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编导统考真题:教师缘何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9:16:05

教师缘何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解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持续研究课堂带来的变化

本报记者 雷玲

刚刚过去的2010年寒假,对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教师而言,十分值得回味。学生们放假后连续两天老师们都没有歇着,一如近五年来的寒署假,他们聚集到一起,开展了以“研究教学策略 提升课堂实效”为主题的第9届教师论坛。从最初有些盲目的被动反思,到今天主动而理性的研究,用多次参加该校教师论坛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刘永胜的话说:“中关村一小的老师走上了自主发展之路。”

是什么让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多次参与该校教师论坛活动的记者发现,变化来自对课堂的追问与探索!

“一切教育改革必须落实到课堂上。”

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院长参加了这次教师论坛,在听取了本次论坛主题为“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如何进行有效评价”、“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五个分论坛小组的发言后,他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一切教育改革必须落实到课堂上。”

“我希望我的学生去哪里?我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怎么到那里去?是否到达了?”对于中关村一小的教师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是对类似这四个问题的追问。反复追问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有了像周志刚老师这样的体会:在新课程标准下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运用“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等词语,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一种转变——“教学究竟应该以谁为主体”。

当课堂进入实施阶段,在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显然是不可能完全地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前进的,经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方法等。这时,老师们对“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又有了新的追问:“怎样的课堂才会有学生智慧的闪现?怎样的设计有利于生成的调控?怎样的教师才会面对生成游刃有余……”

追问中,教师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呈现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课堂需要三种底色,即红色的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学科素养才可捕捉、利用生成,绿色的课堂——宽松的环境,和谐的关系催化动态生成,蓝色的教学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给生成留有余地。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如何进行有效评价”、“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每次学校开展的教师论坛一样,中关村一小教师关注问题都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对教育最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从教师论坛初期对“了解学生内在需求——做学生喜爱的教师”、“回应学生内在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做研究型教师”的逐步探索,到中期对教师教学故事的反思,到现阶段再次回归到课堂的探索与思考,在这种思考与探索中,教师的观念在变,行为在变,反思与研究的能力也在变。

从反思到研究

多次参加该校教师论坛的《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傅国亮,在参加完本次论坛后中肯地点评:现在中关村一小的教师们有了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风气。

当教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研讨后,总结出了“在教学设计上要关注教学资源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进程的坡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学生参与的程度”上升到理性高度的经验。

当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追问后,总结出了“系统培养合作能力、精心预设合作环节、充分利用评价工具”三条策略。

当教师对“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进行探讨后,总结出了“科学记录本——跟进式记录评价、立体式作文评价、每天进步一点点——综合评价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胸卡评价、‘符号+批语’式评价”五大策略。

当教师对“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进行摸索后,总结出了“有效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生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有效课堂练习的形式要采取封闭练习与开放练习相结合,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相结合,独立练习与合作练习相结合三种形式;有效课堂练习的实施策略要把握‘练习的时机、时间要合适,注重全体参与性,注重教师组织与调控’”等策略。

当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反思后,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悬挂法、课前冥想法、强化实践法、同伴互评法、奖励交流法”等方法,达成了“好习惯养成的基本步骤为‘教师统一模式要求——有辅助的自主实施——个性化的自主实施’、教师工作要点为‘分析学生、精心设计’,好习惯养成的关键要素是‘长期训练、行为示范、及时激励、家校合力’,教师工作要点是‘细节着手、实施落地’”等共识。

“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开展不同主题的‘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有问题、有困惑、有反思、有建议,而最重要的是有感悟、有收获。‘教师论坛’把每一位普通教师推上讲坛,在这里,老师们分享着彼此的教育生活,分解着相似的工作压力,分析着共同的教学问题。‘教师论坛’借助集体的智慧帮助每一个教师实现充分自主的发展,使教师团体成长为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在该校编写的《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纪实》一书中,真实地记录了该校教师“从反思到研究”的成长历程。

“从今天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老师们有个很好的学习共同体。”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向明教授对中关村一小这种“反思中研究”的研修形式很认同。

                        行走在自主发展的路上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因为课堂中瞬息变化,把握好生成资源实在是对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挑战。我们也将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中不断摸索,努力创新,在教学中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学生充满快乐的思考、伴随着喜悦的感悟、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表现以及教师以高超的教育智慧泰然迎接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本次论坛上,教师这样总结参与论坛的体会。

“我与一小共成长”、“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喜爱的教师”、“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满足学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师”……一次次论坛,在对不同主题的研讨中,从不同层面,深入地引发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一如刘永胜所言:中关村一小的老师走上了自主发展之路。

从最开始的教师论坛主讲人由学校指定,几人发言大家聆听;到前期进行分组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再请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2009年,学校将教师论坛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研究的主题不再由学校指定,而是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汇总研究主题,教师不是由学校分派到哪个小组,而是自己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自主选择讨论小组,真正做到了问题从教师中来,研究方向由教师决定,汇报发言由教师推选。发生的变化是:教师们对论坛的投入、兴趣越来越高,以前有的教师怕在大家面前发言,你推我让,到现在,他们争着发言,喊出了“我要说”的心声。教师们的汇报异彩纷呈,个性鲜明。有一人代表全组发言,汇总大家意见的;有几个人上台分别从不同侧面阐述的;有互动式的,调动与会教师全体参与的热情;有游戏似的,从巧妙的活动中阐明道理。教师们的智慧火花在这里充分展现,这也是学校提供的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使然。

“研究正在改变我校师生的教育生活。”该校校长刘畅在本次论坛上欣喜地看到了学校开展“教师论坛”以来教师、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她希望学校参与此次活动的近三百名全校教师反思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不仅要提高教师教的能力,还要提高学生学的能力;不仅要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研究教与学的规律,还要牢记教育的使命。

专家建议:

文喆(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我个人认为有效教学是对学生说的,课堂有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教学设计,我们首先是关注教材,但是出现的问题并不集中在教材本身,而是学生和教材结合时出现的。学生的起点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就不同。中关村一小的学生起点高,入学之前就已经学会很多知识,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孩子基础不好。“如何在大班授课中帮助每一个孩子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并深刻思考的。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关注学生,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就要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合作学习,我们首先要理清合作的涵义、分工和流程。老师的点拨要体现到升华:一方面要提升到思想、思路,另一方面要对思路进行优化。课堂生成有两种:第一要做选择,有目标,第二要调控,第三要升华。

刘永胜(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激励式的表扬,艺术式的批评,都是积极的评价,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一味的夸奖。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关注也是一种评价。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表扬和批评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信任,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明白你是不是真的为他好,好教师和教师好是不一样的。教师好,这个好是很有研究的。儿童是有抗阻力的,阻力教育,就是给他一些挫败,所以教育中不能一味表扬。

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课堂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教知识,应该教学生素质,不是教知识,而是发展学生,但绝不是不教知识,而是不能停留在知识上。不是你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是发展学生什么能力。你的课堂应该是最好的,最好在什么地方?你给了学生什么能力?也是衡量课堂教学课堂改革的一个尺度。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教师本身也是资源,好习惯影响好习惯,老师的好习惯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

赵德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做研究时候,要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思路。

 

教师一得:

袁小玲(语文老师):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这样做既完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

吴莉莉(数学老师):适时、适度地将学具的操作引入课堂,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教学形式只是进行细微转变,就能使学生既有效的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牛亚娟(数学教师):让孩子们自己解决自己生成的问题,不仅能够达到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能充分解放孩子的思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裴娟(音乐教师):音乐课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生成性教学。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敏锐的抓住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案的束缚,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学生的智慧就会得到尽情展现,课堂就会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马莹(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我们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多从正面引导,多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给学生更多的肯定与激励性评价,用成功的喜悦去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将一些被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井兰娟(数学教师):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面对课堂生成,教师在一时想不到如何应对时,可以“把球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不仅因为解决了问题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从发言中激发起自己新的灵感, 在合作、交流与探索中,增长了智慧,发展了合作、探究等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