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交易手续费:民国的中国四大军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1:24:42

民国的中国四大军校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虽然现在距离辛亥革命纪念日(10月10日)还有一段时间,但各地媒体已经摩拳擦掌,开始为纪念活动预热了。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清政府、北洋军阀及民国政府为了培养新式军队创建了许多军校,其中著名的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等。这些军校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介绍几所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的军校,既飨读者,也为纪念辛亥革命热身。

                                保定军校旧址,现已开辟成为纪念馆。

                                                部分保定军校毕业生名单。
      保定军校:一手培养出“黄埔系”

       稍谙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保定当年可是直隶首府,辖道京畿,在这里担任总督的都是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人物。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新军,成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校长。后又改名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陆军大学堂等。1912 年,民国改元后正式更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由于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军校在培养了九批学生后,终因无以维系,于1923年停办。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毕业生不仅人数多,而且质量优。如果算上清末,保定军校毕业后成为将军的有名有姓的毕业生就有1800多人,其中不乏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傅作义、张治中等国民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还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叶挺、赵博生、董振堂等一批将军。黄埔军校的教官中毕业于保定军校的足有五六十人,因此说“黄埔系”是“保定系”一手培养出来的毫不为过。

       遗憾的是,当年规模宏大的军校校舍已经毁弃,如今仅存遗址。据记载,军校所在地原是一座拥有千亩庙产、殿宇百间的关帝庙。也许是想借助武圣人的神力庇佑,关帝庙后来被改为兵营,然而1900年却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焚毁。袁世凯筹资扩建的军校依然选址在关帝庙,又扩充了周围的部分农田和民宅,总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余亩。校舍建筑格局仿日本士官学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按照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西两路是教室与学生宿舍,对称布局,各有十排青砖瓦舍,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每个院落住约一连学生;中路南部是军校的办公区,高大的尚武堂是全校的中心,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北部是一个大的庭院。校本部四面建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护城河环护,大门在南侧,有石狮把门,门楼面阔三间,高大雄伟,门楣上悬挂李鸿章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六字横匾,隔河还有照壁相对。校本部东侧是分校,靶场在分校北面,大操场成“[”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

                                    云南陆军讲武堂大门。

                               历史上的东北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

      中国革命的熔炉

      我们曾介绍过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与天津北洋讲武堂和东北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1909年9月,在昆明美丽的翠湖旁,清末“洋务运动”实施军制改革、建立新式陆军,云南陆军讲武堂便顺应潮流而创办,并正式迎来了第一期学员。辛亥革命以后,讲武堂继续兴办,截至1945年,共办二十多期,培养学生2万多人,包括华侨学生500多人,朝鲜籍学生30多人,越南籍学生60多人,缅甸籍学生20多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军事学校。

      讲武堂是一座青瓦黄墙的走马转角楼式建筑,东、西、南、北楼围着1.2万多平方米的院子。南、北楼高两层,为学员宿舍;西楼同样为两层,是教室;东楼高三层,是办公的场所。每楼长约120米,周长近500米,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墙体采用青石、土坯、砖砌成,对称衔接,浑然一体。

       建筑中间的院落是操练场,在这里操练过的国内将级军官数以百计,其中元帅就有两人,上将有十多人。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两位元帅均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他们的名字与卓越功勋也都始自这里。毕业于此的国外名将有原缅邦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吴奈温将军、原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原朝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大将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军事人才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熔炉。

                                                   黄埔军校大门旧址。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毕业证书。

       黄埔军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

       根据黄埔军校的档案记载:1921年12月23日,由张太雷任带路人和翻译,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会见应邀到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基础和实行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等意见。孙中山同意马林提出的这些建议,开始筹备创办军官学校。至1922年10月,孙中山召开改组国民党特别会议,以求加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筹建军校之进行。11月,他又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创办军官学校决议。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1924年1月孙中山选定广州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筹备工作迅速开展。这年5月,第一期480余名学生先后入校。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开始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迁往南京。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旧址。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徐向前、聂荣臻、林彪和陈毅等元帅,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等将军都出自黄埔军校。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中,黄埔军校毕业的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等。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中央航校: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

       笕桥中央航校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它创建于1930年,以国民党原中央军校航空班为基础,在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的横塘村择址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1931年,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航校东部为机场等军事设施区,有弹油库、机修厂、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和设施,西部为教学生活区域,有运动场、办公楼、学生宿舍、别墅群等建筑和设施。抗日战争中部分建筑被破坏,后予以修复。

       航校设立之初,由蒋介石兼任校长,聘美国人为顾问,并向美国购买费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型号飞机作教练用机。学校设飞行科、机械科(从第4期开始设立)。学习内容有飞行学、航行学、飞机构造学、发动机学、空军战术、无线电通讯及英语等。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抗日战争初期空战的主战场,于1937年8月14日爆发了首次空战,在以高志航为代表的中国空军的顽强抗击下,一举击落了6架敌机,痛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抗日战争胜利后航校迁回杭州笕桥,并分别在洛阳和广州设立分校。

        1948年冬迁台湾。目前,笕桥中央航校旧址建筑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