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ppp项目:我决定还是记录一下我的生存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5:18:07

刚来美国的几周里面,一直想写一篇日志来抒发一下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可惜随着学业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发现自己忙到没有时间来完成那篇日志,所以最终太监了。

 

四个月过去了,此时的心境又相较四个月前初来乍到时候有了差异。生活就是一个逐渐成熟与领悟的过程。在学期结束之后,总算迎来了几天的休息,所以决定重新整理这四个月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我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现状。

 

1. An Aggressivity-Invisible City

 

也许回国之后和朋友们吃饭的时候我会列举这里和中国的差异,但是现在的我实在不想多赘述。本就不是一个喜欢反复比较然后让自己心生好恶的人,所以即使确实觉得美国很发达很人文,但是又有什么拿来比较的必要呢?

 

An Aggressivity-Invisible City。这是我那个太监的日志的标题,也是我给Norman这座城市的定义。那些我先前所担心的问题在这座城市全部都没有出现。也许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包容性,在这个生活节奏缓慢没有压力没有雨天只有阳光与微笑的地方,不知不觉自己就已经仿佛根植于此了。

 

不乏劝我转学的人。加州或者东海岸,申到更好的学校不是什么难事。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最终打消了念头。也许这所学校确实只有100名上下,也许这个城市确实不够发达,但是何必呢?一来在这里我已经有了太多的朋友,二来去到一个钢筋水泥森林忍受大城市有钱人的强烈物质欲以及人人自危的社会安全问题加上与社会发展成反比的日渐冷漠的数量庞大的人民?

 

OU的学生只穿三种衣服。一是有OU标志或者Oklahoma表示的标榜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或者这座城市居民的衣服。这里的人们对母校和家乡的强烈自豪感让我非常敬佩。二是学校派发的免费的衣服。比如做社工发的Big Event的衣服,或者捐书给慈善机构发的免费的T恤,又或者在学校的大街上免费派发的任何衬衫。三是The North Face。我不知道The North Face在这里是有多便宜,或者多好的口碑,但是只要是披在T恤外面的外衣,十有八九都是The North Face的。

 

所以像是被这里的人日积月累的习惯所逐渐影响而打磨光了我所有的物质欲。开始觉得在穿着上面浪费钱是有多么愚蠢。开始去Ross或者TJ-Max这种廉价商店淘6,7美元的T恤衫或者十几美元的运动鞋。开始学会穿着免费的衣服若无其事地走在街上无论衣服上的logo有多么滑稽,因为别人也这么做的。开始对人生和价值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就像这座没有攻击的城市所改变我的。外在再简陋只要你的内在够美丽就已经足够。

 

我想我回到上海穿着我在这里穿的衣服会被称作土鳖吧。笑。

 

2.我们都忘了向劳动人民致敬

 

昂贵的学费和强烈的自觉亏欠父母的内疚感一直是我打工的动力。心想即使这点收入对学费是杯水车薪,但是起码下个学期可以自己支付酒钱和油钱了。对了,还有游钱,旅游的游。

 

其实从没有想过会去干刷盘子这种又脏又累的活。累点我完全无所谓,主要是怕脏。但是想想去一次就能拿到一个小时7.25美元的工资,并且收工之后还能带食物回家,省下了一顿饭钱,那四个小时也不是那么难熬的一件事情。

 

一周干14小时,能拿到100刀,一学期1600,除去油钱酒钱,绝对够我去四处穷游一番了。于是有的时候累到手抽筋,或者脏水不小心溅到脸上,都是浮云而已。我不是个被宠坏的城里的孩子,这一点相当重要。

 

工作的地方是运动员餐厅。好多运动员来送盘子,都会跟在后台忙碌的我致谢,有的还会跟我聊上两句,即使我只是一个满手脏脏的刷碗工。有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干活,一句谢谢是最好的安慰剂。那种突然间爆棚的个人价值感激励着我继续卖力地工作着。突然间很惭愧,自己之前真的很少有跟劳动人民致谢过,而美立坚教育我一定要这么做。上下公车会在车门口对司机大喊一声Thank You Sir,或者别的什么。致谢成了一种习惯,非常习惯的习惯。犹记得有一位运动员送盘在要来跟我握手,后来我说我手脏他说那Fist Bump。那一次我确实相当感动。每一个工作都是有价值而崇高的,终会有人感谢你或者记得你。

 

所以记得向劳动人民致谢。而我忘记了很久。

 

3.如果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梦想?

 

我一个Franternity的哥们家住Dallas,他爸在American Airlines当飞行员,还不是机长。一年18万美元,已经算是相当有钱的家庭了。

 

而OU的Petroleum Engineering全美排名Top5,实习生每月工资8500美元,毕业生头几年就能拿到一年18万——20万美元。

 

其实这个标题和我的思想并非吻合。如果为了钱而考虑我绝对宁愿选择忍受四年的煎熬,各种昏天暗地地读石油,然后出来找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而事实的,这并非我的真正目的。另一个读石油的马来西亚的朋友说,他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只要是出去旅游,他便一定要住最好的酒店吃最好的大餐。所以他也并非喜欢石油,而是他必须得找一份工作来支撑他强大的物质欲。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理由,只是同样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我耗费了各种资源来到了这里,而实质还是读着一个我并不喜欢的专业,那么我为什么不乖乖地呆在同济直到毕业?更何况,我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学习。来之前我一直对父母叫嚣着美国教育质量的顶尖,实则掩饰了我对新环境新文化的强烈诉求以及对于游遍整个美国甚至美洲的宏伟目标。尤其是,社交和旅游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不可能放弃Party,我不可能放弃公路旅行,我不可能放弃打工赚钱,我更不可能放弃和Fraternity的兄弟们去各种地方玩耍。如果今后一年18万美元的代价是将我现在的逐渐融入和社交生活全部抽离,我还是不会交换。

 

其实任何一个专业出来都有能赚大钱的人,而我并不觉得我有学石油的天赋。同样的,或许我也没有读Marketing&Advertising的天赋,但是起码这是我所喜爱的。现在这样的生活刚刚好正是我所想要的。在这个宁静的地方不断地打磨自己的心智,去学习或者交际,旅游或者休闲。

 

只是突然想起走之前我妈说,现在供我的学费相当于一比投资。回报便是毕业之后能够有比起留在中国更好更有前途的工作。我依旧不确定以后的我能否还得起这些钱,能够确定地告诉我这是一个在资产上确实得到了回报的投资,但是我可以告诉自己,起码现在的我不后悔。无论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现在的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只是是不是有点对不起的我的父母呢?

 

4.旅游是此生未竟的事业

 

其实看近百篇游记,查询交通班次,定行程,联系Couchsurfer的host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欧洲的行程筹备了四个月,即将到来的美东半月游也近乎差不多的时间。只是,在美国旅游确实比起欧洲而言是一件更为棘手的事情。没有蛛网般的铁路和地下轨道支持,交通对于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实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心孤独的人,一类是不甘寂寞的人。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是前者。一个人,一个大背包,辗转在旅途中,那便会觉得很温暖。不知道为什么我变得更孤僻了。拒绝了很多人同游的打算,一是因为我是个不计较吃住行的人。睡别人免费的沙发,吃随处可得的快餐,坐在美国只有下等人才坐但是从纽约到DC或者费城只要一美元的巴士。不浪费时间吃东西,不浪费时间购物。我不确定同游的人能否有这样相同的旅游观。二是我更享受一个人旅途中的自由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莫名的束缚,而我想要的则是只要想去海边坐坐,便可以推翻之后所有的行程的那种只对自己负责的方式。虽然有的时候很担忧这样越来越强调一个人的自己,但是发现自己还是有强烈的社交需求的,还是心定了许多。

 

Norman的天气永远都是这么好,所以每次在这种天气下行走在街上,就有一种强烈的想跳脱现在的生活出去玩的想法。我羡慕那个用20美元在埃及玩了一周的人;我羡慕那个没钱就打工,挣钱就上路的在欧洲玩了一年的人。其实旅游本就不该是一件昂贵的事情。我没有钱,更重要的是我要用有限的资金来走遍这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那便是动力;学习,打工的动力。那些浪费在旅途中的时光和金钱,于我而言也许是最值得的。

 

美东15天的预算是700-800美元,并且在想尽一切办法减少这笔资金。只是很遗憾,三餐永远是最昂贵的项目,而我们却不得不进行。

 

旅游是一项未竟的宏大而艰难的事业。感谢有这样理解而支持的父母。或许我欠的东西真的没法在这一辈子还完,但是我只是想尽我所能。

 

5.Delta Chi and Brotherhood Forever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用中文来解释Fraternity这个词,但是简单来说就是Brotherhood Forever。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白人和白人玩,黑人和黑人玩,ABC和ABC玩,中国人和中国人玩。这一点一点都不错。作为一个“外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差异都使得融入当地文化这件事情变得艰难。换句话讲,跟美国人交朋友很容易。主动上去自我介绍,互相寒暄几句就能算作是朋友了。只是,深交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我想每一个来这里的留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被认同的渴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策略,而我的则是加入Fraternity。毫无疑问这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情之一。和一帮兄弟去各种Party野,或者驱车一晚上去路易斯安那,又或者连棒球的规则都不懂就被强拉上场比赛,再或者什么餐桌文化都不了解就去一起参加晚宴。这不仅是一个交友的过程,更是一个融入与了解的过程。所有人都把我当兄弟一样对待,带我去体验那些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对于一个人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的人来说,那种感觉就是一种被认同感,仿若家一般。

 

无论如何,倘若想要在这里找工作和实习,除了自身能力之外,朋友和兄弟确实是一条很好的路。关系这种东西在美国也是一样存在的。一个加州的朋友说他有朋友就是做Marketing的说不定将来能给我找实习,无论是否成功对于独自在这里的我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了。当然,交朋友并非是以这种功利的目的为主,只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确实是条精辟的定理。记得当时入会的时候的宣誓,想起那句Brotherhood Forever。这个世界是无法缺少交际的,而美国人更爱这一口。

 

下学期要和另外两个Fraternity的兄弟一起搬到外面租一个apartment。不是不想和华人住一起,说中文写中文,只是既然拥有了如此优厚的语言环境,为何不好好地利用呢?听美国人飞快地带有各种口语化词句的交流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将自己完全浸泡在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成语叫耳濡目染?

 

6.我荒废了很久的电影与话剧

 

其实这个学期大部分就被社交活动和学习给瓜分掉了。再加上离开了我家旁边的心爱的碟店,离开了每个月买“看电影”或者“电影世界”的生活,而美国又非常严苛的版权制度,这学期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都是在电影院看的大片。我不知道这于我是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学业和Social Life才是占了最重要的位置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得到些什么必须舍弃些什么,即使是曾经的梦想。

 

所有人都不知道我有多么想回去看话剧。每次在校内上看到各种其他剧社的信息或者东篱的大戏要演了就有一种莫名的郁闷的情绪。想去复旦看他们如何将高等学府的人文内涵注入“阴道独白”的女权主义;想回同济看热爱乡土气息剧本的曹榆君如何鼓捣一部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1977”;想去话剧艺术中心看看本土导演何念又有什么新作品问世;想去大剧院看孟京辉的“希特勒的肚子”……

 

其实有些关于话剧或者电影的念想一直牢牢的在脑海里。本不是浪漫的人,打电话这种事情确实没想到。该有的记忆还在,该有的激情还在。只是时间催促我们都必须要改变,或者暂时地改变。电影与话剧是一生的职业,无论多少年以后的我在哪里,怎样地生存着,哭泣还是微笑。就像很多年后回到同济重新走上129的那片舞台,镁光灯和摄影机贯穿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