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核弹:由国际板联想到清末橡胶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2:10:36

由国际板联想到清末橡胶危机

(2011-05-13 00:20:30)转载 标签:

国际板

金融危机

美元

杂谈

考虑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政治任务”,国际板的推出应当是必然的.但是从历史看国际板并未给中国带来福利,相反带来的是一场洗劫.在国际板推出前夕,重提旧事,希望决策者能以史为鉴,投资者能防患于未然.

     20世纪初,橡胶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汽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套鞋,雨衣等其它橡胶制品更是不计其数。因为橡胶的生产规模,而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导致当时橡胶价格将持续走高,在国际市场上,橡胶从1908年每磅2先令猛涨到1908年的每磅10先令。1909年底,伦敦的橡胶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磅,发行不久后就涨到每股180镑。

     当时的上海由于租界林立的原因, 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上海,其中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当时的股票发行还偏于“自由化”,不需报备或则核准,上海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上海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一家叫做“地傍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25两白银,一个多月后涨至50两白银。

        上海富有的华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上海有钱人竞相购买,一些公馆太太小姐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钱,还要四面八方托人,才能买到股票。据上海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华人大约买了80%,在上海的外国人抢购了20%。很多华人不满足于在上海抢购,还调集资金到伦敦。华商在上海投入的资金约2600万至3000万两,在伦敦投入的资金约1400万两。

      在整个橡胶泡沫中,英国人麦边在上海成立的兰格志公司最具代表性,1903年这家公司成立时从事橡胶、石油、煤炭等业务,在橡胶价格暴涨的过程中,麦边的兰格志公司长时间在大报头版进行宣传,并且人为操纵股票,将股票价格炒高了十六七倍,远远超过其公司资产,其股票从白银60两炒到了1000两一股。

在橡胶股票上涨的过程中钱庄也积极参与,一方面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投机者可以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做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另一方面钱庄也直接参与炒股。正元、兆康、谦余钱庄等联手从外资银行借入资金投机于橡胶股票。

随着1910年6月伦敦股市暴跌,上海的橡胶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兰格志公司等外资公司等携款出逃,而外资银行立即停止对中国钱庄的借款,而股票抵押业务也被中止,外资银行开始追讨欠款。国内的钱庄立刻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在股票抵押品迅速贬值的情况下,又无法借入新的资金的情况下迅速倒闭,1909年到1911年间,上海钱庄减少了一半,同时危机也蔓延到江浙地区,中国民间金融业受到重创。

清末橡胶泡沫是一场典型的金融危机。其成因大体有四点:第一,泡沫起源于某种商品的供需瓶颈,在这次危机中就是橡胶作为当时一种新材料用途的扩大而其供给一直十分有限。第二,社会财富的不平衡分配促进了泡沫的形成。当时的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相当贫困,但是在上海地区却集中了相对富裕的人群,这些人手中握有大量闲置资金,又缺少安全的投资渠道,而橡胶投机就成了这批资金的释放点。第三,缺少监管。当时没有证券监管机构或者说监管不严,股票随便发行,并且可以不受限制的宣传。第四,是宽松的货币环境。钱庄就是当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以接受股票作为抵押贷款,同时直接将银行资金投入股市,造成了流动性的宽松,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再按揭”相似。

而这一泡沫的破灭,则必然是由于资金面收紧、商品供给的增加,以及大量获利盘的回吐。首先是伦敦股市暴跌,作为当时全球金融中心,伦敦股市下跌诱发了上海地区股市的下跌,这里面可能还存在跨市场套利盘的可能。其次是银根收紧,当时外资银行是中国钱庄的银行,可以说当外资银行停止放贷时,比如由于伦敦地区资金吃紧,中国的钱庄就断了资金来源,首先是停止对普通投资者放贷,其次钱庄抛售抵押品的行为会进一步促成股价的下跌.最后当时的清政府应该是在实行一种银本位制,这就限制了其救市的可能,清政府或者官方银行想要维持流动性必须有足够的白银,而当时清朝的白银基础应当相当有限,还需要向外资银行拆入资金。

当前中国的金融环境与清末相比具备了较完备的金融业监管部门,也具备了中央银行体系,但是中国的国际板仍然可能是一种隐患,因为国际板始终涉及一个资本外流的问题。国际板上市企业融资后有两种大类用途,一个是融入后投资到海外项目,一个是融入后在国内投资,但是减少原计划从海外投入中国的资金。按说中国当前确实是美元流入过多了,但是这里面所谓“热钱”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也就是中国的海外资本流入变得不稳定,并且难以度量,当前有关部门可能只考虑了如何应付资本流入,可能从未考虑资本流出的风险。但是要知道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资本流出而造成了对经济持续的破坏。另外中国的货币制度也存在很大问题,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就是依据持有的美元来发行本币,而这些美元并不都是贸易顺差,而有一大部分是境外投资。这些美元实际不为央行所有。现在美元大量流入,央行就发行人民币购买,然后又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商业银行放贷。但是一旦美元流出呢?央行可曾想过如何处理?

分享

3

阅读(84)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中国FDI留存收益之忧 后一篇:中国连续5个月减持美国国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