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超能:冷战时期的美国领袖(旧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33:45

冷战时期的美国领袖(旧照片)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利杜鲁门
 
        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31位、第32任总统(1933年3月4日——1937年1月20日,1937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 )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学者评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和林肯齐名。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Dean Gooderham Acheson,1893年4月11日-1971年10月12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米德尔敦,1971年10月12日逝世于马里兰州桑德斯普林斯,美国律师、政治家。

        他的第一个政府职务是1933年在罗斯福政府任财政部副部长。1941年任助理国务卿,1945~1947年任副国务卿。艾奇逊在1945年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使美国参议院批准美国加入联合国。1945年以后,成为坚定的反共分子。这一立场对他此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发生重要影响。他相信苏联会在中东谋求扩张,即制订了后来所谓的杜鲁门主义,保证给予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紧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同年,拟定了后来所谓的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方针。1949年1月,任国务卿。同年8月,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公开暴露美帝侵华的若干反革命真相,部分暴露美国实施反共政策,千方百计反对中国人民,结果遭到失败的经过。白皮书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国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供状。艾奇逊任职期间,促使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形成。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以后,艾奇逊制定了不承认中国和援助台湾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他还支持美国援助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政权。艾奇逊离职之后,仍私人开业当律师,但是他继续担任其后历届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他所写的在国务院时代的回忆录《参与创造世界》获普利策奖。此外,还著有《早晨和中午》、《朝鲜战争》和《从荆棘中长出的葡萄》等。

   

                                                       乔治马歇尔
   1945年8月20日,马歇尔给杜鲁门总统写信要求卸任并提名艾森豪维尔继任参谋长。杜鲁门总统考虑了一些时候,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   
  1945年11月26日,65岁的马歇尔获准退休,但在10天之后他又应杜鲁门总统之请,再赴中国调停国共冲突。调停失败后,马歇尔于次年11月回国出任国务卿,并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此后,他曾担任美国红十字会会长,国防部部长等职。   
  1949年1月辞去国务卿职务。
  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国防部长。
  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病逝。享年79岁。

   

                                                            乔治凯南
 
        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1904年2月16日 - 2005年3月17日)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凯南"遏制"理论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自192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国务院后,他的工作一直十分出色。二战结束后,他是美国推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几个智囊之一。1947年,凯南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游说国务院成立了政策规划司,并出任首位司长。克林顿时期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尔普林曾说,"第一任司长凯南是每个继任者都想达到的标准"。为了全方位实施他的"遏制"战略,凯南又一手推动建立了中央情报局。

        凯南的思想中意识形态色彩强烈,但他的眼光非常现实。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指出社会主义阵营不可能是铁板一块,肯定会分化。他还是第一个公开反对以核战争为威慑手段的美国人。1994年,凯南在回顾历史时说,正是由于美国坚持要苏联"无条件投降",不懂妥协,才造成了长达40年的冷战和无休止的、危险的军备竞赛。结束职业外交生涯后的凯南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出版了17本著作,其中两部获得普利策奖。

   

                             麦克阿瑟将军和韩国总统李承晚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01.26~1964.04.05),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冷战期间,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发动解放朝鲜全境的战争,南朝鲜首府汉城(首尔)在6月28日被攻陷,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军参加朝鲜半岛作战,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由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任总司令。韩战期间,麦克阿瑟组织策划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切断,战争形势被完全逆转,毛泽东接受金日成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10月19日,美军攻占平壤,此时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秘密进入朝鲜,阻击联合国军队。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总统在威克岛接见麦克阿瑟,只让他打一场有限的战争。往后期间,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杜鲁门的决定,派侦察飞机飞入中国领空。志愿军入朝后的前三次战役,联合国军都遭到失败,第四次战役旗鼓相当;麦克阿瑟缺乏统一朝鲜半岛有效手段,在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的职,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当麦克阿瑟知道这件事时,悄悄的跟妻子说:“琼,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个州的议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杜鲁门总统收回成命。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在国会大厦发表了题为《老兵永不死》的著名演讲。
 
  李承晚号雩南,原名李承龙,朝鲜族,1875年3月26日生,大韩民国首任、首届至第3届总统。1965年7月19日逝世。
  李承晚是靠韩国民主党上台的。他一上台,就由自己的亲信组成新内阁,一脚踢开了民主党。他为了对付占国会多数的韩国民主党,1948年11月曾组织“大韩国民党”,1951年底重新组织了“自由党”。他觉得连任没有把握,1952年提出由国会选举总统制改为国民直接选举制的“修改宪法草案”。当此案未能通过,即发布戒严令,出动警察和特务,逮捕扣留国会议员,扣上“参与国际共产党阴谋”的罪名,迫使国会通过他的宪法修改草案。1952年8月,李承晚当上第二任总统。1954年2月,废除连任总统的限制,在1956年任第三届总统。为维持其法西斯统治,1960年3月15日,李承晚依靠军警的刺刀,举行总统“选举”,妄图第四次连任总统,遭到南朝鲜人民和在野党人士的坚决反对。当天,马山市数千群众举行示威游行,接着反对李承晚独裁统治的大示威席卷南朝鲜各地,愤怒的群众用绳索拖着李承晚的头像,游行示威。多年的积怨顷刻爆发,李承晚遂下令镇压。4月19日,被激怒了的汉城市民包围了国会和电台,烧毁李承晚的自由党总部,同反动军警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南朝鲜人民斗争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李承晚终于于4月27日被迫下台。5月29日离开汉城去夏威夷。1965年7月19日病死在夏威夷。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2.22—1959.5.24)1953-1959年间的美国国务卿。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他为国务卿,对他完全信任。任内他和其弟弟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一起策动阿马斯从洪都拉斯入侵,以对抗阿本斯·古斯曼宣布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的大片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这件事使他成了控制各个香蕉共和国的名人之一。他一贯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运动,坚持不承认中国、非法排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明目张胆地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活动。他不满足于北大西洋公约,1954年他发起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1955年他又在巴格达成立中央条约组织,由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成立一个防御体系。杜勒斯的外交政策以极端反对共产主义为特点。他不论走到哪里,随身都带着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一书,他告诉别人,这本书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样,是企图征服世界的蓝图。他在国际活动中,鼓吹冷战,推行“战争边缘”“大规模核报复”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等战略。由于他反对苏联的行动,因而发展出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7月策动武装干涉黎巴嫩。杜勒斯不仅对共产党国家态度强硬,对待盟国也不迁就,在建立欧共体的问题上,他就与法国闹的很僵。批评者认为杜勒斯粗暴、僵硬,不是英明的外交政策制订者。可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却说:“他是我们时代真正伟大的人。”1959年4月因癌症辞职,5月美国政府颁给他 自由勋章。著有《战争或和平》一书,是他的帝国主义侵略思想的自供。

   

                                              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艾森豪威尔(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七十九岁)美国第34任总统(1953 年1月20日—— 1957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陆军五星上将。在美军历史上,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曾获得很多个第一。美军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将,他是晋升得“第一快”;他出身 “第一穷”;他是美军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军最高统帅;他是美军退役高级将领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第一人;他是美国惟一的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艾森豪威尔是个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美国总统。现代战争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从中协调。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
 
  肯尼迪 (1917~1963)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1961~1963)。生于1917年5月29日,卒于1963年11月22日。毕业于哈佛大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的鱼雷艇被日本海军击沉,身受重伤,逃上敌后荒岛,后来率领士兵归队。29岁竞选众议员获胜,连任3届(1947~1953)。在国会里,他对内重视社会救济和平民福利,对外反对共产主义,支持冷战。对于杜鲁门一度压蒋介石与中共联合的政策表示不满。1953年他进入参议院,正值麦卡锡反共运动盛行之时,大批联邦公务人员以同情共产党的罪名遭到清洗,肯尼迪对此并无异议。1956 年写成《勇敢者传略》一书出版,获得普利策奖。50年代后期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力主扩大援助非洲和新独立国家。他的政治观点逐渐左移 ,在民主党内的声望也逐步提高。1958 年连任参议员,1960年1月宣布竞选总统,以微弱多数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他执政1037天,任职开始就遇到美国入侵古巴遭受惨败的事件。1961年6月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谈 ,以强硬态度对待苏联要与东德单独签订和约的威胁。1962年10月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他下令对古巴施行封锁,迫使苏联撤出导弹装置。10个月后,美、苏、英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肯尼迪组织拉丁美洲争取进步同盟与和平队。他提出的大量削减所得税的立法以及扩大人权的立法,却推迟到他死后才得以通过。1963 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1916年6月19日-2009年7月6日),美国商人、政治家,美国共和党人,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曾任美国国防部长(1961年-1968年)和世界银行行长(1968年-1981年)他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越战期间的作为最具争议;就任世界银行总裁后,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把世行援助重点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前往苏联会见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位总统。1972年2月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尼克松因1972年6月17日发生水门事件被迫辞职。
  继续创美国外交史之最的尼克松受到勃列日涅夫的欢迎,1972年5月29日,尼克松总统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之间为期一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莫斯科结束。在联合公报中两位领导人都承认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双方的许多重大分歧,但是他们都同意“尽最大努力避免军事对抗”。  
  双方都赞同在中欧“双方都削减”武力的想法。苏联领导人接受了尼克松的邀请,准备对美国进行访问,但访问日期没有确定。在结束对莫斯科的正式访问之后,尼克松,这位第一个访问苏联的美国总统,将飞往基辅、伊朗和波兰。

   

                                                         基辛格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并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到1975年。1973-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获得了了一个外来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职务。

   

                    1979年6月15日,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晤
 
  詹姆斯·厄尔·卡特,习称吉米·卡特。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亚州萨姆特县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亚州参议员。在此期间还先后担任过平原发展公司、萨姆特县发展公司总经理,佐治亚州中西部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以及佐治亚州改进作物协会主席等职。1974年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议员竞选委员会主席。1977年任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1980年争取连任落选。1982年起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名誉教授。
  1974年卡特宣布竞选总统,并轻易获得民主党提名。1976年,他经过艰苦的竞选战以微弱优势击败福特总统,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国内,卡特欲意实行行政和经济改革,但遭到国会的强烈反对。在国际上,强调人权。他当政时期,把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交还给了巴拿马,实现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推动中东实现了和谈。伊朗扣留“人质”和苏联出兵阿富汗,成了卡特头痛的问题。卡特在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并签署戴维营协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卡特在任内取得一系列内政与外交成就,但因贸然下令特种部队发起“蓝光行动”拯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遭到惨败,令他在选民中的声望一落千丈。1980年他争取连任败给里根,但他从未放弃拯救人质的努力,伊朗最终在卡特离开白宫那一天释放了所有人质。   
  卡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12月4日,中美双方达成三项协议,即: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简称《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12月31日,台湾驻华盛顿“大使馆”的旗帜降落,台湾“大使馆”正式关闭,台湾在美国14个城市的“领事馆”也同时关闭。   
  卡特在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并签署戴维营协议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6月15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举行会晤。为了隆重地签署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苏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卡特同各自的外交部长及国防部长一起来到了维也纳。在签字之前的会议上,卡特提出一个有关条约生效的问题。他宣称:“双方当然应该按规定批准条约。”苏联代表团这样表示:“这个已经准备就绪的条约对维护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是如此重要,应该毫不拖延地使其完全生效,也就是说苏联和美国的立法机构应毫不拖延予以批准。条约应该完全有效。”

    

            里根(右)与戈尔巴乔夫1987年签署销毁欧亚中程核导弹协议
 
  在冷战的最高潮时期,美国与苏联各自拥有超过3万枚核弹。而为了消除此巨大的潜在威胁,这两个超级大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谈判,以寻求限制核竞赛的方式。在1969年至1979年的十年间,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而谈判的中心并不是如何减少核武器的库存数量,而是如何降低武器增长的速度。由于苏联在1968年发动了对捷克的战争,原定于在这一年举行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被推迟到1969年,当时谈判的双方是美国总统林顿·约翰逊及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这项长达十年的谈判中,双方先后签署了SALTⅠ及SALTⅡ两项协议,但是,这两项协议都没有对减少核武器的数量进行要求,而只是在核武器增长速度上加了限制。并且由于苏联当时忙于阿富汗战事,这两项协议也从未被真正严格执行过,而直到里根的第二任期,这一情况才发生改变。事实上,关于减少核武器数量问题的突破性进展出现在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谈判中。在1986年8月至10月的雷克雅未克峰会期间,两位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面,并在1987年签署《中程核武器条约》,根据这一协议,双方不得拥有任何射程在300公里至3400公里之间的核武器和常规武器。该协议的关键在于提高了相互监督的力度,从而有助于两国在减少核武器数量的问题上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截至该协议于1991年6月1日到期时,共有2692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销毁,其中的846件来自美国,而其余1846件来自苏联。根据该协议,双方能够对对方的军事设备进行调查。而当冷战在1989年接近尾声时,有关减少核武器的运动再次达到高潮。在1991年7月举行的莫斯科会议上,美苏双方同意减少30%的战略核武器系统,这一协议的到期日为当年12月底。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布什和瓦文萨
 
  布什(Bush)是欧美姓氏,在台湾被译为“布希”,在香港译为“布殊”。美国第41任和43任总统均姓布什。其中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被称为老布什;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被称为小布什,他们是父子关系。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企图进入中亚,美国就以“反恐”的名义在中亚和周围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军队。苏联侵入阿富汗时,美国就扶持塔利班。美国谋求中亚军事存在永久化 ,尽管冷战对峙的年代已然过去,但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美俄两国对阿富汗的争夺却从未停止过。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军队以打击庇护恐怖分子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名义,租用了吉首都比什凯克最大机场――玛纳斯机场,后来又将其扩建为功能齐全的军事基地。  

  列赫·瓦文萨(Lech Watesa,1943年9月29日-),波兰政治活动家、团结工会领导人,波兰共和国总统(1990—1995)。1981年《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198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起任团结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与政府谈成一个妥协协定,将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系,改变为像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类型的工人自治体系。但波兰政府于1981年12月31日颁布军事管制法,禁止团结工会活动,逮捕包括瓦文萨在内的工会领袖。不到一年,瓦文萨获释。   1990年12月9日当选为波兰总统。1995年卸任。在成为总统时,被称为一个“带着斧头的总统”———坚决、强悍、简单,不兜圈子。
  1995年连任失败,2000年再度竞逐总统,只获得1.01%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