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注意危险标志图片:积累是活水的吸纳??修剪是思想的沉淀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1:31:29
        积累是吸纳,写作是倾吐 ,修改是提高。

                                ———题记

创作的这条湖泊,要清澈如镜,云影徘徊,必先“浚其泉源”,使活水涓涓长流;创作的这棵大树,要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必先“固其根本”,不断修剪美化。写作的源泉是积累,根本也是积累,而修改能使文章更加流光溢彩、打动人心

积累是吸纳,写作是倾吐———要养成积累的习惯

 “积累”是吸纳,是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思想情感的积累。其中,材料的积累很重要,是写作的基础,是文章的血肉,从某种程度上讲,材料是否丰富、典型、新颖是决定一篇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所以,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作文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贮满作文素材的“百宝箱”,指导学生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灵活运用,用时代气息浓、思想精深的素材打造光彩照人的美丽华章。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语文学习积累是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更是生活的积累、能力的积累。立足生活,细致观察,是语文学习,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可从报纸、刊物和网络中搜集最新的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素材。这些素材,紧跟时代步伐,事关国计民生,解读重大政策,聚焦社会热点,追踪扫描国内外形势,具有时效性强、时代气息浓的特点,实为作文的最佳素材和清澈源头活水。对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并加以梳理、积累。

2、倡导学生通过“超量”阅读加强储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是人类高尚的活动,求知者优秀的习惯。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海量阅读,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自然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通过阅读,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焕发灵性,启迪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通过阅读加强了储备,内化为自我营养,写作时必将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3、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汲取写作素材。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但大部分同学对此熟视无睹,“视之不甚惜”,结果,作文素材的“米仓”里终无一粟。其实,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所用事例大都出自语文课本,只不过作者运用自如,不留斧凿之迹罢了。我在作文教学中,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汲取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类梳理,使他们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又能从一则材料中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我们曾经指导学生分类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过写作素材的梳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写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4、引导学生学会“一材多用”“一题多材”梳理方法。积累是为了运用,不经梳理的写作素材是未经过沉淀的河水,庞杂、浑浊、真伪难辨,不适合学生运用。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梳理运用好这些材料。一定要让他们学会分类梳理,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又能从一则材料中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易于活用素材。

下面,试举两例展示一下“一材多用”“一题多材”积累梳理素材的方法:

写作素材一材多用示例:

1、历史文化遗产成了“聚宝盆” 、“唐僧肉”

【材料回放】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涌现出众多名人,但近年来,各地仍不时发生名人归属权之争。自从文化成了产业的一部分,有利可图,大家便一拥而上。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两市为抢“李白故里”的归属权闹得不可开交;湖北省嘉鱼县率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二乔故里”旅游商标,之后浙江省义乌市也宣称自己为“二乔故里”,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有意将“二乔”划归自己地盘上的地方有近十个,一向以“二乔故里”自居的潜山人表示高度关注;湖北襄樊与河南南阳争过诸葛亮躬耕之地,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过老子故里,甚至孙悟空的归属都被争得不亦乐乎。就连“梁祝”、“金瓶梅”等文学创作也成了争夺对象!目前开发《金瓶梅》的不仅是阳谷和临清,由于安徽有专家判断西门庆应是徽商代表,于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专门修建了“金瓶梅遗址公园”。

【话题辐射】(1 )“名”与“利”。你抢我抢大家抢:争的不是名人,是经济,是名,是利。古代名人之争,说深了是为了经济发展,说浅了是为了城市扬名;正说是为百姓谋福祉,反说是搞形象工程。总起来说,多个名人多条路,多个名片多棵乘凉树。(2)“共享”与“独霸”。文化是需要共享的,尤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李白不仅是江油和安陆的,也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不应有狭隘的独霸心理。(3)“本”与“末”。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文化名片做广告,而不下功夫寻找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其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4)“继承”与“践踏”。很多地方只知道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赚钱发财,但对如何继承并发扬这些文化瑰宝,却不甚了了。但愿各地在看到文化名人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时,也真能承担好文化传承责任。

2、《兰亭集序》课文素材积累梳理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5)率真自然。 “信可乐也”的欢呼,“死生亦大矣”的慨叹,“岂不痛哉!”的悲鸣,正是王羲之的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他对生死问题不掩饰,不做作,不逃避,这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透彻感悟。

(6)精神本源。一个人的精神既来自渍透心计的书林,也来自大自然这本更为广漠的书卷。兰亭是王羲之精神的活水,我们现代人也要寻找到一处供心灵憩息的精神后花园。

(7)个性与人生。王羲之在魏晋名流中不算是另类,但个性绝对鲜明,可以称得上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不云里雾里地“清谈”,他很务实很深情;他自爱不自戕、率真不夸张,他自信不沉沦、旷达不怪诞;他有责任感,有才情,有忧患意识,有独立思想,有人生理想,有坚强意志。个性成就未来,独立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成就了王羲之辉煌的业绩和千古风流的英名。

写作素材一题多材示例:

    【话题】崇尚自然

【素材】1、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心平静气地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和一”的境界。

2、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仰观俯察,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人们常说,人是大自然的主宰,人定胜天。可是,人类究竟了解大自然多少呢?面对横亘绵延的高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广阔无边的天空,谁敢说能征服它们呢?品读《敬畏自然》,我们将明白: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4、《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就来自一个边远小城——凤凰古城。现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5、陶渊明和梭罗,似乎特别强调农耕之乐,强调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盖房子,种粮食果蔬,蓄养家禽家畜。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则正在于此:他们超越了单纯的懒汉闲夫式的隐士情结,而构建了一套更为纯朴,更为谦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哲学。一心一意的将自己的心脏贴在大地上,与山川同呼吸,与草木结友伴,他们又怎能在浑浊的世上,为后世留下一颗纯白无瑕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6、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融化在了康桥的柔波里,沉淀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7、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勇气。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世界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它不为人的意志改变。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客观世界规律的客观性。适应,就是摸清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做生活的强者。

9、“数罟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10、分布在尼罗河两畔的金字塔是古埃及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被称为世界的第七大奇迹之一,现在已成为世界的旅游胜地。它所迷倒游客的远远不是因为它是一堆规模宏大的墓冢群,而是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它对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起到了催生作用。因为它延续了一个民族的记忆,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内在精髓。

 

(二)序列训练终升格,精雕细琢铸华章———要养成修改的习惯

人们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有一定的道理。古人曾感慨:“作十篇不如改一篇。”著名作家尼?布瓦洛也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要失掉耐心,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你的作品:要不断地润色它,润色、再润色才对。”

我充分认识到了指导学生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除了让学生尝试自主批改作文外,我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指点修改的方向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对一篇习作的反复修改、升格,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学期,我一般只布置一两篇作文文题,而对一次作文则要指导学生分项修改、升格,进行序列训练。五次序列训练分别为:审题立意能力升格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升格训练、选材组材能力升格训练、结构安排能力升格训练和创新写作能力升格训练。

下面,试举一例展示一下作文升格训练的程序和方法:

文题回放

运用 “先抑后扬” 的写法,写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介绍自己熟悉或游览过的一处景点,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升格示例

升格前作文

游东平湖

山东东平高级中学2008级(20)  李娜

在山东泰安市辖区东平境内,有一条湖叫“东平湖”。她是水泊梁山的遗存水域,历史上早有“小洞庭”的美誉,现在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文章开头简洁的介绍了东平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现今地位。但叙述平淡,不能有效地引起读者兴趣,未能造成悬念。可以考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谋篇布局)

我生在东平,可惜没有目睹过她的胜景。今年“五一”,我终于有机会去亲自游览她了。爸爸开着车,很高兴(爸爸的心情可以具体描摹)。我和妈妈都是第一次去,只问到了没有。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东平湖,饱览一下美景,再吃上一顿“全鱼宴”解解馋(写自己急切的心理,较形象。写心理也可以“先抑后扬”,不妨借鉴鲁人版必修二课文《都江堰》的写法,让心情先“压抑”一点,为发现东平湖之美作铺垫,“蓄势”)。

踏上东平湖的大堤,一种淡淡的湖水的清香(“清香”不是东平湖的真味)便扑面而来……我终于见到东平湖了!(最好不要把胜景一下子展现给读者。曲径通幽处,干嘛不先铺垫一下?)

八百里水泊东平湖啊,湖里的水恬静而娴雅(描写不具体),犹如一位大家闺秀,我觉得用赞美西湖的诗句“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再来比喻我们的东平湖一点也不过份(用赞美西湖的诗句来比喻东平湖,并没有写出东平湖水的特点)。早晨,薄雾未肯散去,湖面的确波光潋滟,如一层轻纱笼在湖面上。我站在湖边远望这里的景致,只觉得朦朦胧胧,犹如到了仙境一般,即使周围的世界沧桑巨变,即使四周的城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她依然在水的柔情中被诠释的如此透彻,那是淡淡、内敛的美(景中能悟出哲理,很好!可惜由于这一段写作思路不清晰,未能能做到情景理和谐统一)。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渐渐地,湖水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揭开层层洁白面纱,朝霞又为她镀上一圈金色的光晕,多像渔船上采莲女那美丽的笑靥……(描写层次较混乱,未能多方位描写)面对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吟起了贺之章的诗句:“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如情似梦的家乡水……”(雾中的东平湖不好写,况且作者并没有泛舟湖中观景。给读者的感觉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东平湖的特点和神韵没有写出)

在渔民老伯伯的导引下,我们在湖西岸停泊,又登上了腊山。山中万物欣盛,峰峦峻伟,寒来暑往,朝晕夕阴,宇宙的奥妙都蕴含这里(这样描写不具体,大而空),这雾里的山顶若隐若现,又该引发人们多少哲思啊!在云雾里登山,顶峰总在雾里模糊着,要想看清它,只有不停地攀登(本是游湖,写起登山,转换太突兀)。脚上的路很清楚,自己所在的山头也很干净,但走过一段路再回头望,却发现走过的山路隐在雾中,再难看到,云雾缭绕着腊山,也缭绕着真理,人们寻求真理又何尝不是奋勇攀登,一步一叩首?(山中哲思,感悟人生,有点离题。还要围绕“游湖”来写,不妨登山望湖,感受东平的风土人情,感悟人事和自然的历史变迁)

东平,我可爱的家乡!让我魂牵梦绕的不仅仅是东平湖,还有那水牛山上飘着的朵朵白云,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稻屯洼国家湿地,还有郁郁葱葱、古槐参天的白佛山,还有那袅袅的炊烟、田埂的小径、古老的水车、石砌的古屋,还有那大豆、玉米、高粱,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和我一起成长,一同在花丛里捉蝴蝶、放风筝的伙伴们,还有那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朝夕相处的拼搏奋斗的朋友们和同学们……(要写与东平湖有关的景物和人物!)

东平乡音、乡情、乡韵,尽在不言中,尽在醉里梦里,我要把她们珍藏在心里,带她们远行。愿我夜夜有梦,梦里有故乡,愿故乡也有梦,梦里有我!(跑题了!未能做到开合自如,首尾呼应。放得开,还要收得拢。)

 

[升格导引]

升格前作文,未能按写作要求运用“先抑后扬” 的写法。整篇文章缺少亮点,写景叙事较平淡,描写不够生动,思路也较混乱。所以,很难打动读者。要按作文题目要求,运用“先抑后扬” 的写法来写作,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

题目较大,不够生动含蓄,要拟一个新颖生动的题目;有些语句也欠斟酌,缺少文采,需要修改,用词贴切一些,句式灵活一些,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文句有表现力。

 

[升格后作文]

     那湖,那水,那人……

山东东平高级中学2008级(20)  李 

在山东泰安市辖区内,出名的是泰山,很少有人(词语运用较贴切)知道在东平还有一条湖叫“东平湖”。我虽生在东平,就没有亲眼目睹过她。尽管她是水泊梁山的遗存水域,历史上早有“小洞庭”的美誉;尽管现在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却常听见去过的人说,到了一定会感到失望或幻灭,因为那里水不甚清,鸟鸣声不甚悦耳,湖心岛碰不到名士,景象更不繁荣。(连用短句,形式整齐而有气势,而长句的运用又使哲思蕴含其中,长短结合使文章句句铿锵,韵味十足)所以,外人甚至说东平湖不是湖,乃是一条老气横秋的大河塘,只是湿地宽广些,只是夹岸长满了芦苇……(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东平湖,而是先说很多的说法,这作者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东平湖名不副实,这是“抑”,比原文有悬念)

今年“五一”,我终于有机会去亲自游览她了。爸爸开着车,哼着赞美东平湖的曲子,看来心情真是不错。妈妈也第一次去,只问到了没有。(用言语行为写爸爸和妈妈的心理,比原文具体、可感)而我心绪懒懒的,抱无所谓的态度。心想就算是一次“胡逛”吧,即使看不到美景,吃上一顿“全鱼宴”解解嘴馋也算不虚此行啊。(写心理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胡逛”就为发现东平湖之美作了铺垫,再次“蓄势”)

一阵清凉的风拂面而过,一种淡淡的水草腥香扑面而来。我抬起头,透过车窗玻璃向远处望去,只见芳草萋萋的长堤里,一湖碧水与天相接。这是东平湖吗?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呀!我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是写自己心理的变化,与上文“心绪懒懒的”“ 抱无所谓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东平湖的湿地,爸爸租来一只小木船。一位老渔民撑一只长篙,载着我们全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化用徐志摩的诗句)。湿地的水道的两侧,蒹葭苍苍,满耳是桨声、水声和游人的谈论声(又化用《诗经》的句子,使语言典雅、凝练、隽永)。妈妈不满的说“一条鲤鱼也不见啊!一朵莲花也不见啊!”老渔民告诉我们,“四面荷花”的景象还是照样,只是种荷花的人,怕游人摘莲花,就培植了密密的“苇墙”,把荷花藏起来了。只留下几条浅浅的、窄窄的通路,给游人荡桨。我告诉妈妈,荷花虽看不见,可浓郁的花香可没有关住,你可以尽情去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啊。(这一段,语言清新、活泼、灵动;语句优美,意蕴丰富。蕴含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突然,一直水鸟鸣叫着从眼前飞过,老渔民告诉我这是“野鸭子”。我惊异极了,随口就背诵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漂游在这样幽僻的水道,我还情不自禁向爸爸吟咏起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时留下的美好诗句:“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这一段两次引用古诗句,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

终于穿过湿地,来到了湖中央。(水到渠成的写到了东平湖,以下都是“扬”)面前是一望无际的湖面,白帆点点,绿水滔滔,菱芡丛丛,芦花飘飘(叠词的运用能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由于正值枯水期,湖水算不上浩淼和壮阔。但东平湖的水安静、朴素、含蓄,没有大的声响(观察细致,抓住了湖水的特点)。由于要为南水北调蓄水,渔民们响应政府号召,不再大规模养殖捕捞。渔民们纷纷走向陆地定居、生活、创业。在“任意东西”的鱼船上,有的是文化娱乐休闲场所,老叟或在说着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或在喝茶下棋;老婆婆们有的在剪纸,有的在纳鞋垫。远处,有一队一队的野鸭子穿花戏草,玩的十分安详自在。(这一段后半部分,由“湖”写“人”, 思古怀今,深化了主题。写出了东平人的精神气质。“人”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在渔民老伯伯的导引下,我们在湖西岸停泊,又登上了腊山。据说,腊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有“山雄、风秀、岩贤、石美”之称(言简意赅,写出了腊山的神韵)。山中万物欣盛,峰峦峻伟,翠柏苍松,寺庙、殿宇依山势而建。我登临山顶, 再次远眺东平湖, 绿水寒姻, 云山浩茫, 仿佛八百年前水泊旧观, 思古怀今, 心随湖水共悠悠……(最后一句作者登高望湖,思古怀今。与原文冗长的语句相比,联想更为合理,自然。确实做到了“情景理的和谐统一”)

今天,我们循着古往今来哲人和梁山好汉走过的路,渡过东平湖,攀上腊山,慢慢品味着独特的东平味道,那是多少年来沉淀于此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余韵。东平是朴素的也是脱俗的,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东平人在厚重里有潇洒,在纯朴里有灵秀,在平凡里有器用,东平湖正是东平人的象征。(由“东平湖”来感受“东平人”,感悟独特、深刻)

我爱泰山,我爱东平湖,在“一山(泰山)一水(水浒故地东平湖)一庙(岱庙)一园(中华姓氏园)”的泰安市,我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优秀面和“地灵人杰”的真意义。(结尾真是“豹尾”!与开头呼应,一“抑”一“扬”,对比鲜明,整齐圆合;更重要的是突显了中心,升华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升格解析]

定稿作了较大的改动,重新谋篇布局,对标题和正文的文字也作了推敲,与初稿相比,明显升格:

在谋篇布局上,做到了“波澜起伏、曲径通幽”。通过“升格示例”可以看出,在游记写景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更能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能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悬念,“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艺术美。

在语言运用上,用词贴切、极具表现力,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对“东平湖”的描绘真实自然,使人如入其境,让人心旷神怡。

在主题表达上,立意高远。本文虽是游记散文,但不是简单的写景或抒情,还融入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悟,基本上做到了情、景、理的和谐统一。

当然,在学生运用“先抑后扬”这种艺术手法的写作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失误。要正确运用此法,应注意三点:

首先,要明确“抑”“扬”的辨证关系。“抑”是手段,“扬”是目的,前面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这里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度”,“扬”前的“抑”要适度,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

第二、要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

第三、应注意由“抑”到“扬”转折的合理性。由抑而扬的转折要自然,应是水到渠成,转换不自然,太突兀,而不能令人信服。例文中,作者先写到东平湖之前的懒散平淡心理,再写心理的些许变化:“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再这个基础上才写自己心理和情感的变化,情感的飞腾和艺术的体验此时就水到渠成的浑然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