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兵王木脑壳全文:“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53:36
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与“似是而非”(下) 

断章师爷

本文的前一部分介绍了语言和文字中的“积非成是”,现在再说两个“似是而非”的例子。所谓“似是而非”是指表面看来似乎对,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参见《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孟子•尽心下》:“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以及王充的《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

清明前后我回国内探亲,闲时喜欢看湖南卫视播放的一个记实频道。这个频道记录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题材也比较广泛,涉及社会、人文、心理以及历史等各领域。一次播放的是发生在湘西山区的一桩婚姻纠纷,请来的嘉宾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专家。专家口才极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然而他一句“因贪图床第之欢而置社会法纪与道德伦理于不顾”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翌日早晨重播时,我特意再收看了一次:没错,专家说的真是“床第之欢”(chuánɡ dì zhī huān),尽管略带湖南口音,这“床第之欢”四个字却说得字正腔圆。想不到一个著名的社会学专家竟然连“床笫之欢”(chuáng zǐ zhī huān)这个成语都会念错。

“第”( dì )和“笫”(zǐ )这两个字看上去几乎一样,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第”字是把“弟”字上面的两点换成“竹”字头;“笫”字则是把“姊”字左面的“女”旁去掉,在上面加个“竹”字头。“第”和“笫”看上去字形相似,意思却完全不同!下面我想从词源学,也就是英语的etymology,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

根据现代《新华字典》的解释,“第”字做名词时有三种意思:(1)次第、次序。例如《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来继任还有谁呢?);(2)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 。例如《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3)官僚和贵族的住宅。例如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第。”《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唐代集贤院学士徐坚奉唐玄宗之命编撰的《初学记》是一本较早的百科全书,其中卷二十四(居处部)中有“宅亦曰第,言有甲乙次第也。”同卷又引《魏王奏事》注:“出不由闾门,而面大道者名曰第。”这儿,我稍微做些解释。古人为了管理,一般都集中居住,以二十五家为闾。(《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 )这二十五家由一个大门出入,叫闾门。如果某一家直接对着街道开一扇门而不用出入闾门,那不是祖上积荫,必然现世建勋,平头老百姓是得不到这种殊荣的。

“笫”字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竹篾编的席”。汉朝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笫”字的解释是“笫,床箦也。”此外,《尔雅》指出:“箦谓之笫”。杨雄的《方言(第五)》进一步解释道:“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谓之笫。”其实,“箦”和“笫”都是铺设在床架上的床板,也就是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解释的:“分析竹片,施于床干之上。”

“床笫”两字的连用始于东周,指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亦泛指床铺。例如《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再如王士禛《吕孺人孙氏墓志铭》中说:“卧床笫三载,为二幼子经营娶妇,神明不乱。”。此外“床笫”也引申指闺房之内;枕席之间。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传》中说“郑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所得闻也。’”,床笫之言,指男女枕席之情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卫国百姓传唱《诗经》中“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来讽刺卫宣姜淫荡(宣姜乃齐僖公之女,以美貌闻名于当世,先聘于卫宣公之子急子,后卫宣公姬晋夺媳。宣公死后又嫁宣公之子公子顽为妻,全不顾伦理人常,是史书上有名的淫妇。),以为她比鹑鹊还不如。晋国上大夫赵简子闻知后说:“床上的话不可以传出门槛,何况还在民间传播?这些话不应该让人听到的。”

倘若按湖南卫视邀请的那位社会学专家把“床笫之欢”说成是“床第之欢”,那岂不是把床搬到临街的大门口,然后在过往路人众目睽睽的注视之下做那男女私事了?

遗憾的是除了湖南卫视请的那位专家之外,号称查询工具大全的《在线汉语词典》(www.cxgjdq.com)在其成语解释的栏目中竟然也把“缠绵床笫”写作“缠绵床第”,而且后面还标着: “拼音 chán mián chuánɡ dì。”其解释则是: “缠绵:情意深厚;第(请注意:仍然是“第”而不是“笫”!):床上的席子。指沉溺于两性之事。”而且还在例子中引用了梁启超《新民说》第17节:“弱冠而后,则又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这下又轮到我大吃一惊了,难道一代文宗梁启超先生竟然也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把“缠绵床笫”写成“缠绵床第”吗?我赶紧上网查阅,结果在《百度空间》里找到了梁启超《新民说》选读《论尚武》,原文是竖排的繁体字,然而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 “... ...弱冠而後, 則又纏綿床笫以耗其精力,吸食鴉片以戕其身體, 鬼躁鬼幽... ... ”我这才长长地抒了口气(不知是为梁启超先生?还是为我自己?)。

上面举的是汉语中的例子,其实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我在一期Global Times (March 08 2011)上看到一篇报道: Women presents Cheongsam in Shanghai。根据文内附的大幅照片来看,这个标题中的Cheongsam显然是指的旗袍。辞典中cheongsam 的音标是[t????sæm],无论怎样拼读,也发不出“旗袍”两字的声音,听起来却有些类似于南方人说“长衫”这两字的声音。但是“旗袍”的韦氏拼音(Wade Giles)应该是 ch'i-p'ao。

我查了一下《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得知cheongsam这个词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英语领域,而且一般的英语词典中均收录。根据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Second Edition (2007) (ALD)对cheongsam的解释:“这是一种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妇女穿的高领短袖的紧身丝服,在大腿的每一面都有长的开叉。”(cheongsam is a tight silk dress with a high neck, short sleeves, and a slit on each side by the leg that is worn by Chinese and Indonesian women)显然,英语中的cheongsam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旗袍。


我们都知道长衫是民国年间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象征(当然也有穿西服的同胞,但大都是留学生或者在外国老板手下工作的)。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尽管已经落魄到“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的地步,一年四季那件长衫却是从不离身的。因为长衫客可以踱到里屋要酒要菜,坐着喝;短衣帮只能在柜外站着喝。长衫是客,受到店家的恭敬,会好生侍候;短衣成帮,受到店家的轻视,酒里要羼水的。但是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依然只能和短衣帮一起“靠柜外站着喝酒
”。
Cheongsam不仅发音与“长衫”类似,而且cheongsam和长衫的外形粗看起来也颇有些相似,都是长长的一袭袍子。自然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cheongsam是女装,长衫是男服;cheongsam紧身,长衫宽松;cheongsam既要盘花丝纽又要镶拷花边,长衫不是海青一披就是直裰一领;cheongsam一圈齐脖高领,长衫领子前低后高;cheongsam的窄袖遮不住女儿家的生寒玉臂;长衫的宽袖可满载男子汉的飘逸豪情。

Cheongsam与英语中的另一个词long gown也不同,后者指的是妇女的睡袍或者长裙,也可以指男士的长袍式礼服,例如教士或法官披在身上的袍子,又或者指十八世纪欧洲男子穿的长袍Banyan,也就是我们在欧洲宫廷画中看到举行大典时君臣穿的那种长袍服饰。

Cheongsam顾名思义应当是我国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英语应该是Banner Women´s dress或者Manchu Women´s dress)。从发黄的老照片里看到那些上面梳着两把头,下面蹬着花盆底的满族妇女穿在身上的“旗袍”其实无论袖口还是下摆都是相当宽松的。她们的衣领既不高,她们的衣袖也不短,而且她们大腿的两边都绝对不会开叉的。

Cheongsam倒有些类似现今越南妇女穿的民族服装ao dai,但是ao dai的袖口一直长到手腕处,不象cheongsam那样露出两臂。ao dai的紧身、束腰和cheongsam一样。然而ao dai的开叉却又比cheongsam更高。

综上所述,可见cheongsam和长衫是两个“似是而非”的不同词汇。

(全文完)
又,拙文前面部分在芦区张贴后,承芦笛先生相询究竟应该是“维妙维肖”还是“唯妙唯肖” ?我本来想就这个成语的三种表示:“惟妙惟肖”、“唯妙唯肖”和“维妙维肖”专门敷衍成段,放在本篇的起首。考虑到这篇讨论的是“似是而非”这个专题了,因此推荐一篇写得很好的网文《惟、唯、维》作为代替。网址是:http://lawlogic-supsl.5d6d.com/thread-111-1-2.html。

作者:断章师爷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