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几个县:(ZT)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上市公司存货金额达3.53万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2:09:20

(ZT)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 上市公司存货金额达3.53万亿

(2011-05-09 14:04:32)转载 标签:

宏观经济

存货

经济二次探底

杂谈

分类: 经济

PART1:上市公司一季度存货金额3.53万亿引发市场担忧(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者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创出历史新高。其中,有色金属、房地产、能源类企业库存数量最多。一旦大宗商品价格或通胀水平下降,这部分库存将面临跌价的风险,进而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制造业PMI数据已经从去年11月份的55.2的高点持续下降,4月份PMI数据已回落至52.9,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已然降临到上市公司头上。
  4月30日,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披露正式落幕。统计显示,2146家A股公司今年前三个月共实现净利润4776.29亿元,较去年同期3807.52亿元增长25.44%。
  但是这份看似亮丽的成绩单中却依然透露出一丝隐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刷新去年末的历史纪录。
  越积越多的存货令市场开始担忧。一旦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增速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很容易出现滞销、存货跌价的情况,从而双重挤压盈利。2008年次贷危机后,企业盈利大幅下滑就是"前车之鉴"。
  如今宏观经济形势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有所类似:同样是高油价、高通胀,同样外围环境错综复杂,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重蹈2008年的覆辙呢?

 

存货随CPI连续走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市公司存货一直在节节攀升。年初时存货金额仅为2.35万亿元。到去年一季度末增加至2.56万亿元,6月末又增加至2.82万亿元,9月底时为2.97万亿元,到了年底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22万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据已经高达3.53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经过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存货量增减速度与CPI关系密切。去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市公司存货增加值为0.21万亿元、0.26万亿元。而彼时CPI正是处于由正转负的初期:2009年11月,CPI指数在经过连续8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后首次转正,至2010年5月达到阶段高点3.1%。
  2010年6月,CPI回落至2.9%,至9月又上升至3.6%。在此过程中,企业备货也有所谨慎,三季度存货较二季度仅增加了0.15万亿元。10月至今,市场的通胀预期增强,CPI则出现加速上扬,到今年3月时达到5.4%。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连续增加备货,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存货的环比增加值分别为0.25万亿元和0.31万亿元。
  一位私募人士指出:"买涨不买跌,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思维定势,实体经济中,许多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制定生产计划时,也往往有这个趋势。如果大家都判断未来通胀会加剧、大宗商品会走高,那么就会大量采购原材料,以求降低成本;并且可能会加大生产,以求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若是经济向好,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一直保持高存货也伴随风险,因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时候,许多企业往往由于惯性思维无法立即改变存货策略,甚至由于判断错误而继续增加备货,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很悲催:市场需求下滑,产品卖不出去或售价大跌,企业很容易陷入资金困境。"

 

前车之鉴:高存货吞噬盈利


  而在高通胀预期下连续加强备货,这样的行为与2007~2008年极为相似。
  2007年1月,我国CPI指数为2.2%(同比增幅),其后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为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达到8.5%的高点。随后开始走低,并在2008年9月次贷危机后加速回落,至2008年12月已经跌至1.2%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及去年以来的CPI走高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关系。2007年年初,纽约NYMEX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60美元附近,到2008年7月则飙升至约每桶150美元,2008年12月在经济危机的乌云下又一度下跌至不到每桶50美元。而随着经济复苏、特别是近期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原油又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上方。
  2008年9月以前,市场上关于原油要冲上每桶200美元的声音不绝于耳,带动了其余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和CPI的走高。而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囤积存货。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底,当时的1602家A股上市公司存货数量达到1.91万亿元(数据显示,如加上此后新上市公司,这一数据为1.93万亿元,差别不大),较2007年年底增加了约4780亿元。
  2008年上市公司的高存货导致了严重后果。即使在2008年中期,上市公司还维持较好盈利,但是到9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企业先前囤积的存货出现大面积滞销,收入萎缩;再加上价格暴跌,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必须在财报中计提减值准备,最终导致2008年众多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关注存货周转次数


    这一次上市公司会否再因高存货而陷入困境?
  兴业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2007~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彼时供给缺口是造成油价上涨、CPI走高的重要原因,而目前的通胀则更多的是货币现象。2009、2010年为了刺激经济,全球都在压低利率、增加贷款,导致流动性泛滥,推高了商品价格,中国银行业也同样借出了大量贷款。目前央行一直在着手控制流动性,并且决策层在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时也不再一味追求GDP高增长,而是转入调整经济结构,这样来看,上市公司高存货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不过可能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极端情况,"毕竟2008年那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历史上都较为罕见,并且全世界也不愿意重蹈2008年次贷危机的覆辙。"
  而另一位分析师则表示,从财务分析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存货问题仍然值得警惕。2010年,A股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共计发生营业成本11.89万亿元(未剔除金融企业),用年末存货估算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9次;今年一季度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4次(年化),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仍然保持着4.38次的水平。虽然存货周转次数分析较为复杂,每家公司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存货周转变慢常常意味着存货占用资金的增加,特别是在流动性趋于紧缩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资金面不利,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


PART2:113家房企首季收入净利双降地产存货逼近万亿元(来源:证券日报)


  专家表示,大多数房企存货激增,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是去年拿地超速所致
  随着4月份的结束,上市房企一季报的披露工作也已经完成。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按证监会行业分类,剔除ST公司后,113家房企2011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46.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74.39亿元下滑4.86%;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9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2.85亿元下滑1.09%。
  而在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113家房企的存货和负债却出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113家房企的整体存货达到了90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444亿元增长40.21%;总负债则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了1045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403亿元增长41.27%。
  在这113家房企中,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的达到了42家,其中高新发展同比下滑2172.66%位列第一,同比下滑超过100%的则包括中茵股份、海德股份、上海新梅、沙河股份、泛海建设、嘉凯城、中航地产、津滨发展、东华实业、天津松江、凤凰股份等12家公司。
  同时,一季度出现亏损的房企为25家,而万科、保利、金融街、招商地产则12亿元、7亿元、6.7亿元、5.6亿元分列一季度上市房企收入的前4位。
  在营业总收入方面,113家房企的成绩同样出现下滑,其2011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46.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74.39亿元下滑4.86%。其中万科、保利仍然保持着前两名的位置,第三名则从金地变为了招商地产。不过从具体数据上看,保利地产虽然以36亿元的收入位列第二,但其营业总收入却出现同比下降,而金地集团的一季度收入更是从去年的72亿元下滑至今年的21亿元。
  在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同时,113家房企一季度末的存货却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达到了903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444亿元增长40.21%,激增2591亿元。
  其中绝大多数房企的存货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包括西藏城投、大港股份、京能置业、长春经开、万业企业、华丽家族、中国国贸及中天城投等。
  在房企传统四龙头中,金地集团、招商地产一季度末的存货分别同比增加28.39%、30.17%;万科、保利则分别增长45.70%和57.96%。
  随着存货的迅猛增长,房企的资产周转率也出现快速下滑。有统计报告指出,上市房企2010年末平均存货周转率仅0.3次,创出十年来新低,低于行业最低迷期2008年的0.31次。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大多数上市房企存货激增,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去年拿地节奏"超速",土地储备增速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速,由此造成房企整体存货激增。而进入2011年后,楼市调控升级,商品房销售下滑,也使得房企"去库存"压力再度显现。
  此外,今年一季度末113家房企的总体负债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045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并较去年同期增长41.27%。

 

PART3: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二季度调控松紧两难(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数据显示,该指标同比上升23.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库存积压现象在4月并未好转。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同上月相比,原材料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略有上升;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业界人士指出,面临二季度的调控压力,新一轮库存积压或许正在来袭。换句话说,"卖不动"效应将继续困扰各行各业。
  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PMI指数从总体上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回调的可能,"特别是需求增长减慢导致库存增加,并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可能性增加"。

 

新一轮"库存积压"或来袭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3月末,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23671亿元,同比上升23.2%;增幅比上月末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上升22.3%、23.6%和26.2%,增幅比上月末提高0.4、1.8和3.1个百分点。
  某研究机构调查则显示,截至4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2086家上市公司中,剔除金融服务业及存货数据不可比的2016家公司后,2010年合计存货达3.18万亿元,同比增长36%;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存货15.7亿元,创历史新高。
  从明细来看,在上述2016家公司中,2010年共有1614家公司的存货出现同比增长。其中,204家公司存货的同比增幅超过100%,宁波热电、芜湖港、百大集团的存货分别同比增长3535.06倍、334倍、236倍,位列涨幅榜三甲。
  该研究机构指出,总体而言,2010年度存货高增长,是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补库存"行情、2010年初最严厉地产调控、2010年下半年"通胀"抬头等背景下酝酿而成的。具体而言,2010年存货增加额最大及增幅最大的一批公司主要为房地产和建筑建材类公司。2010年年末存货增加额在百亿以上的有中国建筑、保利地产、万科、中国中铁、中国中冶、中国铁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北车、建发股份、华侨城等公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1~2月我国行业总景气指数略有下降,总物耗成本指数再次明显抬头,行业运行呈现"量稳价升、库存增加、利润分化"的特点。
  其中,自2010年初以来,行业销量增速持续降低,今年2月份为23.8%,尽管目前仍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0.3%,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产量指数和销量增速指数在最近两个月出现短期背离,即产量指数回升,销量增速继续下滑。
  上述研究报告认为,这传递出两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产成品库存将有所上升;二是经济危机时期的超高速增长即将结束,行业产销量有望逐渐回归正常增长轨道。

 

企业将面临"两头"受挤窘境


  记者了解到,除成品库存显现的销售压力外,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变化也意味着高企的成本压力。
  记者查证,4月PMI的11个分项指数中整体呈小幅回落趋势。但同上月相比,原材料库存指数却略有上升。
  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一位研究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原材料库存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材料涨价比较明显,企业为未来几个月的生产多做一些储备,以便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企业经营面临"两难"问题,一端是为抗"通胀"而加大原料采购,另一端却是需求疲软。
  从PMI调查来看,反映社会需求的新订单指数,每年三四月份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但今年3月新订单指数为55.2%,略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而4月份不升反降1.4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这些情况均说明当前需求增长势头仍需巩固。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4月反映成本和资金压力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2%和18.2%,为最近两年的最高值。这一数据表明,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经济效益有继续下滑的风险。
  据商务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较大,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今年1~2月,企业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
  昨日(5月2日),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工业成品与原材料库存都出现积压,主要是由于重复建设以及出口受阻所致。"
  他同时表示,"在二季度开始的去库存化过程中,部分行业的开工率将受到影响,对拉动经济增长来说不是好事。"在他看来,今年以来的库存积压导致市场上出现明显的"卖不动"效应,并最终致使部分行业开工不足。

 

"滞胀"隐忧或再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发改委发布上述库存数据之后,引发了研究机构强烈关注。
  国泰君安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一季度工业企业产品库存同比增长超23%,较前两月的22%又有上升。从过去看,产成品库存在20%~25%时,就需要担心"去库存化"的可能。
  "基于目前的情况,'去库存化'过程的延续和出口放缓,将使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速继续回落。"华泰长城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尹波判断。
  他并称,结合近期很多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变脸"的情况来看,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可能正在显现。
  4月底,广东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该省经信委副主任李向明也在通报会上提醒,在上游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背景下,广东省经济运行中已显现消费需求放缓、出口顺差收窄等苗头,应警惕形成"滞胀"的局面。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一季度用电量增长12.7%,中西部地区更高,这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资所致,而这种投资拉高了"通胀"。中国或将逐步走向"滞胀"。
  他认为,"由于投资效率较低,未来增长不会有目前这么迅速,但由此带来的'通胀'压力如果不能缓解,就有'滞胀'的可能。"
  关于政策取向,谢国忠认为,管理层目前将重心放在治理房地产泡沫和"通胀"上,但出台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暂时性的。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地方政府投资的数量和效益问题,经济依然会在不确定性中前行。
  "目前已有很多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但二季度经济或许会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但他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迎来真正的考验,GDP增速将有较大幅度下滑。

 

————————————————————————————————————————————————

09年不少专家提出“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被不少人围观批判之。

任何有远见的经济观点,在当时大多都不会被认同,但时间会告诉我们正解。

滞涨来临之后,我们的避风港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