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极速版怎么样:构建乐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1:54:29
构建乐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抓制度 抓规范 抓常态

  编者按: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全局性重大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政协为配合做好工作,把“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为五届二十五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课题。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近日召开专题协商会,积极探讨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路径、方法、措施和办法。现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强化三种意识推进长效治理

  农工民主党乐山市委员会

  一是全民齐参与的主人翁意识。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关乎切身利益,是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过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必须是环境治理的践行者、推动者、自觉维护者。

  二是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涵盖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和生产、投资等多项内容,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按职责分工协调配合,情况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减少浪费和成本,提高治理工作效率。

  三是攻坚不畏难的创新意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没有现成的标准、模式,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一些涉及人们传统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环境治理中亟待解决的城市噪音、“牛皮癣”、宠物饲养等“顽症”以及管理制度、治理标准、运行机制等难点不断凸显,需要我们有攻坚克难的信心,百折不挠的勇气,找寻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推动治理工作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进行。

  强化宣传发动注重长效管理

  峨眉山市政协

  要将提高市民素质作为重点来抓,以全民动员带动全民参与、全民提高。一是政府带动社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氛围,大力推行“门前五包”、“院内四自”,广泛开展养成良好公共行为的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切实治理“三乱”陋习。二是干部引导群众。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上阵,各级干部身先士卒,为全市人民做出了表率。三是学生影响家长。以“文明环境、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细节文明行动和“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把细节文明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带动社会。四是老年教育青年。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年协会的作用,特别是部分镇乡通过适当补助,调动了老年协会的积极性,很多老年协会自发组织义务宣传队、监督队,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广泛的群众参与机制

  民进乐山市委员会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政府是倡导者、组织者,当然也承担了大量的建设任务,但要真正取得实效,还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宣传方面,我们要创新宣传形式,引导群众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是要充分运用电视媒体,开辟专栏节目,在固定的时间段和栏目里进行宣传和曝光。二是要利用好纸质媒体加大宣传和曝光力度。三是要设置环境综合治理的热线电话,接收群众的检举和情况反应。四是深入搞好“学生给家长写封信”的活动,把沙湾的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落实。五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置“曝光栏”,对各种违章违法行为和处理情况及时上栏公开,公开曝光陋习和不文明现象。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把治理工作深入人心,营造人人支持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沐川县政协

  一是政府及工商、交通、公安、城管、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垃圾乱倒、广告乱贴、乱搭乱建、非法客运、超限超载、污染环境等行为依法依规从重处罚;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村、居自治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村规民约,规范广大市民的不良行为。

  进一步加大脏乱差治理力度

  犍为县政协

  重点整治“脏乱差”,尽快消除“死角”。在治脏方面,要管住“面”,把街面洗干净,把市容搞整洁;治住“线”,把街道沿线、公路沿线、河道两岸净化好、保持好;卡住“点”,把施工场地、餐饮娱乐场所等重点污染源控制住。在治乱方面,着力整顿交通秩序,城区要依法打击非法营运车辆乱停乱放等行为,切实解决部分路段交通堵塞等突出问题。农村要强力整治三轮车、农用车非法载客行为。在治差方面,坚决取缔街道两侧的流动摊点、越门经商和占道经营行为,抓好集贸市场、公共场所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政协乐山市委员会

  一、完善规划布局,强化辐射带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工作。全市198个镇乡(不计被城市、景区覆盖的镇乡),截至2009年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镇乡规划共39个,其余159个镇乡需要新编或修编规划,同时,镇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不能有效履行其管理职能。我市镇乡规划严重滞后,已经不适应城镇快速发展,也为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埋下了隐患,同时制约了镇乡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工作,强化乡镇在城市辐射农村的传导作用,镇域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势在必行。

  (二)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市委、市政府站在区域经济的全新高度,对乐山城市发展作出“把乐山建成成都经济区南部中心”的新定位,提出了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实施“1286”城镇群发展战略。今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之年,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把乐山建成“成都经济区南部中心”的新定位,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实施“1286”城镇群发展战略和岷江航电开发,沿江经济带发展、峨眉河风光城市带建设等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把握全市城镇体系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科学绘制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新蓝图。

  二、做强产业支撑,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反哺农业、带动农村能力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不断做大做强的产业支撑,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

  (一)着力培育工业三大千亿产业,提高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和硬件支撑。应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以打造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为契机,加快培育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冶金建材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快培育盐磷化工产业。用科技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非动力核技术、射频技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钒钛低微合金钢、纯净钢等新兴产品。抓住2009年乐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验收的契机,提升园区建设规模和水平,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立足资源和生态两大优势,积极打造“一都四基地”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发展壮大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等五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探索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峨眉山”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和有机品牌,壮大规模绿色农业、高山有机农业、精深加工农业。通过5年左右时间,以打造“一都(中国绿茶之都)、四基地(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成渝蔬菜供应基地、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为载体,基本建成绿色生态产业市。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旅经济,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在城镇周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城市商务区,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经济业态,打造乐山的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中心。突出乐山餐饮特色,培育乐山名厨、名菜、名店、名优小吃,鼓励餐饮名店实施连锁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三、强化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打破城乡在规划、建设和投入方面的分割局面,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应以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乐山的整体交通条件,缩短城乡时空距离。当前,应加快推进乐宜高速、乐自高速、乐雅高速3条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贵铁路、成昆新线3条铁路建设,以及岷江航电综合开发一条水路建设进程。同时可以通过项目建设对交通区位的改变,并从长计议在更加广阔的范围、更加开放的视野,再次审视乐山的区位,努力将乐山建设成为成都平原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以及连接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交通。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实施乡、村公路联网建设,提高油路和水泥路比重,统筹整合城乡交通资源,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有效解决农村出行问题。三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农民进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方式,通过建垃圾池、垃圾处理场、小型污水处理厂等方式,治理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四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快建成大佛水库右分干渠、金王寺水库枢纽工程等一批水利重点工程,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不断提高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卫生投入,维护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抓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和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

  四、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落户就业,积极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盘活农村土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

  (一)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通过将承包地租赁给接包户,收取定额租金;以其土地使用权向集体入股,取得股东资格并享有相应的股东权益等途径将土地进行流转。镇乡政府要积极探索发挥在土地流转中的中间人作用,将有流转意向的土地集中打捆招商,一旦有成熟项目就能迅速落地。

  (二)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流转或向城镇周边“挂钩置换”,可以保障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土地。加快制定我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明确流转范围、流转年限、流转方式和流转程序等。制定我市“增减挂钩实施意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置换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退出收储制度。其建设用地指标可由国土部门收储整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置换,集中使用。

  (三)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可依托现有的土地矿权交易中心,开设专门窗口,建立市级和各县(市、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交易平台,并加强同省内、国内土地市场的并网对接。

  (四)降低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放宽办理小城镇户口落户。在县级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小城镇申请办理常住户口。

  (五)对迁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要提供帮助。坚持城乡平等就业、统筹就业,将面向城镇的就业登记、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延伸,完善城乡职业培训和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保障进城农民从子女教育、廉租房供给、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五、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途径

  城镇化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市中区应依托乐山中心城区的强大辐射带动,依靠发展第三产业,配套城市功能,迅速发展壮大周边集镇,形成集镇群。峨眉山市、夹江县、沙湾区、五通桥区等要探索工业产业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依托工业产业,实施搬迁农民集中安置,农民就近务工或为园区提供商贸流通等配套服务,在工业园区周边形成新的集中居住点。井研县、沐川县等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遇,着力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离土不离乡。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充分利用民族政策,实施“三房改造”和“移民扶贫”,让山区农民向城镇或新型村社集中。不同的县情决定了各县(市、区)的城镇化要走多元发展的道路,各县(市、区)要在充分认识县情的情况下,探索符合本县(市、区)推进城镇化的路径。政府要在鼓励各县(市、区)探索发展路径的同时,加强对典型经验的总结,促进各县(市、区)之间的交流借鉴。

  (二)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城镇倾斜,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吸纳民间投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三)健全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城市辖区,完善市辖区管理体制,创新县以下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乡镇管理改革,增强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调整乡镇、村组建制规模,促进区划合理布局。

  建立健全规则约束机制

  沙湾区政协

  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建立城乡环境治理“三同时”制度,凡新建、改建、扩建商住小区和单位自建房屋,其垃圾存放、清运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坚持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加快规划制定和风貌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坚持“四注重、四提升”原则,突出地域文化和自然风貌,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编制好城区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确保建筑的体量、造型与城区环境相协调。按照“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的要求,积极改造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

  注重乡村风貌塑造。把握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3个环节,切实抓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提高村庄布局水平,严禁在公路两侧夹道建房,实现道路通畅、村容整洁;提高村落规划水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规范、制度的建设,制订和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加快城市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修订完善,尽快制订城乡环境治理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明确“村(居)民自治”、“门前三包”等责任机制,以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不断探索创新努力破解重点难点

  市中区政协

  一是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面:在现有镇、村财力还不具备全面推广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下,可先行试点,摸索方法,如应用人工湿地净化、厌氧发酵等适合农村特点、成本低廉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面临的难题。同时,通过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规划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区,配套粪便污水处理设施,推进生物有机肥厂建设,鼓励畜禽养殖户根据养殖规模,建造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池和尿液囤积池,实行集中还田使用,致力发挥河道功能作用,注重把防洪排涝与引调水、改善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通江涵闸、枢纽工程等水利设施,实施科学调水,加速水体循环等方法,使水体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二是在农村垃圾处置方面:尽快研定农村垃圾收运处置办法以及分类利用方案、处置作业服务质量标准等一整套规范。加速市、镇联动体系的构建,对中心城区周边主要重点集镇垃圾清运,积极推行并落实“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处置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我市垃圾集中处理场的效能。

  三是在工业污染源控制方面:加强对农村敏感地区的工业污染源、重点污染行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监管和准入,对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进区入园”,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新增氮磷排放项目,严格实行园区内企业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划、宣传、指导、服务工作,继续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努力实现生态农业的回归。

  建立社区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民革乐山市委员会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一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宣传工作是前提,“进社区”活动需要全体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利用社区公开栏、阅览室、宣传画廊、文化站(室)、市民学校、广场、小报等社区工作平台,大力宣传“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积极倡导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做到工作有声势、有动作、有效果。

  二是开展文明劝导活动。要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文明礼仪知识,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发挥社区干部、离退休老同志、中小学生、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带头参与宣传环保、清洁环境、绿化庭院、美化楼道等各种公益性活动,以自身行动倡导文明行为;发挥“文明劝导员”队伍作用,劝导社区居民增强自律意识、环保意识,根除“三乱”等不文明行为,共同创造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

  三是开展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以广大社区居民为主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治理“三乱”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好“六个一”活动中“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参加楼院、楼道和自家庭院“三乱”集中治理活动;建立“日巡查、周劝导、月清洁”的社区“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志愿者服务机制。

  四是制定社区文明公约。指导社区通过召开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方式,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文明公约》,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原则,以“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社区居民道德修养、文明意识为目的,用居规民约规范社区居民的文明卫生行为。

  五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标准和本地实际,开展文明小区评选活动;要与驻社区单位签订“门前五包”(包门前卫生、秩序、绿化、立面、文明)责任书,引导指导驻社区单位共同参与“三乱”治理活动。

  六是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通过下放城管、环卫人员的管理权、监督权和考核权,为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加大城管、公安进驻社区的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社区人手紧、手段弱、经费少的问题,使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七是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建立社区主导,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成立社区义务监督员队伍,制定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下一步工作。实行城市管理居民听证制度,让小区居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小区管理,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全民动员、全方位监督,共同创建环境好社区。

  八是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作为年终对社区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把这项工作列入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考评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头辐射作用,促进“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