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五大神器:李洪峰:青年人要为民族复兴而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3:27:03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9-16发表评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如实看到,这种提高同时代的进步相比,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严重滞后的。
学习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最紧迫问题之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就是要把我们的学习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代发展和国内国际大局联系起来。
讲演者小传
李洪峰
1950年1月生。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史学会理事会顾问;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论现代领导之道》《和中青年干部谈谈领导能力》《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点》《伟大复兴与战略思维》《廉政论》等。主编有《毛泽东邓小平论党的民主集中制》《毛泽东邓小平论实事求是》等。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党要大力加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谈有关读书的三个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学习,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华民族读书学习的新风气。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读书学习的优良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连绵不断,长盛不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中华民族重视读书学习,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
《论语》十六章,第一章就是《学而》,朱熹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学而》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样的开篇让人感到兴味盎然。
《周易》中有两句纲领性的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呢?《周易》的回答是,君子以懿文德,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归根到底,要靠学习。
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有很多学习故事和论学的名言。据记载,《论衡》的作者王充,家贫买不起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即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韩愈的学生记下了他学习的情况,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柳宗元曾谈到自己读书的体会,他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以为之文也。欧阳修讲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我们应当从古代贤哲的劝学、论学名言中,不断受到鞭策和激励。
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学习,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华民族读书学习的新风气。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先是为了“修学储能”,继之是为了寻求“大本大源”,最后是为了寻找救中国的“主义”。毛泽东读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11大类。有同志介绍,《二十四史》毛泽东读过多遍,《资治通鉴》毛泽东读过十几遍,《红楼梦》至少读过五遍,《共产党宣言》读过近百遍。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书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这是毛泽东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一部分,也是毛泽东深厚历史文化根底的一部分;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不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人,但他是中国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学习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最紧迫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必须如实看到,这种提高同时代的进步相比,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严重滞后的。
这些年陆续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固然有多方面教训,但都可以从国民素质包括领导素质上找到原因,而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来分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文化建设成为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领导干部阅读率和全民阅读率的下降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的国家形象。这种国家形象,归根到底都同国民素质有关,都要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学习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最紧迫问题之一。
3、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
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为信仰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为功利而读书;葛洪“夫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墨翟大贤,载文盈车;仲舒命世,不窥园门”,是为学问而读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是为修养而读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是全党全民族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就是要把我们的学习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代发展和国内国际大局联系起来,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而读书。
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1874年写了一部有名的《劝学篇》,号召日本人民舍身卫国,使日本赶上先进国家。该书对文明的进步充满信心,并力言学问不只是读书和空谈理论,而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里,我想引用福泽谕吉的一段话。
这一段话就是:“看到西方创造了比日本好得多的文明状况,就把西方的一切都看作是好的,竭力效仿,而把日本的传统一概抛却,不加辨别,实在是‘东施效颦’。现在我们正处于混杂纷乱之中,必须把东方和西方的事物仔细比较一下,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不可不以此自勉。我们认为空想不如致学,更须多读报刊,多想事物,平心静气,放开眼界,求真理所在,自然会知何者应信,何者应疑。昨日所信,今日可能生疑;今日所疑,明日也许消释。一般学者不可不奋勉。”福泽谕吉的话,今天对我们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任何时代的学习,都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跟着时代学习,是最好的学习。青年人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应当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再过三十年,才五六十岁,如果大家勤学苦干三十年,到那时,我们国家的面貌、我们党的面貌、我们这一代人的面貌和下一代人的面貌,将会发生多么可喜的变化!
二、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青年人要不要读一点理论书?回答是肯定的。学习理论才能分清是非、坚定信念,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学者,都是热爱读书的人。
马克思毕生为革命事业认真学习,他对许多科学领域作过深入研究,甚至在数学这个专门的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学识的渊博是惊人的。保尔·拉法格回忆说:“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是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来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关于读什么书,我的建议是四句话:
第一句话是,要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青年人要不要读一点理论书?回答是肯定的。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青年人正处在一生中成长的重要时期。打好理论根底,有助于把世界观、人生观搞对头,有助于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有助于把精神状态搞对头。学习理论才能分清是非、坚定信念,学习理论才能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学习理论才能掌握科学思想方法,防止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党的基本理论是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还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的学习。要认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特别要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以人为本”对于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第二句话是,要读一点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经典著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多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第三句话是,要了解学习各种新知识。身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所以我们要注意加强现代知识的扩充,多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信息网络等多方面的新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句话是,要读一点有助于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工作本领的实用的书。不管学什么专业,无论在哪个具体岗位工作,都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多读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书,努力使自己成为所从事工作的行家里手。除此之外,还应该把提高科学素养作为自己读书学习的重要目标,通过读书学习进一步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不断增加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促进我们工作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一个人由于精力所限,不可能什么书都精读,也不可能什么书都通读,有的要看简本,有的要看摘要、听讲座,但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比如哲学。
要爱读书,更要善读书。读书易而善读难。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几位古人的主要读书方法:
——朱熹方法。(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2)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3)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4)愈细密,愈广大,愈谨确,愈高明。(5)书宜少看,要极熟。(6)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8)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9)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箭者,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之令满,己力胜得他过。今学者不度自己力量去读书,恐自家对敌他不过。(10)精神长者,宜广搜博取,精神短者,决不可务多,但以最紧要书涵养性灵可也。
——张之洞方法。(1)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2)读书宜博。无论何种学问,先须多见多闻,再言心得。古书不可不解;有用之书不可不见;专门之书不可不详考贯通。(3)读书勿诿记性不好。(4)读书不必畏难。一经一史,古集一家,词章一体,经济一门,专精探讨;通鉴古子,观其大略,知其要领。如此为之,不过十年,卓然自立。(5)读书勿诿无书无暇。真读书者,断无终日正襟危坐,限定读书时刻之事也。(6)读书宜求善本。(7)出门求师。
——梁启超方法。(1)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2)用怀疑精神去发生问题;用耐烦工夫去搜集资料;用冷静头脑去鉴别资料;用致密技术去整理资料;用谦谨的态度去判断问题。(3)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第一求真。第二求博。第三求通。
——胡适方法。读书的方法,有两个条件:叫一精,二博。一精。从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得“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书是集字而成的,要是不能认清,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然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手到: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札记。二博,就是什么书都读。所谓“开卷有益”。为什么要博呢?第一,博是为参考。比如我们要读《诗经》,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谣周刊》,便觉《诗经》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等以后,去看《诗经》,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点文字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以后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大家知道,达尔文研究生物演进的状态的时候,费了三十多年光阴,积了许多材料,但是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大悟起来了,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要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许多暗示从书外来。第二,博是为做人。像旗杆似的孤零零地只有一技之艺的人固然不好,但是什么都能说、然而什么都说不精的人也不好,仿佛是一张纸,看去虽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为学当如埃及塔,要既能博大又能高尖。
关于读书的方法,我这里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坚持广博与精深相结合。鲁迅先生就是一位在读书方法上坚持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典范。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一个人由于精力所限,不可能什么书都精读,也不可能什么书都通读,有的要看简本,有的要看摘要、听讲座,但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比如哲学。哲学在人类智慧中是管总的,非下苦功不可。
第二,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统一。一部人类认识史,不是一系列真理的堆积,而是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矛盾运动史。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被动读书,不加思考,很难把书中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开动脑筋,在读书思考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丁说过:“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但丁讲的,是知识的力量,也是思想的力量。
第三,坚持读书与实践相促进。读书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就是将书中的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读书要和生活、工作相结合,要和认识世界、探究真理相结合,要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相结合,要和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相结合。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末、盛行于晚清的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知行合一,提倡以读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读书,根本着眼点就在这里,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读书学习的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素质也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是最大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素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做人问题。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希望共产党员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季羡林先生在《做人与处世》中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实际上,这三个关系,也都同怎样做人有关,也需要我们在读书和实践的过程中去体味、去领悟、去认识和处理。解决好做人问题,要坚持立身先立德,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公道正派,谦虚谨慎,认真负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克己奉公,顾全大局。
以上谈到的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为什么提倡读书、应该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中心思想是希望大家读书励志,读书修身,读书增智,读书养德,读书报国,读书做人。让我们大家共同投身于读书活动,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努力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文章来源: 文汇报 责任编辑: 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