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东渡寓意:『煮酒论史』 [青史评论]民国军阀史料脉络【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6:21:35

『煮酒论史』 [青史评论]民国军阀史料脉络

作者:yevon_ou  发表日期:2005-11-1 11:38:00         

  
  
  
  
  民国军阀史料脉络
  
  
  
  首先申明一下,俺这个是叫脉络。民国史实在太大了,哪怕整理下脉络,也需要巨大篇幅。就好象你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明三国史一样。俺勉强整理一个脉络,连大纲都不算。写得匆忙,时间地名人名都可能搞错。各位板砖就都手下留情。权且给关心的朋友大致看看,大家培养一下对民国军阀史的关心兴趣罢了。
  
  
  1)第一时期,北洋军阀时期
  
  
  清帝国晚期,帝国其实已成分裂情形。就好比三国灭黄巾,唐朝灭安史一样。天国的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却埋下了割据的种子。
  
  八旗本身没有镇压长毛的力量,就只有放开“募军令”,允许各地擅自招募兵勇。各地军人既立下大功,又手握兵权,对朝廷就不怎么地放在了眼里。清廷没有力量扑灭。大家也就维持着一个表面上的和平。
  
  当时主要的地方力量,包括湘军,淮军,楚军,黔军。曾国藩虽然入主直隶总督,但爪牙还在。李鸿章则控制了海军。张自洞,左宗棠等都拥有地方力量。再加上新疆,云南,回民,捻军,各地叛乱不断。朝廷也离不开武人的力量。
  
  这样的后果,在庚子赔款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慈禧太后宣布对八国联军宣战,而张自洞却牵头,在沿海搞“东南互保”,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各地都拒不发兵。十几个提督大佬联合署名,把慈禧气得半死。
  
  这时候中央真正能控制的,不过南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然后就是关外。北京虽然仍是名义政府,但已经和元朝后期控制的区域差不多了。
  
  1911年辛亥革命,各地纷纷通电独立。短短二月间,清廷只剩下了南北直隶,山东山西四省。其实有果必有因,并不是中国人民一夜之间觉醒,全都要向往共和了。而是清廷覆灭的种子,早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清人靠诸省剿灭了洪杨,也就彻底丧失了诸省的控制权。
  
  
  
  1a) 三次换班
  
  
  和一般人以为的不同,辛亥革命地方政府,后来并没有掌握在了满清地方大员的手上。总体来说,经过了三次大的换班,最终能幸存下来的知府大员,寥寥无几。
  
  日本战国时期刚开始的时候,第一轮浪潮中,各地“大名守”几乎丧失殆尽。全面被他们的手下,助理或者代事办所取代。为何,因为太守的权力,来自于中央,也献媚于中央。就好象今天的大型国企行长一样,他们并不关心自身企业的经营,而是全面盘算着中央组织部的脸色。
  
  满清的知府道台也一样。由于任命来自于北京,最初的一批省长,对于省内事物并不了解。也不关心地方上的结构,反正最终的考核,来自于老佛爷开不开心。这样的结构,在平时固然运行了得。但一旦辛亥事变,权力来自于地方。省部长官们就手足无措,甚至发个批条都要靠手下秘书执行。
  
  好比四川第一任省长,毛蕴?。他本来是隆裕太后的亲信。全无半分本事,只靠哄得了主子开心,被封到了四川。临来还说,天下不太平,老毛啊,你可要帮我守好四川啊。
  
  辛亥革命一开始,毛藩台还兴致勃勃想要起兵平乱。后来一看形式不对,南方革命党人势甚,坚定地通电独立者,已经有七八省之多。于是也赶不及了。立刻也发电报,投机革命。没想到袁项诚带了几省兵反扑武昌,把汉阳也攻下来了。直吓得他魂飞魄散。问道左右该怎么办,成都知府熊弥弼跟他说,这事你不行,你还是走吧。
  
  于是毛大人吓得了失魂落魄,土地也不要了。把四川军省大权全都交给了老熊,自己举家迁去北京城了。四川本地人熊弥弼,就成了四川第一个军阀
  
  换班的第一个浪潮,是中央派遣官员,全面地被地方行政官员所取代。除了极少数本来就根深蒂固的割据节度使,大部分投机革命的省员,第一轮就被清洗了出去。因为地方官员才能更好地控制地方,只有他们,才能在乱世的挣扎中活下去。
  
  
  第二轮浪潮,是武官取代文官。革命的形势越来越差,一点看不到治乱的迹象。随着各地小规模的战争开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兵变”,开始逼近了。
  
  要革命就得有兵,既然开始内战割据了,兵员是一定不能少的。有兵就得有将,后来就逐渐诞生了带兵的武将阶层。随着跨省战争的开始,武将越来越决定了一省割据地方的命运。就象贵州省长也想除去袁祖铭,可思来想去,“他能打啊”。最终还是反被其蹶,反而被夺了政权。
  
  仅仅民国二年开始,“兵变”已经是一场酝酿全国的瘟疫。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扩大,以及腐败,绝大多数士兵没有领到足够的军饷。于是第二轮洗牌发生,之后的二三年内,绝大多数的文官官员又被淘汰,而由武将执政。这批人的文化水准既然不高,又缺乏资历的执政合法性,之后的再大规模轮庄,军阀土匪轮流上场,也就不足为奇的了。
  
  从1911到1935,成都大概换了二十批以上的主人,平均每一个人在位不到一年,短则三五个月,甚至一二个月。该段历史之混乱,堪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四十四届政府相媲美。在学与火的土地上,历史在哭泣,直到选出新的主人。
  
  
  
  1b) 力量对比
  
  研究天下大势,天命正朔,有一天主线不可忽略。在古中国是黄河沿岸战线,在明之后的中国,就是京广线。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一百五十年而统一天下。其实前一百四十年,秦国只移动了二寸,即从老巢陕西临潼,打到了河南陈留,今天坐火车,不过三小时200公里铁路。陈留再往东,就是一马平原,不到十年,席卷天下。如果我们看看后期的主战场,三国时期,主要是吕布与曹操争夺河南地,杀得血流成河。之后与河北决战,而定天下。后赵石勒崛起,也是靠扫平河朔群豪。后唐与后粱殊死战斗,沿黄河二岸尸累白骨。宋金相争,又是以许昌陈留做主战场。
  
  为什么,一时因为黄河是一条交通要道,调拨部队。二是因为黄河二岸河南河北力量大致平均,相持不下。而一旦曹操攻下邺城,剩下的战斗就是一面倒,反而不激烈没有悬念了。至于全国其他地方,吴蜀巴川,只不过是羔羊罢了。并不参与中国的争霸,而纯粹是等到河北霸主起,留给霸主的狩猎场罢了。
  
  研究民国的势力消长史,也是大致相当。全国性政权的转移,主要看京广线上的控制线。大致来说,南方包括广东、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北方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五省。当战线打过淮河徐州,则南方胜。当战线打过长江九江,则北方胜。
  
  其他的地方势力,大致包括川黔滇,陕甘宁,东北三个集团。虽然西南三省,川黔滇互相之间,也是恩怨纠葛,征战不休。但总的来说,他们并没有参与中国主体的争霸对局。对历史的走向影响也是有限。纯吹是等中国主体中央政府出现后,被大蒋一口而吞。用刘惫的说法“守户之犬”耳。同样道理,甘陕回民集团,虽然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其对于中国本体的历史,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稍后用一支偏笔描述即可。至于新藏青,就更不足为道了。
  
  宣统皇帝退位后,全国分裂,粗浅地来分。可分为南方同盟会人为核心的革命党人,北方继承清政府法统和军事力量的北洋军阀。以及一些地方或投机或独立的新兴武人。但除此之外,还有二个不得不说的猛人。
  
  第一个猛人,就是张作霖。张本来也是一个小土匪,手里有千把来枪。听到清廷垮台的消息,大喜道“机会来了”。于是就带这千把人,去冲击辽宁省会奉天府。这可是提着脑袋,极其冒险的一个行为。奉天是重镇,当时道员可以弛援的力量,没有十万,也有五万。
  
  可张作霖就是要赌,赌辽宁藩台即没有力量,也没有勇气。旧体制混久了,官僚就是一个的懦弱。果然,张大喊一声,“饶你不死”。该藩台左思右想,乱世争雄,俺不是那块料子。俺只会八股明经,吟诗作赋。这辽东总督的位子,即使今天坐了,明天还是要掉脑子。不如倒让给了张大帅。于是大开城门,迎张作霖入城。张作霖在沈阳城内,运筹征兵,不出一年,就积攒了十万大军。再过几年,更成了中国第一大势力,自古取天下者,从来没有这么容易过。
  
  如果按照我们游戏中的说法,当时的东北,应该叫做“空白郡”。就好比唐高祖取四川一样,就派了个中级的骑兵小尉,到成都城中一走,该块地皮就纳入几手。当时的东北,也是一块政治真空地。张取了沈阳之后,过了一阵,派自己一个亲信做吉林省省长,直接就去上任了,也没有受到抵抗,张就拥有了吉林。然后黑龙江总督是一个满人,张派军把他驱逐,短短几年,就控制了东北三省。这块地皮,后来一直保持到了他的儿子手里。
  
  第二个猛人,是阎锡山,他几乎和张作霖一样。也是听见清廷跨台,直接带了二千土匪就去冲太原府。清廷的藩台吓得魂飞魄散,放他入城。于是阎锡山就拥有了山西。和中国各地军阀轮流坐的情况不同,张作霖阎锡山的统治,都非常稳固。在之后的几十年,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前。山西无战事,这在当时,也算是独守一方的乐土了。
  
  言归正传,阎锡山在山西,虽然是一个土皇帝。但除了有限的时刻,他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并不大。张作霖发动了二次直奉战争,但除此之外,他还是龟缩在山海关之外的。真正决定中国历史的,还是南北二大势力,北洋军阀与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最大的弱点,是在于他们的不团结。这或许也是议会与独裁的区别吧。护法运动,二次北伐,最终都失败于诸军配合不力,各军内里扯后腿。孙大炮是个大炮,他最大的弱点,是自己不能领军。
  
  纵观民国早期的历史,孙中山在南方,就好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又好比唐朝后期的几个皇帝。因为孙中山并没有自己的武装,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他只能投依靠于某个军阀,然后以大义的名义,号召他去讨伐另一个军阀
  
  大乱之世,“因人成事”是最大的忌讳。孙中山一次又一次遭到了背叛,陆荣廷,陈迥明。当双方政见不合时,军阀就会抛弃孙文。然后孙又得去投靠另一个军阀,反过来再去讨伐原人。最终一通折腾,双手空空。这个大亏吃得紧了,孙中山终于醒悟了过来,成立了黄埔军校,把军事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3000个学生兵,就是第一批的武装力量,最终打败了陈炯明。只不过到这个时期,离孙中山的死期也不远了。
  
  总的来说,南方的实力不如北方。南北和议之后,袁世凯在议会宪政上越走越远。宋教仁案后,1913年6月,袁下令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这最终导致了“二次革命”战争的爆发。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展开。
  
  革命党人惨败。
  
  北洋军节节南下,先后攻克南京,九江等地。以南昌攻克为标志,革命党人最终丧失了安徽,江苏,江西各省。孙文、黄兴、李烈钧被迫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得意志满。按照中国古时惯例,讨灭了反对叛逆之后,接下来就可以登极称帝了。于是袁世凯筹划着要开始办“中华帝国”了。俺一阵心疼,多好的一个名字啊,俺还想着等征服了亚洲改名用呢。这可给袁项诚给糟蹋了。
  
  孙大炮在海外一看,袁大头要称帝,这可不行。于是又跑了回来,组织“护国运动”。这下的力量可小得多。革命党人还剩下的力量,不过云南,广西二省,外加上一些各地的残余势力。云南的都督,就是著名的蔡锷。他本来也被迫流亡了外省,只不过他的名望实在很高。一听说要讨袁了,赶回来士兵们又痛哭流涕,拥护他做司令。
  
  “护国运动”这一战,本来又是输了,而且输得很惨。革命军打到湖南,就已经吃了十七八个败仗了。甚至连长沙都没打到,在湘西南被一些较地方性的武装打得大败。谁说袁项诚称帝得不到民心的,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所有反对势力都会被消灭。
  
  而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死了!这一下可是天下掉下个大宝贝,北方军系全线崩溃。就在战场上向蔡锷投降投诚。然后一组弱枪弱炮的鸟军,扯着军步,趾高气扬地迈入了长沙府。湖南军人那个气啊,可又谁让他是护国英雄呢。
  
  革命党军继续北进,沿途一片空虚。北方大乱,中央无人控制。看见孙中山的军队来了,往风而降。滇桂军一口气收复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二次革命”中失去的土地,基本上都收回来了。但再往走,就是传统北方的势力,没了政治号召,革命党人也不敢再北进。
  
  袁世凯死后,大致保持了南北互治的局面。北方是三大佬,府院之争。好歹也出了几任民国总理,有外交有内政,至少也象一个大国样。
  
  而南方孙大炮终究无法控制军阀,抢下来的地盘,紧接着又是分赃不均。各路将领各据一省,孙文手里还是二手空空。广东督政府的命令出不了广州。但好歹省际之间也没有特别大的大战,各位也都保持着了表面上的平衡。省内督军,却是换了一届又一届,从卢永祥齐夔元何丰林。理由各自不同,有兵变有叛变有小妾打麻将。
  
  “府院之争”,讲的是黎元洪,段祺瑞之间的不和。当时中国中央政府政体,有点类似于“总统-总理制”。总统理论上拥有着一切任命和任免权力。但又要靠总理去具体执行,否则寸步难行。而段祺瑞自峙是北洋嫡系,对黎元洪大总统往往看不到眼去。于是大总统的命令,往往不执行。而总统府又常常要干涉国务院的具体事务运作。一片党争,国务混乱。
  
  段祺瑞此人,也是一个奇人。传说他一贫如洗,后来在北京做寓公,天天吃咸菜泡饭,家里所有资产凑出来,折合人民币不足二十万元。他不贪、不渎、不贿,不抽大烟不赌钱不玩女人。一切不良嗜好全皆无有,堪称公务员的典范。
  
  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是十分地排挤性强。他先后挤走了唐绍仪,黎元洪,冯国彰。和他共事的人,被他排挤得干干净净,无论老友好友战友,一个个主动反目。最终弄得个众叛亲离,被张勋赶出北京。
  
  张勋在徐州,这个人在历史上,只能算个插曲,并不做主角。张勋最有趣,是在国民议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议会们赶出北京,各自回家。却不料被张勋守在河北路口,全都逮了个正着。然后张大帅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约六七成的议会。张大帅苦口婆心地开始说教,皇上是我们大家的皇上,这国家,没了宣统爷可不行啊。大家世代都受皇恩,需知皇恩浩荡,垂世难忘。我建议,咱们开第二届全国议会的时候,提出一个动议,解散议员,恢复帝制。
  
  议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多话。好不容易敷衍承诺,一定慎重考虑。最终终于从张勋处逃了出来。不过民国时的故事本来就多,还有个因为讲了个笑话,而丢掉总理宝座的。大家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异。
  
  张勋本来也在北京做官,后来几经周转,被封到了徐州。徐州这地方,说大不到,说小不小,算是一个二流的军镇。张大帅手里的兵也不多,对外宣称六十营辫子兵,满打满算,也就一二万人罢了。并做不得一方之豪,顶多也就是个苍梧太守。
  
  徐州离北京城说近也不近,没想到张勋居然有这么大的胆子。也或是京广线铁路运输较便吧。张勋十三日而败。这一变,他本人不过丢掉了官帽子地盘。可不想,却害苦了宣统。
  
  赙仪帝本来在北京城里呆得好好的,400万两白银,虽然说老袁自己捉襟见肘,四处借款,供应不一定充足。但好歹生活还算安定,礼数上还是给得足足的。北洋军阀又多是旧臣,对他也是尊敬。
  
  被张勋这么一闹,却反惹起北京城一些大佬们的不满了。觉得这宣统留着,也太麻烦了,迟早惹出了祸根。不如早早除掉。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冯玉祥逼宫,一天之内逼赙仪搬家的典故。400万两白银也没有了,清帝后来穷破潦倒。这都是给张勋害的后果。不过现在“无间道”热播,或许张勋是真正捅死满清的人也不一定。
  
  段祺瑞和冯国彰的时代过后,下面就是轮到曹琨出场的了。曹琨本来是个小官,在北洋系中也不见得如何地出众。但只不过他手下有一个人才,主因仆贵,贿选总统成功。不过北洋系,这时候也快接近尾声了。民国的历史,即将要进入第二时期。
  
  横扫十国,光辉万丈,战无不胜,堪与曹操符坚媲美的---“吴佩孚时代”
  
  (待续)
  
  
  
  
  
  
  
  
  附:人名地名,极有可能写错,本文不负责堪对。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zb815 回复日期:2005-11-1 12:00:53 
    有很多错误呦
  至少段祺瑞就不是张勋赶走的,反了!!

作者:zb815 回复日期:2005-11-1 12:06:39 
    护国运动”这一战,本来又是输了,而且输得很惨。革命军打到湖南,就已经吃了十七八个败仗了。甚至连长沙都没打到,在湘西南被一些较地方性的武装打得大败。谁说袁项诚称帝得不到民心的,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所有反对势力都会被消灭。
  
  
  晕~~~
  你知不知到"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全国差不多都反了!!!

作者:我的潜水生活 回复日期:2005-11-1 12:28:06 
    感觉太混乱了一点吧?楼主要写就好好写呀!

作者:冷风001 回复日期:2005-11-1 13:09:55 
    有点意思!虽乱,但详!!

作者:藏舟 回复日期:2005-11-1 13:23:07 
    
  藩台?
   

作者:千原叶 回复日期:2005-11-1 14:00:05 
     杂文!

作者:情商中心 回复日期:2005-11-1 14:12:47 
    :)


作者:kunt 回复日期:2005-11-1 14:54:16 
    好文章啊

作者:idhome 回复日期:2005-11-1 15:33:31 
    deng!
  差不多是戏说吧!

作者:liumiaomiao 回复日期:2005-11-1 16:09:37 
    完啦?
  
  ```

作者:假正经在天涯 回复日期:2005-11-2 22:01:23 
    怎么楼主跑了?
  光等你的了!!!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2 23:09:31 
    楼上的板砖不少,吴佩孚这一段,俺要用心点写。查查资料,周六贴出。
  
  吴佩孚鼎盛之时,号称十省联军。如果说民国有二个人可能统一中国,一个是蒋中正,另一个就是吴佩孚
  
  
  
  

作者:方十三 回复日期:2005-11-2 23:13:17 
    看下来挺有趣,只是几个错别字有点碍眼。

作者:阵疯 回复日期:2005-11-2 23:43:24 
    历史错误的地方不少,还是先找本正规点的厚点的中国近代史好好看看吧。

作者:一个人吃饭 回复日期:2005-11-3 11:37:14 
    哈哈哈

作者:hithithit 回复日期:2005-11-3 13:07:24 
    乱世出将才!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3 14:09:40 
    
  
  2)第二时期,吴佩孚时代
  
  
  1916年袁死后的中国,如果要立一杆标尺的话。由北至南,大致呈由浅到深的过度色。
  
  北京最烂,就算是拜皇帝,也会有人磕头磕得嘣嘣烂。
  
  山东、河南,稍好一点。各地武人,只要不是帝制,基本都服从军中大佬的调度。只不过“民主,自由,博爱”之类的概念,是从来不喊的。不是不喊,而是根本不知为何物。
  
  再往南,至长江沿岸各省,则更进一步。江苏、安徽、湖北,大致的要求,是维持议会。咱好不容易革命拿来的共和政体,还政于民。这议会、内阁、选举的三块牌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扔的。但具体内部运作如何,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倒也不怎么在意的。
  
  真正的坚定的革命党人,伟大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更往南寻。包括孙文的老巢广东,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滇桂黔。当时的革命党人,最大的政见是“约法”。即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时南北和议留下来的约法三章,该承诺的权力一二三四五。当年说好的革命果实,你北人怎么可以不认帐。
  
  但总的来说,中国的革命立宪气氛还不是很浓厚的。各地军阀,都是拼脑子掉性命,打出来的江山。又怎么肯为了人类民族的大同利益,而放弃一私小利,把权力让给民主呢?选民既然没有丢过脑袋,你又凭什么要求选票值钱呢。
  
  所以后来几次南北战争,都是北军强盛,一直打到湖南境内。山东、江苏诸多强藩,从来没一个出手捍卫民主。南北战线的比例,也可以大致看为中国境内民主与割据的势力比。
  
  
  
  2a) 三大佬
  
  
  袁世凯死后,按照宪法,黎元洪由副总统升总统。通电取消帝制。而南北讨袁的,各省纷纷取消独立,又再回归中央。堪称一团和气,再造民国。云南首义的护国将领,岑春煊、唐继尧,陆荣廷等,大摇大摆地进京,被封为一等功勋。于是军阀们也都摆平了。
  
  在这和和稀泥下,只有一个人不扰不依,就是广东的孙大炮。他死活不肯,一定要全力推进民主进程,把中国的民主面貌推进到“约法”的章程。但这时候黔桂粤,都觉得做军阀挺好的,又开心又舒服,何必把权力交还给你选民呢,竟没一个人响应。
  
  孙中山最后依靠的蔡锷,死在了小凤仙的床上(喉疾)。这下给孙文的打击可是不小。再也没有力量北伐,于是民主就要再等九年。而中国的历史,先由北洋军阀决定。
  
  袁世凯的继承人,大致是二武一文。武是安徽段祺瑞,直隶冯国璋。文则是王士珍。而黎元洪其实是武昌首义,被革命人推荐上来的。严格地说,和北洋系并不是一个派系,而代表革命新兴军阀的利益。
  
  黎和段的分歧,在于一个主战,一个主和。段祺瑞在其任上,最积极的,就是组织二次南征。他一直觉得被南方军打到中野是奇耻大辱,按北军的实力,从来不把南军放在眼里。而黎元洪本来就诸多偏袒革命,对南征的事睁一眼闭一眼,大和稀泥,猛拉后腿。
  
  于是府院之争,张勋兵变。
  
  黎元洪在北京没兵,没兵就是不行啊。就在溥仪复辟,太和殿登基那晚。黎元洪在北京的寓所家里,听说是大内高手,血滴子锦衣卫都要来了,吓得不轻。当即写下辞呈,把总统宝座传递给副总统冯国璋,自己跑到天津去了。
  
  冯段二人手中有兵,杀败张勋。冯国璋代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进入第二阶段,冯段之争。
  
  
  
  
  
  
  
  
  段祺瑞好不容易排挤了对手,眼想想该施展抱负了吧。又开始筹备策划南征,一定非把孙中山赶进大海去。
  
  没想到平时亲密的战友,生死与共的革命兄弟。冯国璋又开始扯他后腿。好不容易排挤掉一个主和的黎元洪,没想到冯国璋上台后政见大变,又是主和为贵,把段祺瑞气得不轻。
  
  其实冯国璋也有苦衷,当时国民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全国各地的税赋都收不上来,而开销不轻。冯总统天天就找着“财神”梁士诒,去筹办善后大借款。
  
  当时西方民主各国,明确规定,不许借钱给中国打内战。而中央政府连日常运作的经费都筹不齐。为了打擦边球,不知耗了梁士诒多少头发。什么沙漠绿化,女子教育,修葺祖陵,改善盐粒,变着法子做假合同,能想到的借口全用上了。
  
  总算筹到了款。第一次南征大败。在湖南南给革命党人杀得片甲不留。段祺瑞被迫下台,由“一文”王士珍组阁。但段是大系,不久卷土重来,又任总理。发动第二次南征,吴佩孚为先锋。一路高歌猛进,锐不可挡。
  
  可段起了私心,任命自己的亲信皖系张敬尧去当湖南省省长。这下吴佩孚不干了,消极怠工,南征顿时打不下去,就在衡阳僵持。
  
  
  
  
  
  总的来说,段祺瑞还算不错。按当时的标准,北京政府才是正统。而粤南孙文反是“叛逆”。段祺瑞冲破千难万阻,苦心恳垦,一心一意要征伐不服诸藩。还算是一个“干活”的人。段祺瑞为人清艰朴素,其实也不图什么,还不是为国为民么。
  
  “干活”的人,在哪朝哪代都是少的。
  
  
  
  
  
  2b) 稀泥总统
  
  
  段合肥第二次南征僵持,在北京却发生了变故。原来这冯国璋本是代总统,按例任期只有一年,要重新选举了。
  
  老冯左思右想,一肚子的孬火。俺虽然是个总统,可凡事还是段祺瑞的能量大。他老犊子一心一意削平南藩,强力推行。本意虽然是好的,却也把总政逼得够呛。那梁士诒天天到俺这里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财政部外交部,都已经快要去跳楼了。
  
  可是要说是反段,一时间也下不了手。且不说二人几十年的交情,段祺瑞本人身兼陆军总长,手里兵多将广。而且民国的时期,有一点不同于唐宋明清。倘若谁政争输了,往外一躲就行了。很少有真正赶尽杀绝掉脑袋的。因为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在古代输了党争,全天下都是对手的。没有半丝活路。而在近代,已经有了世界各国。大不了往东洋西洋一躲,谁也奈何不了。所以政治斗争,往往温和,也没法将别人势力彻底铲除。政变也不是佳选。
  
  最后老冯思来想去,却想出了一个馊主义。你好我好,干脆二个人抱在了一起死。咱二个同时通电下野,我不当官也不让你当。而继任的人,颇费斟酌,最后则选定了资深公务员,袁世凯时期的国务卿徐世昌。总理先后为钱能训,龚心湛,靳云鹏。
  
  这一让,却让出了一个祸根,北人从此走上了下坡路。无论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好歹还是个武人。手下有兵有威慑力,可以管辖一方。而这一个徐世昌,却是一个文官。只能靠各派的调节平衡维持宝座。在和平的时期,倒也罢了。生逢乱世,却是致乱之祸。此后北洋藩镇越演越烈,中央无力镇压,皆原因与此。由汉灵帝而至汉献帝,大乱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四海蒸腾,狼烟弥漫。段祺瑞既然下台,这武力平乱的最后一条路也被堵死。徐世昌一个老官僚,坐在北京城里,日日夜盘算着平衡走钢丝。再也没有实力平赦各地兵变。只能由地方诸侯,强者为王。
  
  这样好歹过了二年,一丝丝稀泥和了过去。陕西兵变,福建兵变,四川内战,外蒙叛乱,湖南内战,山东兵变,河南兵变,广西兵变,粤东七司令。
  
  但最终“中央政府”的丧钟,还是由吴佩孚敲响的。
  
  
  
  
  
  
  
  
  
  有网友要求,于是写得详细点。但史料详尽,必然不易阅读,显得杂乱。这也是必然,你给一个从未听过的人讲三国志,也是千头万续,不知从何说起。560个武将,只有长打“三国”游戏的人才能津津乐道。中国有31个省,每个省都有独立的故事。大概地写一个脉络,已经很不容易了。
  
  
  
  

作者:老子主张无为 回复日期:2005-11-3 15:19:22 
      段祺瑞此人,也是一个奇人。传说他一贫如洗,后来在北京做寓公,天天吃咸菜泡饭,家里所有资产凑出来,折合人民币不足二十万元。他不贪、不渎、不贿,不抽大烟不赌钱不玩女人。一切不良嗜好全皆无有,堪称公务员的典范。
  
  
  这个人确实如此,不过比起他的主公袁大头来还逊色一点,老猿这人,精明干练,做起事来条理分明,身兼帝相,有好几个老婆却不沉湎女色,会写个诗文又不无病呻吟,不贪财不爱把玩古董,不治私产
  只爱抓权
  可以说是个曹操式的能吏,真可惜养个儿子也像曹丕.

作者:老子主张无为 回复日期:2005-11-3 15:25:24 
    民国一期的中央权力斗争,危险就险在那些个能人一不能令军,二不能聚财,动不动就请出洋大人来
  
  就算是中山先生,也是个寄望日本的无根之主.护国战要不是败得早,他把狗日的日本弄到中国就更惨了.
  
  小子就担心哪天国内的能人要民主啊,自治啊,没本事就找老美老日老英,那才是我等时人的大不幸啊!

作者:老子主张无为 回复日期:2005-11-3 15:27:19 
    楼主我看你还是从派系发展来说比较清楚一点
  
  按时间全盘都写是很难讲清头绪的

作者:老坏猫 回复日期:2005-11-3 15:34:02 
    中国虽然一统,人心却如散沙,到了一个新地方,都有身处外国的感觉。每一个群体都有很强的排他性。

作者:假正经在天涯 回复日期:2005-11-3 18:49:22 
    楼主的小节不说了,要看主题.
  有一点点遗憾,各个军阀虽然不像孙大炮那样口口声声的民主,可也没有一个敢对民主说不字的.甚至包括袁世凯,袁也说民主好,可暂时不适合国情.这点请注意.
  还是很欣赏楼主的写作.请继续!

作者:hg3885555 回复日期:2005-11-3 20:12:54 
    还想看看下面的!

作者:苍麟十七 回复日期:2005-11-3 22:01:20 
    附:人名地名,极有可能写错,本文不负责堪对。
  错太多啦.我也不负责给你勘对啦~~~~~~~~~~

作者:智者不惑 回复日期:2005-11-3 22:19:15 
    错的太多了, 如果这种帖也进天涯论史, 不由得别人看不起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3 22:51:02 
    
  
  
  2c) 吴佩孚崛起
  
  
  话说天下大势,要强干末枝。陕、甘、虽然打得不可开交。川、黔、虽然乱得不可收拾。但真正影响中国走势的,还是中原的大阀。
  
  
  
  吴佩孚,字子玉,蓬莱县城里人,曹锟部将。
  
  吴佩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1917年张勋复辟。他和冯玉祥带兵杀入紫禁城。各位看官,且莫小看了这一个细节。在之后的历史走向中,冯玉祥一直是吴佩孚的左右手。每次吴佩孚作战,总是让冯玉祥担当他的侧翼。吴也待冯象兄弟一样,倚为心脏边的长城。
  
  吴佩孚第二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段祺瑞第二次南征。当时吴佩孚带领陆军第三师,势如破竹,几战就把革命党人谭延闿逐出了长沙城。一直打到了衡阳。可是北洋军内部党争实在厉害。省督一职,反被皖系段祺瑞的亲信,脓包张敬尧拿了去。
  
  吴佩孚在衡阳待了三年,老虎入闸,无所事事。这三年中,却为他赚了极其良好的声誉。他天天通电号召和平,又率先提出了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1920年,张敬尧在湖南刮地皮,刮得地深三尺。而皖系成立“安福会”,垄断了几乎所有内阁实缺,政府肥差。吴发起了狠,不听老段调令,直接带兵撤出湖南,一直走到了洛阳。吴孤身前往保定,和曹锟密商大计。
  
  “我说曹哥啊,俺受不了这气了”
  
  “冯段同时下野。没想到冯总寿元短,才一年就过世了。可段老匹夫却活得好好地,还组织了一帮徒子徒孙,组织了什么安福会。在政府里吃香的,喝辣的,有好处全让他们占去了。俺在湖南打得昏天暗地,拼死拼活,就为了养活这帮贪官么。”
  
  曹锟本没什么主见,听吴佩孚一口一个俺们直系,俺们直系,到后来也有点血气涌了。于是大开香堂,招集各处直系将领,合兵一处,讨伐皖系去也。
  
  这是对中央政府的一次考验,当时的徐世昌,好歹还有点老面子。想是你们二个都是大系,那一打起来,不是要地动山摇,成何体统,成何国体。想去调停,但武人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曹、段拂袖而去,文总统几哭无泪。
  
  按理说,皖系久居中央,控制中枢时日久了。吴佩孚只不过湖南回来一个小阀,兵械倦怠,那是不能和安福会比了。可实际,皖系却吃了一个大亏。当时的皖系主力,全部由徐树铮带领,在外蒙平息了叛乱。听说湖南兵变,急急忙忙地赶回来。千里奔波,再加上段祺瑞心存骄傲,顿时吃了大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只打了四天。吴佩孚出尽了风头。又是埋伏,又是齐射,又是飞射,又是烧粮。徐树铮大败,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直皖战争,意义十分重大。吴佩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官,自此踏入了上洛之路。
  
  
  
  
  占二湖,定宜昌
  
  吴佩孚七月入驻洛阳,到了年尾,湖北又出事了。且说湖北督军王占元,是个大贪官。这家伙一则压迫工商,狂刮地皮。二则克扣军饷,大吃空饷。
  
  这一次,王占元好不容易在财政部讨了三百万银圆的欠饷,欢欢喜喜拉回湖北。众军士拍手,以为总有钱可以吃年夜饭了。没想到这王占元真是中国贪官的典范。还没走到一半,已开了外国户头。钱都存到大连、上海的外国银行中去了。
  
  这一下,可真引起了公愤。乱世兵为根本,得罪谁不能得罪兵爷。王占元二手空空回到了武汉,顿时激起了兵变。湖北大乱,混战不休。湖南赵桓锡,四川刘湘,乘机伸出魔爪。
  
  王占元手下有孙传芳等猛将,可人却昏庸,去向洛阳的吴佩孚求救。这真的叫引狼入室。吴到了湖北,第一件事,就是废了他这个湖北督军。
  
  接着吴佩孚调集主力,追击赵桓锡。赵是猛将,吴也是猛将,双方杀得天崩地裂。吴军二次崩溃,都靠吴佩孚亲立阵头才挽住了。掘开簰水,赵军大败。吴佩孚不仅占了湖北,而且一口气打下了湘北重镇岳阳。
  
  四川方面,川军一直打破宜昌。吴不及休整,亲自带兵直赴战场。但懋辛、蓝文蔚听着就怕了。打了几仗,丢了就跑。于是吴佩孚完全控制三峡。
  
  鄂王一战,吴佩孚定下了武力统一天下的雄心。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张作霖势力越来越稳固,开始图谋关内。以梁士诒山东铁路借款案为线索,大肆发作。当时的吴佩孚,兵力还散在陕西,二湖,只能暂时忍让。
  
  曹锟派了弟弟曹锐去见张雨帅。张提出了四点条件,包括让出平津,免职吴佩孚等等。这其实已经堵死了和谈的路径。四月三日,是吴佩孚的生日,他召集全国11省直系将领五百余人,商讨对策。众人一致主战。
  
  到四月二十一日,直系集结完毕。八师五混成旅三团,共计十二万大军。以洛阳为基地。
  
  这一次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更衰,联军占据秦皇岛火车站,影响贸易出海口,导致洋人照会。徐老赶紧出了一道电报提醒。可双方只见枪杆,谁也不把他这个总统放在眼里。电报只拿了擦皮鞋。
  
  直奉战争的主线,主要在西路军,涿州良乡一带。吴佩孚亲冒矢石,又是埋伏,又是诱敌,又是烧粮,又是地雷。双方各加了三次援军,死伤十分惨烈。最终还是靠冯玉祥献计,突袭奉军侧翼,总算获得大胜。二人联秧奋战,把长辛店的土都杀得红了,堪称血里打出来的交情。
  
  中路军也获得胜利,东路军张学良负伤。东北军全线溃散,回到山海关,仅十剩一二。
  
  直奉战争,以奉系的惨败结束。在整个民国争霸史中,奉系从来就不是能打的军队。只不过他们的土地都在关外。战力虽然受损,但地盘依然还在。不象皖系一败涂地。几年后还可以卷土重来。
  
  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彻底扫清河北、山东。在整个华北大平原已无敌手。
  
  
  
  
  
  
  入四川
  
  
  吴佩孚在中原屡战屡胜,已隐隐有混元一统的迹象。在这个时候,洛阳吴府中却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四川军阀杨森。
  
  杨森本是川人,1922年在一次内战中失败。单人匹马,逃出宜昌投奔吴佩孚。玉帅原本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让这个食客放出光芒。
  
  原来吴佩孚喜欢赛马,常常骑着骏马在场中奔跑,众人无人能及。这一次,从头跑到尾,却有一个汉子始终跟在了后头。而且始终只差一个马头。玉帅大为诧异,既喜欢他这精湛的骑术,又赞他懂得“敬上”的道理。
  
  策马既毕,玉帅问了起来,才知道他是川人杨森。接着问策略谈吐,兵法谋略,无不优选。玉帅大为欣赏,当即决定,拨派二团兵马,助他回四川夺权。
  
  当时玉帅在中原已经草定,而川人保守,对乡土概念看得极重,外人不易插手,所以要找了一个代理人。直军入川,四川的武器谋略,都要比中原差一等了,哪见得过这种强兵。
  
  杨森入川二月,已经攻下了半壁江山。打下重庆后,前来加入的势力更多。继续往西,队伍越打越多,到临近成都府,几乎已经有了十万大军。
  
  当时的四川督军,是熊克武。派系是比较亲孙文的革命党人。孙中山经常“弟、弟”地书信来往。老孙打仗不行,这熊克武好歹也算一条汉子。第一次成都被围,被他虚虚实实,避虚击实,居然把三路大军挡过去了。而且还把杨森赶回了重庆。
  
  吴佩孚大怒,于是又拨了一大批军火,外带十门火炮。这下熊克武再也挡不住了,革命党人从此失去四川。但川中实在很乱,杨森也没有全控制住,此处还有后话。
  
  
  
  闲说杨森这人,也是挺有名的。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嗜好,玩女生。而且是玩十八岁的女大学生。
  
  只不过老杨持身甚正,从来不强迫强裹。每一次都是你情我愿,说好了条件再卖。每个女生只玩三年,平日里哄着贴着颇为体贴。三年一到,立即送走,另寻新欢。老杨做人挺是爽气,日常里烟粉钱,分手时分手费给得实足。各女孩也是你情我愿,一个个走得欢天喜地。
  
  杨森后来当到了四川省省长。随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活到73岁才亡。他死的时候,历任历届二奶三奶四奶全都赶了回来。从老到小,几十任女大学生济济一堂,大家哭得莺声燕啼,好不悲伤。此等境界,当真令人仰慕啊。
  
  
  
  
  
  平河南、山东
  
  
  打败了张作霖之后,吴佩孚在中原已经没有大的敌手。只还剩一些零星的小型抵抗。
  
  长辛店之战时,赵倜、赵杰兄弟在开封。二兄弟商量着革命投机,只苦猜不到直系奉系谁会打赢。刚想通电中立,赵杰却闯了一场大祸。误击了直系靳云鹗的部队。
  
  冯玉祥就在战场之上,带兵回援。才一周时间,尽破赵军埋伏,杀入开封,赶走赵式兄弟。河南残余军阀全灭。
  
  
  山东大豪孙美瑶、孙桂枝兄弟,一手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39名外国人被绑架。包括两位美国陆军少校、《密勒士评论报》资深记者鲍威尔,洛克菲勒儿媳的妹妹。
  
  后来按绑票协议,孙式兄弟被收编为山东新编第十一旅。1923年12月19日,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摆下鸿门宴,杀死孙美瑶、孙美松。
  
  但孙桂枝流窜至鲁南山区,为害多年。经过长久的乱世,秩序无存,人性越来越丑恶。老洋人最著名的,就是“活人断流”。他过河也不架桥,找了一大堆活人农民,用草绳捆了。直接扔到河里。投鞭断流,一直到活人把河流都堵塞了,他才慢慢地过河。
  
  匪军一路流窜,克郧西、枣阳,快要打到襄阳城了。张联升闭门死守。吴佩孚派张福来等将其剿灭。
  
  
  
  
  
  
  十四省联军
  
  1923年,石青阳路过云南,和唐继尧促膝长谈。史书记载,石对当时的时势分析:
  
  
  “我们不必说他做得到做不到,却先把现在的大势来较论一下。
  吴佩孚现有的地盘,是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湖北、江西、福建等九省,还有热、察、绥、京兆等特别区域。四川与湖南,实际上也不啻他附庸。
  与吴为敌的,只有奉张,浙卢,粤孙,和黔、滇等省而已。
  浙卢现在受了苏、皖、赣、闽四省的监视,自保尚且不暇,哪里还讲得到向外发展?浙卢不能为吴之患一。
  奉张虽称雄关外,然而一直隶之兵,已足当之,要想入关,也是大难大难。奉张又不足为吴之患二。
  粤孙东江之乱尚不能平,更无暇北伐。粤孙更不足为吴之患三。
  吴现在只用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的兵力,再加以亲吴的川军,已不止有二十万大兵,以图四川一省,何难一鼓而平?四川不难一鼓而平一。
  四川平定之后,出一支兵南入贵州,更由湖南出兵西趋,以夹击之势,攻一贫弱的贵州,何愁不能克日戡定?贵州又不足平二。
  川、黔俱平之后,合击云南,蓂赓兄虽然智勇冠天下,恐怕未必能抗豫、陕、鄂、川、湘、黔六省之兵。云南又不足平三。
  云南得手而后,由湘出兵,以拊广西之背,云南出兵,以搠广西之腹,广西也必不能抗。广西又不足平四。
  西南各省既定,一广东何能孤立?孙中山也惟有出国西游,再图机会了。此言广东又不足平五。
  西南全平之后,解决浙卢,更是不费吹灰之力。浙江又不足平六。
  那时竭全国之力以东趋,奉张又岂能独免?奉张又不足平七。
  蓂赓兄,你看这武力统一的计划,能不能够实现?”
  
  
  
  
  
  1923年时,吴佩孚的势力达到了鼎盛,当时号称为14省联军。或为其老巢本土,或者听其号令。
  
  而公开还敢反抗吴佩孚的,只剩下关外张作霖,浙江卢永祥,广东孙中山,贵州刘显世,云南唐继尧。这些人或者是他的手下败将。或者只有一省半省之力。没一个是他同等级的对手。环眼宇内,中国的核心江山,吴佩孚已经十居其七。且再没一个有份量的对手。
  
  中国的统一,眼看就要临近了。
  
  
  

作者:东东狐 回复日期:2005-11-4 10:55:34 
    好文,很少看到讲北洋的,顶上去!

作者:盘蟹大王 回复日期:2005-11-4 12:35:09 
    民国史是吾爱的三史之一啊

作者:chyu80 回复日期:2005-11-4 12:59:04 
    文风蛮喜欢的,占位

作者:zhouwei1022 回复日期:2005-11-4 13:56:46 
    很不错的文章

作者:有一点点动心喔 回复日期:2005-11-4 15:38:27 
    好

作者:xuezhiyue2 回复日期:2005-11-4 17:29:19 
    顶一下

作者:笑话而已 回复日期:2005-11-4 22:18:05 
    很有趣,但错误也太多

作者:zlrecord 回复日期:2005-11-4 23:17:42 
    呵呵,你的这2篇文章比有的文章经看!
  偶赞一个!

作者:假正经在天涯 回复日期:2005-11-5 6:52:28 
    加油!楼主,文章很有趣

作者:skno 回复日期:2005-11-5 9:46:11 
    楼主加油啊,比看历史课本有意思多了.
  

作者:一车大粪 回复日期:2005-11-5 10:06:11 
    晕,这不是历史

作者:yippeesk 回复日期:2005-11-5 10:22:53 
    管他,普及也好~
  
  这也算一个乱世,几百年后说不定也有 演义 之类的
  
  顶!
  
  马二

作者:yippeesk 回复日期:2005-11-5 10:24:43 
    吴
  
  惜不得其主啊

作者:zj044 回复日期:2005-11-5 10:32:18 
    吴佩孚确实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强悍之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真的是有很厉害的人的,从那之后直道国共两党内战,不知涌现出多少超级战将。可见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对外扩张的传统,却从来不缺少会打仗的军人。

作者:srgfcy2006 回复日期:2005-11-5 11:43:51 
    楼主加油快写,
  好看ing

作者:zcc05 回复日期:2005-11-5 11:52:45 
    精彩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5 12:09:43 
    
  
  
  吴佩孚最为人垢病的,是1923年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大惨案”。这也是今朝对他厌恶,春秋笔法始终评价不高的原因。
  
  但是在当时,工人的含义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各朝各代,最苦最穷的,始终都是农民。出来务工,找到一份饭碗,那可是天大的好事。至少温饱就已经满足了。再差再差的工种,只要有工作,就有一份薪水。虽然过不了富裕的生活,但至少不会饿死,比起农民动辄逃荒是好得多了。
  
  而铁路工人,又是所有工种中的佼佼者。铁路不象工厂,铁路不会倒闭。铁路在任何时候都是要开工的。能进了铁路局,那简直就是一份铁饭碗,吃皇粮的。令人羡慕的工种,好比今日的公务员。
  
  就好象我们今天的公务员们,拿着几千元的工资。钱多事少摆架子,居然还不满足。居然还要闹双休日,居然还要加薪。四五千都不够,还要加到七八千的,还要加红包加福利。而且还特别的混蛋,把国家的公务都扔在了一边,敲章的、办事的,都找不到人。海关货物堆积如山。
  
  真的是士可忍,孰不可忍。换了今朝,你也要镇压的。
  
  

作者:paner 回复日期:2005-11-5 13:13:15 
    写的不错,继续等待~!

作者:尘世方丈 回复日期:2005-11-5 13:47:19 
    吴佩孚最为人垢病的,是1923年镇压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大惨案”。这也是今朝对他厌恶,春秋笔法始终评价不高的原因。
    
    但是在当时,工人的含义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各朝各代,最苦最穷的,始终都是农民。出来务工,找到一份饭碗,那可是天大的好事。至少温饱就已经满足了。再差再差的工种,只要有工作,就有一份薪水。虽然过不了富裕的生活,但至少不会饿死,比起农民动辄逃荒是好得多了。
    
    而铁路工人,又是所有工种中的佼佼者。铁路不象工厂,铁路不会倒闭。铁路在任何时候都是要开工的。能进了铁路局,那简直就是一份铁饭碗,吃皇粮的。令人羡慕的工种,好比今日的公务员。
    
    就好象我们今天的公务员们,拿着几千元的工资。钱多事少摆架子,居然还不满足。居然还要闹双休日,居然还要加薪。四五千都不够,还要加到七八千的,还要加红包加福利。而且还特别的混蛋,把国家的公务都扔在了一边,敲章的、办事的,都找不到人。海关货物堆积如山。
    
    真的是士可忍,孰不可忍。换了今朝,你也要镇压的。
    
    
  
  
  
  呵呵,给俺烟台老乡平反,好

作者:冷翠滴 回复日期:2005-11-5 14:34:00 
     天下是打下的,所以从武本身就是胆,之乎者也,文诌诌的,充其量是空谈清谈,华而不实,甚至误事。呵呵,还是武状元有用。

作者:李思瀚 回复日期:2005-11-5 20:30:58 
    支持一下

作者:旱雨禾苗 回复日期:2005-11-5 20:53:48 
    有趣

作者:没钱买雨衣 回复日期:2005-11-5 22:03:35 
    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可对民国军阀的认识真是很少

作者:天亮以后夜深 回复日期:2005-11-5 22:29:35 
    呵呵,LZ写的很好啊,乱世戏说.....
  
  
    收藏,期待下文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5-11-5 23:23:08 
    转篇收藏, 孙中山和陈炯明的关系也不是一句能说清楚.
  历史都是个人的历史观, 主观意识, 从来没有客观的历史.
  胜利者通吃啊, 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很多.
  
  是是非非陈炯明
  
  陈炯明实际上文武全才。在黄花岗之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亲身谋炸广东水师提督,虽然未中但勇气可嘉。陈本人也深信“枪杆子里出政权” ,所以在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发展军力,成为一方霸主。但陈虽然身为一方霸主,但反对军治、党制。其在广东的治理实为民国战乱时期的典范,兴办实业,后来广东省成为大革命的大后方,陈实在是功不可没。尤其禁烟禁赌,以“模范起信”为号召,还请陈独秀入粤为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而大兴教育。当然,陈本身也还是旧军阀,如乱杀无辜如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黄世仲、陈听香等人,为人所不齿。
  
  但陈炯明广为人知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他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这段历史。说起这段历史,几乎每个人都说陈炯明是公开叛变。究其原因,其人理念和孙大有不同。谁是谁非,并没有那么简单。陈炯明本人是军人,但不是一介武夫,在其统治的地盘,颇有民主风范,如举办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反对绝对领袖一人制。后来在孙中山规定中华革命党党员须向领袖宣誓效忠时,陈拒绝执行,事后,孙文语,此公不可深信也。可见,陈本人认为对领袖不可无限服从,领袖是人不是神也。
  
  导致两个人直接冲突的原因则在与北伐与是“联省自治”问题。最早提出“联省自治” 的正是孙文本人。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孙文尚在法国,称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变异。似此情势於政治上万不宜於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宜。倘以一中国君主而易去 满洲君主,与近世文明进化相背,决非人民所欲,故惟有共和联邦政体为最美备,舍此别无他法也。”(1)《全集》第一卷第562页。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宣言书时亦明确宣布:“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於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 ,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 (2)(同上第二卷第2页)。可以说联省自治最能体现共和精神。如此而想,孙文的宣誓于领袖确是有可能形成独裁,故不容于共和精神。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制并以武力统一中国。可见此时的孙文已经不再持有联邦政制共和之想。1922年6月3日,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余人致电孙中山,请孙中山与北方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 14日,粤军全体官兵通电响应,请孙中山停止北伐,谋求全国和平统一。胡适等人公开支持陈炯明。究其时局宪政各省自治情况如何?谭延铠于1922年1月1 日在湖南开始实施“省宪” ,四川、浙江、云南、广西、贵州、陕西、山 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奉天、安徽、甘肃、直隶等省政府诸多省照般湖南模式,省议会制蔚然成风,县长民选已经开始。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如果此宪政共和成功,那么现在的中国恐怕也是民主国家了,面貌自是大不一样。历史不容假设。 陈炯明等主张联省自治,孙文则靠其本人威望,逆流而上,终於酿成「六一六事件」,即「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造成平民死伤祸乱百姓的则孙中山。 孙中山先得粤军总指挥叶举的警告走避永丰舰。粤军仅开土炮「三响吓之」,从而缴械解散总统府守军。六月十七日下午,以孙则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市区。含永丰等七舰在内午后一时半和午后五时,两次炮轰造成房屋损失估计总共不下五百万元,平民死伤,总在百人以上。
  
  事后,孙北伐遇阻,乃思良将。 孙中山本人也很欣赏陈炯明,曾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3)(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香港工商报)。经汪精卫、吴稚晖等多人调和,终未成功。究其原因,则为一纸悔过书。陈拒绝写悔过书,颇有点威武不能屈之感。后来吴代陈炯明悔过,跪于孙面前,孙亦谅陈。 孙文有点小气了。
  
  客观而论,「联省自治」乃一和平统一的手段,若成功,后人则福至,从当时情况来看,未尝不可能。孙中山在后来抛自己主张的「自治省联邦制」,发展到提倡中央集权制,实乃一退步。
  
  陈炯明在孙去世时,亲写挽联:
  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
  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陈去世时,吴稚晖写的挽联:
  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
  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回首往事,不胜嘘叹,唯法制非人治才是我等之念。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5-11-5 23:26:09 
    吴佩孚,祖籍山东蓬莱,文化程度秀才,未曾入过什么党,活跃于清末民初,官至直鲁豫巡阅使。时称吴大帅。
    吴佩孚批示过的公文中,至少有三件值得一提――
    一是某先生曾在别处为官,名声不怎么样,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欲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吴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俺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义正辞严。
    二是某“下岗”军佐,获悉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出缺,经政要介绍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者,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回乡种种树再说。
    第三件实际上不是公文。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这洋妞也真够开放)。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是否可令当今包“二奶”、“三奶”者羞惭?
    总的来看,吴佩孚的这三个批示不仅言简意赅,也显示出其人颇有文采,那秀才的文凭真是考出来的。掷地有声的简洁文字,更刻画出其人的另一面。由此亦可看到,跑官买官和“包二奶”历来不得人心。
  

作者:方十三 回复日期:2005-11-5 23:39:54 
    还是杨森最有手段:)

作者:waqy 回复日期:2005-11-6 0:23:13 
    喜欢乱世的英雄

作者:MIKECHENXX2003 回复日期:2005-11-6 0:35:32 
    呵呵,我怎么发现大军阀、大反动派比毛主席、邓总书记高风亮节得多。

作者:bwl7 回复日期:2005-11-6 00:57:11 
    杨森可没这么大的气量,说书的看来是把老杨和傻儿师长混到一块去了。

作者:hfk0788 回复日期:2005-11-6 01:49:44 
    留名再看

作者:提康德罗迦2006 回复日期:2005-11-6 01:53:28 
    作者:MIKECHENXX2003 回复日期:2005-11-6 0:35:32 
    呵呵,我怎么发现大军阀、大反动派比毛主席、邓总书记高风亮节得多。
  ==============================================
  
  土包子,暴徒,乱民,怎么能够与儒家文明熏染的"士大夫风范的儒将"相提并论呢?
  
  人家是真正的尊重知识者的,无论是袁世凯还是短棋瑞或者吴佩弗,
  
  暴徒对知识者却是利用二字,用过了就消灭而后快,可怜的中国人民.

作者:zx_bj 回复日期:2005-11-6 02:17:00 
    谭延铠于1922年1月1 日在湖南开始实施“省宪” ,四川、浙江、云南、广西、贵州、陕西、山 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奉天、安徽、甘肃、直隶等省政府诸多省照般湖南模式,省议会制蔚然成风,县长民选已经开始。
  ================
  彭德怀看来没感受过这“蔚然成风”的良好民主风气,他自述里讲这几年在湖南天天忙着打仗,也正是这几年他从班长一路升到营长,为他以后投共产党攒下了资本

作者:神瑛 回复日期:2005-11-6 10:26:11 
    吾佩服

作者:刘逸凡 回复日期:2005-11-6 10:51:51 
    好贴要顶
  史学研究论坛文史大观诚征版主,要求对此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具有组织能力,热心于网络事业,有一定经验,试用期三个月,具体请到http://chinahistory.betoo.cn/bbs/查看

作者:panhandler1 回复日期:2005-11-7 20:49:35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长考虑民国那段历史.
  怎么样才能避免那么多灾难?怎么样让我们的第一个领导能愉快的把权利交出来,让我们的国家早日民主.
  中国20世纪最出色的战略理论家蒋百里,做过吴佩孚的参谋.他曾经极力的推荐孙中山,希望吴佩孚和孙中山合作.孙有最先进的政治理念,而吴佩孚有最强悍的军队.遗憾的是吴佩孚没接受蒋的建议.蒋后来离开了吴佩孚.
  我经常想,假如吴佩孚和孙中山合作,能有什么结果呢?
  一个是光明磊落,一个是对权利并不那么热衷.
  结果可能是两人很快统治中国,无论谁当总统,都能在任期后很自然的交出权利,那样,我们的国家该多好.
  就是后来日本也不敢贸然进攻中国,吴佩孚的军队应该是让日本胆寒的.
  话说回来了,历来英雄没有当第一把手的.总是小人来当.
  遗憾啊!

作者:shufe 回复日期:2005-11-7 21:29:40 
    谁说北洋时期是黑暗时期?
  北洋时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展最快,民族工业成长最好的时期!

作者:everygreen 回复日期:2005-11-7 21:59:11 
    强贴

作者:yishi11 回复日期:2005-11-8 12:53:40 
    呵呵 看看啊
  浊酒黄昏 浊酒黄昏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8 13:55:00 
    
  
  横扫江东,气吞山河如虎。
  
  俺接下来要写小芳了。不急,这二天比较忙,先挖坑。
  
  
  

作者:不是胡扯是胡扯蛋 回复日期:2005-11-8 14:16:22 
    好贴

作者:梦里凉州花香依旧 回复日期:2005-11-8 20:09:56 
    段祺瑞虽然显赫过一段时间,但是老人家还是比较清廉的,没有聚敛什么家财,致使晚年有点过不下去了。后来蒋介石尊请他去南京,为他养老。当段祺瑞的火车抵达南京车站时,蒋介石亲率政府官员前往迎接。张作霖也是有民族气节的,不肯让步与日本人,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吴佩孚虽是大军阀,但也很清廉,不敛财,也有民族气节。共产国际开始都想拉拢他,因种种原因转向冯玉祥。可惜他最终被日本人毒死。

作者:dbf2001 回复日期:2005-11-8 20:15:17 
    dddddddddddddddddddd

作者:wlayed 回复日期:2005-11-8 21:01:30 
    俺一阵心疼,多好的一个名字啊,俺还想着等征服了亚洲改名用呢。这可给袁项诚给糟蹋了。

作者:8哈跟8 回复日期:2005-11-8 21:19:44 
    想我国近代史的悲剧,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治国主张。

作者:冠军巴乔 回复日期:2005-11-9 0:21:16 
    怎么不写了

作者:洞庭赊月色 回复日期:2005-11-9 08:18:31 
    往往英雄辈出之际 就是国家破碎之时 可惜了黎民百姓

作者:洞庭赊月色 回复日期:2005-11-9 08:20:58 
    从1840年到1949年 出了多少名将呀,恐怕不止几百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此折腾来折腾去 ,把祖宗的坛坛罐罐都砸的差不多了

作者:几米小子 回复日期:2005-11-9 14:52:22 
    期待下文~~~~~~~~~~~~~~~~~~~~~~~~~~~~~~~~~~~~~~~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11 2:55:46 
    
  
  
  
  
  3) 第三时期,北伐前夜
  
  
  
  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锟。这第六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还是黎元洪。
  
  却说直奉战争后,大家都觉得徐世昌这个老头子站着了讨厌。于是胜者为王,直系军阀就把这个文总统给废了。另搬了元老黎元洪出来做总统。黎黄陂第二次主政,声势大不如前。无兵无将,只不过是一个傀儡。
  
  黎大帅这次总统一年都没做满,还差八天。终于被曹锟逼着了退位。这皇帝么,还是自己坐来好。曹锟贿选当上了第七任总统。
  
  
  
  3a) 孙传芳
  
  
  横扫江东,气吞山河如虎。孙传芳堪称中国闪电战的大师。
  
  
  却说吴佩孚剿灭王占元。却留出了一条大虫。孙传芳带领湖北军的残部,驻防武穴,抱残守缺。吴封了他一个“长江上游总司令”,也是有名无实,虚衔一个。孙传芳也不生气,静静地等待时机到来。
  
  1922年11月,福建兵变。
  
  当时的福建督军李厚基,手下有二元大将,王永泉和臧致平。可王永泉亲皖,臧致平亲粤。这二个人都不是他的嫡系。这福建督军的位子,也坐得不安稳了。
  
  正巧有一天,皖系余孽徐树铮,携带八十万两银圆,用重金买通了王永泉,竟然反了。李厚基出军平乱,却被国民党人嫡系中的嫡系,许崇智抄了老家福州。想要反攻,臧致平又叛,占据厦门。
  
  这时吴佩孚正在挑动陈炯明叛乱,广西、湖南、江西、都听他的号令。忙得不亦乐乎。随手一纸调令,就派出了孙传芳去平判。
  
  老孙大喜,英雄豪杰,趁势而起。后来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角力。最终的结果是,孙传芳王永泉,分署了福州的军政二职。臧致平割据厦门。
  
  
  
  
  
  
  初章
  
  
  孙传芳在福州待了一年,整军顿武。把一支失魂丧胆的部队,也调教得好生兴旺。但他和王永泉本来是二个派系的人。一山不容二虎,这福州,终究是待不下去。
  
  等过了年,孙传芳突然把部队拉了出去。屯驻福建延平。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东南武人,惊扰慌慌,揣摩着延平的出军路线。有人说他要西进,攻江西蔡成勋。也有人说他想北进,攻浙江卢永祥。
  
  这时候,只有一个人喜上眉梢。那就是王永泉了。上天保佑,这灾星总算跑掉了。管他攻赣攻浙,跑得越远越好。
  
  可是天不遂人愿。孙传芳在延平待了二个礼拜,还没见他开拨。王永泉就派人去问。孙传芳哈哈大笑,说你再给我一个团,我就告诉你。
  
  于是王永泉就给了他一个团,外带四十万银圆军饷。可过了一个星期,孙还没有开拨。王很是奇怪,又派人去问。孙又哈哈大笑,说你再给我二个旅,我马上就告诉你。
  
  唉,俗话说,好奇心会害死一只猫。
  
  好奇心也会害死一个军阀的。用大腿想,孙传芳究竟是想打谁,也想得出来了。就在当月,孙传芳引军回援,灭掉了王永泉。
  
  
  
  
  
  
  
  
  平浙
  
  
  灭掉了王永泉,孙却很是硬气。这福建督军的位子,他自己没坐,却让给了立功最大的周荫人。自己只做了个闽粤边防督办的虚衔。
  
  别人就问他,那你干什么呢。孙豪气干云,说八月十五,我请诸位到钱塘观潮。
  
  当时的浙江上海督军卢永祥。割据浙江已经有十七年,根深蒂固,兵精粮足。孙传芳的话,谁也没有当真。
  
  这时臧致平在厦门,听见了福州兵变,赶忙带起了兵马,想来混水摸鱼。却不料被孙传芳买通了海军,竟抄了他的后路。夺了厦门。
  
  臧没有办法,只好和王永泉的残部杨化昭,穿过江西,二个一起去浙江投奔卢永祥。
  
  这时候孙传芳在外交上颇为占优。被他鼓动起了四省联军。江苏、安徽的督军齐夔元,本来是卢的世仇。臧、杨越境而过,得罪了江西人。孙传芳自带主力,倾巢而出,进攻仙霞岭。
  
  卢永祥也是英雄好汉,以一敌四,竟然丝毫不惧。北边的二路都是主力,打得也最吃力。而胜利的果实,却被南线的孙传芳捞了去。
  
  福建没有铁路,孙传芳的部队也不见得如何娆勇。但他用兵用巧,用20万两银元,买开了大白眼狼夏超。让张国威炮兵炮轰自家阵地。空手入白狼,竟然兵不血刃取了浙江。
  
  据说,就在孙传芳入杭州的那一天。传说中的西湖雷峰塔轰然倒塌,跌破眼镜啊。
  
  
  
  
  
  
  
  赣变
  
  
  
  奉天的军队,在民国史中,向来地不经打。但要说当时谁人军队最弱,却非江西军莫属。
  
  江西的督军,是蔡成勋。因为运气好,革命党人李烈均打破赣州城,白留了一个空白郡给他。蔡成勋到南昌后,什么事也不干。专属刮地皮,传说他入赣三年,只去过一次庐山。此外竟没离开过警署半步,整天泡大宅院里。别人给他一个外号“蔡大驾子”。
  
  臧、杨逃亡的时候,从江西境内通过,却不投靠赣人,而要千里迢迢地去投奔卢永祥。蔡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臧致平哈哈大笑,说蔡成勋想收编我们?我们收编你还差不多。
  
  蔡成勋收到了回音,气得浑身发抖。想是你们俩五六千的丧家之犬,又没有粮饷又没有根据地。拼什么还这么嚣张。俺蔡大督军派兵去收剿了你们。
  
  这一仗是打了,堂堂的一省兵力,却被五六千的溃兵杀得大败。不仅大败,还被他们劫去一箱军火,粮饷辎重无数。“俺们没有枪与炮,敌人会帮我们造”。老蔡真该买豆腐撞死了。
  
  孙传芳四省联军攻浙的时候,也发电邀请他出兵一旅。这蔡大督军一口气撞得霉了,不仅一旅,手下的四个师兵,足足派出了一半兵力,欲报一箭之仇。可没想到浙江人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主力在北方对付江苏,副军在南边对付闽孙。西南方向只留了一个团,这仗打到最后,好象还是一个团赶着了二个师跑。
  
  孙传芳摇摇晃晃跑进雷峰塔了,这蔡成勋还不能前进一步。就在这时,战场上的二个师败退回来,大伙一合计,打起了反旗。回军轰隆,反而把南昌城给打下来了。蔡成勋逃去了上海做寓公。又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孙传芳最终控制了那二个师长邓如琢、方本仁。
  
  民国里鸟人多了,但鸟成这样,还不多见。
  
  
  
  
  
  
  
  血战
  
  
  1924年“北京政 变”后,北方大乱,北军纷纷崩溃。奉军挟战胜余威,一口气打下了平津、山东、江苏、安徽。全盛时号称全控津浦线。把直系人打得都抬不起头了。孙传芳假意奉承,暗地里却逐渐积聚力量,准备完全统一江东五省势力。
  
  新年1月2日,孙传芳突然袭入松江,陈乐山逃走。1月10日上海事变,扫清了上海的奉系势力。宣布上海为“不设军职、不驻军队及将兵工厂迁移他处的不设防城市。”
  
  但真正的浙奉战争,还是在1925年10月暴发的。
  
  当年冯玉祥叛变。按照张与冯的协议,奉军可以取得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张作霖明确表示,早年的“绿林”兄弟不带入关。按照郭松龄的想法,曾苦苦劝戒张作霖,“张学良是嫡子,可以坐镇直隶。张宗昌立有大功,又非嫡系杂牌部队,可以派到江苏前线第一线。以李景林为山东督军,姜登为安徽督军”。
  
  可张作霖一时大意,让李景林做直隶督军,张宗昌做山东督军,姜登做安徽督军,杨宇霆做江苏督军。后来又拒绝改错。这杨宇霆本是张的军师,类似于总参谋长的位置,却去做了一个武人。郭松龄听到了任命之后,怅然若失,说道“拿羽毛扇子的人,怎么跑到了第一线了。”
  
  10月8日,孙传芳召开秘密军事会议。10月10日预动员,誓师大会,决定对奉宣战。孙传芳用兵神速,仅仅五天时间,到10月15日,五师三旅,所有的部队,已经全部到了前线。
  
  不料他的速度快,还有比他速度更快的。杨宇霆在江苏,逃跑的决心居然比进攻还快。10月14日撤出上海,10月16日命邢士廉退出宜兴。18日早退出常州。18日晚退出丹阳。你看,这逃跑还要分上下午写了。
  
  19日退出镇江,20日前锋溃散,孙军已经打到了南京下关。21日孙传芳正式声势浩大地进入了南京城。当时孙传芳从杭州出发时,曾发出豪语,一个星期打进南京,没想到真的实现了。
  
  “逃跑将军”杨宇霆一路狂奔,10月15日发电邀请安徽督军姜登到南京开会。姜登18日放弃蚌埠,丁春喜被俘。22日孙部将倪朝荣抵达泗州,23日姜登一枪未放,立即交出督军军印。于是孙传芳又占据了安徽。
  
  到了10月25日,奉军总算喘息稍定。大军集结于徐州,以张宗昌为首领。姜登选、韩麟春增派四师二混成旅。好歹有一条防线了。张雨帅召众逃将回奉天,追问道,为什么逃这么快啊。杨宇霆杨诸葛张口结舌,到最后说,呃,呃,俺怕陕西的冯玉祥抄俺们地后路哩?!
  
  郭松龄愤怒之极。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知要退到什么地方。但因为杨宇霆得张作霖宠爱,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大权在握。奉军的腐败,也可见一斑了。
  
  
  听到张宗昌在徐州逐渐组织防线,孙传芳不屑一顾。他继续组织兵力,分三路进攻徐州。10月26日入海州攻白宝山。27日由运河攻李启佑。28、29、30、31等日攻清江浦马玉仁。11月1、2日,在任桥剿灭张宗昌著名的白俄部队。张宗昌怅然长叹,从11月3日起,每晚均赴前线巡视督战,但亦不能扭转形势。
  
  11月5日开始张宗昌渐有了退让徐州的计划。6日晚,下令城内外驻军,一齐登车北去。7日早6时,率文武官员,由陇海路退砀山。下午4时,张宗昌残余兵力四散崩溃。浙奉战役结束。
  
  
  孙传芳自10月10日起兵,不到一月工夫,由杭州打到徐州,夺取半壁江山。席卷江东,气吞山河如虎。完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当年吴佩孚封他做“长江上游总司令”时,恐怕没想到这一天吧。
  
  
  11月末,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大会。正式成立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恪威上将军。孙传芳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作者:魏国部曲 回复日期:2005-11-11 3:53:29 
    若不是想到当时的中国列强环伺,我倒真想为当时的逐鹿英豪们鼓掌,唉……

作者:永远的飞狼 回复日期:2005-11-11 09:57:24 
    我喜欢,楼主继续啊
  

作者:jackou 回复日期:2005-11-11 11:08:21 
    不错!对民国军阀的史料我一直欠缺,现在终于可以有点线索了!请楼主继续!

作者:舟寂 回复日期:2005-11-11 13:00:01 
    楼主SB吧,张作霖辛亥的时候还是土匪头子啊,还派个人就去当吉林省省长,你以为是民国双龙传啊,一大堆纯粹的错误,连硬伤都不好意思说,一点都不沾边,是不是欺负民国史关注的人不多,发这种帖子来调戏人啊,整点真实历史,添点自己胡扯八道的,在郑重其事的评论几句,是不是现在看别人的回帖在偷笑啊

作者:舟寂 回复日期:2005-11-11 13:07:24 
    我日啊,简直看不下去了,楼主你他妈妈的是真SB啊还是纯粹来调戏人啊,楼上的一些还鸡巴我喜欢我佩服,是马甲还是被别人哄了还帮别人数钱啊

作者:舟寂 回复日期:2005-11-11 13:09:51 
    作者:zb815 回复日期:2005-11-1 12:00:53 
    有很多错误呦
    至少段祺瑞就不是张勋赶走的,反了!!
  
  
  作者:zb815 回复日期:2005-11-1 12:06:39 
    护国运动”这一战,本来又是输了,而且输得很惨。革命军打到湖南,就已经吃了十七八个败仗了。甚至连长沙都没打到,在湘西南被一些较地方性的武装打得大败。谁说袁项诚称帝得不到民心的,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所有反对势力都会被消灭。
    
    
    晕~~~
    你知不知到"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全国差不多都反了!!!
  
  
  还是有明白人的,这个朋友有兴趣可以讨论一下
  

作者:虞公移山 回复日期:2005-11-12 18:59:23 
    写的不错,比看历史书舒服多了。除了在几个细节上还有时间上有出入外,基本上可以肯定。
  短短20年的时间,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军阀,还真不好理清关系,这比历史书上写的有层次感,而且文笔还好,就是有点戏说的样子。

作者:风生__水起 回复日期:2005-11-12 20:14:19 
    这个贴玩过三国的看起来最有感觉。
  很好的游戏题材。

作者:风生__水起 回复日期:2005-11-12 20:15:39 
    除了冯,几个大腕儿的私德都是很不错地。

作者:绝对良民 回复日期:2005-11-16 21:35:49 
    没; 了?

作者:白云清泉 回复日期:2005-11-16 22:08:38 
    楼主写得很精彩。但如楼上几位所言,与史籍有些出入。
  也许是参考文献不同吧。
  请楼主列出参考文献。

作者:dbyl 回复日期:2005-11-16 22:09:50 
    怎么没了?接着写啊!!!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16 22:58:04 
    
  
  历史的洪流汹涌而过,却在不经意处,转了一个大弯。
  
  第三时期第二章: 背叛
  
  周末贴出

作者:conan8899 回复日期:2005-11-17 01:04:05 
    好精彩啊,期待中

作者:假正经在天涯 回复日期:2005-11-18 07:41:39 
    楼主没必要把文章写的那么完美!
  看我们都等急了!
  
  快点

作者:yevon_ou 回复日期:2005-11-18 16:18:51 
    
  
  
  3b) 政治
  
  
  第二次直奉战争,场面浩大,枝叶茂盛。将整个中国势力版图,彻底重写。要说清这一个山崩地裂的大转折,还是要从他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开来说。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曹锟。
  
  
  
  
  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
  
  曹锟早年是一个卖布的,他卖的布,与众不同。关键看来买布的人,如果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娘子,顿时三魂出了七窍。那是多斤多两,连买带送。往往都便宜得蚀了本钱。当时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曹三傻子”。
  
  曹锟运气不错。他第一次闯祸,是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美丽的新娘子。于是曹三傻子二眼发楞,跟着花轿,一直走到夫家门口。新郎在当地也是一个大有实力的人物,顿时大怒。曹锟一吓之下,赶忙到旁边军营去从军,投了军籍。
  
  这新军可非同小可。正好是那一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曹傻子踏进军营,又被袁项诚看中,觉得他老实可靠。于是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管带。后来跟了冯国璋,冯的寿命短,曹又升到了直系老大。
  
  曹锟军功累累,一生却没打过什么大仗。全是靠吴佩孚帮他打的,可谓主因仆贵。打张勋,是吴佩孚出的力。打湖南谭延闿,是吴佩孚出的力。打段祺瑞、张作霖,还是吴佩孚出的力,一直把他捧到了直鲁豫检阅使。北京的太上皇帝。
  
  曹锟一辈子唯一一次自己拿主意的,就是他赫赫有名的“贿选总统”。
  
  
  
  其实当时的第六任总统,因为是内阁选的,任期已经差不多了到期,还差四五个月。以曹锟的地位声望,从从容容参加选举,再提几个为民作主的主张,赢面还是很大的。奈何当时的曹锟,身边已经是被小人包围。一大批的抬轿党,主人不愿意,马屁虫们还着急呢。
  
  当时的直系,内部分裂成了三个小团体,“保、洛、津”。洛是洛阳,吴佩孚待的地方,精兵强将,直系的精锐俱皆于此。
  
  保是保定,当时是河北省的省会。曹锟长期以来,以保定作为他的基地。津是天津,主要是中枢的一些政客和公卿所聚集。
  
  曹锟第一次拿主义,便闹了一个大笑话。他逼走了黎元洪,开始贿选总统。一开始,开出来的价钱,是每一张选票三千大洋。总共约需要四百张选票。
  
  说实在,这价钱不算低。因为这时候的议会,已经不是民国初年的议会。各位或许不知,自从袁世凯闹特别宪法,鼓动乱兵哗变。这议会,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开过会了。当任的议员,都是民国元年当时选出来的议员。以后再也没有补换过。历届的几届总统,都是由内阁或军部推荐地。议会早已名存实亡,都快没有什么人记得他了。
  
  可在这时,曹锟做了一件大傻事。他纳了一房小妾,名唤金牡丹。用了三万银圆。紧接着,更有谣言传出,说曹锟娶的前一方小妾刘喜奎,足足下了十万大洋的聘礼。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于是众人纷纷传说,“一个婊子,抵得上三十个议员哩”。
  
  本来很多议员们都答应了,这下可也都不行了。议员婊子们纷纷逃到了上海,狮子大开口,开出了大价钱。咱也不指望什么十万八万,每人三万大洋一票,那是再也不能少的了。
  
  曹锟这时候,又做了第二件傻事。他左算右算,三万块大洋,他自己可怎么也拿不出来啊。该怎么办,于是有人便给他献策,“老帅德高望重,做总统是为民造福,众望所归。这是百姓的大好事啊。所以这贿选选票的开支,应该列入国家岁出。让公款报销啊!”
  
  咳咳,咳咳,真是牛啊。
  
  
  
  
  
  
  
  王怀庆
  
  
  王怀庆是直系老将,他资格甚老。论起来和段祺瑞,冯国璋是同辈。比曹锟高一辈。甚至还是冯玉祥的老师。
  
  王怀庆1910年时镇压过冯玉祥的滦州起义,1917年帮段祺瑞挤走黎元洪,1919年镇压“五·四”运动,并放走章,陆等三个卖国贼。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夕,他是京畿卫戍司令。
  
  王怀庆的有名,不在于他的资格老。而是他的马桶,人称“马桶将军”,有“恋马桶癖”。
  
  话说王怀庆每次出兵打仗,必有一个班的士兵,专门负责抬他的马桶,漆红烫金,好不威风。每次进攻,让士兵抬着帅旗往前攻,他就坐在马桶上指挥战斗。遇到办公,书桌后面就放一只马桶,连椅子都不放。
  
  王怀庆是直系老将,资格非常地老,但军衔却不高,因为他几乎是百战百败。连冯玉祥二个营都打不胜。因为这马桶将军挑选士兵,第一标准也是“马桶”。
  
  王怀庆选择士兵,一定要是笨蛋,越蠢越好。他有三个标准,就是“盲农蠢”。一是文盲,二是农民,三是蠢货。只要读过一天书,识得一个字的,他就不收。
  
  所以民国战争几十年,这王怀庆军居然没发生过一次兵变,从来没有一次倒戈。只不过这样的军队,忠诚和效率不可兼得,也从来没打过一次胜仗。
  
  
  
  
  
  冯玉祥
  
  
  冯玉祥是吴佩孚的左膀右臂,长辛店一战,血里面打出来的交情。
  
  但冯玉祥最终被吴佩孚得罪,却还要从“废督”这一件大事说起。
  
  废督是一件大事,当时的袁世凯想做过,段祺瑞想做过,黎元洪想做过,冯国璋也想做过,但最终都没有做成。吴佩孚也想做,真可谓斑斑血泪。
  
  所谓“督军”,就是指军政一体。
  
  熟读晚唐史的朋友都知道,藩镇节度使之所以越闹越乱。就是因为其“即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即有其军队,又有其财赋”。所以军政大权一手抓,极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导致地区军阀化。
  
  所谓“废督”,就是要把军政分开,军需粮饷,后勤吏治,全部都和军队分开。1924年五月,吴佩孚一手主持了军政改革。以师为单位。凡巡阅使、督军之兼任师长者,都应解除师长一职。
  
  当时的地方大藩,手下往往有四五个师的兵力。但无论名字抬头有多大,必定有一个师是亲卫的,他自己带头做本师师长。平时处理日常政务,日理万机之余。还要亲自打理师内部的事务,常常下基层,和基层士兵们打成一片。
  
  “师”已经是当时最大的陆军编制单位。各位各省督军们,官做得虽然大,但改制令一下。居然没一个人同意,没一个放弃亲卫师师长。因为谁都知道,乱世之中,无论什么巡阅使,督军,大帅,总统,全都是一个虚职。若没有一个亲卫师在手,万一手下带兵的师长叛变,那是死无丧生之地。
  
  吴佩孚想统一军权,就得削藩。他自己以身作则,先辞去国民第三师师长。这第三师是曹锟起家的地方,也是吴佩孚从衡阳带回来的老部队。是直系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
  
  曹锟不肯,说“第三师是北洋正统,非老弟莫属”。但是却削掉了直隶督军王承斌,所兼第二十三师。河南督军张福来,所兼第二十四师。湖北督军萧耀南,所兼第二十五师师长。
  
  本来还想削掉江苏齐燮元的第六师师长,卫戎王怀庆的第十三师师长,山东郑士琦的第五师师长。但直系内部的反对声音实在太强,郑士琦甚至表示,宁做师长,不做督军。吴佩孚到底也不是主君,到最后也没有办法。
  
  
  当时的冯玉祥在河南。长辛店之战,他领兵回援,灭了赵倜赵杰兄弟,杀了宝德全。事后论功行赏,被封作了河南督军。可是这才过了一年,屁股还没有坐热。吴哥哥居然来了文,要撤俺地督军。
  
  冯玉祥本是一个粗人,顿时火冒三丈,再给人挑拨了一次,心里越发地不平。还是曹锟打了圆场,调了冯玉祥进京,给他一个陆军检阅使。算是一个类似军委副主席的虚衔。但还是保留了军队。
  
  
  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夕,冯玉祥又去找吴佩孚了。说“吴哥啊,这下若打下东北,你让俺做东三省巡阅使可好”。吴佩孚沉呤半响,说“焕章啊,以你的功劳,我俩的交情,交给你原无不可。只是最近日本人在东北活动得紧了。我另外给你一块好地皮。小日本狼子野心,需得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才能镇住,我怕你吃亏啊”。冯玉祥愈发不喜,暗地起了和张作霖勾结的野心。
  
  你看,这中国所有的坏事,全都和日本有关了。
  
  
  
  
  
  
  
  
  3c) 第二次直奉战争
  
  
  
  
  话说天下大势,1924年的秋天,中国的局势,可谓和五代末期颇为相似。
  
  当时整个华北大平原已经一统,在吴佩孚的统治下,凝结成一个跨越十数省的中央大集体。齐夔元名义上也是直系,占据南京安徽,类似于南唐。孙传芳初露头角,才刚刚打下了浙江福建,类似于吴越。孙中山革命党人盘踞广东。赵桓锡在湖南,搞什么“联省自治”,算半独立地效忠中央。另外则还有川黔贵等一些散碎军阀,不成气候。
  
  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做了一件绝对正确的事,也是最最正确的战略决定。他效法周世宗,先难后易。不理睬南方割据的小邦,纠集大军,直扑幽燕的张作霖。
  
  算算时辰,刘邦斩白蛇兴大风,只用了三年。刘秀从河北起兵到一统天下,用了十五年时间。三国志从黄巾起义,一直到赤壁之战,用了二十四年。如今算算,这民国从辛亥时分起,也已经有了十四个年头。中国要是统一,也差不多了。
  
  吴佩孚本来就背负“忠义”二字,又是“五·四”运动最坚定地支持人。由他来带领新儒学统一中国,也未必是差。
  
  历史的洪流汹涌而过,不经意间,转了一个大弯。
  
  
  
  
  
  
  
  
  
  3c.1) 背叛
  
  
  吴佩孚在洛阳,组建幼军兵团、学兵团、讲武堂军官讲习所、铁甲车队。并扩大巩县兵工厂,经常调训所部官兵。张作霖在东北,大力提拔少壮派,任用姜登选、李景林、张宗昌、张学良、郭松龄等新人。双方都知道,直奉再战,不可避免。
  
  1924年9月7日,张作霖以当时的浙卢反直军事行动作借口,先发制人,兵分六路,杀入山海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在洛阳,吴佩孚早已有备,粮食军草,俱已积得十足。二虎相争,搏杀天下了。
  
  9月15日,奉军进迫朝阳。9月下旬,山海关方面爆发空战。这是中国内战史上的第一次空战。
  
  9月17日,吴佩孚乘专车抵达北京。曹锟下总统电,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王承斌为副司令,外带冯玉祥,王怀庆等诸多大将。兵分三路,仅仅前锋,就有五师五旅,八万人马,和奉军全部兵力相当。
  
  此外后面则还有十二万预备队。长江舰队和渤海舰队也已经会师,可以随时进攻葫芦岛。另有四个空军大队,70多驾飞机。直系气势之盛,数十年未曾有过。
  
  
  
  但在当天的晚上,吴佩孚四照堂点将,却发生了一件不祥的事。
  
  吴佩孚是测量学院出身,本身功底极其扎实,山川河流,东北地形丝毫不差。他一笔一笔点过去,从下午2点点到晚上11:59点,众将各自领令。可就在全部将领点完,最后写下“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这几个字的时候。。。
  
  突然间,灯灭了!
  
  整个总统府的电灯全灭,漆黑一团。众人用杀死你的眼光,狠狠地盯着门房间那个老头。老头才赶忙解释道,按时换电,按时换电。
  
  吴佩孚的大军尚未出征,就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并不理想。直系内的几大主力,冯玉祥负责西线,整天枪声稀稀拉拉。王怀庆负责中线,都是出工不出力。派王承斌去支援,也没有效果。
  
  吴佩孚觉得奇怪,正好这时海军又失败了。于是决定亲临前线。10月12日上午4时半,吴佩孚专车抵达山海关,停靠长城墙傍旁,吴佩孚亲登长城。
  
  大帅亲临前线。这一激可非同小可,直系三呼千岁,士气大振,顿时全面反扑。当时有一个叫冯玉荣的旅长,拿了张作霖的银子,不战而退。听见吴佩孚来了,没等吴佩孚动手,自己就抢先自杀了。
  
  吴佩孚把指挥中心,设在他自己的火车上。由于海军实在无用,于是改变作战计划。倾全力进攻奉军的右翼,让后援军总司令张福来率重兵,收复九门口。张福来奋力死战,战况逐渐有利。
  
  24日的凌晨,吴佩孚依然在九门口督战,直军士气大旺,慢慢地克制奉军。而就在这时,吴的幕僚白坚武,匆匆拿过来一份电报。吴看了以后,脸色苍白,默然无语。电报十分简单,只有几个字:
  
  “讨逆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等于二十三日下午六时退出战场,未经枪战即攻入北京,发动政变,曹锟总统已
  失自由,北京情况不明,酝酿巨变。”
  
  而这份名单上所列的乱党,委实非同小可。最有名的五大巨头,分别是冯玉祥、王承斌、王怀庆、胡景翼、孙岳
  
  
  
  这里的五大巨头,冯玉祥,王怀庆,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王承斌这人,更是角色重要。他是曹锟跟前一等一地“忠臣”。当年威逼黎元洪退位,亲手夺过黎元洪十五颗大总统印。断水断电,带兵包围黎黄陂火车站一天一夜。曹锟贿选总统,此人上窜下跳,出力最多。乃是曹锟劝进一等一地“忠臣”。挑拨曹卢关系,削洛卢兵权的,也是这位“忠臣”。实是曹锟面前第一宠臣。
  
  他因“废督”之事,直隶总督被夺,对吴佩孚怀恨在心。张作霖许了他一个直隶总督,顿时便反了。可后来张作霖真进了北京城。早把骗诺放在脑后,地盘捏在手中。王承斌想要反悔。这等卖主求荣,奸险小人,又哪有手下肯跟他了,顿时一触即溃。
  
  孙岳,胡景翼原是冯玉祥的部将。王怀庆出征后,孙代理京畿卫戎司令。所以一旦变生肘腋,曹总统竟无丝毫还手之力。
  
  冯玉祥原本也还在犹豫,吴佩孚在东线九门口转入反攻,特派人送了一张电报给他,催促他进军,写道是“大局转危为安赖斯一举”。冯玉祥本来心中有鬼,一个误会,竟然反了。
  
  冯玉祥是西线总司令,王怀庆是中线司令,王承斌是援军总司令。这一败,可真的是一败涂地了。
  
  
  
  
  
  当时的吴佩孚,还不肯认输。因为直系实在打得不错。哪怕只要再拖三天,站稳了脚跟。至少也能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好歹还能从容撤退。吴佩孚下令封锁消息,先调三千精兵南下。司令部于25日晚8点离开秦皇岛,留下五道掩盖钢板的坚固战壕固守。吴心情沉重,26日上午11点,抵达天津。
  
  吴佩孚留下来的局面,秦皇岛一线由张福来负责,昌黎一线由彭寿莘负责,滦州一线由靳云鹗负责。这三人都是吴的嫡系,也是直系老将。但愿凭坚固守,为北京事件争取一点时间。
  
  但奉系实在不给吴佩孚任何机会。钢铁壁垒,他们也不从正面硬攻。却出动空军,从天上撒下几千几万的传单来。说是北京已经攻陷,冯玉祥、孙岳、胡景翼通电投降。说直军后路已断,主帅南逃,让直军快快投降。直军恐慌。
  
  就在这个时候,小日本突然插手!
  
  日本人封闭了秦皇岛的码头,让直军的海军不能撤退。张宗昌的前锋,日本人永骑兵少佐,率黑龙江骑兵大队。南下滦河流域,封闭南退去路。
  
  直军瞬时崩溃。
  
  张宗昌率白俄军团,26日突破董政国第九、第二十两师团,攻入冷口。27日入建昌营,联络倒戈的胡景翼部,追董政国于滦州。10月27日张宗昌、胡景翼部占领滦州,把直军截成两段。
  
  另分兵追击董政国溃部之后而攻唐山。切断榆、津间交通,张福来败退。同时,奉军吴光新部据海阳,炮击秦皇岛,张学良又从长城低处冲入,加上张宗昌部由滦州南下,直军便在奉军四面炮火包围中。
  
  10月30日奉军三路攻占秦皇岛、山海关。直军一部乘轮回塘沽,二万余军被缴械。散兵溃逃,军械堆积无数。
  
  10月31日,自山海关至唐山一带的直军已全失抵抗能力,奉军长驱入关,以吴光新的骑兵为先锋,自古冶而芦台,向塘沽疾进。11月4日占领塘沽。5日张宗昌、吴光新两部先入天津。直军抵抗全部中止。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直军实在败得太惨。
  
  
  
  
  
  3c.2) 涅盘
  
  
  
  第二次直奉战争,余波盛大。中华华北大地,又一次被撕开了大缝。如果淝水之战一样,原本已接近完固一统的大地,又四分五裂。各方势力,纷纷兴起。冯军,鲁张,孙岳,孙传芳,纷纷加入了历史舞台之中。且慢纷纷道来。
  
  
  
  冯玉祥刚开始叛变的时候,还有倒吴不倒曹的口号。吴佩孚也微有所闻,他想曹锟是个好好先生,待冯玉祥也是一手提拔出来的。焕章也不会这样心狠手辣。可后来胡景翼、孙岳、王承斌纷纷叛变。吴佩孚还不肯走,带着他的参谋部,留在天津,试图救出曹锟。
  
  到了11月2日,局势实在再无挽回。叛军胡景翼,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杨村。滦州溃败,唐山溃败。张宗昌发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取吴佩孚的人头。
  
  到了11月2日晚上,胡景翼已经打到了天津门口。吴佩孚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登上了华甲舰,从塘沽撤退到了青岛。试图在山东重组防线,抵抗败军。
  
  可山东郑士琦心怀异志,这时已经宣布中立。派兵严守山东口岸。郑士琦不久投降段祺瑞,旋即被张宗昌排挤免职。
  
  吴佩孚逃到长江口,齐燮元也怀异心,不让他登岸。反而宣布对北京独立。齐燮元半年后被奉系扑灭。
  
  吴佩孚又逃到武昌。湖北督军萧耀南是吴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不料人生逢红顶白,萧耀南也想独保鄂北一省,居然也不让吴佩孚入境。
  
  吴佩孚最终逃回了洛阳老家,这里是他的发家地,老巢所在。可北军憨玉琨,胡景翼已经杀到。吴自领的亲卫军,嫡系国民第三师,已经留在了山海关口损耗殆尽。此时手上,居然没有可靠的力量。河南人抗命,消极殆战。吴没有办法,只好又退出郑州,信阳。
  
  当时的天下英雄,全都知道,吴佩孚只是一时落魄。一般被他站稳脚跟,东山再起,那是锐不可挡,又是一条好汉。所以北军始终追杀不休。尤其是胡景翼,这叛军追杀起前帅来,竟是额外地赶尽杀绝。
  
  憨玉琨杀入河南,消极殆战的豫督张福来,旋即被奉军扑灭。四万多人全部缴械。吴佩孚心痛之极。12月6日,吴只剩下身边几十人,孤身逃上鸡公山。站在山顶,才仅一月工夫,吴佩孚头发竟已经全白了。
  
  在鸡公山上,吴佩孚写下了几首诗,隐约可看见他心情地沉重。论实力,直系超过奉系甚多。可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团结一致,发奋图强,终于报仇不晚。而奉系貌似强大,一败竟不可收拾。小算盘各自为战,结果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被人各个击破。此等情景,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12月11日,胡景翼领河南督军,步步逼近。限吴佩孚限期离开鸡公山。吴佩孚没有办法,只好再去湖北投奔萧耀南。萧耀南不好意思拒绝,竟然派人掘开铁轨,限制吴佩孚前进。在武汉旁边120公里的黄州,画了一个小圈,请“子玉兄”到黄州小住。卫队不得超过二营。
  
  吴佩孚一月之间,称呼三变,由“大帅”到“玉帅”到“子玉”,但此时他也看得淡了。于是便去了黄州。
  
  但是段祺瑞实在放吴不过,知道了吴在黄州,又派了军舰来捉,誓要把吴佩孚擒回北京。天下之大,竟然无一处玉帅容身之处。有人劝他去川中投奔杨森,但玉帅心中,还是挂不下中原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人,向吴佩孚伸出了援手。说来不信,竟然是吴佩孚的夙战死敌赵桓锡。
  
  
  赵桓锡在长沙,乘直奉之乱夺回了岳阳。听说吴佩孚在长江沿岸,便派了人来请。他说,“湖北黄州,名义上仍是段合肥属地,少不了受他的鸟气。子玉兄尽管来岳阳。俺这湖南是自治领地,南北政府皆不用听命令地。何等逍遥,子玉兄你爱干什么事尽管随意好了。”
  
  赵桓锡为什么这么维护吴佩孚?他们二个却是打出来的交情。赵是英雄,吴也是英雄,湘簰水一战,打折了赵桓锡军,也打服了赵的心。自古英雄惜英雄。哪怕今天吴佩孚落魄了,虎落平阳,可也不能由他几只北方小狗欺负。
  
  于是吴佩孚就在岳阳住下来了,这一住,可谓是冠盖云集。北洋政府的高级人才纷纷南下,仰慕玉帅声名,前来跟随依靠。群星闪烁,人才鼎盛,后人誉之为“小政府”。这也为吴佩孚第二次东山再起,打下了基础。吴佩孚此人,实在是一个不世出的英雄,败得如此之惨。可人心归附,二年之后,竟然又有了三省二十万人马,又成为了中国最强的三个军阀,隐约又有了席卷天下的实力。直到真龙兴起,天命无敌。
  
  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北京方面,奉系李景林11月24日入京。他进京第一件是,就是把直系马屁虫王承斌的第二十三军全体缴械。王承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郭松龄入驻北城黄寺。张学良进驻顺承王府。完全控制住了北京。冯玉祥玩政治还是不行,逐渐逐渐,也就被排逐出了京畿。
  
  王怀庆本来和冯玉祥有内仇,杀过他几个结义兄弟。被冯玉祥使着坏了,马桶将军战后下野。
  
  冯玉祥最初1910年滦州兵变的班底,是有冯基道,王金铭、施从云,张之江,李鸣钟五个人。后来王金铭、施从云给王怀庆杀了。冯基道是他的亲大哥。所以冯张段,三巨头分赃会议上,冯请张之江为察哈尔都统,李鸣钟为绥远都统,他自己做西北边防督办。鹿钟麟留驻北京。政变大功臣孙岳,一开始做河南督军,后来改任豫陕甘剿匪总司令。胡景翼去做了河南督军。
  
  这就是西北军基本的格局。冯本来也就是一个师长,寄人篱下。经过这次事变,实力大张。一下子成为了权倾天下的一方诸侯。从直皖奉,到直冯奉。冯系作为一个独立势力,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按协议,奉军获得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当时的山东督军郑士琦,还是段祺瑞的老部下,投降后被张宗昌驱逐。江苏安徽二省督军齐夔元,原本只是一个三流小官。依靠原督军李纯的小妾,闺纬之中,杀夫夺权。人心不服。所以等奉军大军扑来,竟然无法抵挡。一触而溃,投奔海外。
  
  奉军全盛时,号称完全打通津浦线。这也是奉军唯一一次地占领上海。直到江东小霸王孙传芳兴起,把他们通通赶出徐州。
  
  
  
  
  除此之外,还有二个郁郁不得意的人。其中之一,就是皖系元老段祺瑞。张作霖作战时,他以皖军老人出面号召,出了不少的力。曹锟下台后,他如愿以偿做上了民国第八任总统。老段做了一辈子总理,临了总算过了总统瘾。但此时的皖系安福系,早已烟消云散。段祺瑞入京,只不过是一个空头总统。捣腾了半天,把山东天津的最后一点皖系底子淘光。段祺瑞黯然退位于民国第九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大总统张作霖。
  
  另一个不得志的人,是广东的孙中山。1924年12月31日,是教科书上大书特书的一日。冯玉祥打下北京,发电报邀请广东孙中山入京禀政。其实蛮不是那么回事。张作霖绿林出身,一生最看不得“叛徒”。段祺瑞三朝元老,也不把冯玉祥这个小师长放在眼里。孙中山既无寸功,又没有带兵带将,凭什么坐得天下。也亏得他在北京死了,否则更不知如何收场。只不过孙大炮另有专篇论述,稍后提了。
  
  
  
  
  

作者:假正经在天涯 回复日期:2005-11-18 21:13:37 
    呵呵
  楼主加油
  当时冯玉祥叛变也有一个原因,是张作霖给了他140万大洋,这笔钱也为冯玉祥出了不少力.

作者:李铁A 回复日期:2005-11-18 21:35:12 
    第一次直皖战争,只打了四天。吴佩孚出尽了风头。又是埋伏,又是齐射,又是飞射,又是烧粮。徐树铮大败,皖系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有意思 楼主一定是个三国迷 干嘛不写奋迅 突击之类?

作者:娜语 回复日期:2005-11-18 21:47:23 
    我最喜欢三国里的赵子龙大将军!

作者:凡云野鹤 回复日期:2005-11-18 23:52:24 
    1911年辛亥革命,各地纷纷通电独立。短短二月间,清廷只剩下了南北直隶,山东山西四省。
  ----------------------------
  山西也独立了,没独立的也远不只四省,楼在这上面犯错误,很失水准。

作者:panhandler1 回复日期:2005-11-19 19:49:55 
    楼主不写了吗?
  小错误就不用管,别忘记,你是用很精简的语言来写的.
  难免有错误.快点再写啊

作者:五叶神 回复日期:2005-11-19 23:00:09 
    吴佩孚主要输在曹锟贿选总统上,上兵伐谋,张作霖也是师出有名,有备而来。如果收拾完奉系曹锟再胡闹,也不至于如此惨败。
  
  另外,冯玉祥不是吴的部下,他的自传上有详细说明,只不过吴以直系名义指挥过许多人。

作者:李思瀚 回复日期:2005-11-19 23:50:56 
    吴佩孚的复杂人生
  
  
  
    □李洁(青岛)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董必武
  
  
  
  
  
  
   中国近代史上不乏书生领军大获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国藩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无疑,民国初年的吴佩孚也算其一。
    北洋军人多不读书,所以,吴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让人羡慕的履历。吴佩孚成为威风八面的“孚威上将军”后,军政界多当面以“玉帅”、“吴二哥”恭维之,背后却全起哄叫他“吴秀才”,他也欣然默认了。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显然也看重这个北洋军人的文化背景,干脆称吴为“学者军阀”。
  
    南北战争中的吴佩孚
    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岔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
    想当年,吴佩孚是何等威风!他率部南征,出直隶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势如破竹,一气逼近广东。
    本来,袁世凯已经凭武力统一了中国,但老袁的“帝制自为”又惹恼各路军阀,西南遂竞起割据政权。老袁死后,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军南征。北军南下,气壮山河,而其中最锐者,即吴佩孚的陆军第三师。谁都明白,只要这位中将师长一声令下,他军纪严明的大军即可底定三湘并进而荡平粤、桂两省,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匪夷所思地与占领区的军政首脑、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
    老段急得亲往前线劳军,并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学堂测量科学生出身的吴佩孚以“孚威将军”的殊荣和勋位,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进而统一中华。可是,吴佩孚愣是不买账!过了段时间,竟擅自撤军,把北洋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南方!
    说实话,没有吴佩孚的罢兵,一部民国史怎么落笔,还真的挺难说哩!
    吴佩孚息兵衡阳的日子里,博得了极好的声誉,因为他罢兵的理由是呼吁和平,所谓“罢兵主和”是也。为什么这样做呢?“阋墙煮豆,何敢言功?”“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吴佩孚通电语),所以,俺不干了!
    老段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实朝野都明白,战功赫赫的吴秀才理应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老段却安排了别人,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许,段祺瑞不论功行赏,是怕性情刚毅的吴佩孚坐大不能羁縻吧?正在北京政府为吴的罢兵猜测不已之际,湖南那边又传来吴氏的“四不主义”: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
    果然,他吴佩孚一生没破此“四戒”。在那个纷纷借重洋人的时代,敢公然向国人作出这样承诺者,绝无仅有。
  
    
  支持五四运动  
  就在吴佩孚与政府大打通电战时,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私宅。军警逮捕了三十来个“暴徒”。不曾想,却于次日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呼吁拒签的,是知识阶级和一般民众,统治集团内部怕危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大都主张接受这一条约。关键之时,远在南岳衡山之下的吴佩孚发言了,这个“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区区师长,在湖南驻地公开越过好多级,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一纸电文搅扰了中国政坛上的死水。
    5月9日孚威将军的通电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
    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齐鲁封疆,遍来淫娃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看看吧,这就是“五四”运动时吴佩孚的态度。
    那一场爱国运动的胜利,是知识阶级的胜利,也是爱国军人们的胜利。现在,人们说起那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往往只顾上赞扬学生的爱国热情,捎带着也夸夸蔡元培们,若再多说几句,就提提商界、工人的罢市罢工,却惟独对军界的良好表现不置一辞。其实,运动一爆发,吴佩孚就站在了潮头上,而那些手握重兵把守各地的督军、省长们,不管皖系还是直系,不管南军还是北军,也大都致电政府,措词强硬地要求拒签“和约”。
    在影响当政者决策国是方面,军界诸侯的表态往往比北大学生的游行和教授的演讲更有分量。不信?有案可稽,焦虑中的大总统徐世昌就曾叮嘱手下人:吴佩孚的态度不可不考虑。
  
    
  直系主脑人物
    享有一时盛誉的吴佩孚,在上司曹锟的暗中支持下,不仅不听老段的话,反而主动找总理的茬儿。当他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嬉笑怒骂,令政府好不尴尬,而读者莫不赏心悦目。
    是嘛,本来就理直气壮,加上又有文化,所以政府的电文总说不过他。且看他抨击段祺瑞和拥戴老段的安福俱乐部(亦称安福党)的一个通电,真是令人叫绝:
  
    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真叫“稳、准、狠”!
    在皖系政客们的怂恿下,段祺瑞恼羞成怒,下令将曹锟与吴佩孚免职查办。岂料,摩拳擦掌的吴佩孚早就想化通电战为枪炮战了。于是,1920年7月,第一次直皖战争爆发。吴佩孚一马当先,率直军主力大打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