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画里有外星人:梅山文化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19:15
梅山文化的原始状貌

作者简介: 曾维君( 1960— ) , 邵阳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唐松青( 1962— ) ,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湖南邵阳422000( 一) 传说中的黄帝、蚩尤与梅山
据《史记》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黄帝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熊山即今湖南安化与新化交界之处的九龙池山,因黄帝到此,捣毁了蚩尤老屋,而后将此地命名为熊山。蚩尤为九黎君,为南方各部之首。蚩尤死后,天下复乱,黄帝命作蚩尤旗绘蚩尤像去安抚天下,天下才安定下来,而其余部不断向西南发展,并把农耕文化带到了各地。这一时期,可谓梅山文化之发端。可从现实文物与古迹及史料的吉光片羽中见其端倪。远古部落或族群之间的正常交往或冲突,客观而言都促进了文化的扩展或融合。梅山文化当源于这久远的传说时期。

( 二) 北宋以前“不服王化”的梅山诸蛮及其流变
“梅山”名称,相传始于西汉。其来由众说纷纭,或因越王勾践的后代、汉初长沙王吴芮的部将梅鋗定居于益阳而得名;或因其地盛产梅而得名;或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楚王所辖之地,楚王姓芈,而苗语中“芈”与“梅”古语谐音,故而得名等等。经历史考察及田野调查,后两者当较为合理,或两者综合也有一定道理,并后两者又恰能说明梅山文化之地域。今梅山区域内以“梅”命名的小地名有近百余处。古梅山,莽莽苍苍,绵延千里,于今言之,地处湘中山区,雪峰山东南麓,地势从西向东倾斜,资水横贯境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叠嶂,峰峦挺拔。土地肥沃,各类资源丰富。晁补之《开梅山》诗云:“峦岩盘嫩阂群蛮,南北之帝凿混元,此山不圯藏云烟。跻攀鸟道出荟蔚,下视蛇脊相夤缘。”梅山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的。

从先秦到北宋之前,梅山尚处于一种自然的松散的社会形态。周时为荆州之域,春秋属楚地,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王国益阳地,三国为吴邵陵郡地,南北朝属邵阳,隋时属潭州,唐为邵州地,五代地属邵阳。历代史籍对其称谓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汉代称“长沙蛮”,隋代称“莫徭”,唐代始有“梅山蛮”之称。

先秦时,“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百蛮”指北方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民族以“蛮”自称。到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

《后汉书•南蛮传》载,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史记》载:“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这样,中原势力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在此期间,因楚灭越,百越民族分散江南,其中杨越一支多分散于汉、湘、资、沅、澧、赣及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也成为后来“梅山蛮”的一个重要来源。 ( 三) 宋代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

梅山自宋归置后,梅山文化进入鼎盛与全面发展时期,这可从“梅山蛮”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族群的交往体现出来。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封建中央王朝后,正统的封建文化并没彻底改变梅山居民的生产或生活方式,这与当时地理环境及社会状况有密切关系。

《宋史•梅山峒传》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澧(鼎州,今湖南常德)。”即梅山地处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到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 万平方公里,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缘区域向湘中丘陵山地延伸的地带,地形复杂,环境独特,因而山民据险以居。宋熙宁开复梅山后,其具体地域,“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接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据此两处记述,可认定古梅山地大致相当今湖南之新化、安化、冷水江全境及今新邵、涟源、隆回、溆浦、桃江等县市部分地域。

北宋在平定南唐之后不久,太宗曾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 年),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嘉佑八年(1063 年),益阳知县张颉向朝廷建议开拓经营梅山,取消不准峒民耕种与益阳接界之地的禁约。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奏请朝廷,建议对梅山蛮“宜臣属而郡县之”。蔡煜继为湖南转运副使后,又奏请朝廷,主张对梅山蛮”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纳臣下的意见,决定对“梅山蛮”实行怀柔政策,派专使进山言和。熙宁五年(1072 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他们委托武冈县尹郭祥正等分别与梅山各峒首领磋商,终于取得大部分首领的默许。同年,朝臣章惇奉命开梅山,从此梅山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建筑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为此,章惇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诗》,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__史,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归顺前及归顺后的梅山蛮与封建中央王朝的矛盾时隐时现,有时甚至十分尖锐。自宋太宗调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之后,瑶民就开始“逃逋”,向南迁徙。归置之后,北宋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并逐步移入大批汉族,以改变梅山蛮的生产生活方式,双方短期内彼此相安。随着封建势力的深入,政治上的压迫,无休止的徭役赋税,使民族矛盾又凸现出来。

如徭民中流行的一首山歌就反映了这一史实:“地下山多路不平,天上云多月不平。田里谷多饿死崽,朝中官多不太平。”南宋钟相(武陵人)、杨幺起义,是为蛮、汉人民共同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典型事例,体现了梅山蛮的强悍。又据宋靖州教授李诵在其《平蛮纪略》中载:“中峒姚明教等及诸团(峒)与淳熙三年争附为乱,其众数千,其锋甚锐。”淳熙十年(1183 年),又有安化蛮在蒙光渐领导下起义。

元朝在1276 年灭南宋,次年南下,梅山人张虎、周龙于新化起义,元在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的同时,对南方“夷蛮”实行了“以夷治夷”政策———对于顺服的蛮族首领授以官职,使之管理其族属,即“土司制度”。但由于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至使梅山地区起义不断,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湘乡知州被起义军所杀。至正十二年(1352),易华率军入双峰,联合梅山各族与元对抗长达十年之久。

明武宗正德元年至五年(1506—1510 年)间,雪峰山麓多次山洪爆发,资水泛滥,农民以草根为食,李再万父子被迫起事。崇祯八年(1635 年),梅山人魏龙宁、江长子起义,并曾两次攻宝庆府。由于交通阻隔,缺乏交流等因素,梅山居民仍显现出具有语言文化差别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左右着他们的社会发展。但从明后期始,封建文化逐步深入梅山,当地居民生活或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梅山文化也随之进入淡化时期。如: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虽距宋熙宁五年(1072 年)开梅山已有544 年,但从《新化县志》看,该县在这期间的举人、进士以上的文化名人只有6 人,这说明梅山当时仍很不开化,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不大。但是在明万历四十四年之后的390 年间,新化的举人、进士以上的各类文化名人约有100人,可见封建文化已明显浸融其中。在这期间,梅山文化已发生了诸多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自宋之后,移民运动不断,元末形成一种声势,至清中期结束,其间高潮迭起。据专家根据族谱和方志考证,湖南、湖北移民的地理特征非常鲜明:迁入今湖南、湖北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四个省区,其中江西又占移民总数的90%;而向外迁徙的两湖移民,其迁入地主要是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八省。因此,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在这种大规模的迁入与迁出的同向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地区的大部分瑶人终于离开了梅山,向湘南、湘西南,乃至两广、贵州、甚至海外迁徙。新化徭人就是在明末始徙殆尽的。 秦汉时期,蛮族以槃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槃瓠蛮因以神犬槃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因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梅山蛮”归属其中,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魏晋南北朝的蛮族是由秦汉时期槃瓠、廪君、板楯三支发展而来,但在活动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居住湘中、湘西的槃瓠族,魏晋时始向北、向东发展。南北朝时,依托险阻,部落众多,散居数州。自永嘉乱后,中原扰攘,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萧条,诸蛮无所顾虑,渐得北迁,以至陆浑(今河南方山)以南,满于山谷。南北朝是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槃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隋唐时,梅山地区相对安定。晚唐至五代军阀混战,湖广就出现了“南平国”和“南楚国”。处于其间的澧州峒蛮向琅在张家界自立为向王天子,并派人与梅山峒蛮联系。梅山峒蛮得之大受鼓舞,蛮酋顿汉凌便切断长安至邵州的国道,不向朝廷纳贡,自此出现“不与中国通”的局面。到五代末年,梅山峒蛮在左甲领扶汉阳和顿汉陵的领导下,势力遍及雪峰山北端各蛮峒,纵横数百里。梅山先民,即“梅山蛮”分为十峒,为首者称“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峒民有扶、苏、向、兰、青、赵、卜等姓,称“熟蛮”;还有为逃避战祸等原因迁入梅山定居的外姓,如陈、邹、刘、罗等,称“生蛮”。“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剽悍顽强。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不归王化,其维持社会秩序的是宗族制,首领为族老,但族老没有超越于他人的权力和地位,他的身份依旧是平民,只在族内大事中起主持作用。他们的用人原则是“唯德与能者居之”,如著名梅山蛮首领扶汉阳本是汉族移民,姓包,但因其能文能武,本领非凡,仍被徭民推选为左甲首领,尊称“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