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同人一晴空万里:【引用】小学作文教学,我的方法最有效!(转) - 静静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7:23:54

【引用】小学作文教学,我的方法最有效!(转)

教育教学 2010-12-30 19:49:07 阅读108 评论0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学而《小学作文教学,我的方法最有效!(转)》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小学作文教学,我的方法最有效!(转)    原文作者:学而

 

各位好,我是深圳的一个老师,专门教中小学生写作文的。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作文是个难题,老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头痛。教、学的效果太差。很多人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几位沈老师搞了一个方法,我们把这个方法叫做沈氏法。嘿嘿嘿,有点狂妄,不好意思。我们用沈氏法教了成百上千的学生,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反响也算好。我们觉得沈氏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难的问题。

沈氏法呢,它包括了《记事》《描物》《说理》和《综合》四个部分。在这里,我先简略地介绍一下《记事》的基础部分的内容。我们根据小学的教学大纲对记事文章的要求,先讲了怎样把一件事写具体,然后讲怎样写完整,再讲内容扩展,这样就可以写出四五百字以上的作文了,但这样的文章比较罗嗦,所以我又讲了如何详略省以做到重点突出。但这样写出的文章还是呆板无味,于是我再讲了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的问题。虽然我不认为小学生能写出什么中心思想突出的作文,但我还是谈了一下这个问题,最后,我谈到了‘变’,这个变,是指句子形式和文章形式的变化式,因为我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曾规定了个‘基本形式’的概念。当然,这是简介,很多细节的地方没有谈到。

现在把沈氏法贡献给大家,请大家帮忙鉴定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如果各位的感觉和我们一样,请支持我们,我们会非常高兴,如果各位有不同的意见,望不吝赐教,我们将不胜感激。

我们最需要的,是喜欢挑毛病爱争论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请进来,让我们大打一架——当然是文斗啦。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请大家看下面的文章吧。

 

 

沈氏写作训练法之《记事》部分内容简介

         一: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交流的,而交流,就要有一定的形式,如可以通过说话的形式交流,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交流的,也可以过文字的形式来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你想表达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在你的脑子里。

交流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小明和小龙交流,小明脑子里有内容。这个内容,可能是形象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思想感情。现在他要把这个内容告诉小龙,他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写出来。小龙看了小明写的句子或文章,在脑子里也出现了内容。如果小龙脑子里的内容和小明脑子里的内容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那么,小龙就理解了小明,交流的目的也就达到的;如果小龙脑子里的内容和小明的不一样,那么小龙就没有理解小明的意思,交流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现在举例说明:

老师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内容,写出句子:小青站起来。

让学生看这个句子,学生脑子里就会出现内容,让学生闭眼看自己脑子里出现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把脑子里的内容做出来给老师看,看看和老师脑子里的内容是不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应该没有问题。

然后再做如下句子:

1:他在玩。              

2:他在玩足球。                

3:他大喝一声:“嘿!”,飞起右脚,把球踢向大门。

在这里,一般来说,1和2两个句子很容易出现不一样的情形。比如第1句,老师脑子里想的是3句那样,但他写出的却是‘他在玩。’而学生看了这一句,可能想到的是玩篮球,是跳绳。我们当然不能说学生错误地理解的句子,所以第一句这是很容易出现误解的。第2 句也是一样的。

但学生看了第三句,脑子里产生的内容会和老师脑子里的内容是一样,不会有误会,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第1、2句会产生误解,而第3句不会呢?原因是前二句都是不是伯儒行为句,写得不具体;而第三句,是伯儒行为句,写得具体。

当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要具体时,意思就是要写伯儒行为句。

那么什么是伯儒行为句呢?我们会在‘二’中讲明。

 

朋友,有没有启发?有,太好了!你是我的知音。没有?唔,没关系,接着往下看,我向你保证,你会得到很多。

 

二:如何把事情展开、写具体?

在写作训练中,记事记叙文是最基础的文体,练习写作应该从学习记事记叙文做起。记事记叙文写些什么呢?顾名思义,是写事的。我们怎样去写事呢?这要看我们是怎样做事的,我们怎样做事,就怎样去写。我们是怎样做事的呢?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做事的,所以我们要用伯儒行为句来写事。

1:什么是伯儒行为?

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做事的。伯儒行为有六种:动作、看见、说话、听见、感觉、想。

2:什么是伯儒行为句?

把伯儒行为表达出来的句子叫伯儒行为句。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句来写事的。伯儒行为句有六种:动作句,看见句,说话句,听见句,感觉句,想句。

3:伯儒行为句:

A:动作句:1):他扭过头。                2):他站在地上。

B:看见句:1):他看见小龙站在地上。      2):她看见窗台上放着一摞本子。

C:说话句:1):他说:“哎,你别走哇。”      2):小明唱道:“美丽的草原……”

D:听见句:1)我听见老师大吼:“都坐好!” 2):他听见“汪汪汪”的狗叫声。

E:感觉句:1):我觉得饿。                  2):小明觉得他人品很好。

F:想句:1)他想:太渴了,我要喝水。   2)我想:这支花太漂亮了,我要买下它。

4:连话:

小明在散步,看到路边的树丛中有一朵红花(看见句),觉得很漂亮(感觉句),想:这么美丽的花儿,我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想句)他走到花前(动作句),折断花(动作句),然后拿着花(动作句),走了。

讨论:以上是小明做的‘摘花’这件事。在这件事中,有动作行为(3个),有看见行为(1个),有感觉行为(1个),有想行为(1个)。做这件事,一共用了六个伯儒行为,所以,我们写这件事,就用了六个伯儒行为句。

注意,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不算。

所以,我们要把事展开、写具体,只要把做事的一个一个行为,按照正确的顺序写出来,就可以了。

 

各位朋友,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是否理解了呢?现在考考你。

请你用连话具体地写出‘关窗’这件事。

附注:‘关窗’简述:小明在看电视,发现要下雨了,就关上窗子。

提示:多做几遍‘关窗’这件事,仔细体会都做了什么行为,要注意这些行为的顺序。

 

                       三:如何做到完整?

在记事记叙文中,把六要素写全,就做到完整了。  

                              摘花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公园玩。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的树丛中有一朵红花,觉得很漂亮,想:这么美丽的花儿,我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他走到花前,折断花,然后拿着花,走了。

讨论:在这里,时间是‘星期天下午’,人物是‘小明’,地点是‘公园’,原因是‘花很漂亮’经过写了四个行为,结果是‘拿着花走了’。六要素写全了,所以,事写得完整。所以,此文是‘具体’而又‘完整’的。当然,这个文章有些呆板和罗嗦。在后面我们会解决它。

把做事时的所有行为都一一写出来的文章,叫原生态文。

大家看了本文和以后的文章,会发现这些记事记叙文的形式有共同之处。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来写作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从基本形式学起是必要的,等到练熟了,再去学习文章的变化形式,最后达到文无定法之境界。对于变化式,我们在本文中不谈,但我随后会开个讲座,要详细地说明之。

 

朋友,你是否有兴趣把‘关窗’这件事完整具体地写出来呢?

 

四:如何扩张篇幅?

现在学校的作文,都要求有一定的字数,所以,学生要学习一些扩张篇幅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很多,最典型的是加转折。

首先看一篇作文:

                            擦黑板                                                                                                                  

星期三上午,大家在教室里上课。第三节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同学们都去玩了,小明看见黑板上写满了字,想;今天我值日,黑板脏了,我要把它擦干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拿起黑板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下一下挨着擦。一会儿,黑板就擦干净了,他放下板擦,跑出教室。

讨论:这篇作文,写得完整、具体,但是篇幅太短,只有134个字。现在,我们通过加转折来扩张作文篇幅。

                            擦黑板

星期三上午,大家在教室里上课。第三节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同学们都去玩了,小明看见黑板上写满了字,想:今天我值日,黑板脏了,我要把它擦干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黑板前,拿起黑板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下一下挨着擦。一会儿,黑板下面的字擦干净了,但是上面还有三行擦不掉,他就踮起脚来擦,也只擦掉一行。他又跳起来擦,又擦掉一行,可是最上面的一行字无论如何也擦不到了。他想:我个子太矮,要拿把椅子站在上面擦才行。于是他东张西望,看见墙边有一把椅子,就放下板擦,走过去,拿起椅子,走回讲台,放下椅子,站上去,拿起板擦,几下就把剩下的字擦掉了,然后他跳下椅子,放下板擦,拿起椅子,走到墙边,放下,就跑去玩了。

讨论:和上一篇作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此篇作文加了3个转折,一是踮起脚擦,有3个行为。二是跳起来擦,有二个行为,三是拿椅子站在上面擦,有17个行为。加了这样三个转折后,就使作文的篇幅达到300余字。当然,如果篇幅还不够,还可以加转折或用其它的增加篇幅的方法。

 

朋友们,你们是否觉得我把‘擦黑板’这件事写得非常清楚呢?以前你们可见过什么人把这件平凡的事写得如此清楚的?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瞧,有收获了吧。

也许有人会不耐烦,觉得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是流水账,太简单了,在学校里,如果学生写这样的文章,老师要批评的。是的,这是流水账,罗嗦,呆板,但我们后面有方法解决它。各位朋友,如果想做衣服,总要先把布织好是不是?我们前面做的功夫(一二三四)就是织布,后面(五六七)的内容,讲的是怎样做衣服。

在这篇文章里,我是用最简单的例子把道理讲明白。我总不能举复杂的例子去讲道理吧。处理简单的事或复杂的事,道理都是一样的。

沈氏法,对成年人,可能太浅显了些,但对小学生是最有效的,如果你是家长,可以学会了这个方法去教你的孩子呀。

当然,这点内容太少了,我会在后面开个讲座,把内容讲得更全面更细致。

 

五: 如何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以上的作文,虽然很具体,但也很罗嗦,没有突出重点。现在我们以《换笔蕊》为例来说明详略省原则中的一条:事的主要部分要详写,次要部分要略写或省。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把新笔蕊插进去,又拾起笔头拧上,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他拿起旧笔蕊,站起来,走到垃圾篓边,把旧笔蕊扔进垃圾篓中,又走回座位坐下,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这是换笔蕊的原生态文。很罗嗦。我们分析这件事,会发现,这件事的经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拿笔蕊,二是换笔蕊。由于要求写‘换’笔蕊,所以拿笔蕊的部分是次要的,可以略写,既把‘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这一段话写成‘他拿来一支新笔蕊’就行了。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他找来一支新笔蕊,插进笔筒中,拧上笔头,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于是他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此文就是上文经过详略省后的文章,它具有‘具体、完整和突出重点’的写作特点。

 

朋友们,这些道理很浅显是吧。可是你想啊,教小学生写作文,弄深了他们能理解吗?现在倒是有人搞了些高深的理论,不仅小学生理解不了,连大人也晕头转向,我们总不能这样说:“唔,这家伙讲些什么呀,我怎么不懂呢?什么叫主体性啊!太深澳了!啊,这个家伙真有学问啊,他说得一定是真理。”话又说回来了,这样的理论,就算它是正确的吧,但用这样的理论能教会学生们写作文吗?我觉得,我们判断一个理论对不对,不能以深浅程度作为判断的标准,而是要看说得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真正地解决了问题。你认为我说得有道理吗?

看看‘六’吧,就是一个成年人,要理解它也不容易呢。

 

六: 如何做到生动活泼?

前面的若干作文,无论是否详略的的,都给人以呆板的感觉,这是因为作文中,没有写出人物的情绪,所以不生动,不活泼。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呢?我们以《关窗》为例说明之。

1:没有写出情绪的《关窗》。

                            关窗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听到“呼呼呼”的声音,扭头一看,看见窗子开着,窗外天光昏暗,树枝摇晃,想:要下雨了,我要关上窗子。于是他站起来,走到窗边,抓住窗子把手,一拉,窗子“怦”的一下关上了。然后他接着看电视。

讨论:这个作文是不生动的,很呆板。这是因为小明做事时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人物情绪是通一个个行为表现出来的。

人物是个十来岁左右的男孩儿,因看了喜欢的电视节目,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我们把文章设计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详中有略的方法讲明小明的情绪始态,就是他看电视时的兴奋的情绪详中有略地表现出来。第二部分,就是他在这样一种兴奋状态下,去关窗,这一部分自然是详写。第三部分,是他仍以这样一种兴奋的情绪回座位。这一部分是详中有略。

注意,在写提纲时,尽可能地把每个行为的情绪特征也标明,

提纲:TV***看——追(‘狂’追)——坐(此处用‘站’更好一些)——盯(此处不用‘看‘,而用’盯‘,更生动地表现小明被节目吸引,所以才兴奋)——挥(‘挥动’本身就表现小明的兴奋状态,而‘不断地’,更表现了小明对节目的投入,表现了他兴奋情绪的持续)——说(此处应用‘大叫’好一些。另外,话的内容,也可以有效地表现他的情绪状态)——看——看——靠(表示他情绪松懈下来)——倚(‘倚’本身就表现了小明此时的松驰状态,而‘软绵绵’加强了这种情绪的表达。)——说(满意地)

[讨论:应指出,如果小明专心于电视节目,再加上电视的声音,他就听不到风声,所以,只有在他情绪松懈下来时,才会听见风声,才会有心思注意别的事情。]

***听——直(警觉地。他在学狮子,说明他又兴奋起来了。)——望(像狮子寻找猎物那样遁声望去,更点明他在学狮子,也说明了他的情绪又兴奋起来了)——看(窗开)——暗(天光)——摇晃(树枝,这也说明了声音的来源)——想(变化式)——站(慢慢地)——矮——蜷——走(此处不用‘走’,而且‘摸’,再加上‘蹑手蹑脚’来修饰)——怕(直接说明心态的)***吼(此处不用‘说’)——跳(此处应用‘一跃而起’)——伸(闪电般地)——抓(此处用‘咬’更好一点)——拉(‘用力’一‘拉’)——怦(巨响)(在后面,有一句比喻:如半空中打了个焦雷。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写如放了一个大炮呢?这是因为比喻是根据当时环境的一种联想,在当时,要下雨了,所以联想到雷声比联想到炮声更为自然一些)——吓呆——看——舒(半天)——舌头(表现小明顽皮可爱)——想(这个想的内容,也能表现小明的情绪来。时下,电视上放了许多的古装片,那里面的小和尚是最让小学生感兴趣的,所以,说‘阿弥陀佛’很正常,另外,青笋炒肉片,青笋指板子,肉片指屁股,这是小学生中间的黑话,所以也很正常。有学生的特色。)

转——跑(此处应用‘冲’,而且加上‘猛虎扑食’来修饰动词。表示他的兴奋情绪仍在)***跳(用‘纵’)——扔(句子变化式,这样写更有趣一些。)——吱(说椅子会痛苦地叫,这自然是想象了,把椅子当成猎物了。)——扭——看(最后这一句,是和第一段的电视内容做一下照应。)

                            关窗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的客厅里看电视。电视上正放着〈动物世界〉节目,一只狮子正狂追一只小羚羊。小明站在沙发边,两眼紧盯着屏幕,不断地挥动双臂,大叫:“冲呀!冲呀!扑上去!扑上去!你这个笨蛋!……”狮子终于扑倒羚羊,咬住羚羊的喉咙。小明一屁股坐下来,身子向后靠,软绵绵地倚在沙发背上,满意地说:“这才像个狮子嘛。”

突然,一阵“呼呼呼”的声音传来,他马上警觉地直起上身,像狮子寻找猎物那样遁声望去,看见窗子开着,窗外天光昏暗,树枝疯狂地摇晃着,就像疯婆子的头发。啊,要下雨了,我得把窗子关上。他慢慢地站起来,矮着身子,双手蜷在胸前,蹑手蹑脚地向窗子摸去,仿佛怕窗子发现他似的。待到窗前,他大吼一声:“哪里走!”同时一跃而起,右手闪电般伸出,咬住窗子把手,用力一拉,只听“怦”的一声巨响,如半空中打了个焦雷,把小明吓得一呆,看着颤动的窗子玻璃,半天才舒出一口气来。他伸伸舌头,想:幸好没有震碎玻璃,不然老爸回来,一定请我吃青笋炒肥肉片。啊,真是老天保佑,阿弥陀佛!

然后他一转身,如猛虎扑食一般冲向沙发。近了,他便身子一纵,把自己扔到沙发上。沙发痛苦地叫:“吱呀!”小明再扭头看电视,狮子正趴在草丛中吃那只小羚羊呢。

在写一篇记事作文时,要先确定人物的情绪,再确定一些重点行为的情绪特征,这样,就可以使作文生动活泼了。

 

怎么样?朋友们,是否有当头棒喝、顿开茅寒之感?

唉,我以为你早就有这种感觉了呢,你本来在读完‘一’时就应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了。

没有?哇,这些问题你早就考虑清楚了?太好了,来吧,把你的意见写出来,让我们交流交流。

 

七: 如何表现中心思想?

就记事文而言,所谓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对事的理解及评判。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事的理解也有限,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比较浅,所以对事的评判也浮于表面,因此,在小学的作文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在作文最后加个表扬或批评式的结尾。

我们仍以《偷花》为例说明之。

                           偷花

一天黄昏,小明在人行道上散步。走着走着,他眼睛一亮,看到路边的花坛里有许多红花,其中一朵又大又艳,真是漂亮极了。天啊,这么美丽的花儿,不窃为己有简直就是罪过!他鬼鬼祟祟地看看附近,虽然有人,但没什么人注意他,他慢慢地走到花坛边,又看看是否有人注意他,没有,于是他闪电般伸出手,揪住花梗,一把扯下,掀开衣襟,把花藏在衣服里,就快步离开花坛。他很得意。

刚走几步,他觉得藏在衣服中的手好像给针刺了一下似的,痛极了,忙把花丢掉,抽出手看,有一根小刺扎在很痛发红的地方,接着他听见越来越响的“嗡嗡”声,看见蜜蜂在他附近飞,吓得忙跑掉了。

讨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文通过加结尾,让蜜蜂来惩罚做了坏事的小明,表明了作者对‘偷花’之事的看法,也就表达了中心思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结尾的方式来突出中心思想。

当然,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很多。加结尾甚至算不上主要的方法。但因小学生所受到的人文教育有限,所以加结尾是小学生作文中最主要的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后记

各位朋友,你们看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得到了启发?想想你们在学校学习写作文时,可有哪位老师把写作的道理讲得这样清楚明白?

如果您明白了,我太高兴了,谢谢你。但请你留下来,看后面的讲座,那里的内容更加丰富细腻,实际上,我跟你说,本文只是粗浅地介绍了《记事》的部分内容,《记事》的内容还有更多。如果你或者你的亲戚朋友有孩子正在读小学中学,可以让他(她)来看看,我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因为我讲的内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学得会。当然,如果你是中小学生,为了考高分,也应看看呀。

如果您还不明白?我要说,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本文只是粗浅的介绍了《记事》的一部分内容,我在后面要开讲座,讲得更详细,内容更丰富。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面呢。如果你留下来看看,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我的帮助更大。

如果您觉得我这个东西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这么简单的东西,谁不会呢?是的,真理都是浅显易懂的,只有那些假真理,才需要弄得十分复杂。老话怎么说的?真经一张纸,假经万卷书。

如果你觉得我这个纯粹是胡说八道,太好了,我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我要请你指出我哪一句话,哪一段说得没有道理。我准备解释。我希望你留下来接着看,无情地挑我的毛病,和我辨论,当然你不可能将我辩倒,因为我对沈氏法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你只要辩得大家都服你,那你就赢了,而我保证你赢不了。怎么样,敢不敢留下来?

不论如何,各位看完了我的贴,我总是非常感谢的。并希望和各位再见于此。并希望各位能帮我宣传宣传,以使更多的朋友来此相会。

另外,我想谈谈讲座的事儿。我准备把《记事》的小学部分的内容全面的详尽地公布出来,就在这一贴的后面。大约一周能发二个讲座吧。而且每一讲我都会留题目让大家试一下,你可以把作文通过回复发上来,我们可以互相探讨一下。另外,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对了,差点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向各位朋友乞讨一样东西,一样大家都有而且对我很重要的东西:回复。另外,我还建议你收藏此页以方便再阅。

再见了,各位朋友。三天后再见,让我们就在这一贴这儿见——我会接着这一贴写下去。

 

 

很高兴见到各位朋友,你们给我莫大的鼓舞.

但若你们肯大胆地质疑,和我共同讨论,我将不胜感激.

接下来,我将开讲座,除了简介中涉到的问题,我将讲的更为详尽外,还有一些简介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我也会谈到.一周我会发两次.

我这个讲座,对小学生来说,讲得过细了,比如对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不必提动作有两种听见有两种.而对四年级以上的,要看学生的情况而定,对初学者,不必过细.所以,我建议,如果你的学生是小学生,最好是你读了有心得,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学.小学生没有这个毅力.

总而言之,感谢各位的光临.

 

沈氏写作训练法之《记事》部分内容讲座

在讲之前,有几句话要谈谈。

一是请大家先看那篇‘教学小学作文,我的方法最有效’的文章,做到心中有个大概的印象,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再来看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些。

二是‘教学小学作文,我的方法最有效’这个题目有些狂妄。其实我并不是个狂妄的的人,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才这样做的,别无他意。另外,题目中的那个‘我’是指沈氏写作训练法,不是指我这个人或哪个人。而那个‘你’专指学生。只有学生才写作文嘛,成年人不写作文,他们写文章了。所以,这个题目正确的说法是:只有沈氏写作训练法才能教会学生写作文。

三是本文题目中的‘讲座’这个词也不好,我是想和大家讨论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并不是以教师的身份教大家。我并不以为我所讲的全都对,其中必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我希望公布出来,大家一同讨论,使之完善。真理越辩越明嘛。

四是本讲座主要探讨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而且重点讲《记事》部分的内容。

讲座的内容很详细,但小学生看,会感到厌烦,最好是成人看了,再讲给小学生听,如此,效果会好得多。

在这个讲座上,我希望不仅我在说,大家也都来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如果在论坛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那么这个讲座就是失败的。

 

第一讲

内容:怎样将一件简单的事写具体。

 

文章有很多类,有记叙文,有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其它的,数不胜数。而我们在小学,主要是教记叙文,记叙文又主要分成记事记叙文,写作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写活动记叙文等。

在这样多种类的文体中,记事记叙文是最基础的文体,一般来说,我们写作训练,都是从记事记叙文开始的。

那么记事记叙文又怎样写呢?

那就看我们是怎样做事的。我们怎样做事,就怎样写事。

那么我们是怎样做事的呢?

我们是用伯儒行为做事的,所以,我们就用伯儒行为句来写事。

二:伯儒行为和伯儒行为句。

1:基本概念:

伯儒行为就是人做事的种种行为的总称。伯儒行为共有六种:动作、看见、说话、听见、感觉、想。

把伯儒行为表达出来的句子,叫伯儒行为句。伯儒行为句亦有六种:动作句、看见句、说话句、听见句、感觉句、想句。

有人也许会提出,会不会有第七种伯儒行为呢?就我的看来,是没有的。或者没有发现吧。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看完讲座再来讨论比较合适。

2:句子的基本形式:

句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伯儒行为句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为了教学的方便,规定了每一种伯儒行为句的基本形式。这类句子简称句子的基本形式。

我们把不同于句子的基本形式的句子形式称为句子形式的变化式。简称句子的变化式。

就一种句子而言,基本形式只有一种,而变化式有无数种。基本形式并不一定比变化式优越。但作为初学者,写句子还是写基本形式为好。

 

3:下面举例说明各种伯儒行为和各种伯儒行为句的基本形式。

1)动作行为——动作句:

我们是用身体做动作的。

把动作表达出来的句子,叫动作句。

动作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做动作的人,再写动作。

既 动作句=人+动作

例1:老师拿起笔。

解释:先写做动作的人(老师),再写动作(拿起笔)。

例2:她站在站台上。

解释:先写做动作的人(她),再写动作状态(站在站台上)。

例3:它仰着头。

解释:人可以做动作,物也可以做动作。物不光指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

 

我们要指出的是,动作有两类:动态的动作和静态的动作。

动态的动作是指身子或身子的某一部分在运动中。例如:

A:他弯下腰。     B:小明眨眨眼,     C:我按了一下鼠标的左键。

静态的动作,是指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分处于某种状态中。此处‘状态’这个词的意思,一般等同于‘姿态’或‘姿势’。例如:

A:我看着显示器的屏幕。      B:小明坐在转椅上。   C:钢笔躺在桌子上。

各位有兴趣,可以在回复中写几个动作句试试看。

我建议你写你正在做的动作。

如果你要教小孩子写句子,你就做一个动作,让他写出相应的动作句来。越小的孩子,就需要越多的练习。

 

二)看见行为——看见句。

看见行为是用眼睛这个器官做出的。

把眼睛看见了什么写出来的句子,叫看见句。

看见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看见的人,再写看见的是什么。

既  看见句=人+看见+物或行为

‘看见’这个词,也可以用‘看到’来代替。

看见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看见物,一种是看见动作行为。

例1:他看见在老师手上有支钢笔。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看见’或‘看到’,再写物(笔)。

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应先指出物的位置(老师手上),再写物的名称(在物的名称之前,可以写出物的数量[一支])。

例2;小龙看见天上有很多云。

例3:我看到示屏闪着光。

例4:我看见桌上有一杯茶。

例5:我看到老师走来走去。

 

解释:先写人(我),再写‘看到’或‘看见’,再写动作行为句(老师走来走去)。

例6:我看到屏幕里的人物瞪着我。

例7:我看见天暗了下来。

例8:小明看见门关着。

 

各位:‘他看着面前的墙壁’是不是看见句?‘他看见前面有一堵墙’是不是看见句?

注意,看见句,是指眼睛看见了什么。

 

三)说话行为——说话句。

说话行为是用‘嘴’这个器官做出的。

把说话行为表达出来的句子叫说话句。

说话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说话的人,再写冒号,再写话的内容。而话的内容,要用双引号引起来。

既:   说话句=人+说+:+“话”

例1:他说:“天气太热了。”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说’, ‘说’字后面要用冒号‘:’,再写话的内容(天气太热了。),话的内容要用双引号括起来。另外,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个‘说’也可以是‘问’‘答’ ‘唱’‘哭道’‘大叫’‘喝道’‘自言自语’‘嘟哝’……等。

例2:我大吼道:“滚!”

例3:小明唱道:“一条大河……”

例4:他呻吟着:“哎哟哟……”

 

说话句的形式,对三年级以下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多练习了。

各位,你们何不在回复中,写几句呢,就写两句你们想对我说的话吧。

 

来一段连话吧。

老师看见小明扭头和另一个同学说话(看见),就抓起一支笔(动作),向小明扔过去(动作),笔打在小明身上(看见)。小明吓了一跳(动作),忙坐好(动作)。老师指指他(动作),说:“上课要注意听!”(说话)

 

说明:1:连话不是作文,只能算是文中的一段吧。

2:‘就抓起一支笔’,不是动作句的基本形式,而是变化式。这句话的基本形式是‘老师就抓起一支笔’,在连话中,‘老师’这个词省掉了。

 

 

四)听见行为——听见句。

听见行为是用耳朵这个器官做出的。

把听见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听见句。

听见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听见’或‘听到’,再写听见了什么。

既:  听见句=人+听见+话或声音。

听见行为也有两种,一种是听见话,一种是听见声音。

例1:他听到小明说:“天气太热了。”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听到’或‘听见’,再写听见的话(天气太热了)。注意,话的内容,仍然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例2:我听见妈妈在门外喊:“吃饭啦!”

例3:我听见妈妈在嘟哝:“这孩子,怎么老挂在网上不下来呢,这样下去不得病才怪呢!”

例4:我听见爸爸问:“他现在就没有病吗?”

 

现在可听见有人讲话了?写下来吧。

 

例5:他听到“怦怦”的枪声。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听到’或‘听见’,然后写声音(怦怦)。声音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关于声音加不加双引号,或者是加双引号还是单引号,现在比较混乱。在我们这里,统一规定加双引号。

例6:小明听见一阵“劈哩啪啦”的声音。

例7:他听到“吱——”的拉拉链的声音。

解释:拉拉链的声音长而不间断,所以用‘——’

例8:他听到“汪汪汪”的狗叫声。

 

现在可听到什么声音了,写出来吧。

打字的声音就可以写嘛。

 

五)感觉行为——感觉句。

感觉行为用什么器官做出的,这个比较复杂。比如味道是用舌蕾品出来的,气味是用鼻子嗅出来的,粗糙光滑是用手触摸出来的,天气的冷热,是用皮肤感受出来的,光泽,则是看出来的。

把感觉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感觉句。

感觉句的基本形式是:先写人,再写‘感觉’(亦可是‘感到’或‘觉得’),再写印象。

既:  感觉句=人+感觉+印象

例1:他觉得很冷。

解释:感觉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感觉’、‘感到’或‘觉得’,再写印象。

例2:小明感觉很害怕。

例3:老师觉得一阵风吹来。

例4:我觉得他很坏。

 

现在你有什么感觉呢?能不能写出三个来?

 

六)想行为——人想句。

想行为自然是用脑子这个器官做出来的。

把想行为写出来的句子叫人想句。

为什么不叫‘想句’呢。因为思想这种行为,是人类独有的。

当然现在有人说别的什么也可以想了,现在还未有定论。

人想句的基本形式:先写人,再写冒号,再写想的内容。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写出想行为,是比较因难的,因为想行为太抽象了。为了帮助小朋友写出想行为,所以我们对想的内容做了规定。具体规定请大家看例1的解释。而且我们还要求,在记一件事时,一定要有一个人想句在里面。

例1:他想:太渴了,我要喝水。

解释:先写人(他),再写‘想’,再写冒号,再写出想的内容(太渴了,我要喝水。)注意,想的内容一般分两句,第一句写做事的原因,第二句写做事的决定。

对于想的内容的规定,是为学生初学写作方便而设定的。因此对于初学者,我们要求他们一定要写想句的基本形式。待练的较熟了,再学习想的扩展式。

例2:我想:太远了,我要坐车去。

例3:小明想:那个人太凶,我不要和他玩。

 

各位是成年人,或者最小的也读初中了吧,就不需要遵守关于想的内容的规定,脑子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吧。

现在你在想什么呢?

4:伯儒行为和伯儒行为句的意义:

伯儒行为对于我们理解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伯儒行为句对于我们表现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理解沈氏法的关键,是沈氏法的最基本的概念。沈氏法就是以伯儒行为和伯儒行为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各位可能觉得,我讲的太细了,太琐碎了。我也承认有这个问题,但如果你所面对的是小学生,那就非这样做不可的。

 

来段连话吧:

简述:我看见显示屏上的提示,就写了几句话,传到屏上去了。

我看显示屏上写着:“现在你在想什么呢?”(看见),想:想知道我想什么,好,我告诉你吧。(想)于是,我把双手放在键盘上(动作),“辟里啪啦”一阵响(听见),只见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行字“罗嗦!拿我们当小孩吗?”(看见)我把手从键盘上收回来(动作),右手抓住鼠标(动作),‘啪’的一声(听见),一击左键(动作),看见……

我写得有点粗糙,还可以写得更细一点,不过刚开始练习,这样也就差不多了。定这一段的目的,是说明‘我们做事,是用六种行为来做的。’

另外,连话不是作文。

 

各位是不是也练一段连话呢?

简述:小明玩电脑时,渴了,就喝了一口水。

各位试试吧。就写在回复上,传到网上。让大家看看,和大家探讨一下。

 

以回复的方式写上‘喝水’的连话。

小明在玩电脑,突然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喝水。于是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不渴了,放下杯子,接着玩电脑。

和你想得一样吗?

 

如何表达的具体?

 

当我们记一件事时,我们只要把做事的每个行为按照正确的顺序写下来,则事就写具体了。

以下举例说明之:

例1:事的概述:小明在看电视,发现要下雨了,于是他把窗子关上了。

请同学们以自己为小明,把这件事做几遍,仔细体会在做这件事时,做了哪些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按正确的顺序写出来。

如下:

小明在看电视,他听到“呼呼呼”的声音,扭头一看,看见窗子开着,窗外天光昏暗,树枝摇晃,想:要下雨了,我要关上窗子。于是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关上窗子。然后他走回沙发,坐下,接着看电视。

讨论:这一段连话,写了‘关窗’这件事。‘关窗’之事是通过做一个一个行为完成的,所以这段连话是由一个一个行为句组成的。

在这段连话中,不算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六个动作句,一个听见句,三个看见句,一个想句,共有十一个行为句。也就是说,我们做这件事,做了十一个行为,就完成了此事,而我们记这件事,只要把这十一个行为的行为句按正确的顺序写下来,事就写具体了。

为什么不算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们在以后会讲到的。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连话中的很多行为句并不是按基本形式写出来的,大多省略了一些字词。如第二句,基本形式应该是‘小明听见“啊啊呀呀”的嘈杂声’,而在连话中,省略去了‘小明’。这种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的句子形式,我们把它叫做行为句的变化式。通过‘省’来变化句子形式的方法叫省略法。省略法是一种常见的变化句子形式的方法。

‘关上窗子’这个动作句,是比较粗糙的,对于动作的表达有些不清楚,不够准确。但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样做也就可以了。如果是高年级的同学,这个动作应该写得更细一些才好:他伸出手,抓住窗子把手,一拉,窗子“怦”的一下关上了。

例2:事的概述:小龙在家看电视,觉得渴了,就喝了一口水。

请同学们以自己为小龙,把这件事做几遍,仔细体会在做这件事时,做了哪些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按正确的顺序写出来。

如下:

小龙在看电视,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喝水。他看见茶几上有半杯水,就欠起上身,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水杯,倚到沙发背上,接着看电视。

讨论:

要注意:除了前后两句,其它的句子,都应该是行为句。不是行为句,则不具体。

一件事,写得具体不具体,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写出连话后,就照着上面一个行为一个行为去做,看看能不能把事做下来,做下来,说明写得具体。做不下来,就出了问题了。

很明显,以上的两段连话都有些罗嗦,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讲中解决。

 

各位朋友,我将在三天或四天后发新贴,欢迎大家参与.

 

对了,有朋友问我在深圳哪里教作文.我在深圳书城培训中心盐田分部(盐田区委那儿)开班授课.各位找沈老师便可.

 

感谢各位朋友光顾,感谢各位朋友参与.

 

(接上续)

                第二讲:怎样将一件事写完整?

内容:学习将一件简单的事写完整。

 

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讲记叙文。记叙文有六要素。在作文中,只要把事的六要素交待清楚,事就写完整了。

而在记叙文中,记事记叙文是最基本的文体,所以,我们从学习记事记叙文开始。

一:基本原理。

一):几个概念:初态,尾态,记叙文的六要素,事情的过程,原生态文。

1: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这六项,叫做记事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就是说,在写一件事时,一定把这件事是在什么时间做的、在什么地点做的、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做的、这件事情做成什么样子这六项内容写清楚,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说事写完整了,文章也就不是合格的记事记叙文了。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一件事写完整时,写出来的,就是一篇记事记叙文了。

2:就做事而言,所谓的初态,就是人物在做事之前所做的行为或事。所谓的尾态就是人物在做完事后去做的行为或事。所以,初态或尾态,可能是某件事,也可能是某个行为。在同一件事中,初态和尾态,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一样。我们在写作时,初态和尾态,可以写出来,也可以省去不写。但作为初学者,还是写出为好。

3:所谓的事的过程,包括了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所以,要注意‘事的过程’和‘事的经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 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

记事记叙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记事记叙文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为了教学的方便,规定了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其规定是:第一句,写时间。第二句,写初态,在初态里,把人物和地点交待清楚。第三句,写时间具体化。然后就开始写事的过程,过程就包括了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后写事的尾态。

时间具体化,以‘关窗’为例,指‘看着看着’‘看了一会儿’‘正看着’‘突然’等。之所以要写时间具体化,是因为第一句的时间还不够精确细致。

就记事记叙文来说,我们把不同于文章的基本形式的文章形式称为文章形式的变化式。简称文章的变化式。

就一类文体而言,基本形式只有一种,而变化式有无数种。基本形式并不一定比变化式优越。但作为初学者,写文章还是写基本形式为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比较有条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专注于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5:所谓的原生态文,就是把做事时所做的所有的行为,不管有没有用,只要做了,就全写出来,这样写成的作文,就是原生态文。当然,就原生态文也有不同层次的。一件事的原生态文,有的写得相当粗,可能用一百来字就写完了,有的则写得相当细腻,四五百字都嫌少。但无论粗细,我们都认为做到的‘具体’,只是具体的程度不同罢了。

原生态文并不意味着把做事的所有行为都写上了,而只意味着把我们意识到的所有行为都写上去。事实上,无论我们写得多么详尽,总会有一些行为因为我们没有想到而没有写上去,这是无意的‘省’。当然,这些无意识漏掉的行为是不明显的。原生态文不允许漏掉明显的行为。我们在写原生态文时,只能尽可能地减少遗漏而不是杜绝遗漏,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无一遗漏。

6:初学者写事,要从原生态文写起。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我是高年级的学生了,不是写作的初学者,所以不必写原生态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的,因为你们从前从来没有学过沈氏法,所以你们对于沈氏法的理论并不了解,如果不认真是学习沈氏法前面的基础知识,训练相应的基本能力,那就不能理解后面的较高深的知识,如果你没有训练出相应的能力,那么,后面的理论,你就是看得懂也做不出。沈氏法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循序渐进,沈氏法是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故学习沈氏法,就是成人也应该从头认真学起。

很多高中生,让他们写一事或一物,他们写不具体。像这样的人,多练习一些原生态文是大有好处的。我以为百分之九十的高中生及大学生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如果原生态文写不好,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很困难。

 

二:例证说明。

例子:关窗

关于‘关窗’的这件事,我们在第一讲中有关于它的一段连话。从把事写清楚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连话虽然写得具体,但没有完整的表现这件事。在连话中,没有说明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现在,我把这件事完整而具体地写出来。如下:

                          关窗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听到“呼呼呼”的声音,扭头一看,看见窗子开着,窗外天光昏暗,树枝摇晃,想:要下雨了,我要关上窗子。于是他站起来,走到窗边,关上窗子。然后他走回座位,坐下,接着看电视。

讨论:这是一篇记事记叙文,采用了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

在本文中,事的时间(一天下午)、地点(家里)、人物(小明)、原因(要下雨了)、经过(站起来,走到窗前,关上窗子。)、结果(窗关上了)都写明白了,所以此事写完整了。

它当然是具体的。

这样的作文,自然是很呆板的、罗嗦的,读起来没有味道。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讲座中,会讲明解决之道。稍安勿躁。

原生态文有如布,我们要先有布,然后再去做衣服。没有布,哪来的漂亮衣服呢?

 

各位有兴趣,可以将‘喝水’以记事记叙文的基本形式写出来,做到完整、具体。

 

前面有一段‘老师打人’的连话,也可以写成记事记叙文。

 

   第三讲:原生态记事记叙文写作步骤如何?

内容:学会写记事记叙文的一般步骤。

 

一:一般来说,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我们要要求他们按照如下步骤去做。

一):当我们要写一件事时,第一步要先确定事的六要素和初态尾态。这一步骤称为做准备。以下举例说明之。

二):在确定的六要素和初尾态之后,我们还要对事的具体过程(原因,经过,结果)了解透彻。也就是说,要在脑子里有事的过程的录相,这个录相越详细,我们根椐它写出的作文就越详细,这个录相越清晰,我们根椐它写出的作文的意思就越清晰,如果这个录相是粗糙的,或是模模糊糊的,我们就不能指望写出准确具体形象的作文。所以,我们在写作文之前,要做到脑子里有一个清晰而详细的关于事的录相,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对事的过程进行推步。所谓的推步,就是把做事的一个一个伯儒行为找出来,并排出正确的顺序以理顺这些伯儒行为之间的关系。

推步的其目的是在脑中建立一套事的录相。

我们不是因为眼前有事物就能写出文章来,而是因为我们脑子中有事物的录相,我们才能写出文章来。

三):当脑子里有了事的录相资料后,在我们写作时,就像放电影一样把脑子的录相资料重放出来,这样,我们一边观察脑子里正在放的行为,一边写出相对应的行为句来。

所以,我们写记事记叙文,要分三步走:做准备,推步,写作文。

其中,推步就是录相过程,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写作文,就是文字表达过程,我们形象称之为放录相写作文,解决的是形式问题。而做准备,是我们对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观照。通过做准备,我们对事有个大致的了解,有个概念。

 

二:以下我们举例说明之:

例子:《喝水》

简述:小王口渴了,就喝水。

学生要根据简述,对事的大概进行设计,确定六要素和初尾态。

一:做准备。

初态:看电视。

时间:星期天上午。

人物:小王。

地点:家里。

原因:渴。

经过:——

结果:不渴了。

尾态:看电视。

二:推步。

让学生根据简述,反复地把此事做几遍,体会自己做了哪些行为,排列顺序如何,以便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清晰的录相。

三:写作文。

                          喝水

星期天上午,小王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喝水。他看见茶几上有半杯水,就欠起上身,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水杯,倚到沙发背上,接着看电视。

讨论:

这篇记事记叙文是具体而完整的。

学生可能不明白‘欠起上身’的意思,所以在写本作文之前,老师在练习句子时,要表演这一动作,并教学生如何表达这一动作。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每一次课的前几分钟,专门练习写一些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句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比较顺利了。

很明显,这样写出的作文,很有点罗嗦。这个问题,在下一讲中解决。

 

各位有兴趣,可以照着以上的例子,写出《倒水》《穿外衣》这三篇作文。

‘倒水’简述:小明渴了,就到饮水机那儿给自己倒了一杯水。

‘穿外衣’简述:小明冷了,就拿衣架上的一件外套穿上。

 

下一次,我把这两篇作文的答案发布出来。

 

《倒水》的写作过程:

一:做准备:

初态:玩

时间:星期六下午

地点:家里

人物:我

原因:渴

经过:——(因为经过包含很多行为,故在此不写)

结果:倒了一杯水。

尾态:喝水。

二:推步:

多做几遍,看自己做了哪些行为,再写出来。

如果教小孩子,那么大人做几遍,帮他分析都做了哪些行为,让他一个一个行为印在脑子里。

三:写作文:

                                倒水

星期六下午,我在家里玩。玩着玩着,我觉得渴了,想:太渴了,我要倒杯水喝。于是我跑到饮水机前,拿起一只塑料杯,放到冷水水龙头下,按下开关,水“哗哗”地流进杯子里。过了一会儿,我看到杯里的水快满了,就松开开关,水停了,我拿起水杯,喝了起来。

你写对了吗?

 

《穿外衣》的写作过程:

一:做准备:

初态:看电视

时间:一天下午

地点:家里

人物:小明

原因:冷

经过:——

结果:温暖

尾态:看电视

二:推步:

多做几遍,看自己做了哪些行为,再写出来。

如果教小孩子,那么大人做几遍,帮他分析都做了哪些行为,让他一个一个行为印在脑子里。

三:写作文:

                                穿外衣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他觉得有点冷,想:这么冷,我要穿件衣服,他扭头向衣架看去,有几件衣服挂在衣架上,他的外套也在其中。于是他站起来,走过去,取下外套,穿在身上,拉上拉链,觉得很温暖。他走回沙发坐下,接着看电视。

 

你写对了吗?

在生活中有许多小事可以写。大家找找看。

 

 第四讲      如何扩展篇幅——加偶然行为

内容:学习扩张篇幅的方法——加偶然行为。

 

一:基本方法:在写作中,篇幅是不重要的,但是因为学校的作文常常要求有一定的篇幅,所以在这里,我们讲一下扩展篇幅的方法。

扩展篇幅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加偶然行为,加转折,加结尾这几种。当然也还有别的方法。

二:必然行为和偶然行为。

人是通过做行为来做事的,但有些行为是做事非有不可的,少了这些行为,事就无法做下去,这样的行为,叫必然行为;有些行为在做事中,可以有,也可以无,没有,事也可以做下去,这样的行为,叫偶然行为。

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文章需要增加的篇幅不多,加偶然行为就可以了。

增加的偶然行为,要和要记的事有关,不能乱加一些与事无关的行为。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先写个提纲。所谓的提纲,就是一句话,我们用一个字或二三个字来代表。这样,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事理顺,既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又明确了细节

在写作文之前,花几分钟写个提纲是大有好处的,如果你的思路不对,在提纲中就可以看得出,可以及时改正。否则,文章写了一大半,才发现有问题,改也来不及了。

 

三:举例说明:

例子:起床

简述:早上,小明起床了。

1:只有必然行为的《起床》。

提纲1:睡***醒——想——睁——掀——下床——拿——穿——走。

注意:‘***’这个符号表示时间具体化,在此,表示‘忽然’。

                           起床(1)

星期三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忽然,他醒了,睁开眼,想:时间到了,我要起床了。他掀开被子,下了床,拿起衣服,穿上,走出卧室。(67字)

 

2:加了大量偶然行为的《起床》。

提纲2:睡***叮——醒——睁——扭——看——想——伸——按——不响——坐——懒腰——哈欠——掀——下床——穿鞋——走——拿——穿——叠——走。

                           起床(2)

星期三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正睡着,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他醒了,睁开眼,扭头一看,已经七点了,想:时间到了,我要起床了。他伸出手,一拍闹钟,闹钟哑了,他坐起来,伸个懒腰,打了一串哈欠,掀开被子,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衣架边,拿起衣服,穿上,又走回床边,叠好被子,便走出卧室。(141字)

讨论:通过加偶然行为,使文章的篇幅扩展了,内容也丰富了。

 

第五讲:如何突出重点?

内容:简单的详略省

 

原生态文是无重点的,因此比较罗嗦。这一讲,我们来初步解决罗嗦的问题。

一:写作原理:做一件事,是有许多行为的。当我们写一件事,有些行为可以写,有些行为则没有必要写。写不写,要看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凡有利于达到写作目的行为,就写上去,这是详写,凡无助于达到写作目的行为,就可以略写或省掉不写。

一般来说,写记事记叙文,或是只是为了把事写清楚,或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是为了表达中心思想。现在,我们只谈第一种。

 

二:详略省的基本原则:

1:初态和尾态一般略写,有时省。

2;事的主要部分的行为要详写,次要部分的行为要略写或省。

3:主要人物的行为要详写,次要人物的行为要略写或省。

以上的原则,是指以把事表达清楚为目的记事文。这类文章,感情的表达或中心思想的表达不是文章的目的。

我们把只讲清楚事为目的的写作称为‘记事’。如果文章要求表达感情或中心思想,那就叫‘记事情’。

记事的文章,自然有些呆板;而记事情的文章,就生动了、深刻了。

 

三:相关概念解释:

详写:把事的行为写出来的写作方法。

略写:就是一句话把一件事写完了。如‘喝水’一事,详写要写十来句,而略写就是:他喝了水。

省:就是干脆什么都不写,提都不提了。

 

在记事记叙文中,一般有三种句子,第一种是伯儒行为句,是详写;第二种,是略写句或写事句,也就是略写;第三种是专门句,比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的句子。

介绍时间的专门句如‘写了一会儿’‘看着看着’‘正跑着’‘突然’‘下第一节课时’‘一天上午’‘昨天晚上’‘这是十一月的一天’‘今天是十二号’‘刚走到天门超市正门的时候’……等。

介绍人物的专门句如‘他叫王小明。’‘他十二岁。’等

介绍地点的专门句如:‘这里是园岭七十八栋202号。’‘那是地王大厦’等。

当然,这种分类法只在记事系统中才有效。所谓的记事系统如记事记叙文、写人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活动记叙文、故事、戏剧、小说等。

 

以下举例说明之:

例1:以《关门》为例,学习如何略写,学习怎样省去行为。

A:《关门》之原生态写法:

                            关门

今天上午,老师在教室里批作业。批着批着,听见一阵“忽啊吾呀”的嘈杂声,觉得很烦,回头看,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他放下笔,站起来,走到门前,轻轻地关上门。觉得安静了,便回到座位坐下来,拿起笔,接着改作业。

B:《关门》之略写:老师关了门。

C:有详略的写法:

                            关门

今天上午,老师在教室里批作业。批着批着,他听见一阵“忽啊吾呀”的嘈杂声,觉得很烦,他发现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他站起来,走到门前,关上门,觉得安静了。他便接着改作业。

讨论:和原生态A文对比,我们会发现C文省去了:‘他回过头’, ‘他放下笔’,‘便回到座位’‘坐下来’,‘拿起笔’这五个行为。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便回到座位坐下来,拿起笔,接着改作业。’这几句略写成‘去接着改作业。’

这样写出的作文,不再是原生态文了。但它仍然是‘具体而完整的’的写作特点,同时又有了新的写作特点,即它还具有‘有详有略或有主有次或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我们要指出的是,现阶段的详略省处理是相当粗糙的。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写出的文章就越来越简洁而不失具体了。

 

例2:《拿笔蕊》和《换笔蕊》

                      拿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字。写着写着,写不出字来,他拧开笔筒,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是没有水了,他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拿支新的换上。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放笔蕊的盒子,打开盖子,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便去换笔蕊了。

讨论:本文的重点在‘拿’。本文的尾态是换笔蕊。

 

 

                       换笔蕊

简述:小明写字时,发现笔蕊没水了,就换了一支新笔蕊。

一:做准备。

二:推步。

提纲:写***不——拧——抽——没水——想——放——站——走——拉——看——开——取——盖——关——走——坐——拿——插——拧——划——有水——把旧笔蕊扔进垃圾桶中(此句是略写)——写。

(《换笔蕊》的原生文,请大家看最后的附录)

三: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换’,所以取新笔蕊的部分可以略写,也就是把‘放——站——走——拉——看——开——取——盖——关——走——坐——拿’略写成‘拿来一支新笔蕊’。另外‘把旧笔蕊扔进垃圾桶中’也是略写。

四:写作文。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他找来一支新笔蕊,插进笔筒中,拧上笔头,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于是他又接着写作业。

讨论:此文具有‘具体、完整和突出重点’的写作特点,但不具有‘生动活泼,中心思想突出‘的特点。

当然,这样的详略省简还是比较粗糙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讲,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现在的详略省,只是针对事本身来讲的,以后,我们记一件事,除了要把事介绍清楚,还要讲清人物的个性情绪以作者的感情,或者还要讲清事的意义,那时,详略省的标准又不大一样了。

另附《换笔蕊》的原生态文请大家和上文对照:

 

附录:

                            换笔蕊

一天下午,小明家里写作业。正写着,笔写不出字了,他拧开笔简,抽出笔蕊一看,原来没水了,想:笔蕊用完了,我要换一支。于是他放下手中一切,站起来,走到放笔蕊的柜子前,拉开抽屉,看见有放笔蕊的盒子,打开,取出一支新笔蕊,盖上盒盖,关上抽屉,回到座位坐下,拿起笔筒,把新笔蕊插进去,又拾起笔头拧上,在纸上画了两下,有水了。他拿起旧笔蕊,站起来,走到垃圾篓边,把旧笔蕊扔进垃圾篓中,又走回座位坐下,又接着写作业。

 

         第六讲:如何扩展篇幅——加转折

内容:学习扩加转折的技巧。

 

一:基本原理:

所谓的转折,就是做一件事时,在中间出了意外,使事的发展偏离了预计的轨道,所以,要做点什么(即转折),使事回到原定的轨道上。

转折,从事的角度看,是一大堆偶然行为以某种逻辑组合在一起。所以加转折,从事的角度讲,就是加偶然行为,不过一加一大堆偶然行为罢了。但从转折本身的角度来看,则转折中也有必然行为和偶然行为。从某种意义上,一个转折,可以看成是一件事。

表达转折也如记事一样。一个转折要写清楚,也要把转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一件事中的转折的时间、地点、人物,往往和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一样的。但也有不同的情形。

加转折的意义:可以扩张篇幅,还可以使内容更加曲折、丰富。

 

二:例证说明。

例子:《起床》

一):转折1的简述:小明醒了又睡,妈妈逼他起床。

我们在第四讲的《起床》(2)的基础上加转折1,得《起床》(3)。

《起床》(2)的提纲:睡***叮——醒——睁——扭——看——想——伸——按——不响——坐——懒腰——哈欠——掀——下床——穿鞋——走——拿——穿——叠——走。

在此基础上,加转折1,加在提纲中‘想’行为之后。

转折1提纲:坐——想——伸——按——不响——闭——倒——睡***门开——妈进——妈问——答——妈说——说(赖)——妈气——走——扬——“啪”——打——明痛——明叫——睁——

                  起床(三)

星期六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正睡着,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他醒了,睁开眼,扭头一看闹钟,已经七点了,想:时间到了,我该起床了。他坐起来,又想到:今天是星期六,不上学,我干吗要起来?再睡一会儿。他伸出手,一拍闹钟,闹钟的铃声停了,他闭上眼睛,倒下身,接着睡。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妈妈进来了,看见小明还在睡,问:“明明,怎么还不起床?快起来。”小明说:“今天不上学,我要多睡一会儿。”妈妈说:“今天你还要上补习班呢。快起来!”小明不动,说:“我不要上补习班,我要睡觉。”妈妈生气了,走到床边,扬起手,对准小明的屁股,打下去,“啪”的一声。小明觉得屁股痛,大叫:“不要打了,我起来,起来了。”他一下子爬起来。

他睁开眼,伸个懒腰,打了一串哈欠,掀开被子,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衣架边,拿起衣服,穿上,又走回床边,叠好被子,便走出卧室。(357字)

 

请与《起床》(2)比较:

                           起床(2)

星期三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正睡着,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他醒了,睁开眼,扭头一看,已经七点了,想:时间到了,我要起床了。他伸出手,一拍闹钟,闹钟哑了,他坐起来,伸个懒腰,打了一串哈欠,掀开被子,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衣架边,拿起衣服,穿上,又走回床边,叠好被子,便走出卧室。(141字)

 

讨论:

1:当我们加转折时,转折的一些内容可能和原文内容有冲突,所以有必要对原文进行修改。如在本文中,时间由‘星期三早上’改为‘星期六早上’。还有一些行为的次序的改变了,一些行为消失了,一些行为的内容改变了。

2:在这个转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主要人物小明,因为‘起床’这件事是他做的。一个是次要人物妈妈。我们在详略省初步中曾讲过,次要人物的行为要略或省,但此文中,却讲了妈妈的一些行为,似乎不合以前讲的详略省原则,所以在这里要解释一下,次要人物的一些行为,因为和主要人物有直接关系,所以要详写,因此妈妈和小明的对话,妈妈打小明,这些行为都要详写了。但次要人物的行为和主要人物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略写或省,如妈妈离开房间的一系列行为,就省掉不写了。最后,因为文章较长,所以,我们把它分成三段。

3:转折1的原因是小明又睡,造成‘起床’的中断,经过有很多的行为,结果是小明又开始起床了。这表示小明又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了。

 

二):我们还可以加另个一个转折——转折2,加在起床(2)提纲中‘拿’行为的后面。

转折2简述:小明发现衣服脏了,就要妈妈给他换了干净的衣服。

转折2提纲:——脏——叫***妈进——拿——递——看——不好——说——妈问——答——妈说——发脾气——拿——看——好——接——

                                            起床(4)

星期三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正睡着,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他醒了,睁开眼,扭头一看闹钟,已经七点了,想:时间到了,我要起床了。他伸出手,一拍闹钟,闹钟的铃声停了,他坐起来,伸个懒腰,打了一串哈欠,掀开被子,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衣架边,拿起衣服,发现衣服是脏的,他叫起来:“妈妈,我的衣服脏了,给我拿干净的衣服来。”一会儿,妈妈拿着一件衣服走进来。小明一看那件衣服,就说:“这件衣服我不穿。”妈妈说:“为什么呀,这件衣服很干净呀。”小明说:“这件衣服不好看,我不穿。”妈妈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你穿上去很漂亮。快穿上吧,要迟到了。”小明说:“不穿,不穿。上次我穿这件衣服到学校里,别人笑我是个女孩子。我死也不穿,给我换一件。”妈妈只好另外拿一件,小明看了,觉得这件可以,就接过衣服,穿上,又走回床边,叠好被子,便走出卧室。(356字)

 

讨论:

1:转折2的原因是衣服脏了,造成‘起床’的中断,经过有很多的行为,结果是妈妈给小明换了新衣服,使‘起床’可以继续下去。

2: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一下次要人物妈妈的行为的详略省,和小明有直接关系的,都详写了,没有直接关系的,如妈妈第一次拿衣服,离去,都省掉不写,而第二次换衣服,只是略写。

3:在对话中,大可以夹杂着一些偶然行为,如动作,看见的,感,想之类的。我们在写作文中,如果老是一种行为,那未免有些单调,最好是六种行为均衡。我们看那些三流作品,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其中的话特别地多,但是其它行为就很少,这样,六种行为不均衡,就显得单调了。说话有利于介绍一些情况,但对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绪的作用,却是有限的,且难掌握。

 

作为新教材的老师,说实话打心眼里我不愿去教这样的方法去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带着学生由三年级进入四年级,看着他们的写作水平原地不前,内容空乏,我真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看了那么多的课外书,难道仅仅是为了平时会说一些俏皮话吗?为什么写出来的习作会毫与可看性,当然,在这我还得重申我知道习作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乐写,富有童真。可没有内容的支撑,能行吗?看了沈氏教学法,我想试试!先谢了,等我实践后,定跟沈老师联系,提提自己的实践后感!

 

三):以上的作文,篇幅都不够长,所以可以把两个转折都加进起床(2)去,就写出如下作文:

                                             起床(5)

星期六早上,小明在卧室里睡觉。正睡着,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他醒了,睁开眼,扭头一看,已经七点了,想:时间到了,我该起床了。正要起来,又想到:今天是星期六,不上学,我干吗要起来?再睡一会儿。他伸出手,一拍闹钟,闹钟不吵了,他翻个身,闭上眼睛,接着睡。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妈妈进来了,看见小明还在睡,问:“明明,怎么还不起来,快起来。”小明说:“今天不上学,我要多睡一会儿。”妈妈说:“今天你还要上补习班,快起来。”小明不动,说:“我不要上补习班,我要睡觉。”妈妈生气了,走到床边,扬起手,对准小明的屁股,狠狠打下去,“啪”的一声,小明觉得屁股痛,大叫:“不要打了,我起来,起来了。”他赶紧爬起来,睁开眼,坐起来,伸个懒腰,打了一串哈欠,掀开被子,下了床,穿上拖鞋,走到衣架边,拿起衣服,发现衣服是脏的,他叫起来:“妈妈,我的衣服脏了,给我拿干净的衣服来。”

一会儿,妈妈拿着一件衣服走进来,小明一看,说:“这件衣服我不穿。”妈妈说:“为什么呀,这件衣服很干净呀。”小明说:“这件衣服不好看,我不穿。”妈妈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你穿上去很漂亮。快穿上吧,要迟到了。”小明说:“不穿,不穿。上次我穿这件衣服到学校里,别人笑我是个女孩子。我死也不穿,给我换一件!”妈妈只好另外拿一件,小明看了,觉得这件可以,就接过衣服,穿上,又走回床边,叠好被子,便走出卧室。(570字)

 

讨论:小明做‘起床’这件事,出现了两次意外,使‘起床’这件事不能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了,通过两个转折,解决了意外,使事回到正常的轨道上,事又可以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了,最终完成‘起床’这件事。

 

本该昨晚发新贴,但是看了一位网友的回贴,忙着写一篇答辩文,就推到今天了,现在我把该网友的回复贴与我的答辩文都贴出来请大家看看吧.

 

《凤凰语文论坛》之bai1ianjue的回复贴:

沈老师说专门教作文,我猜您大概是搞作文培训的。我非常佩服沈老师的钻研精神,但你既然要别人挑刺,那我就不客气了。

  这套方法老实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第一,你们构建的理论基础还太过薄弱。第二,作文是需要厚积薄发的,这种可操术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立竿见影,是没有营养的“方便面”。 这就是我为什么特别钦佩李吉林(情境教育)、窦桂梅、王崧舟、薛瑞萍、高子阳等老师的原因,他们是真正地给学生打下了一个深厚的精神底子,终身学习的底子。

第三,你们所创立的“伯儒行为句”,广西南宁《华苑快速作文》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不过他们的叫做“人动句、人看句、人说句、人想句、人听句、人感句”换汤不换药而已。而且我详细地研读了华苑快速作文这套方法后,他们的比“沈氏作文教法”更体系化(分为6个级别),更具有科学性,理论体系也构建的比较完整。

   第四,这里提到的转折的方法,与北京市“郑北京教作文”里面的找“作文点”是一样的。而且他的教学风格还赋予了幽默的成分在里面,学生也很是爱听。

  第五,部分内容与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里面所介绍的相同。

   以上所说,各位老师如不信,可以买来相关书籍研读,一看便知。

 

答‘bailianjue’书

这个回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很喜欢‘baitianjue’先生这种很不客气的态度。这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态度,所以我也就有什么说什么了。

关天您的第一段:您能猜到我是搞作文培训的,一猜一个准,让我矍然一惊。我以为你认识我,接着我便释然了,天下的聪明人多了。您就是一个聪明人啊。就我来说,有了沈氏写作训练法,我要是不搞作文培训,我便是个傻瓜了,所以,我不但有一点您佩服的钻研精神,我还有一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我的亲朋们更佩服我这一点。没有法子呀,人总得适应社会不是。但我适应社会有一个底线,就是不抄袭别人的成果。

关于您的第二段:老实讲,我认为您下结论有些轻率了。您所看到的,不过是沈氏法的十分之一的内容还不到。我们总不能根据大象的一只耳朵来描述大象的整体吧,您以为呢?您的‘第一’让我感到惊奇,因为我不知道以往的作文教学还有什么‘理论基础’,如果真有什么理论基础,那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内容又如此零碎而无头绪呢?当然,理论基础也许是真有的,比如那个《文心雕龙》可算是一个吧,但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又有何帮助呢?我是不知道的。还有什么呢?吕叔湘?或者……难道……竟是‘三个面向’或‘三个代表’?关于您的‘第二’,我以为,教学方法嘛,就要有操作性,没有操作性,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说得再好听,又有什么用呢?您承认我这个‘操作术’有立竿见影之效,这又一次证明了您的聪明。可沈氏法也没有说要速成呀,沈氏法从来不承认速成论,倒是《华苑快速作文》却打出了‘快速’的大旗,而我是从来不看号称‘速成’那一类的书的,太浅薄。我的看法是,就目前来讲,中小学没有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所以老师们就是教五年,十年,学生都学不会写作文的,我看就是教二十年,学生也学不会,就是让学生学一辈子,他们仍然学不会。而沈氏法可以保证他们在中小学可以学会写作——绝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合格的各类文章,这难道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吗?用沈氏法教学,正如教数学一样,沈氏法的教学效果,也如数学的教学效果一样,是可以预见的。现在的语文老师教作文,他能对教学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吗?至于说到‘精神底子’这个东西,它不是写作教学的内容,而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当然,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理念是‘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所谓的‘精神’所以,中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向来侧重于精神那一面,而对写作的理论与技法比较轻视。现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理念还是内容解决了,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了。可惜,这个理论到了学生那里,就出现了内容总是理不清的现象,自然也就没法‘自然而然’了,于是他们就拼命地想法解决内容问题,可是内容问题竟老是理不清,一年理不清,五年还是理不清,学生高中都毕业,还是理不清。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种教学理念是不对的了,复何多言?至于你提到了那几位‘特别钦佩’的老师,我不太了解他们的情况,所以我不能谈什么。但我以为,一个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绝大部分老师都可以操作并能取得预计教学效果的方法。如果一个教学方法在某个人用起来就很有效,其它人用起来就不成功,那不能说这个方法有教育学上的意义,因为它是不可复制的。您认为呢?我觉得沈氏法最大的优点是,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学会教,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沈氏法的帮助下,取得写作上的进步。我有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朋友,从我这儿学习了沈氏法,回去教他的儿子,有很好的效果,已经教了一年多了。当然,初中的、高中的内容他是学不会的,但小学这一部分的内容,他是可以学会教的。如果说,你谈到的那几位老师是‘阳春白雪’,那沈氏法,就是‘下里巴人’了,‘下里巴人’自然没有‘阳春白雪’那样高贵,但好在它是人人可以享受的。中国的人均GDP还不高,多搞点‘‘下里巴人’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您认为我说得对吗?另外,我要强调,我是赞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也不反对‘厚积薄发’,但终身学习主要是指自学,并不是要老师教他一辈子,而‘厚积薄发’主要指内容方面的厚积薄发,但写作技术,那是要练熟的,以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我想,您大约也同意,现在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令人不满的,学生老师齐努力,效果却很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是存在着问题。所以我们要研究,都存在着些什么问题,一个一个地搞清楚,找到适当的办法去解决之。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一个面盆里乱搅一通,梦想找到一种办法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方法。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的问题,要用内容的方法去解决,形式的问题,要用形式的方法去解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写不出作文,不是有一个问题,而是有十几个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要想写出作文来。而且,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分阶段的,同时又依赖于相关问题的阶段性解决。写作文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各种因素互相纠缠,要搞清楚,需要一点哲学训练。所以,解决写作教学难的问题,第一步是找出问题。连遇到什么问题都搞不清,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我觉得,作文教学现在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互相纠缠,难以分辩,而现在大部分人,甚至没有把这些问题区分开来,一一处置。所以我感到您现在拿在手里的,是一个问题包,我建议您把这个包打开,看看面里都有哪些问题。当然,我的感觉有可能是错的。不管怎么样吧,您要学会蒸馒头,不能拿一块面团傻看,那是学不会的,您要搞清里面除了面粉,还有啥?还有小苏打吧,放点糖您不反对吧,但我觉得放点盐可能会更好。对了,面团里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千万不能忘了,忘了,别想吃到馒头了,那就是水,水是很重要的。还要掌握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还有蒸馒头的手工技巧,和面你会吗?揉面呢?还有切面?算了,不讲这个了,因为我不是教蒸馒头的老师。当然,这是做馒头的老法子,现在不这样做了,都放酵母了,水还是有的。又当然啦,作文不是蒸馒头,而且我也不打算教学生做馒头(对社会实践课来讲,这是一个不选的选题,您认为呢?),我不过是打个比喻罢了。看,做馒头都涉及到这么多的问题,何况写作文呢。大脑可是一个神秘的复杂的系统呀,问题多着呢。

 

关于您的第三段:我得承认我是孤陋寡闻的,因为我确实不知道有《华苑快速作文》这么一家之言,而且十年前就有了,看来我得找来看看了。不过沈氏法的历史更长,我的父亲在三十年前,就弄出了‘人是用种种行为做事’的这个命题,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呢。我想那时只是沈氏法的萌芽时期。九二年前,我父亲在师范学校教书,也曾找了、一些邻居的小孩教作文,那时,沈氏法的基础就差不多出来了。九二年后,我父亲退休了,就在全国推广他的作文教学的方法(那时不叫沈氏法),那些学校给他的聘书还在,而当年的教案,到这些学校一查便知。比如出了个禹作敏的那个大邱庄的小学,我父亲专门在那里做过作文教学实验的。九五年,我父亲到了深圳,也在学校教过,也在社会培训单位教过。教过的学生多了,接触了老师也多了。或者他说给别人听的——他是好为人师的,或者他从别人那儿得到了什么启发,这都正常。我们的亲戚朋友一大堆,谁不知道沈氏法呢,谁又没有为沈氏法提供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呢?谁又没有帮我们宣传过沈氏法呢?所以沈氏法的早期内容为人所知,亦很正常矣。另外,真理之光,不是专对我们沈氏父子放射的,她的光芒也会照射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有其它的人感受到真理并说与人知,亦很正常矣。我们沈氏父子可没有垄断真理的权利呀。不过我父亲从来没有说过六种行为是他借别人的,他的这一套作文教学方法,形成时间远过十年,自然不可能从未发表的书上借到。您要是不提这本书发表有十年之久,我简直就要起小心之心了。不过你说是此书发表十年,那自然就是十年了。我应指出的是,我父亲对六种行为的命名,一直是“人动句、人看句、人说句、人想句、人听句、人感句”的。(别人竟也用这个?而且也是六个,一模一样,真叫人不能不费思量,我都有些小心眼,何况别人乎?不过,大浪淘沙,时间会证明一切,而这个时间,不会拖很久的,绝不可能超过十年,那太长了。)我开始教作文时,也用这样的命名法,只是后来又重新命名,因为我的汤我的药是与他人不同的,我觉得那个‘人’不准确。难道只有人才能做各种行为吗?狗也会跑呢,而且——唔——您不反对‘鹦鹉学舌’吧。当然,教小学生,用‘人’也没什么不好,小学生嘛,讲得太精细了,反而会把他们的小脑袋弄糊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来教学。至于‘《华苑快速作文》比“沈氏作文教法”更体系化(分为6个级别),更具有科学性,理论体系也构建的比较完整。’云云,我不了解《华苑快速作文》,所以不能作答。但我觉得,沈氏法基本上解决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问题,如果《华苑快速作文》真的比沈氏法好,而且它又诞生十年之久,我要说,它应该早就天下皆知并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了。但我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为什么呢?大概它遇到了和氏璧的命运了吧。但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只要它是真理,总有一天,会得到天下承认。公道自在人心。我有个要求,就是希望您能把《华苑快速作文》的内容贴到上面来,让我看看,也让大家看看。我真的很想看看呀。它真的和我的有些一样?但我在网上查不到书中的内容,只知道是南宁的一位叫袁刚的教授发明的。不过我猜想,既使这个教法和沈氏法的部分内容相同或相似,那也只是我父亲所研究的内容,至于我的内容,我想它是不会有的,因为沈氏法正式确立的时间是二零零四年的一个周六的下午,地点在深圳梧桐山那个长长的隧道里,那时,我坐着208路共公汽车回家,突然一下子,我就把中小学作文教学这一套东西想清楚了,我立刻就知道我在那一刻碰到了什么。你谈过恋爱吧,当你没有找到真命天子前,你不知道你的真命天子是什么样的,你可能会想一想,但你还是心里没有底。但是当她出现在你眼前时,你立刻就知道了,就是她了!是的,我在那一刻立刻就知道了,就是她了。她就是沈氏法。所以我看到你的‘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评语,不禁火冒三丈,然后就有些寂寞,然后就写了这么多的文字。写到这里,我觉得我的反应可能过度了,您有权有您的看法嘛。沈氏法是吾家宝,我不能指望人人都以她为宝。也许我是在敝帚自珍吧。我这个敝帚虽然‘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这正是她的优点,她可以人人会用,她可以扫去写作教学的种种迷雾。我本人再次恳求你,你既然对《华苑快速作文》有详细地研读,必对其内容是清楚的,请你将它的内容介绍出来。以便我比较,也使大家有个比较。当然,我要去找这本书看看,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出十年之久,又未哄动天下,怕是难找的,好在您是了解的,就麻烦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再三恳求。

关于您的第四段:我不打算说什么了,因为不清楚那个‘作文点’是怎么回事儿,无法说什么,而且我又确实不够幽默,所以我在此只能不幽而默了。

关于您的第五段: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我不知道你指的‘部分内容’是什么内容,我希望您能明确地指出来。同时,您为何不在此介绍一下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我想,来此的朋友们,都抱着学习的目的,如果有好东西,他们一定会欢迎的,并对发布好东西的人充满感激的。当然,我无意在网上收集网友的感激。因为沈氏法已近尾声,要出书了,所以我在网上发布一点东西,造造声势,也希望在此交几个朋友,仅此而已。

我赞同你最后一段发出的呼吁,我希望大家去找那些书来看看,比较一下,也介绍到这上面来,以便大家了解。否则,我就更不幽默了,而且简直要幽怨了:我闭门造车,连二门都不曾出去过,何时拿了别人的木料?当然,我并不担心,因为沈氏法的发展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在这样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资料,还有大量的人可以证明我们的努力。我参与作文教学后,一直在写研究笔记,这些笔记能很好地证明沈氏法的形成过程。万里长征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造假者,也只能在终点印上自己的脚印,他却没有法子把他的脚印印到那万里征途中。您说是不是?

从你的回复中,我看出你对作文教学的各家流派都很熟悉,在此,我向您表示特别的钦佩。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可怜我,孤陋寡闻,闭门造车,还沾沾自喜于彻底地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束缚,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谁知这片新天地,却与旧的有千丝万缕之联系。然而我并不沮丧,新的知识大厦中,用了旧房的片砖只瓦,又有何奇怪?就是我用的砖瓦都是旧的,但我盖的大厦却是新的,能住人的,也算是我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对不对?更何况,我们用的砖瓦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或改造旧砖瓦,一部分是我父亲供应的,一部分是我弟弟提供的,一部分是我自做的,而整体构建是我做的。当然,我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我们用的泥土还是旧的,不承认这一点,那就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态度,但这又如何呢?连牛顿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便何况我区区沈老二乎?我再打个比喻,以前的作文教学,那叫一地鸡毛,但我们总不能直接把鸡毛盖上身上保暖吧,因为我们不是鸡,是人。我呢,就弄来个被套,选些鸡毛塞到被套里缝好,这样,才有被子盖。您总不能说我剽窃了鸡的毛——虽然我有点词不达意,但我肯定您一定明白我的意思——您那样聪明。当然,有人就是不愿盖被子,非要直接把鸡毛盖在身上,把自己打扮的如同一只高傲的公鸡,我也只能尊重他的意愿了。愿天可怜他,正是年末天寒地冻时,不要冻坏了他这个只讲风度不讲温度的家伙。

当然,大家看了我已发布的这些内容,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以为很正常。我现在发布的,只限于《记事》这一部分,而且还是小学版的《记事》部分的内容,而且我发布的只是教法,而基本理论部分没有涉及,因为对小学生,没有必要讲这些。大家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没啥稀奇的。从大家回复的内容看,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沈氏法是机械式的训练,如八股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虽然我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我并不打算辩解,反正我的书也快出来了,大家到时看书吧。我相信,当大家完整地了解了沈氏法,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的。我以为,能正确地判断沈氏法价值的,只要高中文化水平就够了,并非一定是专家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也是沈氏法的最大优点——大众化。

沈氏法有什么理论基础吗?沈氏法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当然它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前人的成果对于沈氏法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唯物辩证法》,练一练《形式逻辑》,琢磨琢磨八股文,复习复习《平面几何》,那对理解沈氏法是很大有帮助的。                          

我觉得您的回贴是很好的,而且我欢迎有更多的这样的回贴出来,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把问题搞清楚,所以在此处,我向您表示感谢。另外,请您不要在乎我的文章的风格,我一写文章,就走到尖酸刻薄的路子上去了。              二〇〇七年一月一日星期一

 

第七讲:扩展篇幅之三:加结尾

 

内容:学习扩展篇幅的方法——加结尾。

 

一:原理:做了好事,就要表扬,做了坏事,就要批评,所以,在小学作文中,常会出现表扬或批评式的结尾。当然,在结尾中提出表扬或批评的人,应该是较权威的人物,如父母、老师等。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古代人相信,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于是就会生病啦,蚀财啦,断子绝孙啦等;如果做了善事,老天就会奖励,如长寿啦,发财啦,子孙多多啦等。

我们用老天出头奖励或惩罚来做结尾以表明我们对事的态度。

通过权威人物来肯定或否定的结尾叫直接式结尾,通过老天来奖惩的结尾叫间接式结尾。

小学生一般常用直接式,而中学生常用间接式。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加上结尾。

注意,事的结尾不是事的结果,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

 

二:教例说明。

例1:《捡衣服》

没有加结尾的《捡衣服》:

                             捡衣服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他觉得累了,就去阳台透透空气,却发现一件衣服落在地上,想:衣服掉地了,我要捡起来。于是他走过去,弯下腰,捡起衣服,觉得衣服已经干透了,就拿回客厅,叠好,放在沙发上。然后去玩了。

 

以下是加了结尾的《捡衣服》:

简述:小明写作业休息时,发现衣服掉了,就把衣服收起来,妈妈表扬了他。

                             捡衣服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他觉得累了,就去阳台透透空气,看见一件衣服落在地上,想:衣服掉地了,我要捡起来。于是他走过去,弯下腰,捡起衣服,觉得衣服已经干透了,就拿回客厅,叠好,放在沙发上。然后去玩了。

到了六点半,妈妈下班回来,走到阳台上,发现少了一件衣服,就问小明看见没有,小明说:“它掉在地上,让我收起来了,我把它放在沙发上。”妈妈说:“好儿子,知道帮妈妈做事了,真懂事。”小明说:“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呀,这是我应该做的。”妈妈笑了,小明觉得很高兴。

 

讨论:本文的第二段就是结尾。这是直接式表扬结尾。

 

例2:《偷花》

没有加结尾的《偷花》:

                          偷花

星期天下午,小明在公园玩。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的花坛有一朵红花,觉得漂亮极了,想:这么美丽的花儿,我要拿回家插在花瓶里。他鬼鬼祟祟地看看附近,没有看到人,就跑到花前,伸出手,抓住花梗,一折,花梗断了,然后他拿着花走了。

 

加了结尾的《偷花》:

简述:小明散步时,发现一朵很漂亮的花,就趁人不注意,摘下来,不料却被花中的蜜蜂蛰了。

                             偷花

一天黄昏,小明吃过饭在人行道上散步。走着走着,他看见路边一个花坛上有一朵花很漂亮,想:哇,这么好看的花,我要摘回家插在花瓶里。于是他看看附近,虽然有人,但没什么人注意他,他慢慢地走到花坛边,又看看是否有人注意他,没有,于是他闪电般伸出手,摘下花,藏在衣服里,就快步离开花坛。

刚走几步,他觉得藏在衣服中的手好像给针刺了一下似的,慌忙把花丢掉,抽出手一看,有一根小刺扎在很痛发红的地方,他听见越来越响的“嗡嗡”声,看见蜜蜂在他附近飞,吓得他赶紧跑掉了。

 

讨论:这是间接式批评结尾。小明做了坏事,老天派蜜蜂惩罚他,这叫恶有恶报,现世现报。

                第八讲:复杂事的处理方法

内容:学习化繁为简的技巧。

 

世上的事,千千万万,数不胜数,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复杂的事,不过是简单的事按某种规律叠加组合起来的。我们学会了简单事的观察、分析和表达,对于复杂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分解简化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简单的,都是易于分析表达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复杂的事分析清楚和表达明白。

当然,对于复杂的事情的各个部分,我们要视情况分别处理,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简写,有的省掉不写。

简写如同简述,但比简述多几个最重要的行为。

详中有略也是详写的一种,但比我们前面讲的详写要简化了一些,有些非重要行为略写或省掉了。

 

 

例子:《扫地》

简述:小明放学回家,发现家里脏了,就把地扫干净了。

为了帮助分析,我们画个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红线表示门,标‘1’的地方是厨房,标‘11’的地方是阳台,标‘111’的地方是客厅,而标‘一’的物是垃圾桶,标‘二’的物是垃圾铲,标‘三’的是扫把。厨房左边的地方是卫生间,客厅右边的三个方框和客厅左边靠下的一个方框是房间。)

以下是扫客厅的事的分析。

一:做准备,设计事的大概。

二:分析与推步:

因为‘扫地’为复杂之事,所以要将它分成几个部分(我们是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分部分的):

第一部分:原因:放***进——看——想——走——(放)——走

第二部分:拿扫把和垃圾铲:走——看——走——拿——走

第三部分:扫地:放——走——弯——扫***垃圾——拿——扫进——放——走

第四部分:倒垃圾:走——踩——嗵——开——倒——松——盖——走

第五部分:将扫把垃圾铲放回原位:走——拿——走——放——走

第六部分:结果:走——看——想——高兴

 

哎哟,图搞不上去.那就说一下吧.

小明家里有几个房间,进了门,就是客厅,客厅的尽头,就是阳台,扫把垃圾铲就放在那里厅的右边,一字排开三个房间.客厅的左边,第一个是房间.第二个是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在里面.而垃圾篓是放在厨房里的.

这些,大家在阅读原生态作文时,会搞清楚的.大家可以自己画个示意图。

 

                         扫地

一天下午,小明放学回到家里。推门一看,客厅的地板很脏,有灰尘、碎纸屑和枯叶等,还有几张报纸落到地上。原来是窗子没关,下午刮大风,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吹进屋子里。他想:地上这么脏,我应该扫干净。于是他关上门,走到沙发边,放下书包,把地上的报纸捡起来放到沙发上。他想到扫把和垃圾铲放在阳台上,就走到阳台,看到扫把和垃圾铲放在角落里,就走过去,拿起扫把和垃圾铲,走回客厅。他把垃圾铲放在一边,拿着扫地走到大门口,弯下腰,向着阳台,从左到右一下一下挨着扫。扫了一会儿,他就把垃圾扫成一堆,然后拿起垃圾铲,把垃圾扫进垃圾铲中,放下扫把,走进厨房,来到垃圾篓前,一踩踏板,垃圾篓的盖子打开了,他把垃圾倒进垃圾篓里,松开脚,“扑”的一声,垃圾篓的盖子又盖上了。他走回客厅,来到扫把边,捡起扫把,走到阳台上,把这些东西放回原位。

他回到客厅,看着干干净净的地板,想: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我。他感到很高兴。

讨论:以上是原生态文。这样写,当然主次不分,十分罗嗦,所以,要进行分析剪裁,也就是详略省处理。处理的方案是这样的:

讨论:以上是原生态文。这样写,当然主次不分,十分罗嗦,所以,要进行分析剪裁,也就是详略省处理。处理的方案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原因(详中有略)。

提纲:放***走——看——想

第二部分:拿扫把和垃圾铲(略写)

他拿来扫把和垃圾铲。

第三部分:扫地(详写):

提纲:放——走——弯——扫***垃圾——拿——扫进——放——走

第四部分:倒垃圾(略写)

他把垃圾倒掉。

第五部分:将扫把垃圾铲放回原位(略写)

他把扫把和垃圾铲放回阳台。

第六部分:结果(详中有略)。

提纲:站——看——想——高兴

所谓的详中有略,就是只写出重要的行为,不重要的行为,在不影响文章意思通顺的情况下,可以略或省。

经过分析后的《扫地》的提纲:放***看——想——拿*——放——走——弯——扫***垃圾——拿——扫进——放——倒*——放回*——站——看——想——乐

注意,在右上角打了‘*’号的句子,都是略写句。

 

三:写作文:

                            扫地

一天下午,小明放学回家。走进家门,看见客厅地上很脏,想:地上脏了,我要把它扫干净。于是他拿来扫把,走到大门,弯下腰,从左到右,向着阳台方向,一下一下挨着扫,扫了一会儿,他就把垃圾扫成一堆儿,又拿来垃圾铲,把垃圾扫进铲里倒掉,又把扫把和垃圾铲放回原位。他站在客厅里,看着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想:爸妈回来了,一定表扬我。然后他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了。

再讨论:这样写,就是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实际上,本文也省掉了很多行为,但我们在小学阶段,一般不考虑单个行为句的详略省,所以在此处不作赘述。

但是作文太短,应该扩展篇幅。扩张的方法,前面讲过了,这里以加转折为例说明之。加转折,一般要加在经过的主要部分,不要加在原因或结果上,当然更不能加在次要的部分中。

转折提纲:——看——扫——不行——想——拿*——放——擦——净——扫

加了转折后的作文:

                                 扫地

一天下午,小明放学回家。走进家门,看见客厅地上很脏,想:地上脏了,我要把它扫干净。于是他拿来扫把和垃圾铲,走回客厅,他先把垃圾铲放在卫生间门口,然后来到大门,弯下腰,从左到右,向着卫生间方向,一下一下挨着扫。当扫到一多半时,他发现地上有一块污渍,用力扫几下,扫不净,于是他拿来湿拖把,放在污渍上,用力拖几下,污渍不见了,他又接着扫地,一会儿,就把垃圾扫成一堆儿,他拿起垃圾铲,把垃圾扫进铲里倒掉,然后把扫把、拖把和垃圾铲放回原位。他站在客厅里,看着扫得干干净净的地面,想:爸爸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我。然后他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了。

 

讨论: 这个转折是比较复杂的,也要分成几个部分,主要的部分是‘拖污渍’,自然是详写,次要的部分是‘拿拖把’‘打湿拖把’这两个部分,自然是略写,两个部分合成一句话:‘拿来湿拖把’。后面还有一个把拖把洗干净的部分,干脆省掉了。

转折也可以是其它内容,比如污渍原来是一块口香糖的胶,那就要用刀子来刮才行。另外,如果篇幅不够,可以加个表扬式结尾。

【引用】小学作文教学,我的方法最有效!(转) - 静静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这个“日历”,真是太神了! (转载) - 作文教学目录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世界上最简单、最快速、最有效的治愈肩周炎的方法 - 左岸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最有效的排毒菜(引用) - 清风明月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作文百法(36----40)= - 杰出作文博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作文百法(21-----25) - 杰出作文博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浅谈有效教学 - 一面湖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叶圣陶论作文教学 - 冰心男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虚"男必知 食补最有效 - 赵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 疗牙疼的方法 - Sunny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中医诊脉视频教学 - 康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引用 引用 引用 引用 解除博客被封禁的方法 - 鹞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对付学生的44种方法 - 你引我的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豪戈音画】今夜只想静静地想你(原) - 栗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引用 肾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 - 小金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引用 肾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 - 莫等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引用】引用 肾阳虚和阴虚最正确的判断方法 - 莫等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小学三年级趣味数学题(1) - lds11011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 自我于陶醉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刻录光盘的方法 - coca22222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几种打领带的方法 - wangz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今夜,让我静静的想你 - 今生春梦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今夜,让我静静的想你 - 尽善尽美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用 紫鹃 & 我的生日蛋糕 - 夏天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