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武器:谁的故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20:50

谁的故宫?

(英国)FT中文网   (2011-05-17)

早报导读

  590年前的农历正月初一,北京,喧天的鼓乐响彻新建的紫禁城,身材雄壮,美髯齐胸的永乐皇帝,身着龙袍缓步登上了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从那一天起,在永乐大帝的号令下,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同时也开始了紫禁城辉煌的文化史。

  过去的近600年中,住在这座宫殿屋檐下的24个封建皇帝,如同紫禁城梁间的燕子,一只只飞去,又一只只飞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宫殿的森严和辉煌。

  对于亿万中国人来说,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金碧辉煌之城,不管是过去称之为紫禁城,还是1925年后被称为故宫,都是一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至高无上,以至于直到今天,虽然这座城中之城已经在如织的游人脚步下年复一年被践踏着,但很多人仍然以能入主故宫为特殊的荣誉。

  建福宫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就在几天前,某电视主持人在其微博中爆料,称故宫西北角的建福宫,正在向顶级富豪们发出会员邀请——只要交纳100万元会费,会员及其家属就能在这座宫殿中享受五星级标准的尊贵服务,包括膳食、玩乐等一干服务。当然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不是会员,哪怕你是人民的一员,断无资格踏进此宫一步。

  一开始,故宫还在抵赖此事,等到包括入会申请表、招聘公告、图片资料等更多证据材料被一一展示于网上之后,故宫管理机构改口,称此事是承担建福宫花园接待服务工作的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补偿支出,擅作主张,扩大服务对象、发放所谓入会协议书。

  故宫方面如此解释,与其对两天前发生的另一起大事的处理手法非常相似——之前,故宫为了感谢北京警方神速侦破其失窃案,特送锦旗一面,却误将“捍卫”的“捍”字写成了“撼”字,针对公众的讥笑和批评,故宫方面一开始还以“通假字”之说试图抵赖,后来见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只得宣布道歉,同时辩称这是故宫保卫部门未经审核发生的错误。

  如果说,撼山易撼故宫文字错误难的现实,只是证明了貌似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宫其实很无知,那么,此番故宫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试图建为顶级富豪私人会所的图谋,则暴露了故宫某些人的无底线和唯利是图。

  众所周知,故宫作为两朝皇宫,其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已经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瑰宝,根据中国的文化管理政策,这类机构,属于全民所有的公益事业单位,它理当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

  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对故宫依然知之甚少。在大多数游客心目中,故宫的概念,就等同于从午门到三殿再到神武门的简单游径。那些传说中的故宫文物,要么是从不露真容,要么是分割开来,分项买票挣钱。试问各位游客,你们有几位,可曾见过故宫馆藏的珍宝?

  不开放文物,兴许还有安全考虑的因素,那么向少数富豪开放局部地区,就无法再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了。故宫从公益文化事业设施向少数富豪有偿会所服务的异化,说白了,就是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全面掠夺公众利益的缩影——这种掠夺不仅包括市场资源、物质资料,更包括文化和精神层面。

  1925年,为了抵制段祺瑞和满清遗老试图重迎溥仪回宫的图谋,冯玉祥宣布将紫禁城改名故宫博物院并向公众开放。此举显然有一是双鸟之效,既断了末代皇帝复辟的白日梦,又让普通民众得以一睹皇宫的真容。

  但时至今天,故宫居然以私人富豪会所的名义,让这座早已成为公众文化场所的宫殿,欲重返贵族之路。这样的举措,断然不能以“经济利益驱动”之类简单的说辞全部涵括。可以说,对民众的藐视、对文化的践踏、对财富的迷恋,在种种综合因素之下,才有了故宫这种行径。

  建福宫的尴尬,只是当前中国公共文化设施私利化、贵族化的缩影。前年,就有媒体曝出杭州西湖周边一些地区打造顶级富豪会所的丑闻,而在笔者的印象里,颐和园部分场地对外的高价出租、圆明园沦为某些央企豪华办公场所的现实,都一个个佐证着中国文化的悲哀。

  不该市场化的公益文化设施,居然打着市场的旗号招揽高贵会员游客,这是中国公益事业市场化的荒诞剧;而早该市场化的生产和经营行当,比如石油、铁路、通讯等,却一直拒绝市场化而死守着垄断的法宝。滑稽的故宫恰如一面镜子,映射了当前中国的悖反性悲剧。

  (本新闻文章由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chinese.com)授权,转载在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