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淘宝子账号验证:小学数学教育名家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0:59:25

邱学华,男,1935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 特级教师,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是通过40年的实验研究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后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主要科研成果有《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尝试成功发展》、《尝试·开拓·创新》、《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等。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杭州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

  从1980年开始,邱学华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后扩展到小学语文、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从小学延伸到中学,渗透到幼儿园;从普教发展到特教,最近几年又延伸到职业教育。尝试教学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经历了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原则-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育理论-尝试学习理论等阶段,现在的重点是从学习论的角度研究尝试学习。实验至今已历时27年,目前,全国已有98个县市全面推广尝试教学理论,实验基地2200多个,实验教师达70多万人,实验班级约90万个,受教学生3000多万。

吴正宪,女,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在首都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群体中,提起吴正宪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所创造的“1+5+n”辐射带动机制,更是家喻户晓。这个由72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室,自2008年6月成立以来,为首都上万名城乡基层小学教师提供了教学服务,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研修实践活动和小学数学教师支教送课下乡系列活动,从而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成长。

进行互动研修 万人接受培训

    吴正宪工作室的点滴发展,无不渗透着学科带头人吴正宪的心血。 吴正宪最早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从事小学教育的25年时间里,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即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1994年,对于吴正宪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她担任了教研员。其间,她与同事研究出了教研活动的新方式:教师互动研修,开始了从比较单一的“教师培训”向多层面的“教师互动研修”的转变。

    2008年,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以吴正宪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2009年,在工作站的基础上,吴正宪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在一年来的实践中,吴正宪率领工作室的成员开展专题研究,这其中既有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也有教师培训研修的机制创新,还有区域性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创举。

    截至目前,吴正宪创新工作室已主持并参与完成了教育部的三个全国培训项目,其中,全国远程培训在研修网上培训近万人次,在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开展送课下乡 提供菜单式服务

    在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成立大会上,一位老师动情地说:“山顶上有一株美丽的百合花,历尽磨难后盛开的百合给大地带来春的气息……”吴正宪就是这第一支百合花,自从吴正宪工作站成立以来,他们发挥团队的综合资源辐射效应,重点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师支教送课下乡系列活动,“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

    在送课下乡系列活动中,“菜单式服务”很引人注目。所谓“菜单式服务”,就是根据各区县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学教育培训。送课下乡目前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谈起送课下乡的初衷,吴正宪表示:“教育资源必须要均衡发展,乡村的数学教育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只有不断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才能谈教育取得了成功。”

创造“1+5+n”机制 产生辐射效应

    提到吴正宪“1+5+n”的辐射带动机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种机制有别于‘班级培训’或‘师徒传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发展机制。”

    “这种机制就是通过创新工作室成员组成的‘1’,带动远郊区县的5个小学数学团队,从而影响成千上万的小学数学教师,乃至众多的其他学科教师。”吴正宪老师向记者解释道。

    据了解,这种团队的综合资源辐射效应,已经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成效:进入工作站的教师执教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有人获得小学数学教学大赛一等奖、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今年有8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目前,吴正宪工作室现已初步形成了六种团队研修策略:名师引领、课例研修、课后访谈、同伴互助、“1+5+n”模式和资源建设。

 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 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4年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由江苏调至北京工作,现正参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 “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2001年,指导青年教师贲友林获第五届全国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第三名;2003年,辅导黄利华老师参加全国《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 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第一、二、三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后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第八册主编)和实验指导工作(东北三省、内蒙片的负责人)。

斯苗儿,女,1984年7月毕业于原杭州大学教育系,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资深小学数学名家。1988年7月至1991年7月在杭州市安吉路小学(现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任教,1991年8月至1994年7月在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从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1994年8月调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从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上,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发表与此相关的文章30余篇,其中《以学生为本,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编著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第1版),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案例研究》等三本书。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被聘为中国教育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张天孝,1937年生,浙江省功勋教师、著名特级教师,《现代小学数学》主编。原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曾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政府荣誉。出版专著150多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20余篇。目前,带领团队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  年届七旬的浙江省功勋教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天孝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不久前召开的“构建小学‘新思维数学’教学体系——张天孝小学数学教学改革50年”课题鉴定会上,张天孝老师半个世纪钟情于小学数学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与会所有的专家和领导。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顾汝佐感慨地说:“50年锲而不舍于教学改革,在中国小学数学界找不出第二人,这种精神太难得了。”

  写张天孝老师是件挺难的事情。一则他的个人经历实在丰富:几十年间,他几乎对全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都作了研究和改进;二来,他的言语实在朴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在不会包装自己。记者记下了一些有关他的印象。

  印象之一:执著一事 精益求精

  1984年8月,已先后在小学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和数学能力培养方面展开过深入研究和长期实验,积累了大量素材与心得的张天孝老师开始参与“现代小学数学”的实验工作。从此,现代小学数学就成了他人生的“重中之重”。20余年来,他孜孜以求,乐在其中。

  “我想写一套能让孩子学了更聪明的教材。”朴实的一句话,珍藏着多大一个心愿!张天孝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汗水与心血。

  在张天孝的脑海里,枯燥的教学法则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图画,“要从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特点出发。”按照这条新思路,“我们的新教材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揭示数学知识的辨证关系及其真实内涵,数学要变得更加简练,有味道!”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现代小学数学”实验试用教材第一册书稿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用,一个人十天写成的教材赢得了全部四所实验学校八个实验班级师生的一致喜爱。张天孝一炮而红。一年后,作为《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的副主编,张天孝欣然承担了全套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学生课外辅导读物以及大部分练习册的编写工作。

  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行动计划:上午,听课,调查,收集一线资料;下午,去各大图书馆、大学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晚上,夜深人静,细品一日之收获。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张天孝日日访查,夜夜写作,其工作投入之大,研究之深之细,非亲历者难以想象。“《现代小学数学》教材1至12册,先后经历了试用本、修订本、实验本三次大的修改,每种版本我都写了三稿:征求意见稿、教学实验稿和出版发排稿,手写的。”先生打开书橱——整整齐齐码着一橱的大部头。如果说在前一个十天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才华横溢、激情迸发的张天孝,那么眼前这36册200多万字的手稿,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他对于工作深沉的爱。

  进入新世纪,几经实验、修订的《现代小学数学》已遍地开花。全国24个省市以及港澳近1000多所学校的近百万学生选用了这套教材。面对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张天孝却未雨绸缪:“面对今日数量庞杂而更新频繁的信息,孩子们要善于抓住本质,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应当更自主、更自信。”于是,64岁的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教材的编写。

  “我们的新教材采用主题介入来组织内容。”说着,张天孝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童趣盎然的主题图:“这幅图是小朋友熟悉的上学情景,但它却有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小朋友通过观察、交流,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大象坐船会沉吗?长颈鹿脖子那么长,能通过山洞吗……”参加这样的学习,能不快乐吗?这种贴近生活的主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思考实质是数学的。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去发掘这样的机会,创造性地把数学模型应用到现实中去……”

  从2003年启动到今天,不到三年的时间,这位惯与时间赛跑的人,在年近耄耋之际,又刷新了一个记录:他完成了一生中的第五套《现代小学数学》。这一套《现代小学数学新数学读本》,日前已在杭州市上城区投入试验,外省市亦有部分学校自愿参与其中,反响热烈。

  一个人,20多年的光阴,5套教材,500多万字手稿。大到一部教材的体系,小到教材里的一道题、一幅图,张天孝都亲历亲为,那是需要怎样的一种坚持啊!在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今天,确实有人“短、平、快”地成功了,而张天孝却一生坚守着一个理想,执著于寓绚烂于平淡、要速度更要厚度的人生态度。

  印象之二:锐意革新 旨在求真

  张天孝从踏上教坛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课本上明文规定,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从个位算起,张天孝偏不。1962年,时年25岁的张天孝借鉴我国珠算技法,经过反复研究求证,勇敢地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他明确告诉他的学生:可以从高位算起。结果在次年杭州市小学生速算比赛中,他那九位“高位算起”的小弟子全部获奖,在当时的杭州小学数学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根据实验,张天孝与杭师院黄继鲁老师合撰的学术论文《以珠算为模式改革笔算》被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研修委员长长谷清一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珠算春秋》第52期上。此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张天孝与人合写的《三算实验报告》被美国一家刊物转载。

  多少年了,师生们都觉得小学数学应用题难,难在类型庞杂,难在无据可依。真的无据可依吗?张天孝不信。1963年年底,他开始啃这块“硬骨头”。两年时间里,他分析研究了4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版、1956年版、1960年版和1963年版4套小学数学教材做了2000多张应用题卡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结构”,创造性地把小学数学应用题归结为“两积之和、两商之差、归一、归总、几个数的和”五种基本结构,同时又指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三种变换,即可逆性、扩缩性和情节性变换,提纲挈领,为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打开了科学之门。可惜的是,由于十年浩劫,直到1983年,先生才得以整理成果,出版了他的《小学应用题教学》,该书被评为1983-1984年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至今,仍是许多小学数学老师的案头宝典。

  编写《现代小学数学》亦是如此。“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天孝说道。

  有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改。“小学起始学什么?数数不是唯一的选择。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对很多孩子来说,图形更直观、更有趣,也有基础,我们的《新数学读本》就从认识图形开始。”

  有时是白璧微瑕,耿耿于怀,必须改。“我们过去数学书的编写,参照的是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可是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有他们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新数学读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把相关联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一试,效果果然很好!”

  有时是急学生所急,不得不改:“学生觉得分数计算挺别扭。加减时要先通分,乘法又说可以直接相乘了,到了除法又让颠倒相乘。个别学习困难的孩子,上考场了,老师还在嘱咐他,是把除数颠倒,可别把被除数颠倒。”

  “什么原因?学生不理解,教材没编好。《新数学读本》里,我们请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动手操作,他们理解到分数四则运算的本质是在统一分数单位前提下分子的整数运算,他们不学法则,也会算了嘛!”张天孝说。

  长期的数学教学研究锻造了张天孝的理性精神。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至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旧东西也曾经是一种创造,有其合理的地方,轻率地予以全盘否定,我想不会有真正的创新。”“你都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又看得了多远?做得到多好?”崇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追新,张天孝给我们做的一个榜样。

  印象之三:淡泊名利 脚踏实地

  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张天孝在小学数学教育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奖一等奖……谈及这些荣誉,他都淡淡地一句:“人不要为名利所累,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实实在在地做事”。他是这样说的,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学界友人来拜访张天孝。一谈,就遗憾时间走得那么严格。张天孝的新想法是多么吸引人啊,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做了那么多相关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翔实的资料。

  一线老师慕名而来,他们在老师这里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见识到了大家风范:格物致知是如何严谨中有创新,待人接物是如何宽和中有坚持。

  和张老师一起工作的后辈时时感觉如沐春风。办公室小陈想借老师的德国教材看看,轻声轻气一说,老师立刻记在了心里,中午特意回家去拎了来。大家开玩笑:“嚯,功勋教师给你跑腿了。”

  一群群小学生想来看看给他们写数学书的“张天孝”长得什么模样。哈哈,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竟然要玩一玩他们带去的溜溜球。他小时候一定也是个顽皮的孩子吧?

  当然,张天孝也发脾气。2005年和澳门合编教材,对方编辑没有完全领会他的思路,擅自对一些内容做了修改。老人一看,筋骨全伤,徒留其形,那哪行?立刻e-mail对方,措辞甚严,称“如若强行变更体系,恕难合作愉快。”编辑一看,第二天就从香港直飞杭州。张天孝认真地向对方解释了全盘构思,重点、难点、生发点,一一列出,对方心悦诚服,回去后马上照老师的意思重新编撰。现在这套《新思维数学》已在澳门投入试用,越来越多的师生体会到了其中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

  张天孝工作50余年,收获过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但这些永远都只是他的一种经历。旁人还在羡慕他这一段风景的时候,他早已经翻过了另一座山头。超然物外,实心做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张天孝和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这个团队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每一项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辐射到港澳地区;这一团队历久不衰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基地,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支优秀队伍。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张天孝思索着、设计着新一轮的实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