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尿血怎么办: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十大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9:39:47
姜汉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十大课题
作者:姜汉斌    文章发于:国防大学学报    点击数: 607    更新时间:2007-9-2
http://www.wyzxsx.com
20世纪即将化入历史的年轮,人类叩响了21世纪的大门。瞻望新的世纪,一系列重大课题摆在马克思主义面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既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又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社会主义的生存、巩固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正在总结经验教训,从严重挫折中酝酿着重新崛起,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崛起,还需要继续解决一系列问题,譬如,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如何恰到好处地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结合问题,也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做到既要维持较高的效率,又要保证必要的社会公平,使二者互相促进;如何使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起来,解决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转轨问题,保持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如何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与抵御腐败之风的关系问题,做到在启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同时,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腐蚀,保持执政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如何正确处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做到既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又要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避免重蹈某些国家物质富足而精神贫困的覆辙;如何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到以我为主,取人之长,防止新的经济奴役和文化渗透;如何在国际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情况下,顶住他们的“西化”、“分化”图谋,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不会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但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总结。它们是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第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走向。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解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长期以来研究资本主义的权威巨著。20世纪初期,列宁发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自《资本论》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崭新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同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长时期以来研究帝国主义的权威著作。从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问世到现在,已经80多年的时间了,这80多年的时间,比之从《资本论》问世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问世所间隔的50年,不仅时间要长得多,而且历史的发展要快得多,社会的变化要复杂得多。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资本主义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的普遍推行,经历了旧殖民体系的瓦解,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经历了两大社会制度的争雄对抗和力量消长,经历了战后以来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形形色色的改良试验,经历了苏东剧变,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瓦解,新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等等。很明显,当代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比之从马克思到列宁那几十年的变化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马克思主义应当总结8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它们的新特点、新规律,指出它们的未来趋向,发展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向人们提供一部新的具有现时代特色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权威著作。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在“一球两制”的竞争中,能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能不能取得对资本主义的最终优势的大问题。
第三,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称它是伟大的革命力量,每一项新的科技发明都会引起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邓小平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大趋势,强调指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研究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新问题,譬如: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问题;社会制度的对立和人类文明相互渗透的关系;科技发展在何种程度上改变着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科技革命与两大制度的发展前途有何关系;高度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分野将会出现怎样的特点;科技发展对传统的道德伦理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没有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世界格局的大规模重组和未来演变。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维系了几十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两极对峙的格局很快瓦解,代之以大规模的力量重组和向多极化发展。美国踌躇满志,很想充当世界的主宰,但是势移时易,别人不听它指挥,它自己也力不从心。欧洲、日本都有强烈的离心倾向,亚洲、非洲都在竭力构筑自己发展的支点。力量的多极化伴随着矛盾的复杂化,旧日的联手兄弟变成争吵不休的冤家,政治冲突、经济冲突、部族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纷至沓来且互相交织,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片杂乱无章的画面。这无疑是一个大的转折期,马克思主义必须审时度势,从这个纷乱的世界中探求历史发展的轨迹。要研究多极化格局的特点和未来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的矛盾;要研究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要研究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洞察时势、运筹全局、掌握主动;要研究国际矛盾与国内矛盾的关系,研究新的国际矛盾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国内矛盾;要研究当今世界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新特点,研究这些冲突对多民族国家的影响;要研究如何在纷乱的世界中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挫败某些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图谋;等等。
第五,全球化问题及其未来趋势。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同多极化的趋势一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始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15世纪末,另有学者认为始于16世纪,都可聊备一说。实际上,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便开始了。最早也是最全面论述全球化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里用十分精彩的语言论述了资产阶级如何奔走于全球各地,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各国经济联为一体。之后列宁又明确指出,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日益国际化,社会主义将把它完全国际化。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任务,不是研究全球化应不应该发生。它早已发生了,而且正在急速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向。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任务是:全球化进程的规律是什么;经济全球化与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与各个国家的利益是什么关系;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全球化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发生于本世纪末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全球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全球化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全球化,还是意味着政治、文化也将全球化,后者的全球化含义是什么,所谓全球化“使政治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的说法是否能够成立;全球化与多极化是什么关系,全球化是否排斥多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如何抓住机遇、避免风险,如何锻炼我们的适应力、应变力、生存力和竞争力。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亟需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六,世界的贫富差距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说过,他不能背对人类的痛苦。关心和解决人类的痛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尽管一百多年来人类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人类分为贫富两极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这种两极对立,不仅表现在许多国家内部,而且表现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立。由于新老殖民主义的剥削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得地球上一些国家处于非常贫困的境地。非洲的许多国家至今生活在饥饿或战乱之中,大批大批的难民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儿童啼饥号寒。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一。据联合国一位官员说,当今全世界生活在绝对贫困中的人口达到13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贫困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的发展和稳定。在可以预料的未来的几十年内,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根本改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毫无疑问,它应当也是马克思主义着力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要研究南北对立和全球的两极分化,研究这种情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消除这种现象的途径,等等。
第七,未来战争与和平问题。邓小平依据对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指出新的世界大战可以推迟甚至可以避免,但是,他又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当今世界,和平的声浪虽然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战争的烽烟却是一处连着一处。局部战争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可以预料,在人类的21世纪,国与国之间、国内不同种族、部族或宗教团体之间的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还必然时有发生。因为引起武装冲突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宗教的,一句话--利益的根源不可能短时期消除;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在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解决,或者其他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战争便会提上日程。可以说,只要存在利益冲突,就存在战争发生的土壤。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给未来的战争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快速性、立体性、信息化、高消耗性等特点使未来战争蒙上了神秘的外衣。战争与和平对人类至关重要,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当研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争取尽可能长的和平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八,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问题。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转向多极化以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世界上许多人在谈论意识形态“淡化”的问题。有人认为,过去两极对峙时期,人们用冷战眼光分析世界事件,意识形态色彩自然比较浓厚;现在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与此相应,意识形态色彩“淡化”了,代之而来的是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和宗教分歧。这个看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它确也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某些现象。我们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也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意识形态的“淡化”只能相对于过去两军对垒、咄咄逼人的情况来说,而不能从阶级和社会制度的“融合”或“趋同”来说,只要世界上存在剥削和压迫,就不能笼统地谈什么意识形态的“淡化”问题。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政策,搞什么“人权”外交、“民主”外交,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哪里有什么“淡化”?与此相联的社会思潮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我们知道,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社会思潮趋于活跃,出现了许多流派,例如哲学领域的人本主义思潮、唯科学主义思潮;经济领域的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现代货币主义、新制度学派等;政治领域的现代自由主义、现代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文艺领域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等;军事领域的西方国家安全理论、西方战争观与战争理论等。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思潮又出现新的动向,许多人在谈论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问题。总之,无论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思潮,都出现了新的趋向,马克思主义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动向,把握它们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引出必要的结论来。
第九,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如果说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向人类发出了警告,要人们注意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在今天,马克思的警告不但不幸言中,而且大概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的预料了。诚然,工业在进步,农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一百多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超过了以前的所有世代。未来的一百年,人类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但是,一个矛盾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人类:建设伴生着破坏,前进伴随着倒退,文明派生着野蛮。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上。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九大环境问题:1、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2、森林面积不断减少。3、水质遭到严重污染。4、淡水资源越来越少。5、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6、动植物种不断灭绝。7、地球气候异常。8、 酸雨成为全球性公害。9、资源形势严峻。以上环境问题, 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办法治理环境,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并不悲观。人类不仅能够利用自然,开发自然,而且也能够保护自然,培育自然。但是,环境问题的迫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未来几十年内,环境问题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悉心研究、切实解决的问题。要认识到:环境问题决不仅仅是环境问题。
第十,人口问题。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今天它已经超负荷运载,已经不堪重负了,仅仅是最近几十年间, 全球人口翻了一番, 达到60亿。如果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下个世纪中期人口将超过100亿, 这对小小的地球来说是不敢设想的灾难。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素质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有限资源的供应问题乃至于社会稳定问题。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立为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就全球范围看,形势还很严峻。人口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未来世界的人口发展及其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交织并存的世纪,人类将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将在研究、解决以上各种矛盾中大大丰富自己和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