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罗毗荼语系:形意镇山之宝--通天撼灵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7:45:50

形意门镇山之宝--通天撼灵大法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它犹如一棵苍劲不凋的大树屹立于中华武坛,其理论,功法,技法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它的核心功法------《通天撼灵大法》,更是从古至今武功修练的至上大法。可以说凡内家高手,没有一个不是修练过此功的,历代形意门的大师们无不因对本功法的实践,而使其自身的拳学造诣达到同时代的顶峰。
试观当今武林,真正用于临阵杀敌的精华武功倍受冷落,而比中国差之太远的海外武技却纷纷乘虚而入。做为中华武学精髓的真正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出面肅清历史的真相,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后学之士引入中华武学的殿堂,旨在星星之火能起燎原之势,愿真正追求中华武学真谛的朋友们与我们共同携手,将真正的中华武学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形意门不传之秘--------《通天撼灵大法》共分三步练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易筋大法。
易筋之法的训练是在站桩求整的相对静止中获取的,在间架配备得当后,可以加上双肘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用手触摸即可感知),同时沉肩撑肘,头顶项竖,即可把颈筋绷起。臀部下坐,躯干正直,会使脊柱两侧之竖脊肌的筋膜上下对拉,涨腕撑指的要领则使小臂内侧之筋膜腾起,十指抓地,双膝撑拔可使小腿及脚面筋膜腾起,这样浑身之筋膜在肌肉放长运动的牵引下,全处于绷拉状态,由于骨架整体均衡的支撑,关节之间的间隙会加大,从而促进肌肉,筋膜的伸长度,使肌肉纤维,筋膜在运动中获得精壮的成长,芗斋先生早在1926得的遗著《意拳正轨》中提出“筋长力大”的教义。习者可自身检验,如果全身肌肉筋膜均成拉伸状态,可让伙伴用力拍自己的桩形,其结果是自身如一弹簧整体均会产生压缩和反弹,而且用力越大,反弹力越强。从而证明出间架配备和质量是否过关。这种感觉的初期由于筋膜受力而极其劳累酸痛难支,但是这一阶段又是最长功夫的阶段,故必须忍耐苦耗,待运动量能够适应后,可任意抱一桩形,让伙伴撞击,体会桩架似铁的感觉。从而深入了解肌肉运动的效果,事实上肌肉的拉伸运动并不能完全使筋获得最大拉伸量,只有骨骼角度支撑达到了最合理的定位,才能使筋膜的拉伸达到极限,而筋膜挑起之状态,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筋膜的极限拉伸又可促使肌肉纤维获得更大的拉伸长度。
筋膜与肌肉共同放长后,由于人体内的后天残余拙力的作用,肌肉的某些部位如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斜方肌都会产生一定的僵紧状态,这些部位的肌肉紧张会束缚人体肌肉的长度拉伸,并且极易引起其他肌肉的紧张和横隔肌的发紧,所以必须认识到,肌肉的放长和筋膜的腾起应该是同步的。因而当筋膜腾起后,我们要注意检查肌肉纤维是否放松拉长,如果肌肉紧张,应放弃筋膜继续腾起的运动,用意识去引导肌肉的放松,使肌肉不再发紧。保持此状态后,再去调动筋膜拉量与肌肉的拉伸。因为肌肉的放松拉长能使筋膜的弹性加大,否则,虽然筋膜会被腾起,但是缺乏弹性,尤其是关节由于肌肉的紧张会失去枢纽的运转灵活。虽然如此,一些习者仍以此法站桩,较技。但是往往因为抱桩死上,把肌肉,筋膜拉得过死而被灵活的对手击败。这样就失去了芗斋先生所云“如伸缩不正之弹簧”的本意。当浑身筋膜全部处于绷拉状态后,为了身体在技击中的功能效果,就必须在各种试力中去求得肌肉,筋膜的松紧运动.从松中拉紧,紧中放松的拉长,收缩中获得动能及势能的转化,这样通过关节的张缩及的撑抱进行“揉筋训练”(“揉筋训练”见《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目的是体会感知力和神经系统的判断能力.我们在实战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而且每个对手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所以仅凭“一桩在手,天下无敌”的主观臆想,势必会在实践中栽跟头。试力是发力和格斗技术的一种手段,也是体会动态平衡的根本所在。我们在任何一种形式下是否能够保证筋膜,肌肉的弹性放长,收缩也是试力的重要目的。
上肢的筋膜获得弹性收缩后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易筋的状态,因为下肢的筋膜全部被调动起来,仅用丁八步是解决不了的,下肢肌肉,筋膜均比上肢粗壮,故必须进行大步的试力才能够调动起来。大步试力与小步试力不同之处在于大步是开胯,揉筋训练,小步是掖胯勒胯训练。我们以伏虎桩为例,前膝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身体后靠下落,使胯低于双膝并极力向地面下坐,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胯催身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移至不能继续运动之际再把重心提至与双膝成一条直线。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使下肢筋膜也如上肢一样具备极高的弹性。下肢的筋膜训练意义是为了在格斗中步法的迅猛和灵活,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大家都知道,整体力的释放来源于下肢与地面磨擦的反作用力,如果下肢筋膜的拉伸量大,那么在实作中以步过人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芗斋先生之弟子张思彤先生的拉伸量极大,其大步试力,发力可以让臀部擦及地面而行,且灵活异常。这就是对下肢筋膜拉伸训练获得的生理极限,从而配合上肢做出巨大的弹簧力。
揉筋之法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的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形意名手,通过见及参阅留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透力和敦实雄厚的整体劲力。如图:易筋
状态下的桩形和发力(见笔者专著《卢氏结构科学训练教程》或《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二书)。
第二步易骨大法。
易骨之法是继易筋之后由肌肉表层深入骨骼的训练方法。当肌肉的拉伸长度和筋膜的生理放长均已达到生理极限后,由于人体的构造与脊椎动物并无二致。肌肉就会在放长拉伸状态下松驰下来,而且由于长期的功法训练和格斗训练,人体的肌肉运动总是随着骨骼螺旋运动的,这种拧转的螺旋形式造就了肌肉与骨骼的摩擦动力。从而使骨骼运动成为间架支撑,发力击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肌肉是运动的动力源,当肌肉放长后松驰下来,其对骨骼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小,由于肌肉的放松,又是在螺旋中运动的,势必形成肌肉与骨骼的易骨状态。我们观察老虎,猫等动物,其运动形式是以关节为枢纽的螺旋方式趋动骨架一体,而肌肉放长就象一件衣服挂在身体上,当我们去撕摸它的身体并揉搓时会发现猫的皮肤肌肉十分松软,可以与骨骼产生相对位移,而如果抓住猫的背部并用力打它一下,猫会疼痛欲跑,这时明显的感觉猫的骨骼在动,因为它的皮肉是被抓住固定的。
修习易骨之法重在桩法中认求证。在站桩中各部位要领调配以后,双肘双膝在保证撑拔状态下体会小臂如搭在一窗台或栏杆上休息,而肌肉因为不受任何外力保持极松的状态接收地心引力。同时胸部,腹部,大腿,小腿全部被重力吸引而使肌肉搭在骨头上,但是骨架又必须为了维持桩形而与肌肉下坠形成相反的上拔运动。由此整体的肌肉下坠与上拔形成相互平均的矛盾力,尤其关键的是利用脊柱向后向上的靠拔来维持间架的支撑与地心重力相抗效果更佳,芗斋先生形容此状态为“玉树挂宝衣”并在遗作中进一步说明为“浑身肌肉挂青霄”。
为进一步体会易骨状态的功中模式,可操习大式“金龟出水试力”或“揉筋大法”(见《卢氏结构科学训练教程》或《六面整体浑元力》)进行体认,因为它们的训练方式是关节螺旋运动带动躯干的上下升降,故更能明显体会出肌肉与骨骼形成的滚动磨擦力,当手臂高举,身体下落之际,切记不可用力,因为有了关节的极限拉伸量,下落会形成自然状态,当关节旋转之际,身体的起落就会发现肌肉与骨骼的磨擦现象。被习此法可让伙伴先用双手分别置于练者胸背部并压紧,然后做大式“金龟出水”或“揉筋大法”。由于肌肉被固定不动,故做起伏之际这种磨擦感觉就会更加明显。再让伙伴抓住双臂做,手臂肌肉也会因被固定而形成骨骼的搓动。继而体会大腿,小腿等部位。操习易骨之功法应分段体认,待其中一段有所体认之后,再找其他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身体的根本放松是产生不了脱骨状态的。而站桩,试力,发力的松沉体现则是易骨的入门基础。
第三部易髓大法。
经过长期的易骨训练可使骨骼密质增厚,骨变粗大,而骨面肌肉松软下垂,其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整齐和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原传形意拳的易骨之法就是利用整体骨架的有序组合,重新建立一种在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从而形成用骨头打人的强劲重效爆发功能。随着骨肉的脱离,骨骼就能够不受肌肉的束缚而形成整体的运动形式。由于骨骼不受肌肉的动力牵引,将会进行各种动态模式,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贮藏营养。人体骨髓功能的改变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获得极大的改善,就会具备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易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