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静子怎么死的:夏韵:我不知她说的一番话是正理还是歪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4:41:47
夏韵:我不知她说的一番话是正理还是歪理     有位朋友问我,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获得“诺贝尔”*最多吗?

  我回答,可能是美国吧。

  她说,不对,是德国。她说,截止到2009年的统计,德国共有一百多个“诺贝尔”*获得者。如果把移民其他国家的德裔“诺贝尔”*获奖者算上,获奖人数将突破200人。德国“诺贝尔”*获得者主要来自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德国大学可以说是“诺贝尔”*摇篮。

  我听得一惊一乍,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得了这么多诺贝尔奖,我们泱泱大国60年一张白纸。去年倒是滴上了一滴墨,还不是我们想要的,弄得上上下下一起擦,擦也擦不掉,搞得挺紧张的。我不由记起我国一个著名大家的的“天问”:“为什么中国60年出不了顶尖的人才”。便问朋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有那么多大学,怎么就叫这么个“诺贝尔”*难倒了呢。

  朋友说,你知道吗,德国的大学多数都是公立的。

  我急不可耐插话说,废话,这和“诺贝尔”*有什么必然关系,我们国家够称得起大学的大学有一所是私立的吗?公立大学就必然是“诺贝尔”*摇篮吗?为什么我的公立大学摇了60年摇不出一个来?

  朋友说,你听我把话讲完,好吗。德国大学不收学费(?),大学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政府拨款,包括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校舍的建筑和维护、大学日常行政开支、学生补贴、免费上网、图书馆大量的书籍等等。

  我说,照你这么说,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大学的管理,一定是很严格的,资本主义最在意金钱,他出钱给大学,绝不会放手不管。大学在政府的严格管理控制下,于是就摇啊摇,摇出一个又一个“诺贝尔”。

  朋友笑了,说,恰恰相反,政府作为大学的财神爷,在大学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它甚至不能决定或者影响大学的任何事情,包括校长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任免。

  我说,开什么国际玩笑,政府出钱,连校长都没权任命,那它为个啥?如果政府和执政党在大学里不作为的话,大学岂不乱套了吗?大学成了独立王国,要是校长不听政府的话,政府不是亏大了。谁会干这等傻事。

  朋友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问我:知道什么是大学吗?

  我回答:应该说,大学就是大学教授教书、大学生学习的地方。

  朋友说,是的,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教授和学生联合体。在德国的大学,校长和各学院院长由教授自主公开选拔,政府无权干涉,无权阻止它不喜欢的人当选。校长和教授可以不买政府的账,做什么课题研究,不需要事先送达任何人批准。

  我说,这就是产生那么多“诺贝尔”的原因吗?真是一派自由主义一盘散沙,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核心,那不乱套才怪了?

  朋友说 ,大学本来就是一个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组织。德国大学从传统上就是一个伸手向政府要钱,又不把政府放在眼里的“主”。

  我说,听你这么说,很有点像我们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大学,那时执政的军阀有肚量任命反对派的蔡元培做北大校长,蔡元培当了校长竟有胆量拿着政府的经费却不理睬政府的公文,我行我素照自己的价值观管理学校。当局抓了他的学生,他宁可自己辞职,也要救出被捕的北大学生。

  朋友说,是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大学的灵魂,也是产生“诺贝尔”的土壤。事实证明,许多“诺贝尔”*获得者当年思想就比较激进,比较特行独立。学校保护、激励具有创新精神和生性“特行独立”的学生,没有人会觉得他们有必要被“会商”。历史上除纳粹时期外,德国的政党是不能在大学委派自己的书记官员的,无论左翼党右翼党,或者是大党还是小党,他们在大学都不能设组织,没有校长兼书记,更没有什么校长管教学、书记管政治的分工,校长就是一校之长,统管!党派意识形态很难将手伸进大学,绝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学生效忠的要求。道理很简单: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缴纳的税款,老百姓纳税来培养自己的子弟,大学根本不看政府的脸色,更不须要对政府感恩戴德。

  朋友还说,在我的感知范围里,我们那年代的人,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差不多都衷心地感谢党。思想激进,特行独立是另类的符号,他们纵然才高八斗,也在各类政治运动里早早夭折了,这中间有多少“诺贝尔”苗子啊。如今,党报号召要宽容“异质思维”,你说,这“诺贝尔”土壤不是渐行渐近到眼前了吗?

  我不知她说的前一番话是正理还是歪理,也不知她想象的“诺贝尔”土壤之说是梦境还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