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2封印等级:如何看待身边的伪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2:56:36
如何看待身边的伪科学

  一些学界和媒体人士断言:

  一个“科学文化人”群体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文理会通,拒绝做分工的奴隶;
  他们崇尚科学,反对唯科学主义;
  他们面向大众,不屑学术自娱;
  他们热爱生活,宽容各种时尚。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科学与人文对话丛书”(第二辑)是他们中部分代表人物的最新作品。内容主要指向近年来颇为热门一个话题: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及其融通;兼及大众文化和读书、治学态度等。所收文章尽管体裁各异、切入点不同,但所执之言,既敢于直面我们时代的通病,又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学术积淀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不少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本版内容摘自该套丛书。

  伪科学的历史,肯定比科学更长。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始终有伪科学伴随着,直至今日,也很难将伪科学斩尽杀绝。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遭遇伪科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下面是五个方面的建议。当我们遇到奇异的学说、吹得神乎其神的药物、号称有神奇功效的制剂、功能惊人的机器或装置,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时,可以按照这些建议,依次加以考察。虽然这并不保证能够揭露一切伪科学,但是绝大部分的伪科学,在这五个方面的考察之下,通常会现出原形。

  一、根据常识来判断

  在大部分情况下,常识不会欺骗我们。

  比如有人兜售对彩票中奖号码的预测,写成书,编成软件,出售赚钱。这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用常识来判断:

  A.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一系列“独立随机事件”中,第N次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此前N-1次事件的结果无关;而任何一次公正的开彩,都是独立随机事件。因此,根据以往中奖号码的统计来推测未来的中奖号码,是不可能的。

  B.如果上面的判断需要用到一定的概率论知识,那么下面的判断更简捷(尽管不如A严格):如果某人真的掌握了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能力,他为何不大量买入彩票,却还要靠兜售这些书籍和软件来赚钱?

  又比如,有人宣称练某种功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而常识告诉我们,凡人必有一死,世上没有神仙,因此这种宣称必然是虚假的。

  二、根据科学原则来判断

  伪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竭力将自己打扮成科学。但是科学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违背这些基本原则的,就不能厕身于科学之列。这些科学原则是:

  1.与现有科学理论的相容性。现有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一个成功的科学学说,不能和这个体系发生过多的冲突。比如经常有人宣称自己的学说将要“改写整个物理学”、“改写整个科学”等等,那一定是不可信的。

  2.理论的自洽性。一个学说在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

  3.理论可证伪性。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说“今天下午要下雨”,这是可证伪的——到下午看,下雨就是正确,不下雨就是错误;而说“下午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就是不可证伪的。如果某种学说无论怎么考察,都不可能被证伪,那就没有资格成为科学学说。

  4.试验的可重复性。这一条与迷信和伪科学所鼓吹的“诚则灵”直接冲突。科学要求其试验结果必须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

  5.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理论。凡是宣称自己的学说“永远正确”的,都不是科学学说,因为科学只能在错误中发展前进。“永远正确”的学说,只能是宗教。

  三、根据提倡者的背景来判断

  背景主要包括学历和职业,这些因素通常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专业训练、在何种领域有专业训练。

  例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如果宣称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发现了爱因斯坦的错误”等等,是不可信的。

  又如,一个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果宣称他“发现了爱因斯坦的错误”,通常也是不可信的,因为他所受的专业训练,离开物理学太远。

  再如,一个商店里普通的售货员,如果宣称她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人们通常是不可能相信的;而如果是一个大学里的数学教授这样宣称,就比较可信了——但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数学教授这样宣称过,因为他们更知道这个难题的分量。

  这里所说的,当然丝毫没有鄙视学历低的人,或是认为世上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意思。

  四、听取专家的意见

  当一种药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天天在电视上大做广告时,我们应该听取专家的意见,而不是跟着广告走。

  问题是,谁是专家?对某种药物而言,当然生化学家、药学家、医生,有可能是这个问题上的专家,而相声演员不可能是这个问题的专家。

  专家的意见到哪里去听取呢?通常不能在电视上——电视上是做广告的地方,是明星向公众兜售洗发水、减肥药、美容霜的地方。专家的意见,应该到专业著作、专业学报上寻找,到负责任、有声誉的杂志上寻找,或者作为参考,也可以到互联网上去试着寻找。

  五、看看有没有商业动机

  并不是所有的伪科学都有商业动机,有商业动机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伪科学是有商业动机的。

  因此,如果我们发现某种东西有明显、强烈的商业动机,就应该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骗局。

  归根结底,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随时注意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思索和考察。这样,作为领导者就能够减少错误决策的概率,作为研究者就能够减少误入歧途的概率,作为消费者就能够减少上当受骗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