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新维加斯美女mod:三家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9:41:57

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属于今文经,毛诗与他们一起构成四家诗,毛诗属于古文经。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又毛亨、毛苌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即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为官学,属今文经学。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称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

  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因为当时识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这些古文典籍重新问世以后,主要藏于皇家图书室,并没有得到当时代人的重视。

  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是刘歆。他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刘歆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官,给以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经”、“六经”)博士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与今文经博士对抗。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同时,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倒今文经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融、许慎等人。许慎是贾逵的高足,他集毕生心血写成《说文解字》,为古文经学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还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至此,从西汉末年开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方始告一段落。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从表面上看,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区别在文字。但从实质上看,它们之间的区别远远不止于文字。今文学派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受政府支持,属于官学。古文经则是“在野巨儒”的私学。古文经学也要想争为官学,以期取得与今文经学相对等的地位,从而打破今文经学家垄断学术乃至政治舞台的局面,这自然为今文经学家所不容。在这里,今古文经学之争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

  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综上所述:

  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毛亨、毛苌传《毛诗》。

  被称“三家诗”的今文经学是《齐诗》、《鲁诗》、《韩诗》。

  古文经学的兴盛是东汉中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家,如贾逵、马融、许慎等人。

齐诗

《诗》(《诗经》)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齐人辕固(辕固生)所传。汉景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此后传“齐诗”的有夏侯始昌、后苍、翼奉、萧望之、匡衡等。 特点:喜引谶纬,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汉书·艺文志》谓辕固生曾为《诗》作传,此派著录又有《齐后氏故》、《齐后氏传》、《齐孙氏故》、《齐孙氏传》、《齐杂记》等,至三国魏时,均已亡佚。清陈乔枞著《齐诗遗说考》,曾加辑释。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史称“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辕固的弟子鲁人夏侯始昌最为知名,始昌后来传授后仓。后仓传授翼奉、肖望之、匡衡;匡衡传授琅邪师丹、伏理斿君、颍川满昌、君都;满昌传授九江张邯、琅邪皮容。因此,《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

 

齐学

秦汉之际经学流派之一。因此派经师中传《诗》(《诗经》)的辕固(辕固生)、传《春秋公羊传》的公羊寿都是齐人而得名。 特点:学风较为夸诞。 经籍:《齐诗》、《齐论》等。 后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和今文经《公羊传》相牵合,用以巩固皇权,就是沿袭齐学学风而发展的。

鲁诗

《诗》文学派别之一。 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特色 《鲁诗》在先秦时期的形成渊源及其特色: 一、通过《毛诗》、《鲁诗》与《左传》中的“引诗”相对照,说明《鲁诗》最接近先秦诗义古貌; 二、从《鲁诗》诗说本身的特色,揭示班固“鲁最为近之”之说;三、从仅有的保留材料中,分析《鲁诗》诗篇、诗句存在的原始状态。

鲁诗对诗经的观点

《鲁诗》对《诗经》经文有自己的见解。 “蔡人之妻”,《鲁诗》认为,是宋人之女,出嫁后丈夫患恶病,其母亲想要使她改嫁。女儿说:“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适人之道,壹与之□,终身不改,不幸遇恶疾,不改其意。”(《两汉三国学案》卷五《诗》),终不听其母言,于是作诗歌《芣苡》。 “周南之妻”,《鲁诗》认为是周南大夫之妻。大夫受命去治理水土,逾期末还,妻恐丈夫懈怠政事,就对邻人说:“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于是作诗说:“鲂鱼□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卫姑定姜”,《鲁诗》认为,是卫定公的夫人,公子的母亲。公子结婚后而卒,其妻无子,守丧三年完毕,被婆婆送归娘家。定姜亲自送儿媳到野外,对儿媳的恩爱和对儿子的哀思使她悲痛号陶,儿媳已经走远,她还忙立眺望,挥泣垂涕。于是赋诗说:“燕燕于飞,羞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送走儿媳边往回走边哭泣不时地回顾,又作诗说:“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说定姜比慈祥的婆婆还慈祥很多。 “许穆夫人”,《鲁诗》说,是卫懿公的女儿,许穆公的夫人。当初,许穆夫人未定婚时,许国来求婚,齐国也来求婚。卫懿公将要把女儿允诺给许国,女儿通过她的保母对懿公说:“古者诸侯之女,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又说:“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冠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妻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虑社稷?”卫懿公不采纳意见而嫁女儿给许国。后来,翟人进攻卫国,大破卫国而许国无力拯救。卫懿公后悔不采纳女儿的意见,败逃到荥泽被杀。齐桓公派兵前去救援,而且筑楚丘城让卫国遗民居住。当卫国被狄人破灭时,许穆夫人驰驱前去吊唁卫懿公,因悲痛而作诗说:“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君子赞赏她善良、智慧而且有远见。

韩诗

《诗》今文学派之一。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韩诗《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共数万言,《汉书·艺文志》有录。另有《韩故》三十六卷、《韩说》四十一卷。 “韩诗”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西汉时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当时传“韩诗”的有淮南贲生、蔡义等。 东汉时随着毛诗的兴盛而衰落,至西晋时,“韩诗”虽存,无传者;南宋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一说,内传并入外传中)。今本《韩诗外传》共十卷,与史籍记载的语句有相当部分差别,说明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 清赵怀义曾辑《内传》佚文,附于《外传》之后。陈乔枞辑有《韩诗遗说考》。

毛诗

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不可否认,《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毛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辗固、鲁人审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三国时期吴人陆机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而唐代陆德明著的《经典释文序》中有不同记载:“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

  综合史书、方志、文物、古籍、传说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河间的儒家学者中,毛苌以研究《诗经》最为著名,并被刘德授予经学博士。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者渐盛,其他三家先后失传,现在读到的《诗经》,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