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座和硬卧有什么区别:论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44:48

 

论幸福

 

         从广播上听到过一位作家谈关于幸福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有”:有钱花,有事干,有人爱。感觉颇有些道理,如果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世上就会增加许多幸福的人,而减少许多不幸的人。然而,做到这“三有”并不那么简单,你要有人爱,你首先要会爱人,你要有事做,你首先要肯做事,你要有钱花,你首先要有挣钱的本领。如果自己不付出,就想做到“三有”,无异于守株待兔。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幸福。

         人生中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并无客观的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受。下面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从前有一个国王的女儿得了一种很怪的病,无人能治,国王急得不行,后来一位神人开出了一个药方:找到一个快乐的人,借她的马甲给公主穿,公主的病就会好了。于是国王下令在全国寻找快乐的人。使者首先想到了宰相,认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一定很幸福,结果宰相说,我可不幸福,一天到晚有操不完的心,伴君如伴虎,不敢有半点差错,真是食无味,寝不安呀!于是使者又找到了富翁,认为富翁家财万贯,不愁吃不愁穿,一定很幸福,结果富翁说,我可不幸福,天天有人打我的主意,怕偷怕抢,家人出门怕绑架,虽然吃得好,但一身的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害得我好苦呀!就这样,按照常人理解的幸福标准,使者几乎找遍了全国也没有找到幸福的人。就在他回去的路上愁着无法向国王交差的时候,突然听到不远处的大树下有人在欢快地唱歌,使者急忙跑过去,看到一个流浪汉正在树下乘着凉,一边唱着歌,尽管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流浪汉会幸福,但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上前询问:你幸福吗?幸福呀!流浪汉的回答让使者喜出望外,他赶紧问:能不能借你的马甲用一用?这一次流浪汉的回答差点没让使者背过气去,“对不起,我没有马甲。”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幸福是精神的东西,与物质关系不大,古人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幸福也是有层次的。近几年流传一个故事: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医生问他:吸烟吗?答:不吸。又问:喝酒吗?答:不喝。再问:外面有情人吗?答:没有。医生说:那你活着干什么?别看病了,死了算了。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反映了很多人的人生观或者幸福观。我认为这种人生观和幸福观是有问题的,他们对幸福的认识是极浅层次的。说得难听一点,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思想,能发明创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着无穷的乐趣。人又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必须为别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当你为社会做了一定贡献后,你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你的贡献越大,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就越多。这种快乐和幸福是高层次的,比起吸烟喝酒不知要强几百几千倍。在我们身边,常常看到一些好学生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从媒体上也时常有关于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的报导,在普通人看来佩服得不得了,他们哪里知道,在解决难题、克服困难中是有着巨大快乐的,当这些学生独立解出了一道难题、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难关的时候,那种快乐和幸福感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何苦之有呢?因此,知识不仅能带给我们力量,知识也能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什么?如今的父母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当你进一步了解良好教育的具体含义时,你会发现,所谓良好的教育就是指取得高的考试分数,上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为了这个目的,逼迫孩子弹钢琴、练书法、学绘画、打篮球等都不过是为了高考时能够加分。其实,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好奇心,很少有创造力。因为这些美好的事情被套上功利的外衣后已经不再美好,特别是强迫孩子学习更使他们对这些美好的事情感到厌恶。当然也有孩子经过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多数孩子可能一生对这件事不再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城市父母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因为孩子们天天吃巧克力,天天有肉吃,简直就是生活在蜜罐里。但是,如果你问一问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问他的童年幸福吗?他会说:一点也不幸福。你一定会在心里骂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没良心。但是如果你问一下40岁左右的人同样的问题,多数人都会回答说“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取决于心理,这种心理源于比较。45岁左右的人受到的教育是父辈人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气,对比之下,他们感到很幸福,很满足。而当今的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是外国人有汽车洋房,如何富有,对比之下,他们感到很自卑,很痛苦。因此,幸福还是痛苦都是比较的结果,是一种心理感受。做父母的最应该给孩子的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怎样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培养孩子爱劳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的牺牲精神,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性格,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些品格,也就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他成年后不管有没有地位有没有钱,他一生都会充满幸福。而那些从小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在他成年后即使有钱有地位,他一生也都不会有幸福可言。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过去一般人是以社会上多数人的判断标准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一般人则是以传媒的判断标准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传媒通过各种方式对幸福的诠释和判断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西方社会,宣传科学幸福观的责任由教会承担,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各种传媒应该担当起这一社会责任。

        毛泽东教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意思是乐在奋斗之中。郑板桥告诉人们“吃亏是福”。表现了一种心理调适的境界,把吃亏都当成福的人还会有什么痛苦呢?范仲淹则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以学习为乐,以劳动为乐,以助人为乐,以创造为乐”。想想看,当你把别人认为不幸的事都当成幸福时,你还会有不幸吗?你必有享受不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