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原文及读音:长安月下红袖香(3) / 江湖夜雨 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7:38:49
长安月下红袖香(3) / 江湖夜雨 著 

    正文 第34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5)

  卷438_50 【燕子楼三首】白居易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我们看白居易这三首诗,纯为感慨盼盼的遭遇而写,对盼盼念旧爱而不嫁的深情是充满怜悯和感伤的,从中看不出有丝毫逼盼盼死之意。其实对于唐朝那个时代来说,盼盼为故主张守身不嫁,已经是相当难得了。唐代时,即便是正妻,对于贞节观的要求远不如后世严格,夫死后一嫁再嫁的也大有其人。比如张籍写过一首《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诗中“节妇”的行为,在唐代是非常受赞扬的,但后世的腐儒们看来看去,总觉得很别扭。明末的唐汝询就说:“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意思说,这个女人既然要了野男人的珍珠,也是动了心的,因为自己的老公显贵(妾家高楼连苑起)才没有背叛,如果要是穷老公呢?还珠时,还哭了一场,这种女人的贞节,不是岌岌可危吗?另一腐儒(瞿佑)索性将诗改为:“妾身未嫁父母怜,妾身既嫁家室全。十载之前父为主,十载之后夫为天。平生未省窥门户,明珠何由到妾边。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续还珠吟》)其同乡杨复初读了他这诗,还吹捧说:“心正词工,使张籍见之,亦当心服。”胡说八道,张籍见了他们这些迂腐之儒,肯定笑倒。到了明代,意思就是,有男人示爱赠珠,就当如受了侮辱一般,“感君缠绵意”?那不成了小淫妇?就算身体没有出轨,思想出轨也不成,要“恨君意”才是。更有人主张应“怒形于色,掷珠痛骂”,当场把野男人送的礼物扔出去。

  所以,也许是后人觉得盼盼在燕子楼上苦守,还不算节烈得彻底,于是就编出白居易写诗讽刺,盼盼终于“从容自尽”这样的故事。那白居易讽刺盼盼的诗是哪一首呢?上面三首《燕子楼》中看不到有明显的讽刺之意,于是后人就找了这样一首诗来充数:

  卷436_55 【感故张仆射诸妓】白居易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其实本诗根本不是写给盼盼的,张仆射也不是张,而是其父张建封。味诗中之意,也主要是感叹世事无常,意思是说,不惜重金买来诸多如花歌妓,但一旦身死,纵有美女如云,又怎么能将之带到地下?纵观整个唐代,并没有让姬妾殉葬的习惯,家妓更是被视作如金银珠宝、名马豪宅一样的物品。在这个人们连正妻是否守节也不在意的时代,怎么可能会苛求经常被随意送人的家妓殉节呢?

  也可能有人说,翻开《全唐诗》,盼盼还有这样一首诗呢:

  卷802_2 【和白公诗】关盼盼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这不是铁证如山,明摆着是盼盼作诗来回答白居易嘛?所以白居易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于是网上铺天盖地,到处可见“白居易逼死关盼盼”之类的标题,很多人怒斥:“向来都很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这些人倒也知道白居易是一向悲天悯人的,其实如果深入了解白居易,你会知道他不但同情卖炭翁之类的穷人,也很同情女人,他有诗道:“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从他对待樊素、小蛮的态度看,也是相当宽容厚道的。有人似乎觉得这有些矛盾,就又“发挥”成“关盼盼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并评说道:“知错能改,自然是好的,但在关盼盼一事上,白居易确实多管闲事,逼人太甚。”

 

    正文 第35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6)

  其实细查资料,我们会发现,盼盼这首和诗是伪作,应该是编故事的人写的,绝非出自盼盼之手。此诗写得水平很差,什么“不会人深意”,不大像诗且不多理论,我们前面说过,《感故张仆射诸妓》一诗不是说关盼盼的“老公”张的,而是说的她“老公爹”张建封。她按着这首诗和将起来,是何道理?这是一大破绽。大家不要迷信古人,古人当年没有GOOGLE,资料没有咱们全。另外,这诗中称白居易为“舍人”,虽然白居易后来常被呼为“白舍人”,但当时的白居易还没有当过“中书舍人”。另外宋元时,“舍人”一词也用来称呼权贵子弟,但也与白居易这时候的身份不合。再有,如果白居易真的是因为逼死盼盼后心中内疚,从而改变了对樊素等的态度,那他肯定会在盼盼殉情后,再写诗感叹的。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几乎每事必题,而且诗保存得非常全,不会有佚失现象,但并未发现这一诗作。综上所述可以断言,盼盼殉节的故事,为后世人添油加醋而成。

  我们知道,明代文人有种不好的习气,就是喜欢假托古人作伪,古籍、书画、古董等等,都造出不少假货。故事也被明代文人乱编,像什么卓文君写的“数字诗”啦,金圣叹家中的“古本”水浒啦等等,都是这种产物。所以,关盼盼被“逼死”的故事,十有八九是明代人的“杰作”。当然,依明人的思维,就是让盼盼最后殉节而后快,所以借了白居易的“手”来推动,其意并非是贬白居易,而是“歌颂”关盼盼。岂知到我们今天,白居易一下子成为“罪魁祸首”,实际上却是为明代的迂腐文人“顶罪”。

  说了这半天,一方面是想替白老爷子洗刷一下平白无故惹上的恶名,再一个就是扫清了这些,我们才有心情欣赏上面那两组《燕子楼》的好诗。如果让这些说法一干扰,这些优美动人的诗,全成了杀人之刀,煞风景之事,莫此为甚。

  《燕子楼》三首诗虽非盼盼所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为盼盼的真情而感动。那个貌如牡丹,心如美玉的女子,为了一生所爱的人,枯守在燕子楼中,一住十年。一个人生命中有几个十年?一个女子绽放的年华能经得住十年的光阴吗?对于当时的盼盼来说,只要她愿意,不是没有出路,以她出众的美貌,完全可以再寻找新的主人,新的男人。可是,她怎么也忘不了那个男子——张,她年复一年地守在他们曾经共同拥有过良辰美景的这座燕子楼中,回忆从前的欢笑。虽然明月清霜,倍感凄凉,遥望北邙,愁烟漫漫,十年了,她的张郎墓草已拱,然而她依然期盼,他能够回来。

  五  步飞烟

  步飞烟,有的本子上也写做步非烟。当前很有名气、要挑战金庸的新武侠作者步非烟MM的名字就来于此处。不过我觉得似乎步飞烟这个名字更显得诗意一些。

  《全唐诗》里所收录的步飞烟三首诗,全部见于皇甫枚写的《飞烟传》中,但皇甫枚是从步飞烟的情人赵象口中得知此事的,赵象感于旧情,也可能真的保存有步飞烟和他酬和的诗句,所以这些诗或许真正出于步飞烟之手。

  卷800_12 【寄诗答赵象】步飞烟

  绿惨双蛾不自持,只缘幽恨在新诗。郎心应似琴心怨,脉脉春情更泥谁。

  这是步飞烟写给赵象的第一首诗。事情是这样的,步飞烟是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的家姬。金庸说“步飞烟”是歌妓的名字,虽也不能说全错,但步飞烟最多是家姬的身份,并非每日里迎新送旧、艳帜高张的寻常妓女。飞烟长得纤弱秀丽,据说穿一件绮罗轻衣对她来说似乎都显得有些厚重。有些文章,见武公业是功曹参军,再加上名字也有类似“武功”的字样,就想当然地说他是一名五大三粗,不通半点文墨的武将。其实未必。功曹参军其实是幕僚身份,主管人事任免、升降、记功记过等文书工作,绝不可能不识字。唐代许多著名文人,都做过这种职位,像老杜(杜甫)就做过华州司功曹参军,萧颖士(是开元进士,和写过《吊古战场文》一文的李华是好友)也做过扬州功曹参军。

 

    正文 第36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7)

  从《飞烟传》中所说的“鄙武生粗悍”来看,武公业可能确实长得不怎样,脾气也暴躁,但我们不能以为他就是胸无点墨的文盲。然而,就算武公业并非文盲,也不能代表他和步飞烟就情意相投。步飞烟心中始终渴望有个风流倜傥的公子陪伴在身边。恰好她的邻院住着一个名叫赵象的书生,从墙缝里看到了步飞烟婀娜的身姿,不禁顿时失魂落魄。于是他用上好的薛涛笺写了首诗,托人送给飞烟。诗曰:一睹倾城貌,尘心只自猜。不随萧史去,拟学阿兰来。此诗中的“阿兰”是指东汉仙女杜兰香,相传是仙女,却降于人间,嫁凡人为妻。赵象意思是说,他对飞烟一见倾心,希望“仙女一样高贵”的飞烟能够眷顾一下他。结果飞烟看诗后,也春心萌动,说:“我亦曾窥见赵郎,大好才貌,此生薄福,不得当之。”看来唐代女子,也觉得嫁个有才有貌的男子是一种幸福。于是飞烟写了上面那首诗答复赵象。飞烟说,只因你送来的新诗,让我双眉长敛,更增愁苦,你的心意可以像司马相如用琴声挑动文君一样,但是我的心事又能向谁诉说呢?

  赵象接过这首诗一看,喜出望外,味诗中之意,知道此事有戏,于是赶快又用剡溪玉叶纸写了一首诗,诗曰:“珍重佳人赠好音,彩笺方翰两情深。薄于蝉翼难供恨,密似蝇头未写心。疑见落花迷碧洞,只思轻雨洒幽襟。百国消息千回梦,裁作长谣寄绿琴。”其实赵象的诗,写的并不怎么好。怪不得步飞烟后来和他开玩笑说:“赖值儿家有小小篇咏,不然,君作几许大才面目?”——幸亏我也能写点小诗,不然你不知道要摆多大的架子装做有才学的样子呢。大家看赵象这首诗,水平不过尔尔,远非一流,什么“薄于蝉翼难供恨,密似蝇头未写心”,粗看倒也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但细品其意——如蝉翼般的薄纸难以承载心中恨意,密如蝇头般的字也写不尽我的心意,我们说纸短情长,倒还符合逻辑,但薄纸无法载恨一说,实在比较牵强,薄纸无法载恨,难道换牛皮纸就能载恨了吗?分明就是为了和下一联对仗凑句罢了。

  赵象将此信送去以后,一连过了十多天,飞烟也没有回复他。当然,飞烟并不是嫌他诗写得不好,而是飞烟病了。飞烟的病刚好,就挣扎着起来,在碧苔笺上给赵象回了一首诗,并附上一个蝉锦香囊:

  卷800_13 【寄赠蝉锦香囊】步飞烟

  无力严妆倚绣栊,暗题蝉锦思难穷。近来赢得伤春病,柳弱花欹怯晓风。

  《红楼梦》中曾这样写林妹妹:“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从“柳弱花欹怯晓风”这句诗看,步飞烟也像林妹妹一样,是个多愁多病的身。赵象收到香囊,乐得将香囊放入怀中,昼夜舍不得解。他生怕步飞烟愁坏了身子,又写了一首诗回赠:“应见伤春为九春,想封蝉锦绿蛾颦。叩头为报烟卿道,第一风流最损人。”看赵象的诗确实还不如飞烟写得好,像什么“叩头为报烟卿道”,非常别扭,虽然也能看出赵象连头也不吝于大磕特磕的“诚恳”,但诗意粗鄙不文。“第一风流最损人”一句也半通不通。

  不过对于步飞烟来说,有个俊秀书生再三写诗给她,就足以让她芳心可可,难以自已。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终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赵象幽会。她给赵象写了封长信,信中说“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九殒无恨”,意思说只要上天可怜,能让她和赵象能够见上一面,那死上多少次也心甘情愿。在信的最后,飞烟又附了一首诗:

  卷800_14 【寄怀】步飞烟

  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

  意思是说,画檐下的燕子都是同宿,兰浦的鸳鸯也没有独飞的。我恨桃源里的那些仙女们,为什么要把如意郎送走呢?诗中分明就是想和赵象共度良宵之意。步飞烟的老公武公业经常要在公署值班,所以步飞烟就趁他不在时,约了赵象前来幽会。赵象此人,乃是懦弱书生,也非常脓包,半夜里爬墙头还得搬个梯子,步飞烟还特地在墙内叠放了床来接他。赵象和步飞烟来到罗帐之中,极尽缠绵欢乐,这里不用多说。次日天不明,赵象就匆匆离去。第二天,赵象又托人送来一首诗说:“十洞三清虽路阻,有心还得傍瑶台。瑞香风引思深夜,知是蕊宫仙驭来。”步飞烟也写诗回复他:

 

    正文 第37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8)

  卷800_15 【答赵象】步飞烟

  相思只恨难相见,相见还愁却别君。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行云。

  确实啊,有情人难得相见,相见后却又要匆匆而别,此句和“相见时难别亦难”大有相通之处。步飞烟所说的“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行云”,恐怕有想和赵象一起逃走到远方的意思。然而,赵象此人纯粹一脓包书生,并非果断有为之男儿,飞烟的这个希望算是落空了。

  就这样,每当武公业去值班的时候,赵象就来欢会,如此有一年多。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飞烟的一个婢女悄悄告了密。武公业留了心,这天夜里假意去值班,却悄悄溜了回来,正好看见赵象骑在墙头上,武公业可不比武大,大吼一声就扑了过去,一把抓住赵象的衣袖。赵象惊骇下一挣扎,将袍袖撕坏了,武公业手中只抓住半边衣袖。说来这古人的衣袖不够结实,倒也很有好处,想当年荆轲刺秦王时也是因秦王衣袖被撕坏而脱险,假如秦王和赵象穿的都是皮夹克……话扯远了,还说武公业,他拿着赵象的半边衣袖,来到房中,质问步飞烟。步飞烟虽然柔弱,性格却十分倔强,她知道事情已败露,虽然吓得浑身发抖,脸色惨白,但始终不肯讲出赵象的名字。武公业见她如此回护“奸夫”,不禁大怒,将她绑在柱子上,用皮鞭狠打。娇弱的飞烟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依然誓死不屈,并说:“生得相亲(和赵象),死亦何恨!”武公业听了,暴跳如雷,更加下死手痛打飞烟。武公业这厮打得累了,就去睡觉,等睡足了起来还想再打时,发现飞烟早已气绝身亡。武公业声称飞烟得暴病而死,将她草草葬在北邙山,也无人过问。

  那个脓包书生赵象,则吓得一溜烟逃了,并改名赵远,流窜到江浙一带,终生不敢再回中原。赵象此人也够薄情寡义的,诗中又叩头又做揖的大献殷勤,一旦事到临头,立刻溜之大吉,真是“负心多是读书人”。有意思的是,在《飞烟传》的最后,作者又写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有姓崔姓李的两个书生,和武公业是朋友,得知此事后,二人都写有诗篇。崔生的诗最后两句是:“恰似传花人饮散,空抛床下最繁枝。”结果梦见步飞烟说,我的容貌不及桃李,但受到的摧折却尚有过之,看了你夸我的佳作,很是惭愧。而另一个李姓书生却写:“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坠楼人。”以绿珠忠于主人来讽刺步飞烟出轨,结果他夜里也梦到了飞烟,梦里飞烟指着他怒斥说:“有道是‘士有百行’,你全能做到吗?你用刻薄的言语诋毁我,我要让你到九泉之下来对证。”李生惊惧不已,没有几天,李生居然真死了。这事或许出于虚构,但也反映出了作者皇甫枚的立场,那就是飞烟才真的值得同情,那些奉旧时礼教为圭臬来贬损步飞烟的家伙都是可恶的。民国时何海鸣《求幸福斋随笔》中也说:“至武公业鞭步飞烟,大煞风景,诚村夫所为,人皆弗取。李生何人,乃推波助澜,代公业责备冤鬼,死固其罪,似尚须打入拔舌地狱,始快人意。”

  步飞烟人虽娇弱,但志气高洁,她不甘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迁就着苟活下去,为了心中的梦,她宁愿付出鲜血和生命。遗憾的是,早早逃之夭夭的赵象,会不会始终记得她这段情呢?

  家妓由于在旧时被视同物品,所以就有豪强之辈倚势强抢别人家特别美貌出众的家妓。当然,旧时所谓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并非指家妓而言,家妓被抢,根本不算是什么大的事情。据说刘禹锡有一个美丽出众的家妓,宰相李逢吉听说后,就找借口把刘禹锡的爱妓骗进他的府第,扣住不放,刘禹锡也无可奈何。另外,晚唐诗人韦庄也有类似遭遇。蜀主王建将他的爱姬夺去,韦庄悲痛不已,写了首词道:“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后来这首词传到他的爱姬耳中,她因此悲伤不食而死。

  家妓虽然被视为物品一般,但是她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所以在强横的抢夺中,她们也是相当的痛苦。

 

    正文 第38节:名妓卷 秋月春风等闲度

  秋月春风等闲度   名妓卷

  二   颜令宾

  这一年,长安满城的桃花又开遍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的愁病煎心,颜令宾终于支持不住了。她是平康里的名妓,举止风流蕴籍,最喜欢诗文,每每见到来平安狎游的举子文士,都是青睐有加,热情相待。举子们赠给她满箱的歌诗,她都一一珍藏。如今落花缤纷,春光难留,她也要走了,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颜令宾强撑病体,让侍儿扶到阶前坐下,花已落,人将亡。她索来笔墨,写下这样一首诗,让小童送给那些常来此地的举子书生们:

  卷802_18 【临终召客】颜令宾

  气馀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尊酒,相邀无后期。

  颜令宾摆下酒果,勉力支撑着请前来的书生饮乐。酒席宴罢,颜令宾泪流满面,对这些男人说:“我不久于人世矣,请给我写几首挽诗吧。”这些书生们也感慨不已,于是纷纷奋笔,写下不少诗篇。颜令宾含笑一一珍藏。鸨母一开始以为她是向旧情人们要钱发送后事呢,结果见她居然要的是几首一钱不值的“臭诗”,不由怫然大忿,怒骂了颜令宾一顿。没过几天,颜令宾就默默地死去了。鸨母翻箱倒柜,看看颜令宾有没有私自收藏着什么金银财宝,岂知打开箱子,全是书生们写给她的诗文。鸨母盛怒之下,连箱子带书稿扔到了大街上。

  幸好有个叫刘驼驼的人,是个“凶肆乐人”,就是专门在丧事上唱歌的。他在街上捡到部分残稿,于是在颜令宾出殡之时,刘驼驼让抬棺材的人在灵柩前一一唱遍,也算是满足了颜令宾生前的心愿。后来有些书生们对此事大感兴趣,就找来刘驼驼,让他再唱唱这些挽诗。刘驼驼忘了好多,只记得以下四首:

  一

  昨日寻仙子,车忽在门。人生须到此,天道竟难论。

  客至皆连袂,谁来为鼓盆,不堪襟袖上,犹印旧眉痕。

  二

  残春扶病饮,此夕最堪伤。梦幻一朝毕,风花几日狂。

  孤鸾徒照镜,独燕懒归梁。厚意那能展,含酸奠一觞。

  三

  浪意何堪念,多情亦可悲。骏奔皆露胆,麇至尽齐眉。

  花坠有开日,月沉无出期。宁言掩丘后,宿草便离离。

  四

  奄忽那如此,夭桃色正春。捧心还动我,掩面复何人。

  岱岳谁为道,逝川宁问津。临丧应有主,宋玉在西邻。

  这些诗有些写得还过得去,比如像“客至皆连袂,谁来为鼓盆”一句,大有讽刺之意:如花似玉的颜令宾当时有那么多的客人争先恐后地踏上门来,但当她樱唇红褪,杏脸香枯,芳魂已散时,又有谁能像丈夫对待妻子一样来为她送丧呢?其他如“花坠有开日,月沉无出期”等句,在文采上也有可观之处,然而,文人们只会空谈虚吟,却不会真正地帮一下颜令宾,让她逃出火坑。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对“八卦奇闻”感兴趣的穷酸措大们拉住刘驼驼,断定他就是颜令宾的情人之一,和他开玩笑说,“宋玉在西邻”那句中,宋玉是说你小子吧?刘驼驼哂笑道,“大有宋玉在”——宋玉多得是呢!意思说颜令宾情人多多。我们看,这些人对颜令宾的遭遇并不十分同情,反而加以嘲笑,颜令宾身在妓馆,当然有很多和他来往的男人,这也不能说是颜令宾的过错。如果她是一个公主或贵族小姐,嘲笑一下她情人多多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嘲笑颜令宾这样一个早逝的风尘女子,未免让人觉得这些人是何等凉薄!

  可笑的是,有些人写文章时,却胡乱发挥,将刘驼驼升级为第一男主角,并猛灌一段琼瑶剧式的煽情:“刘驼驼听到了颜令宾的死讯,无异于五雷轰顶,几乎发疯。因为两人无名无分,他不能去探视病中的颜令宾,也不能去与她诀别,如今她魂归天外,因为鸨母的阻拦,他也不能到她的灵前吊唁,他的悲痛简直无法倾泻,闷在心中,令他伤心欲绝……”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从颜令宾故事的出处唐代孙(就是上文那个)所写的《北里志》中看,刘驼驼身份低微,名为驼驼,很可能就是个驼背的人,颜令宾素喜书生之辈,哪能看得上他?再说既然他口中曾说出“大有宋玉在”这样的话,他也不是钟情于颜令宾之人。

   身为妓女,她们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妓馆,过上平凡夫妻的生活。虽然妓馆中有肉山酒海、金珠绸缎,但是强颜欢笑、屈膝娱人的日子也是充满泪水的,江淮名妓徐月英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卷802_40 【叙怀】徐月英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是啊,青楼女子没有真正的夫君,也没有自己的子女,“三从”无从谈起,还受人蔑视。虽然表面上夜夜笙歌,但她们无时无刻不羡慕寻常女子粗茶淡饭、荆钗布裙的生活。徐月英还有诗:“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句后来被宋代的妓女聂胜琼填进了词中,成为最点睛的一句。确实,青楼女子的泪是一直在滴的,从唐朝到宋代,从来没有停止过。

 

    正文 第39节:商妇卷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1)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商妇卷

  这里所说的“商妇”,是指商人妇。前面说过,在唐代,商人的地位相当低,经常为士人所歧视。当时的官员并不像今天这样四处招商引资,将那些大老板们奉为上宾,而是非常看不起,甚至厌恶。元稹《估客乐》的诗中就斥责商人“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得无不营”,意思是说商人毫无道德标准,唯利是图。刘禹锡也说:“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虽然个别富商也比较有钱,但是他们却很难混入社会的贵族阶层。个别情况下,如中宗皇帝当政时,韦后、安乐公主等收了钱就给官做,但颇受人非议,时称“斜封官”,也很快就被朝廷废止。

  所以当时商人虽然有钱,但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社会地位不高。加之不少商人也确实是唯利是图,见风使舵之辈,甚至坑蒙拐骗,无所不为。故旧时常说:“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而且商人行踪不定,古时路途艰险,也经常出事故,所以唐代的女孩很少有喜欢嫁给商人的。当时社会上的人对于商人乃至商人妇,都报以一种歧视的眼光。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卷427_18 【盐商妇-恶幸人也】白居易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溜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来何处,亦须惭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白居易诗中对这个嫁给盐商的女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说她本是扬州穷人家的女儿,嫁了盐商后吃得肥胖,连原来的银钏也戴不住了,她穷人乍富,作威作福,随意叱骂奴婢,白居易认定盐商和盐商妇的所得,都是非法收入,他呼吁官府要像汉代桑弘羊那样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行为,打击富商大贾势力。这是当时人们对商人态度的代表。

  不过,相当多的商人和商人妇,也并非都像白居易说得那样可恶,其中很多商人妇更是值得可怜。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可能对商人家的生活比较熟悉,他写的《长干行》,讲的就是身为商人妇的苦恼:

  卷163_25 【长干行二首】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正文 第40节:商妇卷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2)

  身为商人之妇,最不堪忍耐的就是离别。李益曾有诗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非常简练透彻地表达了商人妇的情怀。这商人一走就没个准儿,止不定哪天才回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回来。寻常人有家有田,一般不会随处就安家,而商人却不然,他们往往干脆住在异地,家中的老婆却不管不问了,这等事丝毫不稀奇。

  江南名伶刘采春,常在民间走动,接触客商及家眷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她所唱的这六首曲子,反映商妇的心情,别具滋味:

  卷802_4 【曲六首】刘采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元稹曾写诗夸刘采春道:“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所谓《望夫歌》就是指的这六首曲子。总体说来,这六首都相当不错,而最妙的当属第一首、第四首。第一首写商人妇独立江边,盼自己的丈夫回来,心事百无聊赖之际,不免恨水恨船,可谓常中见奇,别有风味。第四首则写夫君远去,音信相隔,只道是在桐庐做生意,然而突然收到一封家书,丈夫居然又跑到离家乡更远的广州去了。陆机有一首诗《为周夫人寄车骑》:“昔者得君书,闻君在高平。今者得君书,闻君在京城。”和刘采春这首颇为类似。陆机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坛大腕,这首诗却不及刘采春的。两者相比,陆机写得比较粗直平淡,而刘采春更加婉转生动。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刘采春充分了解商人妇的生活,能够道出她们的心声。

  我们再来看一首真正出于商人妇之口的诗。郭绍兰是长安的一名女子,她的丈夫任宗到湖南去经商,数年不归。郭绍兰思念不已,但也不知道任宗身在何处,失望之中,写了一首诗系在燕子的足上。也许是她的真心感动了上苍,这只燕子忽然就落在正在荆州的任宗的肩上,他惊奇地打开信一看,原来是这么一首诗:

  卷799_7 【寄夫】郭绍兰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明钟惺《名媛诗归》中曾说:“本不成诗,以其事之可传耳。”意思是说郭绍兰这首诗并不怎么样,只是因为事情比较奇特而流传罢了。看郭绍兰的这首诗,确实平白如话,然而这并不代表这首诗就没有价值,我觉得这首诗和故事的流传,正是因为它能够代表了商人妇的心声。郭绍兰是比较幸运的,任宗看了这首诗后,“感泣”而归。他们终于夫妻团圆。

  可是,有些商人妇就没有这样的好运,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盼回了自己的老公,却发现他身边又有了新人,而自己却被抛弃了。像李端的《代弃妇答贾客》一诗就描述了这样的情形:“玉垒城边争走马,铜市里共乘舟。鸣环动恩无尽, 掩袖低巾泪不流。畴昔将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对君羞。忍怀贱妾平生曲,独上襄阳旧酒楼。”

  当然,话说回来,商人们也不容易。自古钱能招盗,商海风险多多,尤其在古时社会不安定的情况下,商人到处奔波,也非常凶险。刘驾有一首《贾客词》写道: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时,对镜弄花枝。

  诗中写这个商人天不亮就起早赶路,不想遇到强盗劫道,又遇到猛兽相追,结果金银财宝被强盗抢走,尸身也全喂了野兽,而此时他远在扬州的大宅里,对此毫无所知的商人妇(其妻)此时还正怡然自得地在对镜梳妆呢。可见,商人也不是那么好干的。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长相思》词牌,名下有题为“作客”的三首词,其中两首也道出商人在外的辛酸:

 

    正文 第41节:贫女卷 蓬门未识绮罗香(1)

  作客在江西。寂寞自家知。尘土满面上。终日被人欺。

  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点双垂。遥望家乡长短。此是贫不归。

  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厘。还往观消息。看看似别离。

  村人曳在道傍西。耶娘父母不知。身上缀牌书字。此是死不归。

  是啊,商人在外面经商,虽然古时没有交通事故,但却有强盗猛兽的威胁。此外,生意场上也是风波多多,赔钱乃至血本无归的事情是常有的,这些商人有的穷困不堪,没有路费,回不了家,有的甚至客死异乡,被当作无主野尸处理掉了。

  当然,所谓风险越大,收益也越大,不少商人还是发了财的,前面所说的曲子里,除了“贫不归”“死不归”外,也有“富不归”一说:

  作客在江西。富贵世间稀。终日红楼上。□□舞著词(原本缺二字)。

  频频满酌醉如泥。轻轻更换金卮。尽日贪欢逐乐。此是富不归。

  商人在外面,发了财就大吃大喝,去青楼妓馆偎红倚翠,从而乐不思蜀。而如果失败了,就又潦倒不堪,难以回乡。所以似乎身为商人妇,注定就要寂寞孤独。但也不尽然,我们现在有首歌叫做《闷》,歌中唱道:“谁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无止境的等。是不是不管爱上什么人,也要天长地久求一个安稳?”在唐代,也有一部分女子这样想,于是她们选择了出轨。

  柳祥《潇湘录》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维扬有个叫万贞的人,是个巨商,他的妻子孟氏十分美貌,又能歌善舞,并会吟诗作文。这天孟氏在自家花园中独游,看到春光明媚,自己却孤身一人,于是吟诗道:

  卷800_22 【独游家园】孟氏

  可惜春时节,依前独自游。无端两行泪,长只对花流。

  这时忽然有一个美少年从墙外跳了进来,和孟氏诗文互答,孟氏于是春心萌动,就将这个少年偷偷带回自己的房里。两人同居有一年之久,直到万贞回来,该少年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孟氏的行为,虽然在旧时看来十分不端,但是也有情可原,商人在外边可以随意寻花问柳,难道商人妇就只能当金丝鸟笼中寂寞的鸟儿吗?这也是不公平的。说来商人妇和后妃宫女什么的真有点相似之处,都是物质生活相对宽裕,但却情爱难求。

  蓬门未识绮罗香   贫女卷

  唐朝虽然盛极一时,但毕竟是高低贵贱分明的社会。唐代的“士族门阀”虽远不如两晋时更典型,但我们也能从唐朝历史中明显地感觉到“士族”阶层的存在。出身寒族的李义府,欲为儿子在当时的七大名门望族大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义府气得不行,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虽然李义府其人名声不好,是个奸臣,但我们也可以从这桩故事中看出那些所谓高门大姓的傲气。

  翻看唐朝历史上大官的花名册,我们会发现,什么姓崔的、姓卢的、姓郑的、姓裴的、姓杨的数量极多,这些人都是出身贵族。正像顾炎武所说过的那样:“高门巨族,以泰山压卵之势,凌忽寒士,稍铄其锋者,驱迫有司,排抑多端。”寻常寒士想跻身于贵族阶层,是相当不容易的。

  对于男人来说,还有科举这条通天之路可走,只要你寒窗苦读下死工夫,一朝金榜有名,那就可以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并有可能风风光光地娶到贵族家的“五姓女”,从此成为社会上流人物,再也不是那个满身牛粪味的穷小子了。然而对于女子,却没有这样的门路好走。贫家女被贵族之家娶为正妻者,极为罕见。就算是你容貌出众,品质高洁,也没有人理睬,秦韬玉这首《贫女》说得很深刻:

  卷670_5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偏夸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然,身为穷书生的秦韬玉,在诗里寄托了一些自己怀才不遇的种种感慨,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时的贫家女儿也是那样的悲苦,因为自己地位的低贱,任你再心灵手巧,肯吃苦耐劳,却也比不上人家既骄又娇的富家女。

 

    正文 第42节:贫女卷 蓬门未识绮罗香(2)

  邵谒年青时为县吏,被县令找碴开除,邵谒气愤欲狂,截下发髻挂于城门,就此发愤读书,但一直到了三十多岁,也没有考上,因此他对穷苦人家的生活更为清楚,这首诗说得也是非常细致生动:

  卷605_21 【寒女行】邵谒

  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

  养蚕多苦心,茧熟他人丝。织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

  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终日著罗绮,何曾识机杼。

  清夜闻歌声,听之泪如雨。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

  所以问皇天,皇天竟无语。

  确实如此,贫家的女儿生来就要织布养蚕,日夜不能好好歇息,因家里穷得叮当响,所以没有人来提亲。而人家那些富家女儿,生来就有豪门大户来礼聘,正是“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苦乐何其不均!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今天也屡见不鲜。

  其实,娶富家女的人未必就生活幸福,《围炉夜话》中曾道:“最不幸者,为势家女作翁姑,最难处者,为富家儿作师友。”也就是说有财有势家的女儿,大多骄横,十分乱缠,又说不得骂不得,公婆(翁姑)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同样道理,给富家儿当师傅,也是件棘手的事情。白居易有一首诗曾劝诫过世人:

  卷425_2 【秦中吟十首·议婚(一作贫家女)】白居易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白居易的诗据说连老太太都能懂,这首诗确实也明白如话。诗中也就是说富家女有很多人攀亲,但是贫家女却无人问津。然而,富家女虽然早早地被人迎娶,但她一贯骄横,轻贱自己的老公乃至公婆等夫家人,而贫家女却会老老实实,恪守妇道,孝敬公婆。白居易最后说:“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听说你想找GF,那你会找什么样的对象呢?其实白居易这首诗,也只是看到了表象,富家女虽然霸道,但娶了富家女,攀上了朱第高门,以后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不知要少奋斗多少年。就像现在的男生,谁不愿意和家里有权有钱的女生结婚,富家女脾气大点,又算得什么,就算天天为她洗脚捶背也心甘情愿啊。所以白居易也是白呼吁,照样是富家女抢手,贫家女“滞销”。

  所以,在旧时大量男人在四处征战中死亡的情况下,有的贫家女甚至一生都嫁不出去,杜甫有诗写这种情况:

  卷221_15 【负薪行】杜甫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从老杜诗中看,这些女子之所以“嫁不售”,除了战乱外,主要还是因为一个“穷”字。所以她们只能一辈子辛辛苦苦打柴换钱,孤孤单单地过苦日子。

  贫家女子,就算嫁到夫家,也经常受气,还有可能被男人随意休弃。许敬宗当时支持唐高宗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则天,就在朝堂大讲“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麦,尚欲易妇”,可见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所以张潮有诗道:“婿贫如珠玉,婿富如尘埃,贫时不忘旧,富日多宠新”。这个女子说,夫婿穷时才会将我如珠玉一样珍视,而一旦富了就会弃我如尘土。如果可能的话,众多女人宁可受穷,也不愿意让丈夫富贵后变心。然而,相当多的女人被无情抛弃的命运无法扭转。李白有一首诗名为《寒女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种丑恶现象:

 

    正文 第43节:贫女卷 蓬门未识绮罗香(3)

  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一拜五官郎,便索邯郸女。

  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妾读蘼芜书,悲歌泪如雨。

  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

  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

  从诗中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布衣”(贫贱)之时,尚能和妻子共甘苦,一旦当上了官,就抛弃了结发之妻,另觅新欢。这人看着自己的结发妻子处处讨厌,妻子怎么做也能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而这个女子也挺有志气的,她忿忿地说:“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主动离开了这个男人——“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确实是位很有性格的盛唐女子。

  旧时女子如一时没有生育子女,那就更加给夫家以口实,因为没有生儿子,在旧时就属于“七出”之例,夫家有权休掉妻子。上面李白诗中“妾读蘼芜书”一句,或许只是借用古乐府《上山采蘼芜》一诗中的“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典故,但也许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旧时相传蘼芜是一种香草,女子服食可以多生儿子,诗中的“寒女”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儿女而被休弃的。

  《全唐诗》中有一首诗,是一名叫慎氏的女子所作,她就因为无子被其夫严灌夫休走。临行时,慎氏泪下如雨,写了这样一首诗:

  卷799_37 【与夫诀】慎氏

  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改一饷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是啊,“不堪重上望夫山”,那些远别的妻子们还可以登上望夫山来思念自己的丈夫,虽然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不知能不能回来,但心中毕竟存着一丝希望,一种温暖。而慎氏作为被休出门的女人,连这个资格也没有,又情何以堪!好在,据说慎氏的老公良心未泯,看了她的诗后被感动了,于是十分惭悔,将她留了下来。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此幸运,张籍《离妇》一诗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悲惨的女子:

  卷383_14 【离妇】张籍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

  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

  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

  辛勤积黄金,济君寒与饥。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

  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

  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

  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苦命的女子,因为一直没有生育儿子,结果被夫家休弃。诗中写,这个女子一开始嫁过来时,其夫还非常穷(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该女子昼夜劳作,没有享过什么福。现在夫家阔了,买了大宅院,有了丫环仆人,而这个女人等来的却是被休弃。从“将为富家妇”一句看,究其原因,无子只是借口,实际上还是她的夫家嫌她穷,嫌她门第低微罢了。假如她是富家小姐,豪门高第,就算生不出儿子,还可以纳妾嘛,甚至就算是既不生儿子又不让纳妾,那些臭男人们也不敢得罪自己的老婆。

  此外,身为贫家女,所嫁的夫君往往就是穷人。在唐代,这些人要服兵役、劳役,男人一走,女子身上负担非常重。正像葛鸦儿所写的诗中说的那样:

  卷801_30 【怀良人】葛鸦儿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

  从诗中看,葛鸦儿应该是一位标准的贫女,她头乱蓬乱,只能带树棍做成的发钗,身上的衣裙还是当年出嫁时的旧衣服,看来自成婚后就没有做过新衣服。但是这些倒也罢了,葛鸦儿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她的丈夫能陪在她的身边,和她一起种胡麻。民间传说,胡麻(即芝麻)这种东西,必须要夫妻俩一同来种,有道是:“长老种芝麻——未见得。”就是说芝麻这东西一个人种它不长,老和尚种它当然更不长,寡妇种也不长,必须要一男一女种才长得好。

 

    正文 第44节:贫女卷 蓬门未识绮罗香(4)

  当然这只是传说,葛鸦儿这里借题发挥,思念她的老公,我们也可想而知,连田里种什么这样的事都联想到身在远方的夫君,可见是无时不在思念,无处不在思念。情切之状,溢于纸外。故而此诗也得了很多诗家的好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二十卷中评此诗时说:“以耕凿望夫之归,比‘悔教夫婿觅封侯’,较切较正。”依我看,“较切较正”倒未必见得,不过“悔教夫婿觅封侯”乃是富家女的相思之情,这里却是贫家女的相思之苦,两者身份不同,自然情境不同。不过,富家女是逼着(或者是鼓动)自己的老公去建功立业而造成夫妻别离,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意思,而葛鸦儿的老公却是被迫服役而离开,相比之下,葛鸦儿更值得我们同情。

  贫女们一般都没有机会读书习文,所以直接出自贫女口中的诗句并不是很多,然而,也有这么一两位贫寒女子,她们兰心蕙性,所写的诗句也是卓尔不群,丝毫不弱于那些豪门名媛们,甚至比须眉男子的手笔还要俊逸风流。下面我们看一个叫程长文的女子。

  程长文的详细情况,后世人所知甚少。她的生平事迹连古人的笔记小说中也找不到一丝痕迹(也可能是江湖夜雨没有找到)。然而,从她传留下来的三首诗中,可以感受到,程长文虽家境贫寒,却气质高华、容貌娴雅。

  我对程长文的诗非常喜欢,觉得她的诗才丝毫不弱于李冶、薛涛,甚至较鱼玄机犹有胜之。我们先来看这首《春闺怨》:

  卷799_54 【春闺怨】程长文

  绮陌香飘柳如线,时光瞬息如流电。良人何处事功名,十载相思不相见。

  此诗是程长文怀念远去的夫君而写的,从诗中看,她的夫君居然一去十年,就没有再回来。也许是死了,也许是有了新人而抛弃了她。像这样的题材,本来也并不新鲜独特。然而,程长文的这首诗读来,却是相当的出色。诗中起句先用“柳如线”暗喻扯不开理还乱的相思之情,尚比较平淡柔媚,然而第二句就笔锋陡转,给人以警悚之感,形容时光过得之快用了“瞬息”“电”这样的字样,显得格外触目惊心,轻轻一转眼,十年就没有了,她的青春时光就这样在等待中度过了十年!这首诗比较少见地押了仄声韵,读起来更显得低抑悲愤,如怨如叹,堪称是一流的好诗。

  程长文还有一首诗,名《铜雀台怨》,写得也是相当气势不凡:

  卷799_53 【铜雀台怨】程长文

  君王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

  钟惺在《名媛诗归》中曾评道:“如此写事不必情伤, 便已凄然泪下。”程长文身为一女子,诗句却如此清丽飘洒,神韵飞逸,像“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之类的句子,就算是放在李太白的集中,也并不见逊色。程长文之才,别说是一般女子,就是那些高中金榜的读书人,也未必能胜过。

  可怜的是,程长文独居清寒之所,却又才华出众,有天人之姿,于是就引来一个歹人的侵犯。这厮手持钢刀,偷偷潜入程长文的闺中,想加以强暴。程长文宁死不从,被这厮砍伤多处,但在她的拼死反抗下,这个歹人没有得逞。但是这个歹人大概和官府有勾结,居然恶人先告状,将程长文关进了大牢。(真是天理何在!)

  在狱中,悲愤难抑的程长文写了这样一首长诗托狱卒转交给长官,诗是这样写的:

  卷799_52 【狱中书情上使君】程长文

  妾家本住鄱阳曲,一片贞心比孤竹。当年二八盛容仪,红笺草隶恰如飞。

  尽日闲窗刺绣坐,有时极浦采莲归。谁道居贫守都邑,幽闺寂寞无人识。

  海燕朝归衾枕寒,山花夜落阶墀湿。强暴之男何所为,手持白刃向帘帏。

  一命任从刀下死,千金岂受暗中欺。我心匪石情难转,志夺秋霜意不移。

  血溅罗衣终不恨,疮黏锦袖亦何辞。县僚曾未知情绪,即便教人絷囹圄。

   朱唇滴沥独衔冤,玉箸阑干叹非所。十月寒更堪思人,一闻击柝一伤神。

  高髻不梳云已散,蛾眉罢扫月仍新。三尺严章难可越,百年心事向谁说。

  但看洗雪出圜扉,始信白圭无玷缺。

  也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才多少了解到一些程长文的身世情况,从诗中可见,程长文是鄱阳人,当年曾光彩照人,文采飞扬,草隶俱精,而且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然而后来家境发生变化,于是独自“居贫守都邑”。从前面“良人何处事功名,十载相思不相见”来看,大概就是因为其夫君一去不返而致。

  然后程长文诉说了自己坚贞不屈,力拒强暴的过程。“我心匪石情难转”用的是《诗经·邶风·柏舟》一诗,《柏舟》中有段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为: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被人轻易转动;我的心不是草席,不可被人随意卷起;我的仪容庄重, 举动高雅,不可以调戏。《诗经》中的典故,在我们今天或许有些人不知道,但在人人读《诗经》的古代,是很熟悉的诗句。程长文用此来表明自己凛然不可侵犯的高洁之志,向官长申明自己的冤屈。

  可想而知,当这个官儿读到程长文的这首诗时,一定会惊诧于她的才情,正如钟惺《名媛诗归》十二卷中评的那样:“引情叙事,不亢不激。每从愤烈处作排遣语,而慷慨自明,仍不伤温厚之气。如此事,如此诗,学问与性情兼至,尤不当以舍生取义目之矣。”是啊,如此事,如此诗,如此人,是如此让人感叹不已!

  程长文的这首诗是不是打动了官长,将她昭雪出狱,史书和任何资料中都无记载。江湖夜雨狂搜百度、GOOGLE也无结果,于是一颗心始终悬在半空。按说任何一个尚有一丝良心的官,看到程长文的诗,都会为之感动,替她洗雪冤情的。然而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假如遇到个收了歹人贿赂的赃官,程长文的诗写得再好,也不如歹人手中白花花的银子更管用。那程长文可就要含冤莫明,甚至会惨死狱中了。

  程长文无端引来一场牢狱之灾,可见贫家女子确实活得太不容易了。贫寒之人,到了官府,很少能有打赢官司的,像唐代诗僧王梵志就说:“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挨打受辱,就只有“伏弱”,也说什么都不去县里告状,就是因为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整个唐代应该有很多程长文这样的女子,她们品质高洁,坚贞不屈,比那些骄奢淫逸的公主、贵妇们来要强得多,只可惜,她们的命运却是那样的不堪,难道清贫就是她们的罪过吗?

 

    正文 第45节:热酷书评精选(1)

  热酷书评:

  1.千年的真情

  评《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中的女子背影》

  文/东方小四

  在大地上,人们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如是说。

  而一部书恰如一首诗,若不能令人有些微感动,总难说是上品。即便是偏于严肃深沉的学术著作,只要是"好"的,也会因作者的立场、功力、态度、文字等等,引来凤栖梧,获得真心的赞誉。

  江湖夜雨,未令人失望。他的新书《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中的女子背影》,让上自皇宫深苑里的嫔妃、宫女,下至才情超卓的名妓或烟花柳巷的娼尤、贫病交加的底层女子,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再次鲜活于字里行间,再度诗意地呈现她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

  《长安月下红袖香》一书共分为女帝卷、后妃卷、公主卷、和亲公主卷、宫人卷、名媛卷、女冠卷、名妓卷、商妇卷、贫女卷等。每一卷中均以人物为经、诗歌为纬,将她们的人生娓娓道来。以"女帝卷"为例,从武媚娘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写应制诗的谨慎青涩,到在感应寺里近乎绝望地等待新帝李治来临的"看朱成碧思纷纷"的忐忑不安;从当上女皇帝后的霸气"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到大兴土木显示"大周气象"的《曳鼎歌》,一个女子从娇柔的少女至千方百计杀尽有睚眦之怨"敌人"的女帝,从步步生莲到雄霸天下,她的形象在她自己写的诗句及诗句背后的故事间生动起来,比一切旁人的言说更贴近历史的真实。

   除了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长安月下红袖香》里还有一些有幸被自己或他人的诗作印照一生轨迹的女子。譬如说"名媛卷"里的王韫秀,她本出身大家,但嫁得穷郎、滞留娘家,两夫妻被娘家人所嫌弃,她便勉励夫君"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头也不回地随夫远走去求功名;夫君终得出头甚至官升宰相时,她又写下《夫入相寄姨妹》,扬眉吐气地说"笄年解笑鸣机户,耻见苏秦富贵时",毫不隐瞒自己心中的积年怨气;待丈夫穷奢极欲时,她写诗劝谏"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荣华不久长",但她的丈夫不及她睿智,一晌贪欢、终自取祸,被皇帝下诏满门抄斩;根据唐代律令,女眷本可没入豪门为奴而不必赴死,但王韫秀却说"王家十二娘子,二十年太原节度使女,十六年宰相妻,死亦幸矣,坚不从命",因而毙命于官府杖责之下。一个唐代女子的一生,她为了丈夫抛弃自家荣华的义气、记恨娘家人当年白眼的小心眼、面对大事绝不苟且的气度,因了这些诗句,千年后依然令人唏嘘。那颗女儿真心,至今脉动依然。

 

    正文 第46节:热酷书评精选(2)

  书中还有一些在正史中难得一见的"诗人往事"。 譬如说,在写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时,大诗人王维和李白均有献给她的佳作,但同为孟浩然及其他一些大诗人好友的他们,彼此间从无酬唱应答。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因为他们同为玉真公主的情人,彼此间存有尴尬。作者不仅以诗为证,还以一些史实佐证,使得这种设想十分丰盈可信。而李白与玉真公主间,确有深情。因唐玄宗将李白贬出京师,玉真公主不同意,便赌气自免公主名号,散尽大部钱财,远赴安徽敬亭山修炼,直至终老于此。李白也写过一些牵挂玉真公主的诗句,其中有一首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才明白,他思念的是敬亭山上的人而非这座山。天下美景多矣,深爱的人却寥寥。后来玉真公主在山上辞世,李白在山下的一个小城亡故。这样的凄美绝艳,颇似梁羽生笔下的白发魔女与卓一航。

  唐代的恢弘气象,永不重来。而她们是女人,唐代的女子,且大多是曾有如花似玉容貌的不俗的女人,《全唐诗》因了这些诗中女子、女子的诗,愈加芬芳四溢。她们在诗里诗外的率真,让厚重的历史也有了些娇媚的柔波:武则天的权谋机变、韦后的阴谋野心、唐初公主们的骄横放纵;"摇笔云飞"的上官婉儿、"云鬓花颜"的杨贵妃、"愁吟未尽"的梅妃、"擅权用事"的太平公主、"行路泣相看"的和亲公主们、"长夜宿空房"的寂寞宫女们;"红叶题诗""金锁题诗"终成良缘的传奇故事、《牡丹亭》中崔莺莺中在生活中的原形原来如此多才睿智、写出"但得杯中满,时光度不难"的诗才出众的蒋氏嗜酒如命的可爱跃然纸上;还有唐代才女中的极品薛涛、鱼玄机等人光华四射的佳作,以及她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即便有不合常规的地方,也让人无法去憎恨、去批判。诗歌如滤,让她们的一切行为都沾染了妹妹式的顽皮淘气、嫣然一笑。。

  书作者江湖夜雨的用心,同样令人感喟:他将她们当成前生的姐妹,在每一句唐诗的针脚里寻找她们曾经走过的影迹,在卷帙浩繁的史书里查询她们的音讯。比起写"唐代才子"来,写唐诗里的女子,应要艰难得多。即便在女子生存环境相对宽容的唐代,女子也不过是男子生命中陪衬他们生命光彩的"绝对配角",要在繁复的故纸堆里寻找有关女子的"浮光掠影",实为不易。作者孤心苦诣一点点的累积,让曾经或灿烂或凄苦的唐代女儿们重新粉墨登场,歌声宛转、心意飞扬。诗中的她们,真切灵动;故事中的她们,命如草芥,即便贵为后妃,一招不慎便满盘皆输;书中的她们,真情透过纸背,叩动我们早已尘封的心扉。在千余年后,书作者以沉默执着的心,以润物细无声的努力和诚挚,成为了她们寂寞生涯的莫逆知己。如在天有灵,她们当在人生的那边,静静微笑。

 

 

 

 

    正文 第47节:热酷书评精选(3)

  学历史出身的我,本来对于现在流行的"通俗解说历史"的潮流持淡然观望态度。但《长安月下红袖香》书稿以扎实的案头功夫、诗后故事讲求史料考据的特点,以及如水流涧底的清朗文笔,当然还有书中引用的那一首首如珠玑般润泽的唐诗,让我手不释卷,连续两个晚上读到凌晨四点。合上书稿的刹那,心中有些欣喜:终于,有了这样的一种书,在历史里行云流水,生生不息;书中的人与落笔的人,都凭着自己的真心直面人生。当然,本书也有微瑕,那就是网络作家出身的作者往往在诗词与人物的回转间,透出些许网络用语,以及一些流行歌词,其中当然不乏妥贴精妙者,但也有一些略显穿凿附会,有点影响整体的典雅文意。或许,如何在厚重里寻求"深入浅出",还需要有心人共同探讨、努力。

  人生无诗,恰如菜肴无盐,寡淡无趣;而无解诗的人,再好的诗也如舟行水上,却无动波的浆。还好,本书作者选择了《全唐诗》,选择了诗里那些际遇不同的唐代女子,他用全部的心思去贴近那个时代,去还原她们的每一声喟叹,由是她们的欢欣悲切,我们依然可以听见。

  2.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文/秋风

  去年由秋到冬,今年从春到夏,书坛上评点诗词的作者中有这样两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名噪一时"惊艳"文坛的安意如,再一个就是因为被安意如"借鉴"才渐渐为人们所知的江湖夜雨。

  这里,且不去谈论他们之间的那些是非,作为一个读者,我说一下读他们俩作品时的感觉:

  读安意如的作品,犹如甜丝丝的红酒,让人尤其是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孩们沉醉在爱情童话中。安意如的文字精致小巧,无庸讳言,她深得胡兰成文笔的神韵,甜腻妩媚,轻灵圆润处约略相似。然而,安意如说风月尚可,说诗词时就不少地方暴露出她功力浅薄的本色来。最近的《陌上花开缓缓归》亦是如此。

  而江湖夜雨的文字却透出沉着和大气,江湖夜雨似乎对唐朝情有独钟,他的文字中也透着唐代那种大气磅礴的风致,可谓龙文虎脊,凌云健笔。正像杨过的玄铁重剑一般,全无花巧虚浮的招式,却直指人心,他的笔锋犹如犀利的剑,恰恰刺在历史和人性的关节之处,看似简单平常,背后却蕴藏着十几年精研苦读的深厚功力。

  听安意如说诗词,如听恋爱中的小女儿说情话,执子之手,情切切意绵绵,只愿"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听江湖夜雨谈诗词,如坐山中松下听高士论道,剪烛论心,天苍苍野茫茫,自知"人间正道是沧桑"。江湖夜雨的文字不是缥缈朦胧,以韵致见长之作,也不是愁肠善感的小资型苍白呻吟,江湖夜雨评点文字的妙处,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庄谐杂出,剔肤见骨。他即事见义,如地涌泉,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幽默中透着深刻,让人笑过后却又汗潸潸脊背生凉。

  说实在的,江湖夜雨并不像一个专门玩文字的人,将文字弄成七宝楼台一般华丽琐碎似乎并非他的长项,他不作闺中女儿态:心事婉转,故作娇嗔,费人疑猜。但他的文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简洁而又传神的白描手法,寥寥数句,却意味无穷,给人以亲切、真率之感,恰似江湖侠士,爽爽朗朗,磊磊落落。真可谓:"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老杜有诗:"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一丘一壑,一亭一园,盆景瓶花,女儿情怀,固然也使人留恋,但如果以为天下之美尽于此,而不知此外复有名山大川,北海南溟,铁马金戈,兴亡成败,则陋矣!所以我觉得江湖夜雨的文字还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 

  3.纤巧与厚重

  --读《长安月下红袖香》有感

  文/颜如舜华

  2006年的书市,若少了安意如,想必是有几分刹风景,也正因为有了安意如,才使得另一个研读诗词的才子江湖夜雨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一个看客,对他们的纠葛不大感兴趣,只是对才子才女们的文章大为欣赏。

 

    正文 第48节:热酷书评精选(4)

  两者都是从诗词延伸而去,沉浸于遥远时空里的生活,用心来感悟那时的人,那时的事,还有那时的情。

  说到情,安的笔触更为细腻,在缓缓而行的文字中,清丽宛转的思绪,诉说着点点的伤感,有些地方颇有些当年《大明宫词》里台词的风采,在她的书中也有引用。每本书,每篇字,那些忧伤淡淡的袭来,想是会在"如此星辰如此夜"的时候更易想起,是一个小女儿关于风月的遐思,用一颗敏感的心,体味着诗人或词人在作品流露的情感,加以演绎,引人向往。

  也是情,在江湖夜雨的笔下,却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以几分旁观者的清明,在似叹非叹,似吟非吟间,以稳健的笔,时而戏谑,时而感怀,时而崇敬的心,感悟着一首首诗词,一个个的作者。他的笔下,是大唐恢宏的画卷,是人物鲜活的一生,是诗词作者隔了千年后依然铮鸣的强音。没有理由不随着他去体验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生,没有理由不随着他去触摸一个又一个惊才绝世的灵魂,他应该是前人的知音,是可以围炉酒话的人物,他用广览众家的视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诗词的窗。看他的书,不用以正统的心研读,也不必担心是否有杜撰人物或是亵渎历史的嫌疑,只要以轻松的心,随着他的文字,去领悟,去体会,或沉思,或讶然,或开怀,自是会动容、动情、入心的。

  读诗词的人想必都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可真能写得出来又写得极好的怕也不多,而这两位写得都是不错,若真要是相较,前者有些风流纤巧,小家碧玉;后者则是厚重深沉,俨然有大家之风,可以慢慢读,细细看……

  唯有叹息可平事,凋落最终是红颜,长安空留千载月,清辉几处照福缘?读《长安月下红袖香》有感。

  4.无限风景在书中

  --读安意如和江湖夜雨的文字

  文/玉如格格

  日子是周而复始的单调和粗糙,可是那种只属于少女时代的对生活纯美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在心中顽强滋长,酷爱读书,因为只有沉浸在书海中,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恬淡。

  前段时间比较关注一直在畅销书榜的冠军美女作家安意如,后因她涉嫌抄袭另一位网络作家江湖夜雨的消息被炒的沸沸扬扬,所以忍不住找来他们的作品细细比较翻阅。安意如的文字是安静而清新的,如清风拂面,似茶沁人心脾。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那种描摹"古典诗词的美丽哀愁","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他仍做他的旷世君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感觉心沉静下来,静的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体会那种属于远古的清凉的感伤,而江湖夜雨却是聪慧机智,灵气逼人的。思想火花如连珠炮般的天马行空,论才子,说才女,评道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笔风趣幽默诙谐,他的灵气就像是一把魔幻钥匙,能够开启你的灵魂,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安意如在她的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侠气和邪气以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闲扯就远不及江湖夜雨了,这或许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吧。这种差距在江湖夜雨的新作《长安月下红袖香》等作品中尤为明显。在《长安月下红袖香中》,你不仅可以再次感叹江湖夜雨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而且在这本书中,江湖夜雨难得的多了几许清新淡雅。江湖夜雨的清气满怀,心阔如海,质纯如玉,不同于安意如刻意的温柔,恰似春天的一抹绿,雪中的一朵白莲,净心涤念。读《长安月下红袖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在这股清风的吹拂下,久而久之,心情也会变的通透明澈开朗起来。

  总之是喜欢他们两个的,如同邂逅一位风度翩翩的侠客,一位兰心慧质的婵娟。读他们的文字仿佛追随他们回到前世,前世的前世,和古人一起对酒当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内心是淡定而从容的,不再去再意平淡而乏味的生活,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无限风景在书中。

 

    正文 第49节:热酷书评精选(5)

  5.梦在秋天,醒在夏天

  ――小评安意如和江湖夜雨

  文/流年

  去年秋天,我被一个叫安意如的女孩带进一场古典诗词的迷梦。我看她忽而向左走几步,忽而又向右走几步,她走的每一步路,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失传了的笙箫琴瑟合着古代音乐的节拍奏出幽沉的庙堂舞曲。于是,满地都是落花,满天都是情丝,我痴醉。

  我就这样随着安意如的文字走进了鱼玄机的故事:

  场景一:鱼玄机又醉了,醉眼如饴,波光流淌。无数男人为她"疯!癫!痴!傻!贪!嗔!怨!怒!"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情,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

  场景二:十三岁的小狐狸绿翘和鱼玄机的男人调笑,她发出"咯咯"的笑声,那是年轻女人赢了老女人骄傲的笑声。鱼玄机听到了,听得清清楚楚,花刺刺满手心,血被封印。她不能呼吸。这两个最亲近的人联手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她爱的男人和她最宠爱的女人宣布她已不再年轻。

  场景三: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他自然要报复,于是满怀冤屈的鱼玄机被送到断头台上,无数的达官贵人,富家子弟……曾经为抢她的花笺而打破头的男人们,他们来争睹她的死亡。而唯一跪倒在人群里,为他钟情流泪的,只有多情的才子温庭筠。

  于是,这段故事,成了久久缠绕着我的美丽与哀愁。

  终于,在今天的夏天,当我读到江湖夜雨的《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下的女子背影》一书时,如同听到了巨钟的鸣响,于是,我的梦醒了。

  江湖夜雨在《长安月下红袖香》一书中也同样写到有关鱼玄机的故事。如果说安意如是在爱与哀愁的方寸舞台上为我们演一出戏的话,江湖夜雨却是真正地带我们访古探幽,他在书中对鱼玄机的叙述字字分明,有理有据,让我感觉犹如传说中的秦镜,任何历史人物在他笔下,都照得见肝张心动。他又如判案如神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一条条证据都是第一手资料,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迫不及待得读完《长安月下红袖香》后,我知道了,鱼玄机远不是倾动整个长安城的美女,也不会是所有男人为她着迷的SUPER STAR,她的《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分明是她刻意巴结某个男人而碰了一鼻子灰的铁证。我还知道了,绿翘根本就没有勾搭过鱼玄机的男人,鱼玄机只是自己瞎吃醋,疑神疑鬼罢了,那个什么陈韪也不知是何时由什么人乱编出来的。还有,温庭筠和鱼的关系也并非那样的亲密,断鱼玄机案子的官儿史有明载,人家叫温璋,根本不姓裴!

  江湖夜雨仿佛是旧小说中拿着松纹古定剑的道人,在他一声断喝下,安意如书里的仙子仙女,情哥情妹突然变成了纸人纸马,洒落了一地。于是我的感伤变成了感慨,惋惜变成了遗憾。这一刻,我仿佛成熟了许多,原来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性也是立体的,我也和江湖夜雨发出一样的感慨:"如果鱼玄机真能如濠水鱼一样畅游在人生的江湖里,真正逍遥度日,对山而眠,有如散仙,悟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理,那有多好!"。

  我感谢安意如,她带给我一个情丝织就的虚幻美梦,我更感谢江湖夜雨,他领我走进真实的古诗词中的一切,给我一双慧眼,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正文 第50节: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江湖夜雨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1.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我们国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朋友喜欢看《周末鉴宝》之类的节目,对那些价值连城的古钱、书画、金银玉器等宝贝羡慕不已,但我觉得那些古董固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而那些古典文化、古典诗歌同样是祖先留下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更有价值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不像古董珍品一样需要花大量的钱才能够买下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谁的?谁能读懂了她,享受这首诗中的意境,她就是谁的。正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说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古典文化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有心欣赏她,她是完全是我们的,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

  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古典文化中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一定的隔膜,虽然如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后记所说的那样从古到今人的感情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古人的生活习惯,甚至语言典故都和现在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新的解读。

  2.在解读古典文化时,力求做到的三点

  →不诬古人,事事有来历

  解读古代人物和古典诗词等,我认为不能像写小说一样可以随意想象。即使有想象,也只能在一些小细节上润饰一下。但有人大写蔡文姬和左贤王什么的浪漫爱情故事啦,董小宛和顺治帝的旷世情缘啦,这个写小说可以,作为解读古典文化的书,我觉得不合适。对此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有番话,很是精辟:"凡作小说,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将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对历史上肆无忌惮,毁记载之信用。"

  再就是不可捕风捉影,胡乱翻案,为翻案而翻案。明代大儒王世贞曾批评过当时就有这等人:"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出其上"。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刚有一丁点儿发现,就大作文章,把原来前贤的论调统统推翻,这其实是哗众取宠的一种表现。

  →不为贤者讳,不妖魔化人物

  过去我看到的有些文章中,有喜欢为贤者讳的倾向。比如过去讲唐诗的文章,讲那个诗人,似乎那个诗人的做法就是完全正确的。比如李白投奔永王李璘这事儿,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且不说按古代的正统观念,唐玄宗已让位于太子李亨,李璘再来抢就是乱臣贼子,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张巡正在苦守孤城,永王兵精粮足,不思救援,却打"内战"想割据江南,也是不对的。

  再就是对于某些人物,避免妖魔化,像我写秋瑾时,对秋瑾的老公王廷钧也重新进行了评价。原来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文章中常痛骂王廷钧,将之贬得一钱不值,但我们如果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来看,王廷钧当然赶不上秋瑾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是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人。把古人客观地放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来考虑,不苛求古人,不丑化古人,全面立体地展现古代的历史,这是我们的责任。我的文字中,总是力求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波诡云谲。

  →古典和时尚的统一

  让古典文化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尊重古典文化,并不等于把古典文化供奉起来,我们不要食古而不化。有继承也要有发扬。这一点,我非常崇拜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文字带着明显的古白话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中有非常丰厚的古代文化色彩,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其他像古龙之类的武侠小说中出来的所谓高僧,根本不像佛门中人,除了给他安排了一个高僧的名号,披了一身袈裟外,说话办事一点高僧的味也没有。甚至连僧味都没有。而金庸先生笔下的高僧,完全不是这样的感觉,他就是一个佛佛门中的大德高僧。但同时,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又融合的了时尚的特点,比如像两情相守始终如一的爱情观,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民族观等。

  我在解读古典文化时,也希望能找到古典和时尚相统一的契合点,激浊扬清,把古典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亮点介绍给大家。

  3.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创作历程

  说起我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我的作品的创作历程有很多一致之处。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当时是七十年代初,也没有多少书好看。当时家里有一本《水浒》,那纸又粗又黑,但当时是我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当时觉得《水浒》上的文字很好看,而且博大精深,所以当时我也就七、八岁吧,就大体上看了一遍《水浒》,当然好多地方尤其是诗词半懂不懂。所以我写书时,第一部就是《江湖野语品水浒》。

  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就喜欢上了唐诗,什么《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的诗都是哪时候开始看的。当了初中,我就买了一部《唐诗鉴赏词典》。所以我第二篇东西就是《唐才子评传》。

  可是到了高中时,情况就有变化了,父母开始打压――怕看这些东西影响学习。《唐诗鉴赏词典》之类也成了"禁书",但我的性格天生有一股倔强的脾气,越不让看,我越喜欢,当时我四大名著中的三国、西游、水浒等早在上初中前就粗看过一遍,但是《红楼梦》一直不让我看,说是怕学会谈恋爱。我偷偷拿过年时姥姥给我的压岁钱买了本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歌赋评注》一书(《红楼梦》全本太贵),自己偷偷地看,这本书带我走进一个痴迷颠倒的红楼世界,虽然当时此书还有好多政治套词,比如什么阶级的观点之类的,但蔡义江先生此书中详细的典故,严谨的考据,也让我大开眼界。由于不让看红楼梦的全本,我只好从这本《红楼梦诗词评注》中猜测揣想书中的一些情节,这感觉现在看来不亚于如今的"红学家"们凭借"脂批"探究八十回后的佚稿的情景。呵呵,谁能想到在1988年左右,居然有一傻小子凭照一本《红楼梦诗词评注》来揣测《红楼梦》的情节?这一段时光,虽然阅读面有限,但对于诗词境界的理解应该说更精了一层,这也算不幸中之幸吧。

  上了大学后,我的阅读面才豁然开朗,老庄、《红楼梦》、金庸小说、琼瑶小说、张爱玲、柏杨等等这些,几乎无书不读。不过我有个特点,或者是缺点,就是对外国作品读得不多,平生不喜欢读外国的文化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非常喜欢,包括琴棋书画。

  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解读古诗词也是这样。只有透彻地了解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才能恰当地解读古代文化。同样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让七岁的小孩来理解,只不过是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致而已,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他们是解读不出来的。

  人生阅历、知识储备不一样,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境界的差别,只知道"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这种境界的剑客教人使剑,绝不会达到华山论剑的高度,我觉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领悟后,稍微有了那么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感觉,我也希望能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大家。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真实日子中文网立场无关。阅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确有与法律抵触之处,可向真实日子中文网举报。

  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真实日子中文网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