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血色浪漫类似的小说:舟曲泥石流救灾感人事迹材料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52:57

舟曲泥石流救灾感人事迹材料汇编

18月9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改变原定的行程安排,踏着从山体滑落的石块和淤泥,前往受灾最为严重的三眼峪,现场察看灾情,指导救援工作。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8月7日晚甘肃省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对抢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8月8日凌晨,温家宝总理便紧急赶赴灾区,途中换乘直升机辗转抵达舟曲县,并在飞机上召开会议,安排救灾事宜。到达灾区后,顾不上休息和停顿,便立即赶赴现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亲民总理的政治责任和亲民情怀。温总理原计划于9日上午前往甘肃天水,并从天水返回北京。但9日一早却改变行程安排,决定前往灾情最为严重的三眼峪。我们从电视镜头和照片上看到,温总理踩着淤泥、碎石,艰难地查看沿途灾情,他还在救援现场向被困群众喊话,并给救援人员送上工具。从三眼峪到白龙江江边的这段路非常危险,总理的鞋和裤脚,都被淤泥覆盖。由此我们联想到,在四川、玉树地震、江西等地,每次灾难发生后,温总理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难现场,这充分展现了总理与群众的心心相印。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温总理把百姓装进心里,却把自身安危抛在脑后的情怀。

  温家宝总理舟曲改变行程再赴灾区,不仅能再次鼓舞灾区军民救灾的斗志,还能坚定全国人民战胜自然救灾的必胜信心。作为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但他还是坚持到受灾最严重、最危险的地方,通过实地调查视察,能亲自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灾区的第一手资料,能更加准确地了解灾区最急需的是什么、灾民最想的是什么、更能知道党和政府能为老百姓做些什么,从而使中央和国务院在指挥救灾时,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灾区的实际。8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会议听取了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关于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情况的汇报。可以说,这个报告为党中央准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看到灾区一幕幕揪心的场面,看到那家破人亡、一片废墟的家园,有谁不伤心流泪。温家宝总理舟曲改变行程再赴灾区,也体现了总理他老人家对灾区人民牵挂,温总理用他的一举一动在彰显其务实之风,彰显其“责任政府”意识,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不朽的丰碑。他用高效、迅速、果断的72小时为舟曲赢得了拯危救困的宝贵时间。由此可见,温总理重返舟曲灾区,不仅仅是为群众再次送去问候、温暖、关心、信心和希望,更是在身体力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这不仅是温总理对孤儿、对遇险民众的承诺,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做出的庄重承诺。

温总理又来了!面对危险,面对灾难,温总理总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着每一个人,感动着每一个人。尽管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现场是那样惨烈,救灾现场又是那样的悲壮!面对灾魔,我们有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温总理,胜利就必将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2、 铁锹大队进城拯救家人
  8月7日晚10时左右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后,不少幸免于难的当地居民失去了家园,房子尚可居住的人们也忌惮泥石流卷土重来,他们纷纷到县城外的乡镇投亲靠友,以渡过眼下的难关。可是,人口5万的县城目前尚有千余人被列在失踪的名单上。失踪,意味着生死不明,也意味着希望。他们必须行动,自己动手,拯救家人。
  行人们几乎人手一把铁锹,他们行色匆匆,走得很快。灾后当地的公共交通已近瘫痪,不少人家的私家小车被冲毁了,他们眼下只得步行,少则走数公里,多则要走十余公里。经过一番长途跋涉,他们终于走到了县城。白龙江水漫沿江马路,他们只得绕走狭窄的小路“回家”。
  8日,遇灾地带陆续传来女人们的哭声,号啕大声,感天动地。这,是她们在呼唤泥土下或许还幸存的家人。这,是她们随着时间流逝而法抑制的悲伤和绝望。一名当地人摇着头告诉记者:“很多房子被夷为平地,就算能找到家的位置,也不一定能挖到人。那场泥石流太恐怖了,很多人顺着峡谷被冲到了其他地方——甚至白龙江里,尸体可能被冲到江的下游了。”
  时间就是生命,纵然是正午艳阳高照,人们仍埋头苦挖,不休息,吃喝拉撒全在废墟之上。狭长的小路熙熙攘攘,这是一场拯救行动,紧促的节奏贯穿全天。

3、三天三夜,老父永不放弃
  在舟曲县委附近的邮局,五六名男子透过窗户,一刻不停地挖着充斥整个房间的泥土沙石。领头的是个中年人,姓韩,他在苦苦寻找自己28岁的儿子韩修平(音)。这家邮局紧邻峡谷,因此深受泥石流的摧残。暴戾的泥石汹涌而下,那一带地基脆弱的居民平房被冲得粉身碎骨,邮局地基打得较深,因此没有倾倒,但泥石破门破窗而入,填埋了整个一楼。
  8月7日晚,韩修平和他同在邮局上班的堂兄凑巧值夜班,除兄弟俩之外,还有另外一名年轻同事。灾难发生后,三人的家属心急如焚,火速投入行动。遇灾时三人到底被困在了邮局的哪个方位?家人不得而知。他们只能推测他们当时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从相应的办公室位置开始挖。
  前天,“第三人”被挖了出来,当时泥土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已没及他的胸口,但心跳和呼吸尚存;韩氏兄弟仍不知所终。头发斑白的老韩和亲朋好友们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坚忍地继续挖土。仅凭这五六个人的力量,要把充斥整个办公室的泥土一锹一锹地挖掉,需要多大的工作量?更何况兄弟俩的身子未必就真的在那间办公室里。
挖了三天一无所获,老韩仍在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祈祷兄弟俩都能活着。

4、孝子照顾病父放弃逃生
  吕灵大哥今年32岁,为人憨厚,对60岁的父亲老吕尤其孝顺。老吕是个药罐子,罹患糖尿病、高血压。老人家行动需有人搀扶,每天都需打两针胰岛素。昨天上午8时,人民子弟兵出动冲锋艇拯救了他们一家三人。
  8月7日晚泥石流爆发时,妻子正在省城兰州出差,吕灵和妈妈在家照顾父亲。他家住在三楼,泥石流呼啸而过,房子没倒,他和母亲都有充足的时间逃生。但母子俩没有这么做,因为老吕腿脚不便,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又不可能把老吕一并带出去。
  吕灵平静下心绪,决定留下来陪伴和照顾父亲,8月8日凌晨,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水位已没及他家的二楼,吕灵却不为所动,“稳坐钓鱼台”。他当时心想:“虽然停电了,但冰箱里的东西还在。只要省着吃,冰箱里的水果、馒头够我们一家三口坚持一个星期。”于是,他决定白天就把手机关了,晚上才开一会儿,等待通讯恢复,省着电向外界求救。
  在此后的两天里,吕灵像往常那样每天给父亲打两针胰岛素,喂他吃饭喝水,照顾他饮食起居。前天晚上,冲锋艇发现了他们一家三口。
5一扇天窗让老妪奇迹存活
  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泥石流灾难中,遇灾百姓能否幸存,运气很重要。71岁的杨阿婆便运气不错,前天中午10时左右被武警甘肃总队陇南支队的官兵救了出来。杨阿婆育有5女1子,老伴已先她而去,6个孩子各自成家,她独自一人居住在一套平房里。8月7日晚的泥石流死死地固定住了她的下半身,所有进出房子的通道都被堵得严严实实——除了一个位于泥石流冲击面反方向的卫生间天窗。
  杨阿婆的女儿介绍说,洗手间原本没有窗户,姐妹几个怕妈妈的洗手间太闷,就请人开了一个天窗。如果没有这个天窗杨阿婆会被活活憋死,两名武警也正是通过这个天窗爬进去把她救了出来。
目前,杨阿婆正躺在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的帐篷医院里恢复休养,牟医生向记者介绍说,杨阿婆被困了整整36个小时,但因为饥饿以及灾后被www.sasadown.cn埋的房间光线太黑,她获救后已失去时间观念,“以为自己只被困了5个多小时”。饿了将近2天,老人家的消化系统出现了异样,起初只能靠输液来吸取营养;但经过一天的恢复,她现在已经开始喝粥了。

6、作为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重要团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80名队员于8月9日凌晨4时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赶赴舟曲灾区。他们带来了12条搜救犬和200多套救援装备、器材。
  领队尹光辉介绍,泥石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地震的地质灾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废墟内往往存一定空间,甚至有短暂的时间供人们逃生;但泥石流一旦突袭而来,瞬间就可完全掩埋建筑物,不留任何空隙,让里面的人窒息而死,非常残酷。这给搜救犬提出了新挑战:“要让搜救犬准确感知地底下有没有生命迹象,就必须给它一定的缝隙,否则生命的气息冒不上来,它辨别不了;泥石流的废墟,经常没有缝隙——当然,这种情况同时也意味着地底下的人存活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或许,这次泥石流的确过于残暴,以至于被埋者中几乎已经不再有幸存者;或许,在高密度填埋的废墟上,搜救犬的确失去了在地震灾区的神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泥石流的灾后援救工作中,现代化的机械和设备的确很难派上用场。
  一名援救者说:“在地震灾区,救援队员可以根据声音等各种信号来准确判断出被救者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力学等科学原理制定出合理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的施救方案,然后利用机械设备把他救出来。只要方案合理,大型设备就不会意外地伤到人。但泥石流能够瞬间把人整个地活埋掉,一旦把头也给埋进去了,生还的希望就很小了。严严实实地埋在地底下,往往没有任何信息可供我们参考,设备派不上用场,胡乱用设备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基本上只能靠用铁锹挖等最简单的手段来救人,效率很低。几个救出来的人都是被埋得不深的。”被埋60小时残疾人奇迹生还
  昨天上午,一名被埋在坍塌的房屋废墟下60个小时的老人被救出。从上午11时20分到12时50分,本报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整个营救过程。
  昨天上午11时20分,正在一幢被泥石流掩埋了一层的危楼下面挖掘的民兵报告说,废墟下面发现了一个活着的老人。这一消息让连续工作倍感疲惫的搜救人员立马兴奋起来。指挥官下令马上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11时22分,兰州军区的军医迅速赶到现场,并做好各项准备,将点滴瓶、氧气袋等必需物品拿在手上。其中一名战士脱掉上衣,沿着废墟上挖出的洞进入生还者所在的位置。
  11时43分,军医将担架抬到洞口,随后,生还者被运送出来,先是双脚出来。全身出来后,马上放在担架上,几个解放军战士将其抬到比较空旷的地方,军医上前为其插上氧气管,扎上点滴针。
  11时46分~11时52分,几名战士抬着生还者,走过泥石流留下的淤泥地,历时6分钟,辗转将近1000米的路程,来到一个军队用帐篷搭建的临时医疗点。
  11时52分,担架到达临时医疗点,军医开始对生还者进行紧急救治。
  12时50分,救护车赶到,生还者被送往医院救治。据参与救治的一位军医介绍:生还者没有太大的外伤,只是由于被埋在废墟下60个小时了,身体极度虚弱。
  住在楼梯旁边赢得生存空间
  在救援地点,生还者的侄子刘江告诉记者:生还者名叫刘马幸代,现年52岁。他生下来就身有残疾,双腿不好,不能说话,也听不见。所以一直未婚。他说,当天夜里将近12时他才到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见房子后面的那条河发出很大声音,他就大喊着要家人离开房子,可惜声音很快就被雨声、雷声和河水声淹没。很快,大水就淹没了一楼,他父母从后窗户逃出来。而大伯则被困在屋子里。
  水退后,刘江和家人就来到自家楼房前,告诉救援人员大伯所在的位置,“由于他住的房间距离楼梯很近,他的腿脚又不好,不可能移动,因此我们很容易确定他的位置。”刘江说。三天来,他们的亲戚和救援人员一直用双手和铁锹挖,直到昨天上午,部队的人用光学生命探测仪探测的时候,说下面好像有生命迹象。“我们听说不少探测到生命迹象的地方挖出的人都已经死了,一直不敢相信大伯还活着。
  刘江称,他们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大伯就住在楼梯附近的屋子里,所以,坍塌的时候那个地方有空间,大伯才成为被困在废墟下面60个小时后的幸存者。

  

7、舟曲泥石流灾区感人事件,8岁女孩背泉水为路人解渴。王永霞和她的3个姐妹———15岁的严喜芸,12岁的王婷婷,13岁的王霞,在县城边的一条道路边给过往的灾民和救援者们倒水喝。8岁的小姑娘王永霞几乎是舟曲灾区最小的志愿者了。瘦小的她与背上背的10多公斤的硕大水壶显得不相称。在舟曲三中读初二的严喜芸是发起者。8日早晨,舟曲全城停水停电,外面的矿泉水也没有送到,灾民和救援人员没有水喝。这天下午,严喜芸喊上她的两个小姐们,去县城对面的山谷泉眼里背水,到县城给救援人员送水喝。邻居8岁的王永霞也要参与。随后,4个小姑娘一人从家里找了一个大塑料水壶,去泉眼灌上凉丝丝的泉水,背到县城边,又从家里搜集了两桶一次性塑料杯,给大家倒水喝。严喜芸告诉记者,3天她们已经背了20多趟,每趟往返一次要40分钟。每天早晨7点多,小姑娘们出发背水。倒完了接着背。一直到下午7点左右收工回家。“我们没统计给大家倒了多少杯,顾不上呢,”8岁的王永霞边说边倒上一杯,双手并齐,递给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路人。

8 少年让先救妈妈自己遇难 曾喊话让总理放心》一文被多家网站转载,网民评论超过5000条。舟曲县14岁少年张新建和妈妈一起被压在一处废墟下,当温家宝总理向废墟里询问被困人员情况时,身上压着大梁木的张新建向总理喊话:“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随后,张新建要求救援人员先救出自己的妈妈,而自己因为内伤过重,离开了人世。

9、舟曲县城闷热异常。晚上11点40,外边下起了雨,轰鸣的雷声震耳欲聋,耀眼的闪电照亮了南北两山。因为天气不好,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学院,从兰州放假回到老家舟曲度假的闵萍和家人便早早上床休息,可怕的灾难临近,他们却正静匿于甜美的梦乡中。
忽然,门外传来邻居紧张的敲门声和惊慌的喊叫声,同时窗外巨大的轰隆声和人群喧嚣的嘈杂声让闵萍和家人从熟睡中惊醒。看到周围人都拼命地往二郎山的方向跑,他们知道一定有危险。
是洪水来了吗?”闵萍疑惑着和家人奔跑逃命,但是,通往二郎山的路已经被厚厚的淤泥堵塞,根本无法上山。
去南山!”不知是谁提议,大家迅速改变方向,冒着大雨,踏着泥水,仓皇的往南山上奔逃。
到了山顶,大家挤进了一户乡亲的家里。坐的站的躺的,楼道里、客厅里全都挤满了避难的人。此时,闵萍才从旁人那里打听到,在山下舟曲小城中发生的灾难,不是洪水,也不是地震,而是泥石流!
“刚才还在家里,可是现在,我的家到地怎样了呢?”闵萍望着山下被黑色吞噬的舟曲小城,心里无比恐惧。周围的人都焦急的跟亲朋好友打电话,但是电话却无法接通,亲人更无音讯。

虽然经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但是没有人感到困倦。天一亮,大家就急着想下山去看看情况,然而眼前山下的景象却让他们惊呆了!房屋村社不见踪影,美丽的舟曲几乎变成了汪洋泥海。哪里是他们的家?
后来想想,我们是死里逃生的幸运者,谢谢好心的邻居们,谢谢南山上收留大家的那户人家。”虽然回忆起逃生的经历,闵萍心有余悸,但对自己和家人的幸存,闵萍充满了感恩。
后来。闵萍了解到,她和亲人能够逃生,还得益于她家所在的位置。由于县城南门附近地势较高,闵萍的家又在五楼,所以虽然泥石流到了家门口,但房屋却还算完好。现在,闵萍已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峰迭乡暂时避难。由于交通中断,他们无法回家,更无法了解家里的情况。
村里有很多党员都去舟曲参与救灾工作,听说很多失去家的人都被安置在县城地势较高的学校里暂时避难。大峪沟小峪沟那里的房子基本都被吞没了,我的很多高中同学现在都没有家了。”闵萍的语气中充满了忧虑。完

10、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抢险救灾专用病区里,住着兄妹俩和他们的妈妈。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来临时,他们三人本来可以及时逃到安全地带,但是妈妈却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做了个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决定,先去通知已经熟睡的邻居,要走,大家一起走!

  舟曲灾区伤员 冯玉霞

  我妈也不知道是泥石流还是洪水,她以为是洪水,就说洪水来了快走,我就吓了一跳就从床上惊了起来,就光着脚跑了,下面穿的短裤。

  妈妈举着手电筒在前面带路,儿子和女儿跟在后面飞快地向背离泥石流的方向逃跑。可是在路过邻居家的时候,妈妈做了个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决定,把邻居家也救上。

  舟曲灾区伤员 冯玉霞

  我们(叫醒邻居)几个(人)就跑出来,泥石流还是来了,来了就把我们卷到100米之外了。

  冯玉霞的哥哥冯永强现在在西安读大学二年级,回来过暑假。泥石流发生的时候,爸爸在单位值班,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他不但救了妈妈和妹妹,也救了邻居。

  舟曲灾区伤员 冯永强

(如果不救他,你们是不是能跑的更快?)对,我们就不可能受伤的。(敲门敲了半天?)对。等了半天,刚要走,我们当时六个人,刚要走,一股泥石流过来,把我们的路挡住了。挡住之后,又一股泥石流直接把他的房屋冲倒了,我们就这样给冲下去了。

11、写在木板上的入党申请书

  8月12日13时许,参与抢险救灾的武警陇南市支队,正在抢险救灾一线原地休整,此时,有人发现有一名战士正埋头在一小块木板上用钉子写着什么,战友们悄悄凑上去一看,原来他正在写入党申请书。他叫刘宁,是武警陇南市支队二中队一名普通的战士。

  刘宁本人和他这份申请书一样,给武警陇南市支队支队长张峒的印象十分深刻。张峒说,刘宁同志是一名战斗力强的战士,他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军事素质过硬,担任二中队三班班长。

  刘宁的战友们告诉记者,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刘宁是共青团抢险救灾尖兵。据战友们讲,为竭尽全力搜救有生命迹象的幸存者,他不顾疲劳,始终冲锋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刘宁曾主动请缨解救一名被困在六楼的群众,他运用平时练就的攀登技巧,使这名群众得到了成功解救。当战友们看见刘宁从六楼高度下滑到安全点时,他的手套磨烂了,手被划出了一道深深的血口,然而,当战友们劝他去包扎伤口时,刘宁坚决地摆摆手说:“我的伤没事。”在救援现场进行了简单包扎后,刘宁又投入到抢险救灾之中。“成了共产党员,我就有更好的理由去冲锋在前。”刘宁写出这份入党申请书有他自己的想法。

12、山东修理工的免费服务

  山东威海48岁的钟表维修工史学军,从电视上看到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后,独自来到灾区做志愿者。8月12日上午,史学军带着他用于谋生的钟表修理工具终于赶到舟曲县城。

  8月13日中午,记者见到史学军时,他正在帮助一位武警甘肃总队的战士修理摄影包上的拉链。“我看到舟曲人民受灾,很多商店和生活用具都被泥石流掩埋,就想来帮助抗洪救灾的战士和受灾群众,为他们修修补补的,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自从来到舟曲,史学军每天天刚亮就将自己的修理工具摆在抢险救灾指挥部门前的广场上,免费为来往的受灾群众服务。

  记者了解到,史学军不但会修理钟表、修补鞋子,还会做一些简单的按摩。他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在灾区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官兵和忙碌在灾区的志愿者们都很辛苦,他在自己的摊位上专门打出了一个提供免费按摩的提示牌。“我会按摩,我免费为在灾区劳累的战士们或者志愿者按按肩膀,揉揉胳膊,尽量能减轻他们的劳累。”史学军说,来他摊位的人很多,他越忙就觉得越高兴。

13、 三次晕倒的抢险战士

  8月13日上午8时许,在舟曲春江广场武警甘肃总队医疗点,有一名战士从医护人员手中抢拔掉吊针,转身又投入到抢险救灾大军之中。

  这名战士叫荣亚辉,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9年12月从河南睢县入伍,是大学生新兵中的普通一员,现在武警甘肃总队陇南市支队三中队服役。

  对于一名战士来说,抢险救灾就是战斗!自8月8日投入救灾行动以来,荣亚辉始终把救援作为履行崇高使命的实际行动,手指划破了,脚底被钉子扎破了。由于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曾3次晕倒在救灾现场。为此,陇南市武警支队三中队指导员王军勇多次要求荣亚辉撤下现场,但每次荣亚辉都只是作了简短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到抢险救灾行动中。

  13日早上6时,指导员王军勇发现荣亚辉面无血色,不一会就晕倒在地,他立即命令两名战士抬荣亚辉到医疗点住点治疗。但是,当荣亚辉醒来时,强烈要求拔掉吊针去一线继续参战,坚决不留点治疗。最终医护人员强扭不过他的坚持和要求,他走出治疗点又投入到了抢险救灾大军之中。

  一位在武警甘肃总队医疗点治疗的舟曲县本地青年这样说道:“太感人了,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情景,今天我亲眼看到了。”本报舟曲特派记者张志华

在危难时刻,坚强成了王伟这样的武警战士诠释“男人”的唯一字符。4天来,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现场,许许多多的故事催人泪下。

14、铁汉”拭泪继续救援

  4天来,武警舟曲中队副队长王伟带着战士们奋战在废墟上。没有人知道,这名连续作战的“铁汉”家也成了废墟,有4名亲人至今仍被埋在废墟下面。

  8月7日晚,灾难袭来时,王伟新婚3个月的妻子怀孕不久,正与父母、妹妹住在三眼村的家中,距离王伟所在中队的驻地仅仅只有1300米左右。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伟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但接到命令后,他却迅速带领战士摸黑跑向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我很想奔回家中看看情况,但周围到处都是乡亲们的求救声。”最终,王伟寸步没有离开自己所在的营救现场。“当时心里一直盼望着妻子和家人也会脱离险境,然而事与愿违,他们永远离开了我。”王伟说,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他要强忍心中的悲伤,继续奋战在救援一线。

  

 15、无论生死都想再见爱妻一面

  武警舟曲中队的战士韩有,也在这场灾害中失去了心爱的妻子。灾害发生当晚,韩有的妻子来队探亲仅仅两天,事发时住在罗家峪亲戚家的妻子被泥石流吞噬。

  和王伟一样,韩有将悲痛深深埋在心底,主动请缨,带领两位战士去救被困在倒塌楼房上的一家五口。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韩有背着绳索冲进了危楼,趴在满是泥浆的楼顶上将两个小女孩放入箩筐吊到楼下。然后又和战友将绳索绑在3个大人身上,将他们吊往楼下。营救成功,两名孩子的母亲激动地要向救命恩人下跪,却被韩有一把扶住了。

  看着眼前幸运获救的一家人,回头望着不远处已经成废墟的亲戚家,想到被掩埋其中的妻子,这位刚强的汉子再也止不住泪水。一直到11日,韩有的妻子还没有找到,他依旧奋战在舟曲抗洪抢险一线,“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见她一面,无论是生还是死。”韩有说,10亲人遇难

  16、依然坚守救灾一线

  一夜之间,痛失10位亲人。8月8日,武警甘南支队教导员曹恒昌和300余名战友飞速赶赴舟曲,让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住在舟曲县城的岳父母家,自从灾害发生,一家人没有一丝音讯。车到舟曲,眼前的情景无情地打碎了他心中的企盼:岳父家居住的月圆村,已不再是此前安静祥和的田园风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让人绝望的乱石淤泥。

  曹恒昌忍住悲伤,当即带领战士们投入到救援当中。每一个遇险的群众幸运获救,曹恒昌都为之高兴,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岳父一家10人全部遇难。这个消息,让铁骨铮铮的曹恒昌顿时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他并没有被悲伤击垮,几天来,曹恒昌始终奋战在救援一线。他说:“每救出一个人,心中就能好受一些。”

17、舟曲泥石流之殇:被困60小时,聋哑男子获救

 

 

  在军民联手救援下,生命奇迹不断延续

  灾害无情人有情,生命的奇迹在白龙江畔延续。生命的奇迹让人振奋,抢救生命的过程更令人感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官兵和群众,面对被泥石流夷为平地的废墟,演绎着一幕幕面对天灾时人类发自心底的真情;在这片废墟上,不管是救援官兵和志愿者,还是受灾群众,因为这种情感,被相互感动着,携手共渡难关。

  聋哑人被困60小时获救

  8月10日上午11时30分许,一位52岁的男子在泥石流淹没的楼房中被困60小时后成功获救。这位幸运男子已被直升机紧急送往兰州救治。

  8月10日上午9时许,四川省军区广元军分区民兵抢险应急分队的救援人员,在北街一栋倒塌的大楼一楼清淤搜救时,一楼角落里突然传来异常的声音,救援人员立即判断,此处肯定还有生还者。救援人员立即朝西南角打开一条1.5米长的通道,看到一名男子被困在齐腰深的泥石流中,还有生命体征。20多名救援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终于成功将该男子救出。

  记者随后了解到,被救男子叫刘马胜代,今年52岁,是一名聋哑人。获救时处于昏迷状态,经紧急救治后脱离了生命危险,随后被转往兰州接受治疗。对于刘马胜代的获救,现场参与救援的人员都感到惊奇,作为一个聋哑人,他听不到声音也无法喊叫求援,但就在救援队伍清淤到他被困地附近时,他却敲打出了顽强的生命音符,最终成功获救。

  那一刻掌声响起

  8月9日上午7时许,武警陇南支队的200余名武警战士在舟曲县城北街参与救援。“我奶奶被压在废墟里了,你们快去救救她吧!”一个满身污泥的小伙子从远处跑来,大声向武警官兵求救。

  十几名武警官兵在小伙子的带领下,赶到了他们家的废墟前。只见一幢居民楼一层已经被淤泥和石块完全掩埋,仅在楼的拐角处有一个直径40厘米的小窗尚未被淤泥掩埋。几名武警官兵带着救援器械从小窗中挤进坍塌的房屋中摸黑在齐腰深的淤泥中搜索,并确定了被埋老人的位置。经过研究,救援人员用破拆工具将墙体打开一个能容一人进入的洞口,将陷在1米多深泥石流中的老人救出。当受困34小时的老人被成功救出的那一瞬间,现场几百名救援人员和群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

  记者随后了解到,被成功救出的老人名叫杨金凤,今年74岁,目前已在医院接受治疗。

  18、4口之家连谢解放军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作为西北唯一的国家级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队,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舟桥团立即赶到灾区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9日晚上7时,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舟桥团战士王永宏接到群众报告,称县城北滨河路附近的一个居民楼内,仍有生还者没有被救出。王永宏听到这个消息,马上驾冲锋舟赶到群众所说的巷子内逐楼搜索。在搜索到巷口东边的第二栋居民楼3楼时,发现了4名被困者,其中有一名卧床不起的病人——60岁的吕贵生。

  舟桥团部队长屈孝明在得到消息后赶到现场,指挥救援人员全力营救被困群众。很快,吕贵生的母亲——80岁的杨凤香和吕贵生的妻子——59岁的路爱香先后被战士背了出来。在营救全身瘫痪的吕贵生时,营救人员遇到了麻烦。由于吕贵生必须要用担架才能转移出来,但这时天色已晚,如果强行营救,将面临不可预测的危险。为确保被困者的安全,屈孝明决定先把能移动的群众送到安全地带。

  10日上午8时,兰州军区某集团军政委刘雷少将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某舟桥团驻地,带领4艘冲锋舟搭载20余名救援人员展开二次营救,并将吕贵生和其弟弟救出了濒危的居民楼。当这一家4口在民政救助点再次团聚时,激动得抱头痛哭,并一个劲地说:“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

  19、最后的“送别”

  8月10日下午2时许,舟曲县城关镇南街,被泥石流淹没在家里已经两天多的王三存,终于被一直在废墟上苦苦搜寻她的家人找到了。当遇难的王三存遗体被抬上地面时,她的两个女儿和妹妹当即失声痛哭。

  这是一栋三面均是村民住宅楼的大杂院,东侧和北侧的两座小楼已经变为废墟。王三存的侄儿严清泉告诉记者,王三存家本是一座三层的小楼。7日晚,50多岁的王三存和丈夫及小外孙一起住在一层的房间里。7日深夜,小楼被瞬时而至的泥石流压倒。严清泉和闻讯赶来的邻居们扑到婶婶王三存家搜救,但是王三存夫妇和小外孙却毫无踪迹。三天来,严清泉和陆续赶来的亲戚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亲人。“下午两点多的时候,终于发现了被泥土压在下面的婶婶。”严清泉说,一家人心里极度焦灼的期盼和痛苦,瞬间纠结在了一起,失声痛哭。

20、3500群众赶来营救

  “你们救出了多少人,转运了多少遇难者的遗体?”8月10日,记者在舟曲月圆村的废墟上遇到该县峰迭乡党委书记孙军林,面对这个问题,孙军林一直不住地摇头:“今天我们转运了40具遗体,但前两天因为大家忙着救伤者,根本没想起来统计数字。”

  “我家就在堰塞湖的边上。”孙军林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当晚,他和另外一名干部尽力呼喊,让周边的群众到县城的南山上避险。次日凌晨5时左右,孙军林下山赶往舟曲县城十几公里外的峰迭乡发动群众营救,结果一下子来了3500多名群众,要求赶到县城营救伤者,“灾难面前,大家都这么踊跃,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孙军林说。

  天刚亮,孙军林等人就赶到了北街村的现场,“大家分头行动,在三眼村,来营救的群众只要见到房屋,就往跟前走,想办法靠近,看里边有没有人。”孙军林已无法向记者复述救出第一名受伤村民的经过,“只记得是一个老人,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21、自费烙大饼送给子弟兵

  10日清晨,记者路过舟曲县城南门附近时,看到一家烤饼店早早就开始营业。“免费为解放军、救灾人员提供大饼”,在店门口的一块纸板上,店主用粉笔书写的这几个字十分醒目。

走进店内,由于生着煤炉,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内闷热异常,正在烙饼的韩师傅对记者说,泥石流发生后,许多店铺都被迫暂停营业,他也只得关门休息。看到越来越多的救灾官兵赶到舟曲辛苦奔忙,他决定开门烙大饼,为救灾官兵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从9日清晨6时到10日上午,韩师傅已先后送出2000多个大饼。“现在,储备的面粉已经剩得不多了,估计最多还能做200个大饼。”韩师傅告诉记者,面粉用完后,他打算到17公里外的宕昌县两河口买些面粉回来接着烙饼。这时,几位救援人员走进大饼店,韩师傅急忙装了满满两袋大饼,还把几根大葱硬塞到了救灾人员的手中。“就着葱好吃。”一脸憨笑的韩师傅说。

22、部分商店恢复营业

  10日,记者路过舟曲县城南街时,发现有几家商店和批发部陆续开门恢复了营业。 在一家批发部内,店主王先生说,在此次泥石流灾害中,他价值数万元的货物被毁,三辆微型货车也被洪水冲走,“前几天一直没心情开。”记者了解到,此次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城共有1850家商铺被掩埋或浸淹,总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高达2.12亿元。“看着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千里迢迢赶来救灾,汗水滴滴答答很辛苦,我就坐不住了。”王先生表示,他决定把店赶紧重新开起来,为群众和救灾人员提供一定的方便。他告诉记者,和许多受灾的人们一样,尽管他的心里依旧悲痛,“但日子总要往前过下去,无论如何,都要挺下去。”当天,记者在舟曲县城采访时看到,县城部分商铺已陆续开始恢复营业,此外,个别农行、信用社等金融单位也恢复了正常工作。记者在一些恢复营业的商店中看到,所有商品并未因灾提价,都在按照正常的价格出售。

23、一家三口劫后余生

  8月10日,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的冯永强终于躺在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病床上,隔壁病房住着19岁的妹妹冯玉霞和42岁的母亲姚革命。冯永强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在8月7日晚上10时许。当时天开始下雨,但因为当地一向雨水充沛,所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冯永强看完电视后就趴在床上玩手机。很快雷声隆隆,有种天崩地裂的感觉。还没来得及看看窗外天象,耳边就响起母亲惊惧急促的喊声“快跑啊!”大家跑到前门却发现根本没有出路,泥石已经拥堵了出口,三人掉头转向后门翻墙而出。一路上家人边跑边喊,喊起了邻居一道出逃。在漫过腰际的泥流中,家人和邻居终于把手拉在了一处。随着又一股泥浪的袭来,几个人在慌忙中抓住了一根被挂断的电缆绳,爬上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高地。回望时,冯永强发现,自己家的小二楼已经被淹没。

  8月8日早上6时许,这些幸运的人终被发现并送往舟曲县医院。8月9日晚,他们被拉上了前往兰州的急救车。

24、为救人父子双双负伤

  省中医院接诊的伤者中有一对英雄父子李建兴、李永平。父子俩本是憨班乡人,因为18岁的儿子李永平在县一中上学,就在城南租了间房子当宿舍。8月7日的一场雨将这间出租房泡得有些摇晃。8月8日凌晨4时许,父子俩听到街上很多人在呼喊,一出门他们才发现街上的泥石已经有一尺多厚。两人急忙向城中走去。这时他们被眼前的惨象惊呆了:身旁几幢楼房被泥石流冲击倒塌,不少残存的大楼三楼以下大多被泥沙淤满,而平房只能看到房顶和散落的椽子……

  两人赶忙从前来救援的解放军那里借来铁锨,加入了救人的队伍。凡打听到哪里可能有人存活时,父子俩就冲进救援队伍用铁锹铲,用手挖。

  8月9日早上,父子俩又来到一处有生命迹象的房屋下准备实施救援,不想房中的一根柱子因为在水中浸泡时间太长轰然砸下。正在救援的父亲李建兴被砸中前额,而儿子李永平的右大腿也被柱子重重压住。一旁的人赶忙将两人送往县医院,而后两人被转至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