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银行境外取款:【资料】桂林梅瓶甲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07:22
桂林梅瓶甲天下(2011-04-06 15:22:38)
梅瓶,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桂林博物馆共藏有各类梅瓶三百余件,包括六十余件为陶梅瓶,二百五十余件为以青花为主的明代瓷梅瓶,其中绝大多数出自明靖江王陵区。
“梅瓶”并非专用于插梅花
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因器形特殊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两宋、辽金时期南北方窑场中都有生产,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绘瓷或化妆土剔刻瓷等。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许之衡的说法则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靖江王陵的梅瓶从何处运来
桂林靖江王陵出土的梅瓶数量之多,世所罕见。特别是各类以青花瓷为主的梅瓶,更是其他地区所少见。桂林历史上没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那么,这些瓷梅瓶从何处运来?从其器型、釉色、纹饰等诸方面看,这些瓷梅瓶来自瓷都江西景德镇。靖江王府人口不断繁衍,对瓷器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大。由于桂林不产青花瓷器,而权倾一方的靖江王府必然就近到江西景德镇采烧,以供王室及宗人之器用。实际上,明代各地藩王都有在景德镇定烧瓷器的情况。所定烧的瓷器从景德镇经鄱阳湖、洞庭湖,入湘江,经兴安灵渠到漓江,最后到达桂林。

梅瓶的几种用途:储酒、陈设、陪葬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得知,梅瓶从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桂林元代民窑瓷器中曾发现有一件肩部写有“清香好酒”的梅瓶残品。这些都直接表明了梅瓶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储酒器。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青花梅瓶中的图案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认识梅瓶的基本功能,哪怕是目不识丁者。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除了其制作工艺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这只“瓶中瓶”与桂林博物馆所藏的不少陶梅瓶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际用途。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青花梅瓶的另一功能是作为陈设器,供人观赏。在北京辽代墓群葬壁画中,发现有用梅瓶来插花的图案。台北故宫博物馆院元代佚名画《第四嘎尊者》中出现经瓶插花的画面。明代唐寅《采菊图》画有陶渊明的仆童手持插有菊花的梅瓶的情景。可见青花梅瓶可用作陈设装饰品,从梅瓶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图案及纹饰可知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孔繁峙先生对明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梅瓶作了统计和对比,指出人们将梅瓶作为明器时所包含的寓意:“梅瓶多置于棺椁的四周或周围。如北京定陵万历帝随葬的四个梅瓶,均置于棺椁四周,而孝后、端后(引者注:应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随葬的各两个梅瓶,则置于棺椁头前的两侧。至于郡王所使用的一个梅瓶,则多置于棺椁的前面。可以看出,这不同的陈设方法本身就含有不同的使用意义。我国古代,往往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表达一种吉祥的含义,把梅瓶放在棺椁四周,可能是作为一种‘四方(椁为方)清(青)平(瓶)’的象征;而内盛以酒置于棺椁之前应是‘清(青)平(瓶)长久(酒)’的寓意。总之,明墓的梅瓶,是上层统计者等级地位的标志与‘风水’寓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