的大臣弃和益的后代,也都是黄帝的后代。嬴秦取代了周朝,但是由于嬴秦金德过于强暴,失德过快,最后由周木之子汉火来报母仇,以火克金,汉王刘邦取代秦朝建立汉朝。

16.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弱肉强食、强者为王法则的逐步确立

  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国与国的交往和竞争,人际交流的扩展,也使人们的道德水准开始下滑,自上古至西周时期人们所尊崇的“德”让位于了现实的权力欲望和利 益,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开始确立。孔子认为,此时“天下无道久矣”。而《史记?秦本纪》中有一段秦穆公与戎王派臣由余的对话也反映了中原各国出现纷 争的根源。秦穆公问由余:“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的出现祸乱,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由余回答 道:“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 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 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 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春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的诸侯间竞争

  东周时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 等国。

   *知人善用却不能善始终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后,对内政外交政策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 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進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管仲去世后,桓公不听其言,任用品德不佳的易牙、开方等人。这些人专权后,开始祸乱齐国。桓公去世后,齐国渐趋衰落。管仲前世是周宣王次子传的儿子,名叫神精。

  *以德厚人的秦穆公

  秦本赢姓,原为东方部落,可能在周初迁到西方,最后到达今之甘肃天水附近。秦国的始封君是非子,地处戎狄之间。到了秦穆公时,他励精图治,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穆公知人善用,重用俘虏的七十多岁的虞国大夫百里傒(xī,奚)。秦穆公为人还十分贤德,对老百姓十分爱护。穆公十二年,晋国旱灾,派人来秦国请求米粮。臣子丕豹不同意给,并劝说穆公趁着饥荒攻打晋国。穆公问公孙支,公孙支说:“哪个国家会不闹荒灾歉收啊,哪能不给!”问百里傒,百里傒说:“晋国国君夷吾得罪了你,可是他们的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秦穆公就拨粮救济了晋国。长长的运粮队伍,从秦国都城一直晋国都城都接连相望。最终秦穆公扩展疆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强大的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秦穆公的子孙也因此能够取代周朝并且统一中国。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庐举兵讨伐越国被越军射伤致死。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越王便先发制人举兵進军吴国,结果大败。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越军于会稽。勾践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跪地求和,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勾践从会稽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睡在薪丛上,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饮食都要能尝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越国大夫范蠡自己到吴国作了两年人质,范蠡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夫差宠爱西施,杀了忠臣伍子胥。范蠡在计然的指导下让越国休养生息,兵粮充足,并让越军学习越女剑,十五年后越国大败了吴军,吴王自 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成为新的霸主。但是计然提醒范蠡说勾践是一个可以“与之共患难,却不可以与之共享乐”的君王。范蠡在勾践成为霸主后,离开了越王,到齐国开始经商。因为他贤德而名声很大,人称“陶朱公”。而文种最终被越王勾践赐死。

  因果关系:

  越王勾践是夏禹的后裔,又能卧薪尝胆,得到范蠡的帮助,因此能够称霸。

  范蠡,也就是陶朱公,是黄帝时的太师岐伯转世,其师父是计然、越女。

  计然,即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是周朝姜子牙转世。

  越女,擅长越女剑法,是黄帝时的玄女转世。(《中国历代神仙通鉴》)

  总述:春秋时期王室逐渐走向没落,各国虽然表面仍尊崇王室,但各国间却展开了兼并与斗争,这也促進了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 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战事频繁的战国即将拉开序幕。而且,更为重要的 是,这一时期开始确立了强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法则,而这一法则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历史。

  * 齐、魏争雄

  齐国人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 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苏秦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使得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多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历代秦王都非常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而卒,秦庄襄王继位,任用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了东周,攻取了韩国的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 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秦王政九年(前238 年),平毒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横扫六国,史称秦灭六国。秦于十七年(前230年)灭韩,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 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 新的一页。

  总述:战国时代以秦的统一天下而最终落下了帷幕。后世史家一直在探讨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外,或许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统一王朝远远多于分裂时期。一切按照的安排进行着。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文艺复兴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的。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史官仓颉造了字。然而有关五帝的记载,中国的史料是如此苍白,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有关夏、商与西周的记载也仅是九牛一毛。

  在距今2500多年前,当中华文明走过了她一半岁月的时候,历史上演了天地间第一个变局,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纷飞的战 火整整燃烧 了五百年。随著这场长达500年的阵痛,诞生了中华历史记载的一个飞跃,《左传》、《春秋》、《战国策》、《国语》和《吕览》相继出现。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等等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也在这长达500年的乱世奇局中呱呱坠地,这场“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 2000年。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私欲的增加,上古时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时的贤王治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让位于现实的“利益”,比如君王谋求疆土的扩张,以获得国家的强势地位;百姓则“货力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国间征战十分频繁,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而非德行逐渐成为人们的衡量标准。

  处此乱世之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寻找到治理国家、挽救时弊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诸子学说纷纷登台,针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 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包括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不过,虽然学说众多,但代表整个时代变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真道就在其中。

17-2

  诸子百家各树一帜、竞相争鸣的时代似乎是中华文化、思想与智慧大发展的时代,然而就在此时,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却临风长叹,十分怀念远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时代。他对弟子言偃说:“大道之行的时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贤王治世我没有赶上,但是古书中有记载。大道之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拔贤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会,人人诚实守 信,和睦相处,不把财产视为私有,而把劳动视为美德,没有阴谋和盗贼。可是现在大道已经没落了,天下成了统 治者的家天下,父死传子,兄终弟及,人们仅仅照 顾自己的亲属和子女,货力为己、各私其私。”

  孔子晚年的时候,喟然叹道:“凤凰不再飞来,河图不再出现,我也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泰山啊,将要崩颓;梁柱啊,将要坠毁;圣人啊,将要枯萎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后代的君臣士民无不视孔子之言为圭臬。然而谁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仁义真的是终极智慧吗,为什么大智慧的孔子却只能发出“大道没落”的无奈哀叹?

   就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义哲学、克己复礼的时候,和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觉者老子却在他千古传世的《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无疑老子认为道德远远高于仁义,故曰:“大道废,有仁义。”

   老子继续阐述道:“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现代人的概念中,仁义、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现都是值得庆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大道没落、社会混乱的结果。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圣经》上也记载了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吃了伊甸园智慧树上的果子,从此可知善恶,然而知善恶后的亚当和夏娃却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东方道家的经书,和西方宗教的《圣经》竟然对智慧的认识如此相似!

   从诸子百家开始,历代思想家历时2500年呕心沥血、皓首穷经地上下求索,那倍受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如长虹经天的大道又是什么?他从何而来?因何没落?又是何时没落?是否宇宙中还存在着一种力量,可以正本清源,扭转乾坤?

   为什么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会发出如此的喟叹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且先让我们走入他们的世界。

 

18.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 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 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后世的另一种为众人所普遍采纳的解释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 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十分长寿,据说活了二百多年。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辅导过姜子牙,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相传其气质禀赋也与众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为了避免祸害,老子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

   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 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阂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 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進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 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 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的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進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 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后来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只看作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進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 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说明真道的可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四十一章)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以下我们分别就上述问题,结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阐释。

  

   * 道的含义

  

   《老子》第一篇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这个非同一般的“道”究竟是什 么?老子描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这个神奇的“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诉我们:“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被称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发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无是“道”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个称为宇宙本源的“道”生发的结果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整个宇宙的演变正是在道 的作用下开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顺乎自然和无为。那么,既然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其中是否也包括这个宇宙中那些高于人类的生命的产生和发展?那么他不就是造就这层宇宙生命,包括人类的这层法吗?不就是规范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最高法则吗?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讲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人类按照这个“道”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种修道吗?不就是在返本归真吗?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

* 返本归真之法

   老子认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对名、利的追逐,从而扰乱了人们的心性,失去了本真。仁义、孝慈、忠臣的出现正说明社会道德的败坏。正因为社会中存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现象,所以人们才向往仁义、孝慈和忠臣。如果人人都相亲相爱,政治清明廉洁,这些就象普通衣食住行一样,没有人会加以倡导。 为了让人们可以归真,老子传出了“道”。

   真道是“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

   真道具有的威力是深不可测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

   那么对于那些向“道”之人,如何能让其返本归真呢?老子给出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要向善。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第八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要杜绝各种妄念、欲望和执著心,做到无为和清净。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修道的人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老子认为有道者不会“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而“清静,才是天下的正道”。(《老子》第四十五章)作为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就要摒弃人世间的一切杂念和欲望。

  要重德。老子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有道德,他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

   修道还要坚信,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认为古代真正的修道之人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 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老子》第十五章)

   那么这个新人在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归其根”后,老子认为是“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即使是不修道之人,读了《老子》,也会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修炼的人和不修炼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追求人世的一切,不执著于人世的什么聪明、能耐,而求得的是返本归真;后者正相反,执著于人世的一切利欲。这正说明得到真道是如何的可贵。

   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道渊博深遂,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 有道的“圣人”

   在《老子》中,多次出现“圣人”一词。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他的使命是“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

   圣人的行为就是修道的人的楷模。圣人是“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是摒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无 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之”。(《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借描述圣人的行为,非常清晰的告诉了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返本归真。真是用心良苦。

   * 道与人生及治理国家

   老子告诉人们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

   老子还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道家的基本政 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

  

   *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碰撞:儒道的分别

  

   公元前524年,孔子已经27岁了。有一天,他忽然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个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访他。”南宫敬叔就架起一辆马车,不远千里,带孔子等前往东周求教。

   孔子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

  孔子亲自去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

   “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 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 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 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最后老子对孔子告诫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

   子贡很奇怪的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 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我心神不定,已找不着自己了。”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又说道:“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谁能说不是27岁时与老子的会面,以及随后三年对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体悟,才让孔子豁然开朗呢?当后代君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们的治国方略中怎能没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余辉?

因果关系: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我们都知道中国从黄帝开始有了文字,也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人类确实从此以后一步步迈向文明,不断地创造、不停地丰富 着人类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现其实也将人类带进一个更复杂、更难生存的世界,也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天性同时渐渐被复杂的人性取代了。黄帝承接着神传文化与人本文化的交接,黄帝不再象神话时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来自于天,回归于天,“天人合一”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国人内心中。

   黄帝曾经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广成子(老子的前世)求道,他和老子一起并称为道教始祖,加之上古人神杂处,民风淳朴,从黄帝开始,五帝的统治都自然承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孔子赞叹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顾这段天下为公,大道昌明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之初是一个对天地诸神谦卑敬虔的时代,君王德配阴阳、允恭克让,百姓过着童真般无忧无虑的生活。

   夏商周以后,神本文化终于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大道废,有仁义”,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的时候,儒家仁义思想已经系统化,远而言之,当武王伐纣后,封神榜落定时,所有的神都离开人间的时候,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学说来源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当历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大道之光终于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尧舜禅让的谦恭,只见到为争权夺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再 也不闻舜帝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只听到刀枪并举,杀声震天;再也想不起“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谆谆告诫,只留下腥风血雨,诡诈迭出的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成了迫切的问题,因此老子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孔子采善贬恶,笔削《春秋》,大道在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还保留了最后一丝余辉,也成为后世君王开创盛世的最后一点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无不顺应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条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之路。人与神(真人)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之所以珍贵,在于人拥有这个先天的神性,而“修炼”彰显的正是人类的这部分特性, 所以历史上很多修炼人都有许多神奇心灵力量、特异功能、超然豁达的生命观,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是著名辅佐真命天子的军师道士,象一苇过江的达摩祖师、峨嵋山搬木的济公和尚,创太极拳的张三丰,民间中除妖降魔的吕洞宾等八仙传奇;许多知名历史人物,象苏轼、王维、李白、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炼人。不只是儒释道三家构成的中国主流思想里充满着修身、修行、修炼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业、诸子百家都称道,人本文化的深层涵义不就是:只有人赋天命于人世,能通过修炼返出自己的这个神性、佛性或称先天本性,其它物种就没有这个殊胜的特性,这是生而为人的尊贵!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整个中国的历史,如果文化是神传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让人能基于神性,来创造人类这层的文化,丰富人类这层次 的生命,同时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么“修炼”代表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知天命的人,一个悟道的人,一个半神恢复成为神的过程吗!在生命的长河里,许多次我们单纯地临世,在人间成长,无明中有喜乐追寻却也饱尝生命无奈的苦汁,我们曾经欢喜也曾痛苦,有过悲愤也体验哀伤,在爱恨情仇善恶交织下,锱铢计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象无根的生命……

   流连客途中,忘却返乡路;浮荡红尘里,轮回人世间

   当一个历尽了红尘岁月洗炼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后,开启生命返本归真之路,这就展现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个中国历史、文化里处处充满了这种特性,这个连结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让中华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远而緜长、历久能弥坚!

 

19. 儒家─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 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的生平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打败了宋国。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 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 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走路时顺墙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等 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在鲁国时,孔子曾去周学礼。孔子从周回到鲁国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尚书》之传。)的篇次, 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他为弟子订了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应当特别谨慎处理的是:斋 戒、战争、疾病。孔子很少谈到利,如果谈到,就与命运、仁德联系起来。他教育弟子的时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难,烦闷发急的时候,不去启发开导他。

   孔子说:“三个人行必有我师。”又说:“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学业,听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学习,对缺点错误又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请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起来。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 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 “周天子巡狩来到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 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 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果关系:

  “五百年有王者兴”——三皇五帝时代和夏禹商汤周文王时代,帝王们除了管理国家政务,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教化的楷模。周朝以后,人类社会道德开始走向衰败,帝王们也不再是社会道德教化的楷模。“五百年有王者兴”,这样诸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等心灵王国的王者分别应运而生,纷纷下世来挽救人类败坏了的道德,使得人类不至于再遭受象大洪水时期那样的毁灭。

  孔子——距离周文王时代已经有五百年了,孔子降生了。孔子是五老之一水精 子转世,继衰周而为素王,成为万世文教之宗王。孔子享年七十三岁。

  孟子——继承儒家学说的孟子是帝喾青帝的下相柏皇转世,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老子——儒家学说给人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告诉了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返本归真。老子是黄帝的师父广成子转世。

  庄子——继承道家学说的庄子是远古鸿蒙时代的一只白蝴蝶转世。

   释迦牟尼——就在孔子出世的前几年,南亚大陆上还诞生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后世人称为大雄世尊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也是印度正处在一个变乱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罗门教已经走入末法时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不同的修行团体,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六师外道,六十二见和六派哲学等等。同 时印度全境并未统一,仅仅在《长阿含经》中记载的就有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如舍卫国,摩竭提国等等。就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五毒恶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横空出世,有教无类,普渡众生。释迦牟尼讲,修炼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觉者主持的天国世界,比如释迦牟尼佛主持的天国叫大梵世界、药师佛主持的天国叫琉璃世界、阿弥陀佛主持的天国叫极乐世界,还有华严世界、莲花世界等等,我们人类所处的三界是一个比较低等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但是人可以通过修炼跳出三界外,回到原来的天国世界,这和道家的返本归真是一个道理。

   耶稣——在孔子与释迦牟尼出世500年后,在中亚的以色列也诞生了一位大觉者,他就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耶稣出世的时候,以色列也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说摩西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的时候,耶和华在西乃山给摩西传十戒,规定了犹太人不能做的十件事。然而犹太人却经常背叛十戒,不 但拜偶像,而且供奉外邦的邪神。以色列国因此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吞并。耶稣出世时,正是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督统治以色列时期,犹太教当 时也分裂成了几个教派,如法利赛派,撒都该派,奋税党和艾尼塞派等等。就在这种外族入侵,教派混杂的时候,耶稣以人像行于地上,传播福音,救难脱 苦。耶稣据说是西方天主之子。

   儒释道三教并存——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耶稣与释迦牟尼,他们都是在神离开人后,降生到人间来规范人的思想,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人类道德开始走向衰败。正如耶稣所 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宗教正是这种大道没落后人本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春秋以后, 儒释道三教并存,一部真正的人类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

 

四、皇帝时代

  

  20.秦朝——统一却短命的王朝

  德性尚色:

  秦始皇之前秦国属于嬴秦,秦昭王时周赧王(木德)已经让位于嬴姓秦昭王,嬴秦以金德称王(金克木),而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为吕秦,以水德称王(金生水),服饰尚黑,即服饰旗帜以黑色为尊。

  主要成就:

  秦始皇亲征后,他任用尉缭(鬼谷子的徒弟)、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

  公元前221年,秦国彻底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意思是要秦王朝的统治持续万年。秦始皇建立新王 朝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巩固其政权;其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秦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一个国家。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a,据说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修改帝号自称“始皇”,修改历法、服色,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三十六郡,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和修筑长城,巡行刻石,咸阳宫大辩论以及焚书坑儒,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派人入海求仙。

  秦始皇一生虽然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他个人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实行严刑酷 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 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因此遭到天下人的痛恨,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生前所期望的万世秦朝也终是昙 花一现。可见,不行仁德治理天下者,最终还是要被上天抛弃的。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此起彼伏的起义波涛中崩溃了。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对秦亡的看法:“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信哉斯言!

  辅助大臣:

  吕不韦、尉缭、李斯等

 因果关系:

  嬴秦是虞舜时的大臣益的后代,经过了几十代后,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到秦始皇时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娶吕不韦的妾,生了始皇。秦始皇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姜子牙在八百年前就已经预言了这件事,称之为吕秦。

  让我们再把时间倒转八百年,回到商朝末年的渭水之滨。周文王在这里请到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姜子牙,并以师礼视之。正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预言——《乾坤万年歌》,预言了从周代以后数千年的王朝兴替。对于周朝到汉朝的历史,姜子牙写道:“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其中“串去中直”是个字谜,谜底 是“吕”,这里指大商人吕不韦暗中用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详见《史记•吕不韦列传》)。“春禾换日头”也是字谜,用“禾”换去“春”下的“ 日”,谜底是“秦”,表示秦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只有十几年,这就是第三句中所说的“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 最后一句,“卯坐金头带直刀”也是个字谜,正是繁体的“刘”字。“削尽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项羽的“项”字。

  秦始皇是镐池龙君转世,也是五帝之子孙。吕秦的吕字,已经包含了秦朝的气数,“吕”,二口也,二世而亡。秦始皇时的刑 罚已经非常严 苛,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变本加厉,更加残 暴,最终实现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

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现世做的好坏事,现世就得到报应,换句话说, 德高望重者得福报,缺德心坏者得祸报。不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这种例子在春秋战国故事里面举不胜举。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年之后,秦始 皇死在沙丘,宦官赵高和李斯合谋变更秦始皇的遗命,赐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为帝,使秦二世残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陈胜和项梁纷纷起 义,赵高 掩盖真 相,把责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问成谋逆之罪,判处他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最终,胡亥促使秦朝加速灭 亡,赵高后来也不得好死。这 种现世现报可谓大快人心,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 戮和酷 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 酷 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连九族,一家犯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 刑的滥施和刑 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作恶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赵高判处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报应何其快也!

  我们再看看尉缭是如何能够功成身退的。尉缭同孙膑一样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长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荐尉缭,尉缭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的 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他决定逃走,但被秦王发觉而被劝止,并让他当上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尉缭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使命后,已经预见到秦朝的气数已经衰败了,就果断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贪图富贵,不明因果,后来弄得身败名裂。

  有一句话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国的历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新的朝代或国家几乎都是由道家人物来帮助实现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汉朝的张良等,他们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们能够明晰因果祸福,都是得道高人,而来游戏人间。

21.秦朝的衰败和灭亡——秦二世残 暴灭秦

   关于秦朝灭亡的预言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时:“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 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去胡。 略取河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过,秦始皇一直没有明白,“胡”是指他的儿子胡亥,而非北面的胡人。这条谶 语后来被收入《河图》中。

  

   秦始皇时的刑 罚已经非常严 苛,秦二世即位后,更加变本加厉,更加残 暴,以“杀 人众者为忠臣”,各级官 吏都是奉行这种刑 法的刽 子手。

  

   秦始皇死后,二世命其所有的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嫔全部殉 葬,殉葬 的人很多。下葬完毕,为避免泄露机关秘 密,就将所有工匠封在里边。然后墓上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二世返回到咸阳,又开始修建阿房宫。他遵循始皇的策略,对外安抚四方的外族,并征召了五万身强力壮的兵丁守卫咸阳。因为要饲养供宫廷玩赏的狗马禽兽,兵丁 狗马禽兽所需粮食很多,咸阳仓里的粮食不够用,就命令从下面各郡县征调运来粮食和饲料,让转运人员都自带干粮,咸阳四百里之内不准吃这些粮食。此时,刑 罚 更加繁多,杀 戮更加严 酷,官吏办事苛 刻狠 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不断的徭 役和严 酷的刑 罚,使百 姓民不聊生,天下危机四伏。

七月,戌卒陈 胜等在原生楚国之地造 fan,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陈 胜自立为楚王,住在陈县,派遣将领们夺取土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山东各 郡县,年轻人因为受尽秦朝官 吏之苦,都杀 掉了他们的郡守、郡尉、县令、县丞,起来造 fan,以响应陈 胜,并在各地相继拥立侯王,取合起来向西进 攻,旗 号都是讨 伐秦朝,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在沛县起. 义。项梁在会稽郡起. 兵。

后来项羽在钜鹿城下俘 虏了王离等人并继续前进,章邯等人的军 队多次败退,上书请求增援,燕国、赵国、齐国、楚国、韩国、魏国都自立为王,从函谷关往东,大 抵全部背 叛了秦朝官吏而响应诸侯,诸侯都率兵西进。沛公率领几万人屠 灭了武关,并派人来跟赵高秘密接触。赵高派人逼迫二世自. 杀。项羽灭掉秦王朝之后,把原来秦国的地盘划成三份各自为王,就是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项羽为西楚霸王,主持分割天下,赐封诸侯王,秦朝终于灭 亡了。此后五年,天下统一于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的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可为后人之警戒。

   “秦国凭着雍州那块小小的地盘,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的权力,攻取了八州兼有了天下,使地位等级相同的六国诸侯都朝拜臣服,经历了一百多年。然而后 来秦统一了天下,以天下为家,以肴山和函谷关为宫殿,谁想到一个普通人带头发难,就使得秦之宗庙被毁,国家灭亡,皇子皇孙死在他人手中,让天下人耻笑,这 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夺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 酉告 法,把诡诈权势 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 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 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 天下和保 天下不能用同 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 线没有改,他的政 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 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 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 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 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 狱里的犯 人放出来,免去刑 戮,废除没收犯. 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 杂乱刑.罚,让被判 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 罚,给犯 罪人 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 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 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 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 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 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始皇更加暴 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 罚更加繁多,杀 戮更加严 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 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 戮的人前后相望, 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 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 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 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 因此统治人 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 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 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 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是现世做的好坏事,现世就得到报应,换句话说,德高望重者得福报,缺德心坏者得祸报。不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这种例子在春秋战国故事里面举不胜举。比如秦朝的故事,李斯教唆秦始皇焚书坑儒,三年之后,秦始皇死在沙丘,宦官赵高和李斯合谋变更秦始皇的遗命,赐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括死,立秦二世胡亥为帝,使秦二世残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陈胜和项梁纷纷起义,赵高 掩盖真 相,把责任推到了李斯身上。赵高对李斯严 刑逼供,问成谋逆之罪,判处他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最终,胡亥促使秦朝加速灭亡,赵高后来也不得好死。这种现世现报可谓大快人心,能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国纯靠权谋、杀戮和酷 刑。一部《韩非子》,其诈术阴谋波谲云诡,只见威而不见德,只知利而不知义。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严法酷 刑治理万民,一人犯法,株 连九族,一家犯 法,邻居连坐。绝无道德教化,“事皆决于法”,“以吏为师”。酷 刑的滥施和刑狱的无限扩大带来无尽恶果,秦朝人口一共两千万,囚徒却有两百万之多。作恶太多,秦始皇很快就死了,而李斯也被赵高判处具五刑、腰斩、夷三族,报应何其快也!

    我们再看看尉缭是如何能够功成身退的。尉缭同孙膑一样是鬼谷子的徒弟,擅长兵法。李斯向秦王推荐尉缭,尉缭是如此描述嬴政的:“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的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他决定逃走,但被秦王发觉而被劝止,并让他当上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尉缭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使命后,已经预见到秦朝的气数已经衰败了,就果断的功成身退了,而李斯贪图富贵,不明因果,后来弄得身败名裂。

    有一句话叫“道家打天下,儒家坐天下”。中国的历史就像事先安排好的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新的朝代或国家几乎都是由道家人物来帮助实现的,比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汉朝的张良等,他们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他们能够明晰因果祸福,都是得道高人,而来游戏人间。

22.西汉的建立——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一)

  德性尚色:

  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以火德继承西楚项羽的木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西楚项羽的木德是继承秦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主要成就:

  秦朝灭亡后,天下群雄以项羽实力为最强,刘邦次之,但是包括刘邦在内的诸王都想争夺天下。这之后的五年,進入了楚汉相争时期。因为刘邦知人善用,文有萧 何、张良等谋臣,武有韩信为其打天下,所以最终取得了胜利。

  *刘邦行仁义关中称王

   沛公刘邦進入关中接受秦子婴投降后,沛公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又退回来驻扎在霸上,等待其他诸侯的到来。当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并准 备与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 死,便在开战前夜来到沛公军营见张良。为解除项羽的疑虑,次日沛公带百余名随从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所以才得以脱身 返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鸿门宴”的故事的来源。

   项羽继续向西行進,一路屠 杀,焚 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秦地的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让他和沛公一起西進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所以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后将其杀 死。

   鸿门宴后,项羽封了刘邦等十八人为王,又自称西楚霸王,兵威之盛、天下莫及,一时无人敢与争锋。

   谁料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被发配到蜀中的汉王刘邦得到了在项羽那里郁郁不得志的韩信,筑坛拜将。韩信不负刘邦所托,使尽心机,明修栈道,暗 度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尽楚军数十万。项羽在垓下四面楚歌,突出重围后于乌江自 刎。西楚霸王就这样死了。在当年分封诸王、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他根本就不是天命称帝之人。无论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还是拔山扛鼎的项羽,人力再大,也无可回天。

  

   *高祖在汉初采取的措施

  

   高祖称帝后,面临依旧并不稳固的江山和历经战火、期盼和平的老百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定都关中。当时的理由是关中地势险固,且面积较大,资源丰富,易守难攻。

  

   其次是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并分封同姓王。高祖首先率兵平定了燕王臧荼和项羽的旧将利几的反 叛。此后,开始寻找机会剥夺韩信的权力。大部分异姓王基本被消灭,而代之以同姓之王,此时天下才真正是姓刘的天下。

   高祖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是制定律令。西汉初的律令制度基 本沿用秦朝的旧律,但废除了其中严苛的部分。另外,高祖还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政策,免除一些地方老百姓的赋税等。

  

   *吕氏专权时期

  

   吕太后除了是个嫉妒心很强,性格比较残忍狠毒的人外,权欲心也很重。孝惠帝在位期间,她对夺取权力尚有所顾忌。待到孝惠帝去世后,吕太后首先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和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進入宫中,吕氏家族开始执掌朝廷大权。太后分封诸吕为王。

辅助大臣: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等

  * 张良的故事

  战国时,张良家五代先人辅佐韩国国君。秦始皇灭韩国后,少年张良倾尽家财招募刺 客刺 杀秦始皇,天下震惊。人们以为这样豪侠的人应该身形魁伟,哪料到他竟纤 弱俊秀,如同貌好的女子。十几年后他成为刘邦的智囊——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每一招都出奇制胜,令人惊叹不已。刘邦封赏功 臣,他不恋功名而请辞,令人肃然起敬。刘邦死后,他更加专心修道。最后仙逝,吕后不信,命人掘墓查看,结果一夜间天下出现三千张良墓。据《太平广记》载: 张良成仙后,仙位为“太玄童子”,常随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游。而他的孙子张道陵也得了道,在昆仑山时,张良曾去看过他。

  纵观张良传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张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争议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拾履授书的故事了。领悟这个故事,就可以解开他一生的种种令人费解之谜。

  据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天,他走到一座桥上,一位年迈的老头故意把鞋甩到桥下,对张良说:“ 小子,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很想揍他,但碍于他年老,不忍动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跪着小心地帮老人穿鞋。穿 好后,老人大笑而去。张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一会儿,老头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还可以教,五日后的黎明,在这里见面。”张良很奇怪,就跪下来答应 了。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到了桥边,老人却已早到,他生气地说:“跟老人相约为什么反而落在后面?下次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刚刚鸡叫张良就到了,但老头 还是早到,又教训了他一顿。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动身,终于赶在了老头的前面。老头很高兴,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 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也再没见过他。张良等到天明打开书简来看,才知是《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 义爆 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 下确实有一尊黄石,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

  有些人因为不相信有神存在,不理解修炼,所以认为张良遇仙人授天书这事玄之又玄,简直是胡 编。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奥妙的宇宙有无穷的玄机,周易八卦等等至今不是仍然可以指导有智慧的人把握人生的脉搏吗?张良的神奇经历也只是沧海一粟,只 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解释他的不寻常,也才能给后人智慧的启迪。

*韩信的故事

  

   “胯下之辱”

  韩信,淮阴人,是韩国王孙。即使在沦落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说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

  韩信在淮阴还曾受到过重大侮辱。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

  韩信功成名就封为楚王后,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 死他吗?杀 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指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影响。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则又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

  当秦末天下群雄并起时,韩信先追随了项粱,在项粱手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他又隶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了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此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过,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并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以为然。韩信见得不到重用,就趁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 及报告汉王,亲自去追赶他,将他追回。汉王对萧何的举动十分不理解,萧何告诉汉王,能助他争夺天下的非韩信不可,因为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韩信这样 的杰出人物。汉王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并设置高坛,布置广场,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不负刘邦所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 尽楚军数十万。最终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

  “存亡两妇人”——“存”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韩信早年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 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後,回到淮阴 ,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亡”是指韩信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韩信被吕后设计杀 害。

 22-4

  因果关系:

  * 汉高祖刘邦——是帝尧的后人,因为尧帝的禅让之德(火德),其后人刘邦能够战胜项羽(苍龙转世,木德)再次建立一个火德王朝(木生火),这同虞舜的四个大臣禹、契、稷、益的后代分别建立夏、商、周、秦一样,再次证明了“前人积德,后人享福”的道理——刘邦是赤帝之子转世,自身也有天子之德。

   周朝的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预言——《乾坤万年歌》,预言了从周代以后数千年的王朝兴替。对于周朝到汉朝的历史,姜子牙写道:“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

   第一句“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指周朝享有八百年的天下。第二句“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其中“串去中直”是个字谜,谜底 是“吕”,这里指大商人吕不韦暗中用自己的儿子篡夺了秦王天下之事(其事详见《史记•吕不韦列传》)。“春禾换日头”也是字谜,用“禾”换去“春”下的“ 日”,谜底是“秦”,表示秦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只有十几年,这就是第三句中所说的“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 最后一句,“卯坐金头带直刀”也是个字谜,正是繁体的“刘”字。“削尽天下木羊首”,“木羊首”是指楚王项羽的“项”字。预言了姓刘的刘邦将接替秦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并且要战胜姓项的楚王项羽。

   周朝的法令过于松弛,结果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法令却又过于暴 虐,结果只传了二世不到二十年就灭 亡了;汉朝吸取了前面两朝的教训,折中而行,法令“萧规曹随”,因而能够延续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刘邦一个布 衣平 民就可以推 翻了强大的秦朝?这也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销毁了民间的兵 器,因而各地起.义阻力变小了,势如破竹,最终刘邦能够完成帝业。

 22-5

  *汉高祖刘邦身世及异相

  

   高祖刘邦,字季,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传说有一天,刘媪在大泽的岸边休息,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不久,刘媪就有了身孕,生下了高祖。

   据说刘邦成年后,就显出了与常人不同的一面。《史记》说他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一次他在秦始皇出巡时看到了始皇,不禁长叹道:“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周围人都很惊讶。

   刘邦平素好酒,据说他常常赊酒,然后喝得烂醉。他在做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时,也很喜欢捉弄官署中的官吏。不过,刘邦为人心胸十分豁达,宽厚爱人,而且乐于施舍。

   史书记载,高祖是高鼻子,长着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颇有龙相。依照古人说法,有龙相之人必贵为天子。《史记》就记载了几则故 事,以佐证刘邦不凡的命运。一则说的是吕公在给刘邦相面后,认为他绝非寻常之人,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吕后;一则说的是一个老汉经过刘邦家时 给刘邦、吕后相面的事,认为他们都贵不可言。还有一则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斩杀的故事。

   有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民伕去郦山,民伕们有很多在半路上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说要喝 酒,就趁着夜晚把所有的民伕都放了。民伕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他们在抄小路通过沼泽地时,前边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刘邦借着酒意拔剑将大蛇斩 成两截。他们继续往前走了几里,刘邦醉得很厉害,就躺倒在地上睡着了。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个老妇在哭泣,就问她为什么哭,老妇说:“我的孩 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埃”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 刘邦,等刘邦醒了,那些人便把刚才的事告诉了他,刘邦心中暗暗高兴。那些追随他的人也开始畏惧他了。

   《史记》上还记载,始皇巡游东方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想借此把它压下去。刘邦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 边躲避起来。吕后却常常能找到他。高祖非常奇怪,就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 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

   *汉初为什么会有吕后专权之祸?

   在夏王朝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时,刘邦的祖先有个叫刘累的,也就是帝尧陶唐氏的后代刘累,从会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相传当时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 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能够饲养的人。刘累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 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去找刘累要肉酱,刘累害怕了,就 迁到鲁县去。所以刘累的后人建立汉朝后会受到吕后女主专权之祸。

 22-6

   * 张良——战国时,张良家五代先人辅佐韩国国君。秦始皇灭韩国后,少年张良倾尽家财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天下震惊——张良是黄帝时期的谋臣风后转世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其师父黄石公(炎帝时期的赤松子转世)传授给他《太公兵法》(太公, 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说:“读了它可以成为王者的老师。十年之后必有王者兴起,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他前半生挚诚报国,建立奇功伟业;后半生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国的范蠡、秦朝的尉缭一样功成身退,逐渐淡出官场潜心修道,留下仙名。

   少年张良勇毅绝伦,自以为可以扭转乾坤,一心要恢复韩国,刺杀失败并不能动摇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黄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谋,更主要是 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因为随着“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证明历史的发展是天意而非人为,每一件事都是安排好了的,人做什么也是天命。张良的智谋再 高,是上天给予他那样的智慧,他就要顺天意完成他的历史中的使命。既然是“天数茫茫不可逃”,人生的功成名就只不过是上天对所选之人的一种福报而已,又有 什么可喜悦、可追逐的呢?最重要的倒是要成为黄石公那样超常的人,能洞察天机。所以聪明的张良自然会看淡荣华富贵,在被封侯的时候,他就表示要一心修习道 术,抛弃人间世事。这与今天凡夫俗子所认为的“看到功臣被杀而借口自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张良后来的神迹说明,他不管世间繁事,一心修炼,是真正的智 慧。看看刘邦时代的和历朝历代的功臣名将的沉浮,看看功名利禄转头空的现实,更让人觉得张良实在是一个最成功的智慧之人——立于不败之地,立于天地之间, 令后人仰视和深思。

22-7

  

   * 韩信——是韩国的王孙,在沦落为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历史上流传甚广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就说明他有了不起的大忍之心。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帮助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后功成身退的尉缭子看中,尉缭子是师父找徒弟一样的赠送给韩信兵法和宝剑,目的是让他协助真龙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个新的有仁义的朝代,韩信最后也成为像尉缭子那样的战神,不负刘邦所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尽楚军数十万。最终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

   淮阴侯韩信——是天上的白虎星临凡转世。白虎星在天庭是大将之星,专司平定天下之职。秦始皇平定六国以后,由于横征暴敛,弄的天怒人怨,秦朝命中注定只有几年天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谁能称王,取而代之,都要一名大将辅佐。已经下凡诸神,能文者不善武功,善武者粗通文墨,都不能足以担当安邦定国平天下重任。惟有白虎星能文能武,有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又有横枪跨马,扫平天下之功。于是白虎星下凡成了韩信,并被尉缭子看中,赠送给韩信兵法和宝剑,目的是让他协助真龙天子取代暴秦建立一个新的有仁义的朝代。

   古时,虎是中国人仅次于龙的图腾,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说某将军勇猛,说是白虎星下凡,在旧小说里,说韩信、薛仁贵、杨六郎、岳飞都是白虎星转世。古人的门堂前,均喜挂一幅白虎图。

 

23.西汉文景之治——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二)

  德性尚色:

  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以火德继承西楚项羽的木德称王(木生火),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西楚项羽的木德是继承秦朝的水德称王(水生木)。)

  西汉文景两帝又是以黄龙土德为王,实现道家无为而治,称为文景之治。

  

  主要成就:

  

  *文景之治─孝文帝仁德无为治天下

  

   孔子曾经说过:“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 暴免除刑杀了。”这话千真万确。从汉朝建立到孝文 帝刘恒,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的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得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 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了强盛。

  

   文帝的仁德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一,他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

   其二,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希望寻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

   其三,文帝能够推己及人,与民同乐。

   其四,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

   其五,对于自己,文帝则十分节俭。

   其六,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 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 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虽然匈奴多次背约入 侵劫掠,而文帝却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乐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在对待同姓王反 叛的问题上,文帝则是以德报怨。

   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认为百官的过错,应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23-2

  文景之治─承前启后的孝景帝

  

   孝景皇帝刘启继承皇位后,基本遵循文帝时治理天下的政策,使西汉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史家将文帝和景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这为随后武帝的向外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迅速得到了恢复。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 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逐年累积,致腐烂而不可食用,政府的库 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经济的发展,也使人口迅速增长。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 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24.西汉汉武大帝——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三)

  德性尚色:

  西汉汉武帝继文景两帝继续以土德为王,以黄色为尊。

  

   主要成就:

  

   景帝去世后,武帝即位。在西汉王朝,除了高祖刘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过了刘邦。西汉在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时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 ”,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

   被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武帝不仅开创了新的制度,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时代,而且他的成就和作为也已经深深的熔铸進了华夏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以 前帝王没有年号,但从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开始,后世帝王才使用年号。汉民族的名字则是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武帝时代所开拓的 疆 土,从福建、广东琼崖直到四川、贵州、云南,从新 疆于阗和阿尔泰到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勾勒出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 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 国影响力所幅 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 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武帝生之异象

  

   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武帝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中降下来,直入宫内的崇芳阁。景帝 一下子惊醒了,他召来一位算卦的姚翁请教,姚翁说“这是大吉大利的预兆。这个崇芳阁里一定会出生一位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他将会平定北方的夷、狄等异族,使 国运昌盛,成为刘氏王朝兴盛时期的一位明主。

  

   武帝的功绩

  

   在文景盛世以道家无为而治使汉朝经济大发展之后,汉武帝武帝时期,分封的诸侯王们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加强中央的权力来压制地方势力,汉武帝采用了儒家治国方法来使汉朝的中央集权制政治巩固下来。

   在治国思想上,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 权,对付地方的诸 侯势 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独尊儒家, 废除其它百家学说;强调君王的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此外,还强调实施仁政,“德主刑辅”。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 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其 他皇帝治理天 下的指导思想。

   前面已然提过,经过近70年的恢复和发展,武帝即位时,天下已经非常富庶,粮食和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但是他仍然面临着文帝和景帝时期没有解决的 问题,即对内是解决各地方诸侯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 权以及如何保证汉室天下长治久安的问题;对外,则是如何解决匈 奴威胁汉室边 境以及向外开疆拓土、恢复秦 时疆域的问题。雄才大略的武帝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使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武帝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24-2

  

   武帝个人评说

  

   史家对武帝的评价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卓具眼光的君主,而且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 清皇 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 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但同时作为一个个体,他能文善赋,风流倜傥,好 色、骄傲、虚荣、自私、奢侈享 受,又有着普通人性中的弱点,因而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他爱民如子,同时却又杀.人如麻。

   与武帝同在一个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描述成一个奢侈、易被方士所欺骗的君王。

   武帝的功绩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而史家对武帝的诟病主要在于他的奢侈和对外的连年征 战。比如他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 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 (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而他的对外征 战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不过,武帝对自己的所为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 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 他的扰民政 治,他告诫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 辙。

  

   由于他任用方士为其寻仙访道,晚年时,出现了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

   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因怀疑“巫蛊”,误杀太子和丞相刘屈氂(音毛),并使得将军李广利投 降了匈 奴,所带的七万军 队全部丧失。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 杀了江充的全家。

   公元前89年,武帝最后一次巡游路过泰山时,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 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 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尽管汉武帝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皇帝的光芒,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历经千年也不曾衰退。

  辅助大臣:太尉田蚡、窦婴、董仲舒、东方朔等

24-3

  

  因果关系: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强盛的时期,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汉武帝——是周穆王转世,雅尚儒术——“五百年有王者兴”,继周文王、孔子之后,汉武帝应运而生。

  

   周穆王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周穆王时,命八骏与七华之士,让造父当车夫,向西登上昆仑,而在王母那里作客。周穆王拿出白珪和重锦,用它给王母作寿礼。这事在周穆王传中有叙述。

  到了汉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又降于汉宫。记载在汉武帝传内.

  

   东方朔——是岁星转世, 别号曼倩。东方朔初次给汉武帝上书时,洋洋洒洒,用了三千汉简,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读完。后来,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跟随汉武帝在朝中为官四十余年,有君臣之谊。他是为汉武帝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更是告诉汉武帝神仙的存在,但前题是必须“有道”的人才能见到。

  

   武帝向道,也修道。《汉武内传》中有记载他即位后,特别喜好神仙之道,经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岳去祈祷,以求神仙。后来,其诚心感动了上天,有西王母 降临宫殿,授他真经。汉武帝自从得到真经后修行了六年,觉得心胸清爽,格调高雅,认为既然得到上界大仙的亲传,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有了这种想法后,就渐 渐放松了对自身品德的约束,又大 肆修建宫殿亭台,劳民伤财,并对南方北方的异族夷、狄进行远 征讨 伐,对投.降的俘.虏也残.酷的活.埋屠.杀,以致血.流成河尸.骨如 山,黎 民百 姓怨 怒冲天。到了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日,天 火 焚. 烧了供奉真经的柏梁台,存放在那里的经书连同装经书的匣子一起不见了。这是王母得知武帝不遵从她 的教导胡作非为,才让天 火 烧.毁了柏梁台。

25.东汉——三大盛世天朝之一大汉(四)

  德性尚色:

  东汉刘秀以火德复兴西汉初赤帝之子刘邦的火德,服饰尚赤,即服饰旗帜以赤色为尊。

  

  主要成就:

  

   王莽篡 夺西汉政 权后,天下纷纷起 事,希望复兴汉室天下。在纷乱的大舞台上,一个叫刘秀的汉室宗亲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天下,汉室天下至此得以真正复兴。因为刘秀建立的汉朝定都洛阳,所以史家称之为“东汉”,也称“后汉”。

  

   东汉从光武帝刘秀起,历经近二百年而衰亡。东汉很多制度都沿袭了西汉,但也有新的发展。其间亦出现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画卷和诸多风流人物,比如光武 帝刘秀,明帝刘庄,将军班超,比如科学家张衡,等等。不过,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强盛还是逊色一些。而且,“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思想 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在西域的统治。汉朝与中亚、西亚的交往沿着丝绸之路向内陆拓展着。而影响了后世诸多中国人信仰的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 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到了东汉第二个皇帝明帝时,他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 寺。自此,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六月已未,刘秀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進下,在镐(今河北省柏乡县)举行告天仪式,正式即位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而中国历史又恢复了刘姓汉家天下,進入东汉时期,也称后汉时期。

  

   *完成统一天下大业

  

   刘秀前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公元36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刘氏宗族复兴汉家天下的计划,至此才最终宣告完成。

  

   刘秀之所以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有很多,一是他善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二是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 罚严明,虽仇必 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三是注意讲求策略,在攻伐中,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严整军纪,一方面采取释 放奴婢、刑徒,减免赋 税刑 法等措施。 另外,作为个人而言,刘秀豁达大度,史称其才兼文武。

 25-2

  

   贤明的光武帝和“建武盛世”

  

   自西汉灭 亡、王莽篡 位,到刘秀复汉称帝和统 一全 国,天下凋敝已极,民不聊生,因此极需休养生息。

  

   作为一位了解民 间疾苦、体察下情、宽宏大量、厉行节约、听从谏言、勤于政事的圣明贤君,光武帝刘秀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 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 策,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 数 民 族,力图重振汉家盛世。

  

   首先,刘秀采取了“退功臣,進文吏”的政 策。

   其次,刘秀建 国之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 政,外戚篡 权,以及地方权重的教训,加重了尚书职权,削弱三公权力,以加强中.央集 权,即皇权。

   第三,刘秀承继西汉初年的与民休息政策,先后6次发布命令释放奴 隶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多次下诏释放罪 犯为庶民。他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的政策,将田租由什一税恢复到西汉初的三十税一,还下诏赈济老人和鳏寡孤独穷人。

   第四,废除王莽严.刑 苛 法,实行比较宽松的法 治。

   第五,加强对地 方的控 制。

   第六,在军 事上,一方面,加强中 央军,削弱地 方军。另一方面,则强化监 军制度。

   第七,在边 防问题上,废除了边 郡更戍 役制度,所谓“罢边郡亭候吏卒”,大量以刑 徒兵、夷兵充实边 防力量。

  

   光武帝还常常自省。有一次发生了地. 震,光武帝下诏说,发生地. 震的责任在君王身上,因为自己无德,才连累 了百姓。

   刘秀还提倡勤俭节约,葬时用的都是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并且没有起坟。

  

   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励精图治,建武之世,受西汉末年战 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较快的得到了恢复,社会矛 盾得到缓和,饱受战 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刘氏汉家天 下得以完全恢复、发展和中兴,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光武帝刘秀自公元25年称帝,至公元57年去世,在位33年。前31年使用“建武”年号,后2年改用“建武中元”年号。他统 治时期,中国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价刘秀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刘秀的“建武盛世”,为后来的“明章之治”以及近200年的东汉刘氏王朝的统 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辅助大臣:

   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太傅卓茂、尚书伏湛

25-3

  

   因果关系:

   刘秀——赤龙转世——建立东汉,在位三十三年,享年六十三岁,谥曰光武皇帝。

  

   *刘秀的身世和异相

  

   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舂陵节侯刘买的后裔。

  

   《后汉书》上说,刘秀刚出生时有红色光照在屋中。他的父亲十分奇怪,就请了一个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说:“此兆吉不可言。”这一年他父亲所在的县里长出了一茎九穗的禾苗,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光武,叫秀。

  

   刘秀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很有志向,又能刻苦耐劳。他9岁丧父后,由叔父刘良抚养;13岁时,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20岁时,他到长安入太学学 习,“受《尚书》,略通大义”。后来从太学毕业回到南阳,因受牵连逃到新野(今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到南阳老家,继续过耕田种地读书交友 的生活。

  

   成年后的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高鼻头,天庭饱满。当时有一个宛城人用《河图》给刘秀算道:“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李氏指李阳,东 汉大臣)刘秀前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公元36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刘氏宗族复兴汉家天下的计划,至此才最终宣告完成。

 26.三国时代——“忠义、仁义、信义” 尽情演“义”的时代

  德性尚色:

  蜀汉刘备为金德,吴国孙权为土德,曹魏为水德。

  主要成就:

  就在汉室这幕大戏即将落幕之际,又一出波澜壮阔的大戏拉开了序幕,这就是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当时一位复姓诸葛单名亮的英雄人物,在出山之前纵论天下大计时,就准确的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

  

   历史的走向果然如其所料,并在一直验证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法则。而诸多的风流人物就在这业已预先设好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着智谋,尽情 的演绎着“忠义、仁义、信义”,并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官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赤壁之战,七擒七纵孟获等。虽然 转瞬间,三国“是非成败转头空”,让后人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千古不曾泯灭的是“遥看三国事,满盘皆忠义。”

   三国始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曹操的身世和才能

   曹操,字孟德,是今天的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来官至太尉。

   曹操小的时候就十分机警,善使计谋,但是他任侠放荡,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有异相。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转折点

   *刘备的身世和异相

   刘备,字玄德,涿郡(河北涿县)人,是汉朝的远支宗室,即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他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靠贩鞋织席为生。《三国志》记载,刘 备家东南角有棵五丈多高的桑树,从远处看,像小车的华盖,非常茂盛。往来经过的人都认为这棵树不是凡品,大概预示会有贵人出世。

   刘备小的时候,与同宗的小孩子在树下戏耍时曾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十五岁时,与同宗的刘德然、辽西公孙瓒共同从师于九江太守卢植。刘德然的父亲常常资助刘备,认为他“非常人也”。

   根据史书描述,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耳朵大而及肩,相貌非常奇特。他平常不喜欢随便说话,喜怒哀乐也不随意表达出来,但是对下人非常仁慈,而且个性 豪迈,喜好结交天下豪杰,有着过人的气度;为人十分仁义、宽厚,所以很多人都争相与其交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与其结拜的兄弟关羽和张飞。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 巾起.义,天下由此大 乱。乱 世之中,自是英雄辈出。志向高远的刘备也想一展身手,于是在乡里招募勇士。两位三国时代的忠义英雄关羽和张飞开始登上了大舞台。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因为杀 了当地的恶 霸而逃到涿郡。史书上说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 风凛凛”。张飞,字翼德,与刘备同乡,原是卖酒屠猪之人,但专好结交天 下豪杰。史书上记载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后来有人考证张飞很英俊,并转世为岳飞)。

   为人仗义仁德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便结拜为异姓兄弟。三人焚香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 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因刘备年长,所以为兄,关羽次之,张飞 为弟。当时正是三月,桃花盛开,俗称“桃园三结义”。

   这一拜,使三国的整个历史充满了义胆忠心;这一拜,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忠义故事,让人们理解了“义”的深刻内涵。

   三人结拜后,招 募了乡中勇 士三百余人,参加了镇. 压黄 巾起. 义。因为镇. 压有功,刘备当了安喜县县尉。后来督邮来视察,刘备求见,但督邮索 要红 包。张飞十分生气,将督邮吊在树上鞭打了二百。随后,刘备弃官挂印,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奔了公孙瓒。

   *关羽忠义寻兄 曹操守信义得人心

   关羽降了曹操后,曹操想尽办法想留住关羽,不仅拜其为偏将军,而且送金银、美女,甚至把心爱的赤兔宝马也送给了关羽。但是关羽不为所动,对曹操手 下的张辽说:“吾极知曹操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操乃去。”(《三国志》)。曹操听说后,认为关羽乃 重义之人,十分慨叹。

   忠义关羽为报曹操厚待之恩,在白马之战中,斩 杀了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和文丑,曹操因此拜其为汉寿亭侯。

   身在曹营的关羽时刻关注着兄长的消息。当他听说刘备在袁绍军中时,便将曹操所赐封好,拜书告辞去寻兄。曹操手下想将关羽追回,曹操却阻拦说:“吾 昔已许之,岂可失信!”而后,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的六员战将,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应关公,就不可失信为由阻止 手下人追赶。

 26-2

   *仁义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预言三分天下

   刘备初露锋芒,但经常寄人篱下,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他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谋臣,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元207年,刘备驻扎 在新野,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隐居的奇才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登门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躬耕于 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而且博览群书,对 时势有其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认为他非同常人,其智谋亦为大家所公认。

   在答应刘备出山之际,诸葛亮好似一位预言家,在隆中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三分天下。他说,曹操地广人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 据 地。然后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 一全 国的事业。

   不过,虽然答应刘备出山,但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都看得极淡。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 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后主刘禅上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 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辉映在三国的历史中,也让今人赞叹不已。

   *诸葛亮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初争天下

   刘备自从得了诸葛亮,好比鱼儿得了水,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间,刘备采纳诸葛亮占据荆、益二州,联结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 国的建议,开始了新的发展。

 26-3

   *才秀明达的孙权江东称雄

   三国时期在江东称雄的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权,字仲谋。史书说他“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他袭孙策位后,继续重用周瑜、张昭等旧臣,同时还四处访求有才能的人,任用了如鲁肃、诸葛谨等贤士。在这些良臣的帮助下,孙权在江东扩展着自己的势力。

   *奇才周瑜和鲁肃忠义助主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其祖父是东汉太尉,父亲是洛阳令。史书记载,周瑜长相英俊,颇有才学,而且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待人和气谦虚。

   周瑜不仅是个帅才,而且智谋过人,眼光独到。当荆州刘琮投 降,曹操得其船步 兵数十万时,江东诸将和谋臣们都十分恐惧,很多人主张投 降,但周瑜却认 为“孙权占据江东,地方数千里,而且有足够的精 兵。曹操自己来送 死,怎么可以投 降?如果曹操北方彻底安定,没有内忧,曹操可以与我们進行旷日持久的争战。 但是现在北方还没有完全安定,关西的马超、韩遂又是曹操的心腹之患。此外,北方士兵并不擅长水战,而且水土不服。现在又是寒冬季节,没有藁草,士兵必生疾 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因此周瑜坚决主张抗击曹操,这为后来的与刘备的联合打下伏笔。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出生时丧父,与祖母居住在一起。家富而有财,声性好施舍。由于天下已乱,鲁肃就大散家财,卖掉田地,赈济穷苦士人。

   孙权得了鲁肃,十分欢喜,与他合榻对饮,询问天下之事。鲁肃对天下形势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在汉室已经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马上除掉。孙权 只有立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才是上策。目前应先剿除黄祖,進伐刘表,占据长江之地,然后建号帝王来图谋天下。这番高论与诸葛亮的见解何等相似,这说明鲁肃 也非一般智谋之士可比。

   刘表死,鲁肃向孙权指出了荆州的重要性“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故而提出了借去荆州吊孝之名,寻求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的可能性。此又是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来到后,又和主战派一起给孙权分析了与曹军作战的有利形势,孙权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之战。

  当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号称八十万,而孙、刘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但是,曹军有许多不利条件,如长途行军,“远来疲敝 ”;“舍鞍马,杖舟楫”,军中疾疫流行;距后方较远,补给困难;荆州人心不服,韩遂、马腾盘踞西北,曹操有后顾之忧以及有骄傲轻敌的思想等等。与此相反, 孙、刘联军数量虽少,但以逸待劳,用长击短,补给容易,士气旺盛。加上诸葛亮、周瑜谋划得当,取胜自在情理之中。

  当双方在赤壁相遇之后,曹军因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便将船舰首尾相连。周瑜趁机派黄盖率载满浇注膏油干柴的数十艘船只,向曹操诈降。然后利用火 攻,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進,曹操遂率残兵逃跑。一路不断遇到堵截。后遇关羽率兵挡住去路,关羽感念曹操当年之恩,遂义释曹军。曹操逃回江陵后,命曹 仁守江陵,乐進守襄阳,自己便退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是一场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和周瑜超群智谋的战役。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周瑜随着这一著名战役而名垂千古。900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国鼎立态势的形成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关文章:

修真界看2012(一)

三教圣人的前世今生及其与道家太极八卦的不解之缘

2012之谜中文视频——David Wilcock卡米洛特工程洛杉矶会议

2012预言视频——玛雅易经圣经预言大全

震惊!一美元纸币金字塔图案竟然预言了2012!

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已经拍成电影

季羡林:佛家的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弥赛亚

佛家中的转轮圣王、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出世预言

人在世间轮回的意义何在?

佛家与圣经中关于地球与人类起源的奥秘

银河系...竟然是“卍”字符的形状!

2012世界预言图文大全——易经圣经都有份

关于紫薇圣人与2012的预言集锦(一)——道家预言

关于紫薇圣人与2012的预言集锦(二)——佛家预言

关于紫薇圣人与2012的预言集锦(三)——西方预言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弥勒为什么是东来佛祖——原来与伏羲帝和周文王有关

全球神像流泪共现神迹——究竟向人类预示什么?(多图)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568)| 评论(0)| 引用 (4) |举报   神圣的顶上圆光 ― 世界各宗教神仙圣贤图[转载] 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中)——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ys04868 jlfxs 吉祥忿迅 xyychenj 恒祥易 hcsjdys 神约在行 汇缘堂主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换一张  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