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伯贤宠儿橙光小游戏:毛彦文的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33:44
                吴宓是位爱情至上主义者,他曾在讲台上对着学生朗诵他的情诗:“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成为一时笑谈…… 

 

  逃婚,惊心动魄

  毛彦文(1898—1999),浙江江山人,生于一乡绅之家。幼年时在家受到私塾启蒙教育,她天资聪颖。1913年江山县发起天足运动,成立天足基金会,她勇敢地上台去讲演,并郑重地捐了一枚银元。其后,她被县里保送进杭州女师讲习班,毕业当了小学教员。

  毛彦文志存高远,旋入吴兴的湖郡女校,专攻英文。在这所教会学校里,她与同班的朱曦(熊希龄的内侄女)结成知己,以致影响了她的一生。 

  次年,毛彦文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教会学校背景,遭拒。后转报北京女高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与苏雪林、冯沅君同为北京女高师的同学。

  1922年她转入南京金陵女大,主修教育、社会学。

  毛彦文青年时代的惊人之举,是出演了一场轰动江山的逃婚事件,让她成为“近代中国婚姻史上少数敢于挺身冲撞传统婚姻藩篱的一名时代女性”。

  在毛彦文八九岁时,父亲将她许给生意场上的友人方耀堂的儿子方国栋。在毛彦文进杭州女师时,方家不放心,决意提前迎娶。暑假,父亲软硬兼施,迫毛彦文就范。毛彦文不从,决心与父亲打斗到底。

  方家迎娶的花轿到了城门口,家中已开始大宴宾客,母亲怕闹出人命,乘父亲酒后小睡的片刻,在母亲与四舅父(朱君毅父亲)的帮助下,毛彦文逃之夭夭。

  恋爱,青梅竹马

  毛彦文的心上人当属表兄朱君毅。毛彦文幼时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与表兄睡的是一张床,直到朱君毅到县中上中学才终止。在毛的眼中,五哥是“世界上唯一的伟大人物”。

  其后,毛彦文与朱君毅订了婚。那时毛彦文在教书,每月24元大洋,大半寄给了朱君毅。

  朱君毅留学期间,他们约定写信编号用仁、义、礼、智、信5个字,分别代表5年。两周一封,往还不断。朱君毅前4年还能守约,第五年变成一月甚至两月才一封。

  1922年朱君毅回国,毛彦文到上海接船,还奉命筹措300元替他还债。归国后,朱君毅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毛彦文在北京女高师尚未毕业,为了能照顾朱君毅,毛彦文转学到南京金陵女大。初时两人假日同游金陵名胜,日子过得颇为和美。某年冬,朱君毅发烧住院,毛彦文白天上课,晚上陪床,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当了朱君毅一个月的“看护”。毛因此在东南教授中博得“贤惠”之名。

  1923年5月,毛彦文突然收到朱君毅一纸“退婚书”,朱以“感情不和”、“近亲不能结婚”为由要解除婚约。实则,朱君毅已移情别恋,爱上了南京汇文中学一中学生。

  此后两人虽近在咫尺,但形同路人,关系一直僵着。直至1924年,熊希龄夫人朱其慧来南京知道此事,觉得朱人品不端,不足惜,宜果决。朱其慧请当时的金大校长、教务长以及教育界名流张伯苓、陈衡哲、王伯秋、陈鹤琴、吴宓等作证,为他们解除了婚约。此后朱、毛一直没有见过面。

  吴宓苦爱毛彦文 

  与朱君毅分手后十年间,毛彦文最真诚、最热烈、最持久、最痴迷的追求者是吴宓。

  吴宓是朱君毅的清华同学,同桌6年,情同手足。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也让吴宓分享。吴宓对他们的恋情十分艳羡。清华毕业后,两人赴美深造。

  当时,他俩还有一位清华留美同学叫陈烈勋。陈的妹妹陈心一杭州女师毕业,常在报刊上读吴宓的诗文,十分心仪,期以身相许。陈烈勋便代妹妹做媒。

  吴宓与陈心一从未谋面,想先托人考察一下,便找到朱君毅。1918年,毛彦文接到朱君毅的美国来信,称受友人吴君之托,请她到杭州代吴相亲。

  毛彦文欣然受命,于暑假赴杭访陈心一后,以实情相告:“陈女士系一旧式女子,做贤妻良母最为合适。皮肤稍黑,性情似很温柔,倘吴宓想娶一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小姐似很适当;如果吴君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吴宓竟相中了,1921年回国与陈心一成婚,定居南京并育三女。

  5年后,当毛彦文与朱君毅分手后,吴宓与陈心一感情破裂闹离婚。毛彦文坚决反对,说:“吴应对此负完全责任。如果说他们是错误的结合,这个错误是吴宓一手造成的。”拖至1929年两人终于离异。随即,吴宓开始急切地追求毛彦文。

  毛彦文又名海伦,此名是吴宓代取的。吴宓为海伦写了大量的情诗。

  毛彦文自尊心强,在被朱君毅“遗弃”之后,发奋深造,于1929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

  这期间,吴宓曾觅一机缘赴美,在一家旅馆约见毛彦文。两人谈文论道十分投机,入夜暴雨大作,交通中断,毛彦文不得归。

  夜深,吴宓提议毛上床休息,并说:“我反对《西厢记》里的张生,我赞成《红楼梦》里的宝玉,贾宝玉从不对林妹妹动手动脚!”当夜,吴、毛果同床共眠,吴以“非礼勿动”的君子风度处之,竟一夜相安无事。事后,吴郑重地将此事记在《吴宓日记》中。

  毛彦文始终对吴宓保持着距离,认为这是吴宓往时看过太多她致朱君毅的信而发生的憧憬。痴情的吴宓,竟在熊希龄逝世后,再度燃起追求毛彦文之火。最后自然仍以失败告终。

  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吴宓还请人画了一张毛彦文的肖像悬于壁上自赏。

  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作大姐夫

  “婚姻是毛彦文用生命缔造的另一个现代传奇”———这个传奇的高潮就是她下嫁父执辈的熊希龄和对其事业的追求。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北洋前国务总理、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内侄女朱曦本是毛彦文就读湖郡女校时的同学、知己。后来,毛入北京女高师又巧与朱曦同窗,且与朱曦堂姐朱畹和胞妹朱嶷都是校友。那时,3位朱氏小姐均寄寓北京熊希龄家。毛彦文初来京华,人生地疏,便常随朱家姐妹到熊府玩耍。

  毛以父执礼事熊氏夫妇。熊夫人朱其慧十分怜爱、器重毛彦文,关怀备至。毛彦文从金陵女大毕业时,熊希龄嘱朱畹写信邀毛到香山慈幼院任教,适毛计划出国,婉谢。及至毛彦文归国,熊夫人已过世,慈幼院缺人,熊又邀毛。时毛彦文已受聘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未允,但感铭五内。毛彦文说,“这也许在冥冥中播下日后我们两人婚姻的种子。”

  时至1934年,熊希龄到沪,住在侄女朱曦家。出于礼貌,毛彦文应朱曦之约去看望长辈熊希龄。紧接着,朱曦持续前往复旦找毛彦文聊天叙旧,最后亮出代姑父求婚一事。

  毛彦文一听吓了一跳:“这怎么可以?辈分不同,你的姑父我称老伯,再说年龄也相差太多。”毛坚拒。

  次日,熊希龄亲赴复旦约见毛彦文。同时,熊氏加大攻势,几乎每天给毛写信或填词寄赠。

  朱曦还打电话给熊的长女熊芷,熊芷怀五六个月的身孕,从京抵沪,代父求婚:“您可怜可怜我吧,看我这样大肚子由北平赶来上海,多么辛苦。我是来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家庭的。”

  在这重重包围下,两个月后毛彦文终于首肯。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毛彦文这对老夫少妻在上海慕尔礼堂携手走上红地毯。此事成为一大社会新闻。上海《申报》以《慕尔堂中熊希龄续谱求凰曲》为大标题,作长篇报道。沪上名人黄郛、李石曾、吴铁城、章士钊、杜月笙和梅兰芳等群贤毕至。袁同礼、陈立三、胡适之、任鸿隽、陈衡哲等发来贺电。

  许多贺联隽永、幽默,甚而有点出格,主人也不介意。如就当事人的年龄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撰的: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妻九十九;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还有“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作大姐夫”等。

  熊希龄面对世人的种种杂议,十分坦然,他在应邀报告新人恋爱经过时,坦然地说:“新娘本叫我老伯的,这回我向她求婚,她还以辈分不同为推托,我们的结合,完全为事业。”诚正如此,婚后毛彦文数十年如一日殷殷致力于夫君的慈善事业说明了这一点。

  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老夫少妻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毛彦文在晚年回忆时说:“(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秉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令我陶醉,令我庆幸。”蜜月期间,熊希龄作《莲湖双鹭图》并题词赠毛彦文,以志“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时适毛母逝世“三七”纪念,他们双双返回故里。熊着孝服,对家中年轻于他的长辈执礼甚恭,没有任何架子,受到乡人交口赞誉。

  不知情者或认为毛嫁熊,是看中钱财。其实,早在朱其慧去世后,熊希龄即把动产分给两女,房子等不动产悉数捐给他设立的“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以夫妇二人的姓命名)。熊已是“无产阶级”,现重组家庭,当基金董事会同仁研究后对毛彦文说:“拟把他捐出的产业归还一半作为新家庭的开支”时,毛彦文当即表示:“不要把已经捐出去的产业,因我的缘故而有所改变,董事会诸公的建议,我心领好意,但不敢赞同。”熊希龄听了十分高兴,对毛彦文说,“我没有看错人,你没有给我丢脸!”最后,董事会决议,每月补贴他们生活费800元。

  后因战乱,物价飞涨,毛彦文不得不变卖熊的汽车,以典当首饰度日。

  初婚的毛彦文不好意思直呼其名,跟熊的外孙叫“爷爷”,熊不高兴。熊要毛喊他“秉爱”,他呼毛为“彦爱”。毛彦文最后就称他为“秉”,亲切又自然。

  他们相处总共不到3年。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猝逝于香港。毛彦文明白,熊要续弦,多半是为他的慈善事业找继承人(熊有二女一子,其子是残疾人,中年即殇)。他是看中了她的能力、热情和爱心而苦苦追求她的。

  自熊去世后,毛彦文继承乃夫遗志,继任香山慈幼院院长,长年在桂林、柳州、芷江等地拓展慈善事业,造福良多。

  日本投降,毛彦文决定复办香山慈幼院。她成立了基金会,聘请好友、燕京大学教授雷洁琼任理事长,开展工作。而她自己终日奔上走下,“沿门托钵,过着化缘的日子。”经过她的努力,慈幼院终又恢复战前的风光,有千人的规模。

  毛彦文1949年离沪赴台,旋去美国。1961年赴台后自动放弃美国绿卡,在台重执教鞭,生活低调。

  她的身体一直不好,视网膜脱落,又患乳癌,先后动过5次大手术,但一直坚持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1999年10月3日,繁华阅尽后的毛彦文溘然去世,享年一百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