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装备有哪些:古瓷鉴定要掌握哪些要领?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31:06
什么是瓷器?瓷器就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又是一种文化艺术载体,是中国人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产生于何时?我国瓷器产生于夏商时期,成熟于东汉中晚期。这是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材)料得出的结论。汉代瓷器部分暂先不讲,希望大家将来自己去学习探讨。

我首先从隋、唐、五代、宋、元古瓷讲起。因我主要收藏研究邢窑白瓷,因此,我着重讲邢窑隋、唐、五代白瓷为主,其它窑口瓷器次之;其它釉色瓷又次之。鉴定瓷器从五大要点开始,既首先看造型,二看胎质,三看釉色,四看款识,五看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如果把五方面联系起来,对瓷器的年代、窑口(产地)的判断,其把握性就大。

一 造型、胎质和釉色

造型、胎质和釉色三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抓住这几方面,其鉴定工作就达到80%以上。

要说白瓷,首先要说我们邢窑。邢窑创于隋,盛于唐。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窑址在内邱县西邱村和中丰洞村,唐属邢州,故名。那么我们就从隋唐瓷器讲起:

(1)隋、唐瓷器造型、胎质和釉色

隋黄釉两系罐,高 厘米,唇口、短径、圆腹,下部回收,饼形足。肩部有两个条形系,均高于口部,为隋代瓷器造型的典型特征。胎质较粗,且含有杂质,发砖灰色,施白色化妆土。釉施至腹部,下部底露胎,釉色光亮莹润。为出土品,旧器特征极为明显。隋代白釉龙柄双联瓶,是我们邢窑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瓷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薄而微微发黄。高16.6厘米。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制,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以邢窑为代表盛行白瓷,白瓷器物造型端庄、秀美、丰满,饼形底。底部无釉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征,青、黄、白釉都是如此。到晚唐以后器物多为圈足。邢窑白釉碗,玉壁底,唇沿,选用优质瓷土烧制,胎白、质坚、细腻;釉色银白如雪,釉质莹润,纯净无暇;其器贵整细致,不亚于现代瓷器之标准。直径16厘米。除玉壁底碗外,还有白釉盏托,五出口。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该器物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物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凡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把它们断定为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和宋代的器物。何为出口碗?出口碗或叫葵口碗。是指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2)宋、元瓷器造型、胎质和釉色

晚唐、五代以后邢窑逐渐衰退,最后被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所取代。定窑在我省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在唐后期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其生产过程经历晚唐、五代、北宋的发展,定窑逐步成为北方最著名的瓷窑。 定窑器形以碗、盘、枕炉为主;釉以白釉印花、刻花、划花为主,兼烧黑、绿、紫等釉色;胎体多为白色微黄。关于定窑我将另写一章(邢窑和定窑的区别),在此不再赘述。

磁州窑位于我省磁县关台镇、彭城镇一带。它创烧于北宋而终于元。其造型多为碗、盘、瓶、枕为主。以枕最为有名。如剔花枕,为不规则的八方形,中间菱形开光,两边花叶纹,通气孔在右侧。磁州窑剔花再罩绿釉,是磁州窑的特殊装饰,其它窑未见。然而到元代,把绿釉下改为画花。磁州窑的胎呈黄白色,大多比较粗松。釉色多为奶白色。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为中档产品,黑花上再划花纹,属于高档

产品。而剔花再填彩,则更是高档产品。如剔花填彩梅瓶,高30厘米,口直径2.7厘米,底直径 6 厘米。该梅瓶首先在素胎上剔花,然后再填红白彩,余部为绿彩,共三种颜色。因此又叫剔花三彩梅瓶。

二 款识、支烧方法

款识是指在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主要有纪年款、名家宽、官家宽等款识。纪年款是指在器物上直接刻画或书写的年号名称,如吴“永安三年”谷仓等,可直接了接器物的制作年代,记年墓出土物也为我们鉴定瓷器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窑“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窑、耀州窑和越窑带“官”字款。邢窑又有“盈”“翰林”等许多款识。

支烧方法对鉴定宋金时期瓷器尤为重要。如定窑首创覆烧法被江南众多的瓷窑所仿效。刮圈烧法有陕西旬邑窑、耀州窑、山西霍县窑、河曲窑等,以金代瓷器最为常见。支烧方法在南北方瓷窑广泛使用,有三叉形、圆饼形上凸起许多小钉、圆圈上凸出许多小钉或独立小支钉。数量有三、五、六、七个,多达十几个。邢窑一般为三支钉,前期支钉较大,隋末至唐初支钉逐步变小。汝窑支痕呈小米粒形,磁州窑为长条形支痕。山西介休与霍县窑器物十分近似,但从支钉数量上可以区分,介休窑为三支钉,霍县窑五支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