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2中文版下载:四川在线 - 米-26机长:四川地震救援经历永存我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2:41:13
米-26机长:四川地震救援经历永存我心
http://www.scol.com.cn  ( 2011-05-17 07:01:41 )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如何上四川在线手机版 wap.scol.com.cn 手机上微博:w.scol.com.cn 点击进微博

  ——专访俄罗斯米-26重型直升机组机长安东·亚历山大诺维奇·列别捷夫

  核心观点

  ◎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机组遇到各种难题,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机组人员能为唐家山堰塞湖水得到控制性排放尽一份力。

  ◎汶川特大地震留下的宝贵救援经验得到了重视并应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四川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在震后采取了果决和高效的救援行动,中国军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俄罗斯和四川,距离很远,心却很近。“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俄罗斯米-26重型直升机组机长安东·亚历山大诺维奇·列别捷夫和他的同事接到任务后飞赴四川,在救援期间累计飞行500多分钟,吊运各种机械设备和油料数百吨,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除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罗斯米-26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过程中吊运油罐

  今年4月,记者在四川省外办俄罗斯中亚办公室的协助下,辗转联系上列别捷夫,他与米-26机组成员刚结束在日本本州岛的地震灾后救援,并时刻对远东地区的核辐射状况进行监控,随时待命。听说是中国四川的媒体,忙碌的列别捷夫欣然接受了本报专访,通过电子邮件与记者对话,与我们一道回顾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援救,并向远在万里之外的四川表达深情祝愿。

  1

  四川灾后重建速度令人钦佩

  记者: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这3年时间里,是否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列别捷夫:四川是我放不下的牵挂,近3年时间里,我时常关注和四川有关的新闻信息,尤其关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的进程。我一直坚定地相信,受灾地区这三年来艰辛的恢复重建工作一定会取得巨大进展。如今,这一点已成为真切的现实。

  去年,应中方邀请,我有幸出席了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的活动。在此期间,我再次走访四川,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所提供的对口援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种模式是种伟大的尝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过去三年里,尤其是在遭受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之后,北川县和汶川县的重建工作仍然取得巨大成果,这令我十分惊喜。同时,我惊讶于四川重建的速度,重建映秀镇的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三年前的震中小镇如今已经重获新生。

  2

  唐家山堰塞湖救援难度前所未有

  记者:当初,您所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援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来自哪些方面?救援工作如何配合完成?

  列别捷夫: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救援过程中,机组人员几乎遇到了所有不利于直升机作业的难题。首先,室外高温(达到35℃)加大了救援工作的难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第二,复杂的山地地貌,峡谷多的地方容易产生足以让任何直升机坠毁的气流,2500-3500米的高度差和深山峡谷限制了外挂重物的飞机实施弯转作业的范围;第三,峡谷地区分布的大量电线以及低下的能见度也为执行任务带来巨大困难;第四,还有苛刻的停放地点,飞机的降落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第五,该地区直升机起飞的高密度性,难以进行无线电交流,语言方面存有障碍。

  米-26的主要任务是吊运设备,吊运10多吨重的大型机械到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在全世界历史上也算是极高难度的空中任务。记得5月28日,在堰塞湖作业的29台挖掘机急需补充燃油,米-26需尽快将重达12吨的油罐吊运到那里。油罐是圆柱形,飞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远比其他设备大,一旦油罐发生晃动,就可能导致整个飞机坠机。我们的“吊钩手”瓦吉姆放下吊钩,轻轻地吊起油罐,越过崇山峻岭,直到任务完成,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为解决这些困难,一名会说英语的中国飞行调配员进入我们机组,协调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工作,中国空军米-17直升机进行了巡航,从而确定了障碍物、电缆的位置及水坝入口的特征,我们与中国陆军和空军进行了多次会谈,与中方共同制定下一步技术工作任务,协调共同救援事宜。

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救援工作的俄罗斯米-26机组成员

  3

  感动于中国军人的忠诚和高效

  记者: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救援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您如何评价四川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列别捷夫:中国政府在震后采取了果决和高效的救援行动,中国军人和武警官兵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体现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曾与很多中国军人有过接触,包括飞行员、司机和地面工作人员。我曾看见绑着绳索在坝上工作的军人,他们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我驾驶直升机时还曾亲眼看到,一头牛从山上翻滚下来,但中国军人没有一个退缩。他们做事情很有效率,目标非常明确,专业知识掌握良好,只要有事情就会马上去做,没有任何停歇,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部拥有军人的优秀素质——勇敢。在我心里,还有很多词汇来描述他们:友好、英勇、潇洒等等,太多美好的词汇他们当之无愧。

  在结束了四川的救援工作之后,我又奉命参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救援任务,但是,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四川救援这般复杂的工作了。我认为,四川救援工作证明了采用像米-26这样的特殊直升机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次宝贵的救援经验是人类的财富,受到了重视并应用在了后来的抢险救援工作中。

  在这场灾难中,集中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无畏精神,人们互帮互助,不恐慌不抱怨,勇敢坚强。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并且成功地走出了震后的破坏性影响,四川灾区的快速重建就是最好的例证。真希望能够到这一美丽的土地上亲眼见证,四川是如何从自然灾害带来的伤痛中愈合,走向新的繁荣。

  4

  和四川人民的友情永远延续

  记者:一场灾难将您和四川人民联系到了一起,您和四川人民在灾难中结下的情谊如何延续下去?

  列别捷夫:自2008年“5·12”地震以来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但是在我和所有机组人员的记忆深处,那场发生于四川的地震以及我们米-26机组人员参与的震后援助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地震给四川人民所带来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是难以忘怀的。借此机会,我谨向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遇难的人表示哀悼,向承受失亲之痛的人表达慰问。

  在四川灾区参与救援的那段时光会永远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不仅仅是因为这次灾害的破坏程度令人惊讶,更在于四川人民对于我们的诚挚态度和感激之情令我们倍感温暖。在救援过程中,我们和中国救援人员以及那些协助我们完成本职任务的工作人员形成了十分友好的关系。不过,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没有机会和那些在救援中结下的中国朋友经常联系和见面,但是,我们的友谊一定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去年,在访问四川的行程中,有幸能与共度震后那段艰难时刻的朋友们见面,内心那种欢愉和亲切程度简直无以言表。

  我时常记起热情友好的水利部门的工作同仁、四川省政府的工作同仁、与我们合作完成救援任务的中国解放军的空军飞行员们、为我们提供翻译的四川大学同学们以及所有为我们机组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并怀揣对他们的真挚谢意。

  寄语四川

  对于我们机组成员来说,能够给贵国提供援助是我们的荣幸。突发的自然灾害永远不会战胜人类的团结和互助。希望四川繁荣发展,四川人民幸福安康。祝你们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愿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得到愈合,祝愿身体安康!

  A.A.列别捷夫

  灾区新貌

  俄罗斯米-26机组战斗之地:

  唐家山堰塞湖欲变身玫瑰谷

  三年前的5月,俄罗斯米-26机组经过60多个小时的长途艰辛飞行,于5月25日辗转抵达绵阳,随后连续奋战18个日夜,连续飞行92架次。

  回忆当初,震后13天,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突显。5月25日上午9时,湖中积水已近1亿立方米,每昼夜仍以2.06米的速度上涨,威胁着下游130万绵阳城百姓的生命安全。而震后道路交通彻底中断,重型抢险设备从临时基地擂鼓镇进入唐家山只有空中一条路径。

  俄罗斯米-26机组成员和中方机组一道,争分夺秒地向堰塞湖大坝运送大型设备和物资,吊运飞行以高密度的频率进行……

  如今,唐家山堰塞湖两岸成片的玫瑰绚丽开放,芳香萦绕,北川欲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玫瑰谷。

  漩坪乡副乡长王丽娟介绍,北川的生态、气候、土壤条件与保加利亚玫瑰谷相近,适合发展玫瑰产业,漩坪乡种植的玫瑰现已达到1000多亩。“我们计划种植面积3000至5000亩,预计在3至5年内打造好堰塞湖景区,其中玫瑰谷是重中之重。”

  北川县农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北川玫瑰产业的发展将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北川新兴农业产业。与此同时,将玫瑰产业与堰塞湖区旅游相结合。

  采访手记

  俄罗斯米-26机组

  与第27次国际救援任务

  2008年5月,中国四川,俄罗斯米-26机组的第27次国际救援任务,注定刻入机组成员的记忆。

  第27次救援任务,是列别捷夫第二次来到中国,2007年他曾到中国旅游,“没想到第二次,我面对的就是满目疮痍的灾区。”整个救援过程中,列别捷夫每一次从灾区上空飞过,都会在心中默默地为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在此之前,我们曾多次参与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像印尼海啸和希腊大火救援等等,然而,当我们飞抵地震后的四川时,其破坏程度和灾难的规模还是让我们非常震惊。”列别捷夫向记者这样讲述飞抵四川灾区第一刻的感受。“这是我们第27次参与国际救援行动,也是最难的一次。”

  保证像米-26这样复杂的大型直升机所有机组人员能够在四川地区实施高难度、高效率的救援任务,离不开长期的训练。山区、高温、外部负载,在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飞行部队所接受的培训让机组成员有了应对紧急灾害情况的能力,多次国际救援经历也让机组人员形成了默契。这第27次任务,让列别捷夫更坚信团队合作的力量。

  谈到在第27次任务中被当做英雄的自己,这位年轻的机长有些腼腆。他说:“我算不上英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如果俄罗斯发生这样的灾情,中国人民也一定会慷慨援助的。我们是兄弟。”

  “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强,中国人的团结,中国人的了不起。”第27次任务,让列别捷夫和机组成员更了解中国,也让四川成为了他们的牵挂。

    本报记者 王爽

    感谢四川省外办俄罗斯中亚办公室对此次采访的大力帮助   图片由俄罗斯米-26机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