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隧道怎么修建的:一场视觉的盛宴——《天道》观剧随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6:43:33

一场视觉的盛宴——《天道》观剧随记(全)

按:这次看《天道》,正赶上难得的一段清闲时光,再加上看的过程中确实很有触动,所以,终于逐集写完了观后感。
人写字,因为受众众多,以及和自己的关系,未必能够做到完全诚实。但在观后感这种语境里,我相信,我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这篇观后感中,包含了这些年自己对于爱情、亲情、友情、人生的种种感悟。而电视剧反而仅仅成了载体,观后感也只是一种托词和借口罢了。
这些文字中,有着真实的我。如果有人觉得狗屁不是,那我可以顺便帮你推导出一个结论:那说明无题也狗屁不是。哈。



第一集第二集

1、看《天道》里的王志文,看《艺术人生》里俺的偶像发哥,再一次证明一个道理:有魅力的男人不怕老,越老越帅。

2、也只有王志文这种本身内功深厚的人才能演得了丁元英这种人。否则,会让人觉得角色轻飘飘,缺乏可信度。

3、我们每天都躲在屋子里唱我的中国心,多心酸哪。哈。看丁元英酒后的这一大段台词,颇感慨。

韩楚风: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给你画一个圈,你就好生地在里面呆着吧。只要你一出声,你就会被另一种声音活埋了。旁白:韩楚风望着眼前的好友没有回答,脑海里浮现出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韩楚风之于丁元英,只是一个愿意听他倾诉,他也愿意对之倾诉的人。未必真的能有思想上对等的交流。但仅仅是这倾诉,已经是难求的了。

4、饰演女主角芮小丹的女演员左小青媚眼颇有些年轻时江珊的感觉,我甚至一恍然要错认为是演《过把瘾》时的江珊了。对手都是王志文。真是历史的巧合。
我一直认为,《过把瘾》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剧、偶像剧。我看了不下三遍。

5、感谢网络。这样的电视剧是一定要这么看的,慢慢地去看,甚至不小心走神后还可以回放。看丁元英刚刚住到古城后的一段戏:一边独自品茶,一边上网。我回放了一遍,看清楚他是在看一个聊天室里的人谈佛法,然后偏头,抿嘴,有笑意。这种表情既不是不赞同,也不是不屑,只是一个已经走过去的人回头看到来路上的人仍在跌打滚爬的一种悲悯吧。如果这些人是在他面前讨论,除了沉默,他又能说什么呢。

6、王志文这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真是浑身是戏了,看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丁元英了。

7、一幕很有意思的戏:快到春节了,小丹觉得无论如何应该打电话问候丁元英一下,结果没想到丁元英一接电话问她:有事吗?小丹的表情很搞笑:一时有点被噎住的感觉,然后叹了口气,觉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样子,可能心里打鼓:我是不是没事找事啊。但总要说话吗:“不是我有事吗,是你有事吗?快过春节了,看看你需要什么。”
小丹放下电话,走出办公室,开始思考:意识到丁元英这样的说话方式其实是个意识位置的问题。在小丹看来,丁元英孤身在外,又没有工作,春节也不回家,肯定是需要帮助的,所以,她认为他这样的举动不符合常理。
但其实,对于丁元英这样内心强大并且丰富的人来说,他本来就是自足的。再加上他并不缺钱,也就是说,无论从物质还是从精神上,他都是自足的。而多年这样的生活状态养成了他的这种思维习惯:他头脑中根本没有求人帮忙这道程序。所以,别人一打电话给他,他首先想到的是:有事吗?潜意识里就是,找他的人一定是需要他帮忙的,哪怕这个人本来就是亚文托付照顾他的。

8、看完第1、2集。一般看电视剧,我都喜欢跳着看,因为着急知道剧情。但这个电视剧要慢慢看,今天只看两集,以免看多了被噎着,或者消化不良。

9、前两集中,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几次交锋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很耐人回味。一个是干干净净的透彻,一个是干干净净的世俗。从第一次见面,小丹何尝忘记过丁元英呢。我觉得,如果爱上这样一个男人是一种危险,小丹一定有一种女人天生的直觉去抗拒这种危险,但丁元英对她,却又像一个谜一样充满了诱惑。


第三集第四集

10、这两集,主要是三场戏。第一场,丁元英父亲的死。第二场,芮小丹在丁元英处听完《天国的女儿》,疯狂地满古城跑了一个星期买音响,后被停职检查;第三场,芮小丹发现丁元英居然拮据到宁愿卖唱片,也不求她而生气。后为此道歉,请丁元英吃饭,结果丁元英被欧阳雪捉弄,喝醉了酒。

11、先说第一场戏吧。生离死别最能检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丁元英的父亲脑溢血,可能会死,也可能会变成植物人。老人要去拔氧气管。这本来就是对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念的一种挑战。老人不愿意“赖活着”,他发病之前就曾告诉家人,如果他有什么大病,千万不要抢救他,不要再折磨他,让他好好地走。
这点,三个孩子,包括老伴,只有丁元英能够理解他。丁对父亲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但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还没有结果。您一辈子都是硬骨头。如果真是那种情况,我知道我该怎么做。”对丁元英来说,他宁愿让父亲死,也不愿意让父亲变成植物人,毫无意志和尊严地活。这也是父亲的愿望。

这让我想起台湾女星贾静雯,为了不让父亲受苦,拔掉了父亲的呼吸器。这样的做法在中国往往是得不到理解的。记得陈丹青曾经在《南方周末》发表过一篇文章,讲到人的死权。他认为,死权也是人权的一部分。
有谁能决定一个人怎么死去?自己当然是能够决定的。但是,在病重之时,却往往由不得自己。医生呢?医生更是无能为力。他们在病人的生死问题上,甚至比病人的家属更小心,因为对他们来说,一不小心,就会带来巨大的职业风险,甚至良心的亏欠。所以,医生明明知道丁元英的父亲不是死亡,就是变成植物人,但他们的职责就是只要病人一息尚存,只要病人的帐户里还有钱,他们就不能停止抢救。

丁元英的想法注定得不到父亲之外的家人的理解。大哥首先反对: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大哥反对的原因是:不能让人家说我们做儿子的不孝顺,不能让别人戳我们的脊梁骨。这是一个多么常见,又是多么可笑的理由啊。丁元英反驳: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丁元英母亲反对的理由则更具有普遍性:那可是你爸,拔管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养儿防老,他就落了这么个下场,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啊。

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关于养孩子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一贯的传统,照丁元英母亲的话,一个儿子都不是不养父母,只是在最后关头,希望遵从父亲的意愿,让父亲有尊严地死去,那儿子也是白养了。
丁元英接下来说的这段话,表情冷峻地让人心颤:“妈,如果你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丁元英这话果然把老妈和大哥气得够呛。但细细想想,他说的又不无道理。倒是妹妹秋红还明白一点,知道如果没有大哥在外面赚的钱,光给爸爸端茶倒水根本谈不上救爸爸的命。

关于孝顺,丁元英认为,“讲责任本来就错了,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
这也是我这些年经常思考的问题。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抚养孩子,就像丁元英说的,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是本该如此。如果孝顺父母是为了落一个孝顺的名声,是虚伪;养儿是为了防老,是功利,其实都违背了骨肉亲情的本意。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我们以前的家庭孩子都比较多。但家庭中是一个孩子还是几个孩子,并不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并不能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每个人对父母的孝心就只有三分之一;父母也不会因为有三个孩子,给每个孩子的爱就只是三分之一。这绝对不是数量和分配的问题。无论是孩子对父母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百分之百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的母亲,她有三个孩子,而我只有一个孩子,但我从来没觉得她给我的爱就比我给我儿子的爱少。还是丁元英说的,无论是孩子对父母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心尽力是标准,只要尽心尽力,每一份爱都是百分之百的,都是全部的,都是不可分割的。

12、丁元英来古城一年,小丹因为房子快到期的事情去丁家里。进去后首先发现大夏天屋里连空调也没有,热得要命,但丁元英觉得无所谓,热几天就过去了。再看看屋里,摆设也是非常的简单。小丹心想,这个人心思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这一段小丹的内心独白,让我想起《红楼梦》中贾母到大观园中看姐妹们的房间,看到宝钗的房间,大吃一惊,觉得一个女孩子的房间一片白,又没有什么装饰,太素了。又想起朋友写的《宝钗小议》和顾城对宝钗的评价,竟然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感觉真让人愉快。(我转发的朋友的《宝钗小议》原来仅仅是给了了了看的,现在已开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顾城关于宝钗的文字,已附在文后。)

13、说点题外话。这次看《天道》,我比较反常,神经。以前,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看完,甚至跳着看,或者先看结尾。然后一边看一边到网上看别人的评论。但这次,我有意识回避这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也不看后面的剧情。
晚上和朋友扑空聊天,我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虽然我并不相信作者或者编辑真正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也因此他塑造的主人公不可能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但这部电视剧毕竟不是浮在生活表面的那种肥皂剧。我或许希望借此彻底检阅一下自己的心灵。
扑空问我,写观后感是为了发表吗?我说不是的,除了原来在媒体工作时出于工作需要写的东西外,其他东西我基本上没有发表过。我只是觉得写东西开心,有时候也觉得是一种需要。其实,这样难道还不够吗?

14、小丹在丁元英处听的两首曲子,并不是随便安排的。一首是《天国的女儿》,一首是《流浪者之歌》。
仅从名字来看,《天国的女儿》暗示着一个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用基督徒的语言来说,是属灵的世界。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只不过,有的人的这个世界是醒着的,有的人这个世界近乎沉睡。而小丹的属灵的世界在那一刻被唤醒,禁不住感叹:人原来是可以这样生活的。
物质生活的忙碌和压力,还有生活的环境,有时候确实会让人忽略掉那个属灵的世界,忽略掉自己内心的需要,不知道那里也有一个生命,像肉体的生命一样嗷嗷待哺。
我喜欢的作家连岳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予人慧命者的王小波》。他说,因了王小波,他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生活的形态和脑子是坏的,意识到自己是无趣的,是假的。连岳最后写道:王小波性命的结束,这个惊吓给了很多人慧命。”
我想,这里的“给”只是个方便的说法。就像禅宗的生孩子的比喻。那个孩子始终是自己的,别人,这个人对连岳就是王小波,对芮小丹就是丁元英,只是接生婆,只不过帮你把他生下来而已。
王小波身后有很多追随者,自称王小波门下的走狗。而对于芮小丹,爱上那个“予她慧命”的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5、另一首歌《流浪者之歌》,我想它提示的是在现有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要寻求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并且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不是穆特那样的宫廷贵妇似的哀怨。所以,丁元英认为穆特的演奏不够好。
王小波在他那篇著名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结尾写道:“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确实,摆脱原有生活的设置不但要有勇气,还要付出代价。小丹眼下的代价就是停职反省。

16、再来说芮小丹请丁元英吃饭的这场戏。我第一遍没看懂,甚至不太喜欢这场戏。但后来,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之所以看不懂这场戏,是因为我是站在丁元英的角度看的,换一个角度,换成芮小丹的角度,就看懂了。
如果小丹是像丁元英那样的人,那这场戏就没办法拍。两个人可能就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两大高手对决,观众看到两个人没有任何动作台词,但其实已经较量了几百个回合。
小丹只是从常理的角度,甚至是顺着直觉来看和做这件事。丁元英生活拮据到要卖唱片,也不肯向小丹求助,小丹有些生气,又有些歉疚。应该还有更复杂的心绪在其中。于是,和欧阳雪商量请丁元英吃顿饭,找几个有文化的人作陪。小丹知道请不动他,拿出了自己的处分意见书。这是一个女孩子的小狡猾小聪明,让丁元英不忍心再拒绝。小丹用这样的办法把丁元英拉进了一个平常的环境和氛围中。而只有在这个平常的环境和氛围中,我们和小丹才能看到一个不平常的丁元英。


第五集第六集

17、有点没控制好节奏,一下子就看到第8集了。这几集,芮小丹和丁元英的感情戏拍得非常好。但这是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的,也是需要有相似的爱情观作为理解的基础的。
对我来说,理解小丹其实并不难。但理解丁元英,也并不是很轻松,甚至不能够完全理解。

18、这两集中,我体会比较深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较量。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女人和男人之间的,甚至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
我对小丹有了新的理解。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爸爸又是导演,做演员是顺理成章的一条路。但小丹一方面基于对爸爸的成见,另一方面不愿意在爸爸的庇护下生存,又觉得当警察威风,所以考了警校,做了警察。
相对于每个人,包括亲人,自己之外的都是别人。意识到这一点,人的精神才能真正独立。精神首先独立,才能谈得上丰富和强大。一个女人,如果没结婚之前依赖父母,结婚后依赖老公,甚至对子女,也会有依赖之心(这种依赖之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放弃自己的追求,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永远不可能有精神上的独立。

19、小丹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找爸爸借钱,为丁元英找房子,买回丁元英卖出去的唱片,到北京去找韩楚风,以加深对丁元英的了解。丁元英对小丹的心思心知肚明,并一句话点破:天知地知,不会有结果。
但什么是爱情的结果呢?我一直认为,人们经常所说的结果都是物化的结果,甚至很多时候更狭隘地理解为婚姻。爱情如果说一定要有个结果,那就是不爱或者因死亡而结束。哪一种爱情能逃得出这样的结果呢?但如果是追求这样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丹显然是一个更看重过程的女人。我觉得对于我这样感情经历比较复杂的人,有这样的认识是自然的,但对于一个26岁,甚至没有什么感情经历的女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容易的。这个女孩子必有着非凡的聪明和强大的内心,以及极高的情感方面的天赋。
丁元英对于小丹不顾一切的表白,甚至带点侵略性的“进攻”,阵脚显得有些乱。对于丁元英这样的男人,如果不是因为爱,很难想象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他失去把握。小丹用“得允许它在可能和事实之间,存续一个演变的过程”来回应丁元英的“天知地知,不会有结果”。

20、本来不想写小丹和父亲的对手戏。但刚才重看觉得很有意思。小丹父亲从六岁就和小丹母亲离异。小丹问父亲:我妈在你眼里就那么庸俗,让你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和她在一起?小丹这么问的时候,其实是已经在开始理解父亲了。
孩子由于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对于主动离开的一方常常抱有怨恨。所以离婚,对于主动离开的一方最大的损失或者说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就是得不到子女的谅解,甚至会招致仇恨。
但是,随着成长,随着心智的成熟,当一个人开始懂得抛开亲情,把自己的父亲抑或母亲当成一个于己无关的人,或者说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去看时,就是相互理解的开始。

21、小丹和亚文都是聪明的女人。但是,他们在看待丁元英这件事上却很不一样。亚文做了丁元英一年的助理,不能说她对丁元英没有感情,但是,亚文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要的丁元英给不了,所以,她可以聪明地把丁元英定位在熟人和朋友的位置。
亚文说,丁元英这种男人对女人不实惠。这里亚文显然是把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当成像自己一样要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的女人了。当然,她的劝告也包含了对好友的担忧,她不愿意看着好友“下地狱”。
但小丹认为:地狱之门大不了就是不同价值观的两种人产生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如果你真的值得我爱,那就放手去爱。如果不值得我爱,那交往的过程只是鉴别的过程,转身离去也没什么可怕的。即使是地狱,我也得尝尝地狱是什么滋味。写到这里,想起《成都粉子》里的一句话:有些女人天生是为爱情而生的。
当看到小丹一只脚已经踏进地狱之门,不可能抽回了,亚文也知道多说无益了。

22、小丹见韩楚风之前是紧张的,那是因为她明白韩楚风的态度对于丁元英的影响。韩楚风和丁元英不完全是一类人,但却是如此了解这个朋友,并且能够肝胆相照。所以,当亚文问她见韩楚风什么感觉,小丹说:韩总是丁元英的朋友。亚文说:他们本来就......,然后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打住。
韩楚风显然一开始并没有把小丹放在眼里。别说韩楚风不可能凭第一眼就了解小丹,即使如亚文这样的好友又何曾完全了解小丹呢?她认为,韩楚风高规格的接待会让小丹诚恐诚惶,甚至会让小丹自卑,知难而退。
但韩楚风终于被小丹折服。他明白,小丹不是他通常见到的那种花瓶女人,至少在精神上,是绝对配得上丁元英的。作为朋友,他又何尝希望丁元英一生孤独呢?他为丁元英能够遇到这样一位红颜知己感到高兴,但也为朋友是否能够因此重新构架生活方式而感到担心。

23、韩楚风让小丹把自己打赌输给丁元英的车开回古城,用这种恰当而含蓄的方式表示了对小丹的承认。我觉得,这对于小丹和丁元英的关系不能说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这推动了两个人关系的发展。
丁元英接下来把主动权交给了小丹。我觉得倒不是他有什么企图或者什么决定,而是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出手。他大概生平第一次遇到一个真正的对手,一个精神力量超过自己的对手。
其实,小丹也并不从容,但是,一个抱着最坏的打算的人,就像一个抱着必死的信念的战士,都是不可战胜的,

24、面对把身体呈现给自己的小丹,丁元英感受到的是震撼。那种爱里的勇气、无畏和没有保留,是让丁元英自惭形秽的。但对于丁元英在这个地方的对白,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领受上苍给予的这样的恩赐。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今天我不得不承认,你给我上了一课。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用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么评价我。”
丁元英出了门,冲进了雨中。小丹在他出门前喊:“一个不能超越本能的男人不算好汉。”丁元英此举更让小丹敬佩,也由此明白自己在这个男人心目中的分量。
关于本能,我想起冯小刚谈到他的电影《集结号》时曾经谈到,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之本能,能够战胜这种恐惧的人就是英雄。同样的,生理欲望也是一个正常男人的本能,只有超越了这种本能的人,用小丹的话来说,才是好汉。


第七集第八集

25、这之后的一段日子,小丹和丁元英各自生活,但谁也不能忘却彼此。爱并没有因此淡漠,反而因为思念日长。但如果不是那个突发事件,也许他们就这样,在对彼此的思念中生活,然后直到丁元英离开古城,不会再有交集。
小丹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王明阳用枪顶着脑袋,差点被打死。幸好是一颗臭蛋。小丹惊魂未定,清醒过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如果自己真的被打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丁元英了。她意识到自己对丁元英的爱如此强烈。
丁元英接到小丹的电话,决定去接小丹,也决定了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再抗拒和逃避。
这在后来的谈话中,丁元英对此有很精辟的解释:“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面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该是什么?就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照丁元英的说法,在这之前的感情,都是有招有术的,因为有招有术,所以不完全能见真心。而这一刻和死神插肩而过,他和小丹的感情都是没招没术的,剩下的就只有两颗相爱的心了。
这个时候,除了顺应内心的呼唤,别无选择。小丹开车回来,看到在路边等待的丁元英,下车,飞奔,两个人雨中相拥。看到此,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26、接下来是小丹和丁元英热恋的一段时间。一直伴随着舒缓而温暖的背景音乐。这音乐,就像一双婴儿的小手抚摸着我的心,让心变得无比的温暖和柔和。
有人说,女人爱的极致是母性。我也一直觉得,检验你够不够爱一个男人,你只要想一下,你是否真的可以为他,像为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一切。
最体现小丹对丁元英母性之爱的就是那段洗澡的戏了。丁元英此刻,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听凭自己爱的女人揉搓着自己的头发。男人在此时,内心或许会回味起儿时母亲为自己洗头洗澡的那个温暖的时刻,从而对眼前的这个女人充满信任、依赖和珍惜。

27、我又看了一遍芮小丹在丁元英的帮助下,审讯王明阳的那场戏。虽然我承认丁元英说的没错:王明阳需要一个忏悔的理由,为自己的灵魂找一块净土。但我还是不太相信小丹能够说服王明阳,毕竟,需要直接面对王明阳的是对佛释道都不大懂的小丹,尽管她有着极好的悟性和极高的天分。

28、关于爱情,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还是那种只为了爱的爱情。
爱情不是说不能和世俗结合,而是很多时候一结合,会发现很多爱情经不起世俗的检验。一检验可能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爱情并没有那么好,甚至发现自己标榜的爱情根本不是爱情,或者发现原来自己爱的人根本不值得爱,爱情失去了对象,当然也只是虚幻一场了。
而最强烈的爱情,是没有明天的爱情。筹划明天,其实就是给了爱情一个现实的目的,这目的会大大妨碍人的激情。爱在当下,才会爱得热烈和纯粹。


第九集第十集

29、因为第一集看到刘冰自杀,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自杀呢?为什么叶晓明冯世杰却不会呢?
刘冰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权贵社会的小人物的典型。他们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努力,但他们没有很好的出身,又没有人帮助,一直在最底层挣扎。但他们又不安于现状,羡慕上流社会的物质生活,并梦想有一天能跻身其中。所以,任何一个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人和机会都会让他们两眼放光。而因为这个强大的欲望,可能就会置良心道义于不顾。他们可能会侥幸成功,但也可能会死得很惨。
我昨天在记录写过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是个奢华的东西,狭隘贫瘠的心灵无法孕育这种东西。”像刘冰这样的人,想利用丁元英赚钱,又希望自己不付出任何东西;需要丁元英的帮助,又满脑子的不信任;一旦有点钱,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到处炫耀。

30、欧阳雪是个让人佩服的女人。她极其聪明,识人,心如明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她有做人的底线。如果说,小丹是天国的雪莲,一尘不染,那欧阳雪就是那种陷在污泥里也能开出花的女人。
冯世杰叶晓明刘冰三个大男人在丁元英面前,像三个孩子。而欧阳雪从一开始,对丁元英就是平视的。只有这样,她才能感受到丁元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自始自终给予他信任。她看清楚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预计到了最坏的情况,并且敢于放手一搏。这样的人是强大的,可以失败,但不会被打败。

31、丁元英觉得小丹应该辞职。我并不认为他这么说,是基于他和小丹不同的价值观。就像小丹说的,你这么严谨的一个人,怎么会说出这么过头的话。我觉得他的话的重点在“但是”前面,也就是小丹“作为警察,没有避险的权利”。丁元英说出这样不寻常的话,是因为一个敏感的男人内心强烈的不安,或者说不祥的预感。小丹的职业让任何一个爱她的人都会担心,更别说丁元英这么敏感的人了。
丁元英强烈的不安或许是从看到小丹总是在听《天国的女儿》开始的吧。看到小丹欢快地跳街舞,丁元英内心或许在感叹,这样美好这样精灵一般的女孩子只应天上有。因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不安,丁元英尽管知道说了也没用,但还是说了。小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因为怕死就不当警察,她也不希望把今后的生活交给丁元英来安排。
丁元英隐约看到了结局,却又无力改变。

32、小丹说的话很有道理:“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小丹睿智得让人惭愧。或许很多人一辈子也想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爱为什么就莫名其妙没有了呢?
昨晚在吃饭的时候,我也给正受着爱的煎熬的儿子上课,告诉他,爱一个人,你可以为他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去死,但惟独不能放弃自己。比如妈妈爱你,我可以为你放弃生命,但不会放弃自己。我如果放弃自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的身上,那等于把两个人的生命让一个人去活,这对你也是不公平的。

33、丁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说请不了假不能陪他去,丁说请得了假也不要去。小丹嗔怪:我都说不去了,你深深表示一下遗憾不就得了。丁元英说小丹希望的这种做法是,“圆通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丁元英说的这段话,我觉得是《天道》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反思。

著名报人程益中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种反思的注解:“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中国人缺乏的是率真和纯粹。四周充斥着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做人做官的学问、庸俗管理的学问,其祖师爷都是厚黑学和潜规则。从这些学问那里,我看到的都是争先恐后的、创造性的无耻。我经常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那么多教人做人的学问里边,都不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正派和有道义的人,反过来都教人怎么做一个圆滑、世故和不吃亏的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了中央台做的一期王志文的《人物》。王志文是个高尔夫球迷,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很著名的高尔夫球手叫博比.琼斯,在一场球赛中,他试挥杆的时候碰到了球,他马上就请裁判来,说我刚才碰球了。裁判就问他同组的其他球友:你们谁看见了吗?他们都说没有看见。裁判就说那就不应该算。但他说:不行,必须要算,如果不算的话,我这场球没法打下去了。
同样是程益中,说过一句很符合网络时代语言特征的名言:“道德是缚在自己身上的荆条,不是拍向他人脑门的板砖。”而很多人的做法,往往相反。
佛其实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天国在每个人的心中。品性不是表演给人看的,也不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它是一个人内心的自律和坚持。

34、昨晚儿子睡了后,重新看了第十集,几乎把台词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这一集,是承上启下的一集。如果不好好看,以后的剧情可能就会看不明白。这一集中,丁元英的思维之缜密,对别人心理揣摩之准确,真是让人佩服。就像小丹说的,丁不但会拨拉铜板,而且会拨拉灵魂。

35、刘冰,在29说过了,其实就是个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男人。冯世杰从前面十集看,是个性情中人。从前面非要拉着丁元英谈穆特的《流浪者之歌》,到这一集股东扩大会议后,在刘冰和叶晓明都怀疑丁元英时,说的那翻话:“咱这样猜疑人家合适不合适啊?咱到底是请人家来帮忙啊,还是成心找个冤大头坑一把?”可以判断,冯世杰是三个人里面最厚道的。还有一点很难得的,他懂得换位思考。比如他说欧阳雪,“一百万哪,搁在谁身上谁不得掂量掂量”;说丁元英,“就说这辆车吧,要是咱的,咱舍不舍得拿出来用啊?”
叶晓明是个什么人呢?到目前为止,连丁元英和小丹也摸不透他。只能判断一点,叶晓明是个聪明人。但就像丁元英说的,判断一个人,仅仅聪明是不够的。我觉得,叶晓明确实是三个人里面最聪明最能干的,但从品行来说,应该介于刘冰和冯世杰之间。他并不一定比刘冰厚道多少,但是他比刘冰聪明,轻易不会干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到关键时候他会怎么出牌,是不太好把握的。所以,三个人中,丁元英和小丹也只专门谈到了叶晓明。相对于叶晓明,刘冰和冯世杰简单多了。

36、小丹在送丁元英去五台山之前,问他给欧阳雪指定股票的事情。时间预测的准确不值得津津乐道,毕竟小说也是在事后写的。但丁元英对于市场和政策的判断还是值得借鉴的。

37、丁元英面对对他扶贫动机的怀疑,不想也无法有更多的解释。因为除了小丹、欧阳雪和韩楚风,别人很难相信丁元英做这么大一件事,仅仅是为了给红颜知己一个礼物。所以,丁元英就让别人假设他是个骗子,然后看看自己兜里有什么是值得他骗的。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取得三个发烧友的信任。这为以后的进一步合作埋下了隐患。

韩楚风了解到丁元英扶贫的动机,也大大吃了一惊,因为韩楚风虽然了解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但是,他一定也不知道自己的好友在遇到深爱时,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这样的感情,我相信每个人都不可能遇到第二次。所以,韩楚风在后面一集感叹:和这样的礼物相比,千金一笑算得了什么呢。
这里,我还想特别说的是,无论小丹和丁元英扶贫王庙村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最根本的,不能忽视这件事“善”的底色。没有这个底色,他们的爱情的美好就打了大大的折扣。虽然是劫富济贫,想从林雨峰的乐圣公司分一杯羹,但丁元英绝对没有置林雨峰于死地的初衷。但从第一集看到,林雨峰最后自杀了。可见,虽然似乎一切都在丁元英的计算和考虑之内,但过程之中仍有太多的变数是始料未及、无法人为控制的。


第11集第12集

38、丁元英在五台山拜见智玄大师的一番对话,比较深奥。一般对佛不深入了解的人不能真正懂得。我即使有一些理解,也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就正确。
一个是丁元英所说的,真经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这样容易住因住果住念住心,而不得涅槃。丁元英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我觉得,悟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是修行的结果。修行的过程中,会有阶段性的顿悟,而顿悟也未必就是究竟,而是像王朔的《我的千岁寒》中所说,应“常在悟中”,这样最终方能证得究竟。当然不排除有些悟性极高之人,一悟便是永远觉悟。
最近看南师讲禅定的书,讲到定的境界,得到一次并非究竟,而应常在定中,才是究竟。这和上面讲的可能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无论是禅定的境界,还是悟的境界,都不应该是昙花一现的刹那,而是一个能够持续的状态。那些禅书中记载的某些自称大师者,靠一句口头禅就认为自己开悟了,更是自欺欺人。
二是丁元英所说,佛乃觉性,非人。而我前面所说的,佛其实就是一个觉悟了的人,照丁元英的说法,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丁在这里所说的佛,指的大概是佛性,也就是说人人有佛性,但不等于佛性就是人。佛性无量,无所谓圆满。
上面我的理解都是比较夹生的。如果谁看到不理解,也不要问。因为我除这些之外,已经讲不出任何,如果讲得出,我就写在这里了。

39、丁元英和小丹谈到谁的境界更高的问题。他认为,小丹的境界是比他高出很多的。小丹想到什么就去做了,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而他自己则不停地思考,希望活个明白。
我对这个的理解,得益于从前和kb的聊天。他觉得,有些人后天的悟性比较高,有些人先天的根骨比较好,这两者一般不可兼得。而前者的境界往往没法和后者的境界相提并论。丁元英属于前者,而小丹属于后者。但像智玄大师所说,一般人证到丁元英这样已属不易。他至少看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程度,这比那些连佛法的边都没沾上就认为自己开悟的狂妄之徒要活得明白的多。而后者像小丹,往往根本不懂佛法,但却深具佛性,并且对自己身上的佛性并不觉察,所以才活得自在。这大概就是丁元英所说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40、看12集的时候,看到视频下面的评论,觉得电视剧对基督教的理解有问题。认真想想,从我对基督教有限的了解来看,我也觉得电视剧,或者原著对基督教存在一定的误解。
比如,小丹对王明阳说,上帝说,要走窄门,进去后,他就会告诉你,天国在每个人心中。我觉得,这是用佛法去理解基督教造成的一种误读。基督教中的窄门指的是通往永生的门,也就是通往天国之门。而基督教中的天国是存在于人之外的。我不记得《圣经》中有“天国就在每个人心中”的说法。
另外,关于在王庙村吃圣餐。《新约》中特别提到的基督徒要遵守的两个仪式,一个是受洗,一个是吃圣餐。吃吃圣餐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圣餐中的饼表示是基督的身体,葡萄酒代表基督的血。所以,电视剧中那种吃饭的场面,不是编剧不知道圣餐对于基督教的重大意义,就是想借此说明村民中的基督徒们对于基督教的无知。而丁元英为此给的一百块钱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41、丁元英认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而佛法则强调修行开悟还是要靠自己认识本心,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佛法正是打开这个死结的一把钥匙。但基督教则强调因信得救。耶稣说,我就是道理、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基督教是一种典型的“信靠”的宗教,人因信靠上帝而得救。
丁元英是想藉扶贫王庙村这件事告诉小丹,靠什么才能救自己?什么样的文化属性是可以让人得救的?所以,丁元英对韩楚风说:“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时,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42、丁元英对小丹说:“你活得不是简单,是奢侈。是首先得放下点什么,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奢侈。”
想想自己,这些天,除了照顾儿子,几乎什么也不干,就看《天道》、写观后感,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这奢侈包括,时间上的奢侈、精力上的奢侈,甚至心境的奢侈。人生能有这样一段时间,已经是对生命的奢侈。但奢侈不是浪费,只要能够安心,就是一种享受。


第13集第14集

43、看完这两集,才知道前面我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判断有问题。在某一个镜头,屏幕左下方突然冒出来2004年6月。晕。因为2005年之前我几乎不涉足股市,所以,也不太清楚从2003年到2004年的股市是什么样的。但看上证指数的年线,这段时间并没有大的行情,但具体到某只股票,涨幅一倍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果是像我认为的股权分置改革时期,菜鸟都能赚一倍以上,更别说丁元英这样的高手了。

44、叶晓明请乐圣公司的于志伟和斯雷克公司的赵忠涛吃饭。真是内行看门道,赵忠涛一听叶晓明要买的东西,就开始琢磨他们的音响是什么样的。等看到了,更为赞叹。于志伟竟然当场要回去照着做。叶晓明马上表示自己这套音响已经申请了7项专利。丁元英了解这个市场的产品可复制性太强,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一幕看起来是寒暄客套、请客吃饭、欣赏音乐,但背后却暗藏杀机,剑拔弩张,也预示着后面更惨烈的竞争。

45、王明阳临死前和小丹的见面,让我体味最深的是众生平等。众生平等,说起来容易,但要贯彻起来很难。别说平等看待人与其他生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做到平等相待也很难,特别是当这个人是一个罪犯时。即使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他也一样有人的尊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甚至在死后。小丹用尊重和坦诚的态度诠释了她所理解的众生平等。

46、小丹去给爸爸还钱,正赶上爸爸在拍一部叫《天国之恋》的影片。小丹说,爸,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没有熬成大师了。然后是小丹和爸爸的一段对话。
小丹对爸爸关于天国、天国的女儿、天国之恋的一串“错”的反驳,让我对一直以来的不是很理解的“分别心”有了新的理解。善恶相对,美丑相对,当人们歌颂美丽善良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世界上仍然有丑陋和罪恶。佛家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而人的自性是清净的,也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执着于善,或者执着于恶,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觉悟。
能否成为大师,不主要在于技巧,而在于境界。境界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则永远成不了大师。爸爸被小丹的一番话搞得有些懊恼,但他并没有因此觉悟到什么。
小丹想去法兰克福读法律硕士,但爸爸坚决不赞成,他希望女儿去读影视编剧。他的理由归纳起来就是几点:小丹写出好的剧本,都不用交给别人拍,因为爸爸是导演啊;一部戏红了则有了名,走到哪都是个人物;女孩子当律师不好,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都没有保障。小丹则认为自己对做影响编剧,既没有自信也没有感觉,又没有想表达的冲动。对于爸爸担心自己将来生存会有问题,小丹很坦然: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小丹的爸爸看重的是名声、地位、金钱这些外在的东西,他所说的女性的优雅、情调和品位其实也就是一种外在的物质化的小资生活。而小丹更看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小丹知道谈下去也不会有结果,按小丹说的,叫观念不对称,在我看来,就是境界高低差别太大。

47、第14集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对丁元英的评价。詹妮认为,韩楚风是做大事的人,正统;丁元英更像个魔鬼,他是那种永远不会活给别人看的人,很难说他是比宗教徒更好,还是比强盗更坏。詹妮这里有个观点,我觉得很正点。她认为韩楚风是做大事的人是因为他正统,当然前提是他和丁元英一样都很优秀。正统,也就是说做事更符合传统观念、社会习俗,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为社会所认可。所以,韩楚风可以维持一个正常的家庭,并且有一份稳定的事业。而丁元英活得很自我,聪明又透彻,很难对他用世俗的观念去下一个判断。
音响师研究了丁元英送给詹妮的音响,感叹:能想到这种设计的人一定是个疯子。疯子,在创意方面意味着思维不受常规的约束,意味着无限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可能达到的极致。

48、詹妮和郑健时的一番关于佛教和丁元英的对话很有意思。詹妮说:饭店每天杀生,杀生是佛教大戒。郑健时说,我是坚持不亲手杀,不亲眼见,不亲自做的原则。我是凡夫,还没成佛,还得过日子。我觉得郑健时的观念反映的是一些所谓佛教徒的圆滑和贪婪。修行是成佛的道路,而持戒则是佛法的基本要求。所谓佛教徒,是信奉佛法并奉行佛法的人。佛教徒当然不是佛。但在有所需求的时候,则认为自己是佛教徒;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则认为自己是凡夫,既不想抛弃世俗生活带给自己的诸多利益,又想得到作为佛教徒的好处,这其实就是自欺欺人。所以,詹妮听完说:我认为丁元英对佛教的态度比较可取,不迷信,事实上,像丁元英这样的人,也很难迷信什么。他看透了自己内心无法去除掉的欲望,所以,也绝不认为自己已经觉悟,更不会自称为佛教徒。

49、小丹和丁元英在德国和古城之间的一通电话拍得很细节。小丹是一脸幸福的表情,放下电话还在幸福地回味。而丁元英看不出表情,放下电话就马上扑到电脑前继续工作了。但这并不表示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淡漠,这仅仅是男女对待感情的不同表现。一般来说,女人比较注重表达,表情、动作、语言都是女人爱情必不可少的东西;但男人的爱情更倾向于判断和认定。表情、动作、语言都是外在的东西,虽然也是内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未必就是真实的反映,有时候可能会被夸大和扭曲。所以,在感情上,女人更善变,因为身边可能会出现比自己的爱人表情更生动、动作更优雅、更擅长甜言蜜语的男人。而男人在感情方面一旦作出判断,一旦认定,则相对会稳定得多。也因此,女人容易倾向于靠外在的表现来判断感情的状态。所以,女人常常会因为男人的疏忽和冷淡产生疑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连小丹这么聪明的女孩子也会怀疑,问丁元英:你是不是对我厌烦了?(特别说明,上面文中的“男人”、“女人”指的是至少懂得爱情的男人女人,不包括一辈子都对爱情不开窍的人。并且,是一般来说,不包括特例。)

50、音响正赶上销售旺季,但农户又赶上夏收,造成好几样配件断货。对这个矛盾,丁元英坚持不能因为生产影响农户种庄稼。这是大智慧。这智慧中包含了对于长远利益,特别是整体的长远利益考虑,而不仅仅是眼下的利益。丁元英始终知道,做音响器材只是为了让农民获得额外的收入,而绝不是让农民抛弃安身立命的土地去追逐这种不稳定的利益。丁元英甚至并不认为这件事真的能够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只不过是为农民们开阔了眼界,灌输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使他们将来即使公司没有了,仍然多了一条谋生的思路。所以,韩楚风对于好友这样的扶贫思路非常赞成和钦佩。

51、小丹和妈妈谈到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传统观念。其实,小丹和丁元英一样,都是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所以,丁元英认小丹是“红颜知己”。他们并非天生脑生反骨,只不过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和天赋的智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审视和谨慎的态度。
小丹认为,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观念把中国妇女害惨了,如果不是这个观念,中国妇女就不是现在这个素质了。确实,这个观念至少让婚姻中的女人缺乏危机感,以至于不求上进。而人的素质相对于时代的变迁来说,是不进则退的。因为如果自己裹足不前,但时代是在进步的,相对来说,自己当然就是退步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是理解某些男人的婚外恋的。当一个妻子只是满足于柴米油盐家庭琐事,丈夫回家只听到一堆繁琐的唠叨,而在外面遇到什么事却无法从妻子那里听到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甚至可能都听不懂。人总是有精神需要的,婚姻中得不到,到婚外去寻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做法。
“人不是因为被爱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被爱”。除了亲情,没有任何感情是理所当然的,是一朝拥有,就可以永远拥有的。珍惜当下,完善自己,对将来可能的变数有心理准备,才能处之泰然。所以,当妈妈问小丹和丁元英的感情时,小丹说:目前很好。

52、小丹和妈妈谈起丁元英,说他就是个混混,但这个混混,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混混,而是因为不知道该把他往哪种堆里归置。就像詹妮说的,丁元英不比宗教徒更好,也不比强盗更坏。
小丹爸爸认为,小丹爱上的人一定是个她驾驭不了的人。驾驭,确实是对爱情的一个很世俗的误解。小丹说的对:爱和驾驭没有逻辑关系。除非人格商品化,否则没有吃亏占便宜的概念。
强烈的爱情只存在于两颗独立而平等的灵魂之间。一场精彩的爱情,和一场精彩的比赛一样,是需要旗鼓相当的对手的,否则,就会形成一边倒的架势,谈不上精彩。但和比赛不同的是,爱情里没有胜负。


第15集第16集

53、小丹在回国之前在妈妈的酒店做洗碗工。妈妈说洗碗是最累的活,小丹说:我以前都干过怎么现在就不能干了?这让我想起艺术人生中朱军问周润发,你成名后是不是很飘飘然。发哥说,是很飘。成名后每天生活都不一样了,觉得自己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后来他就去坐公共汽车,终于又找回原来的感觉了。我想,小丹未必是执着于洗碗,发哥也未必是执着于坐公共汽车,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外在的东西而改变罢了。他们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对自己的清醒和坚持。

54、小丹在德国基本上办完事后有一段关于聪明和智慧的心里独白。这大概也是因为在德国的经历让小丹对丁元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生发的感喟吧。她想,叶晓明、冯世杰、刘冰都是聪明人,他们只要知道有丁元英就够了,他们利用丁元英,其实也就是利用了和他有关的一切,包括他的知识、智慧和影响,他的社会背景所代表的一切。这里,我想可能省略了一些话,那就是:丁元英愿意这样被他们利用,难道他就是傻瓜吗?小丹知道,当然不是。那丁元英和他们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聪明和智慧的区别。这才引发了下面的疑问:聪明和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兼容呢?
这里隐含着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聪明?什么又是智慧呢?问题先放这里吧,其实一般人心目中都有答案,虽然答案或许不尽相同。

55、小丹因为思念丁元英,探亲假还没完就想回古城,并且也不想去耶路撒冷了。丁元英不赞成小丹这么做。小丹问:我们就不能从“应该”往“我想”里活一点吗?这里,“应该”是指一种基于理性的逻辑的对生活的判断;而“我想”则是基于感性的对生活的选择。
但丁元英接下来的举动让小丹惊喜。他马上打了电话询问飞机的班次,要飞到耶路撒冷和小丹相会。他告诉小丹:我想你了和必要信息储备两条思路不必矛盾,他们的交汇点就在耶路撒冷。
在前面某集,两个人刚刚好的时候,小丹曾经问过丁元英对女人看法,丁元英认为: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女人比较看重表象,习惯于依靠事物的表象去做出判断并行动,而不擅长逻辑思辨。当然,这个说法未必适合于所有的女人。相反的结论也并不适合于所有男人。确实,有不少男人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强,过于理性,以至于缺乏感性,但是,像丁元英这样的男人,却是可以让感性与理性并行不悖的。他的举动就是用一种最理智的选择,把感性纳入理性的轨道,不因为感性而打破原先的安排,但也绝不是冷血到不能理解和回应爱人的感情。

56、乐圣公司下面的人对格律诗一下子一年进1200套乐圣套件吃不准,去找老板林雨峰。这里,找林雨峰的那位总经理赵青和林雨峰都犯了轻敌的错误,才造成了后面的惨败。赵青认为,对于韩楚风和丁元英来说,格律诗这种小公司不可能承载他们的期望值。这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所说的期望值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期望值,而没有想到人除了物质的期望,还会有精神上的期望。另外,就是没有真正了解丁元英,甚至没有明白他们真正的对手是丁元英。
赵青没有调查,就认为丁元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踏踏实实的经营态度,根本不了解市场,只不过是靠玄虚的投机分子,认为格律诗不可能成功,到头来不过是为他人作嫁。
林雨峰就更狂妄。他一向标榜乐圣公司只有矛没有盾,他认为如果格律诗一下子进1000套乐圣套件,根本卖不出去,以后退货,自己就能够赚两次钱。正因为他没有准备盾的思维,所以面对格律诗后来的主动进攻,才会做出错误的起诉格律诗的决定,最终导致惨败。
而上海的伯爵公司和乐圣相比,则要谨慎聪明得多,这表现在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实际上并不是几个发烧友,而是丁元英,并且对于丁元英也作了详尽的调查,做出大敌当前的应对。

57、在公司运作的过程中,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一直对丁元英的决定持有怀疑。但欧阳雪却对丁元英一直深信不疑。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方面欧阳雪对丁元英在人格上的平视,让她能够更了解丁元英,特别还有和小丹的关系,因为对小丹的信任也增加了她对丁元英的信任,另一方面,还有女人对男人、和男人对男人态度的天然不同。女人一般对于真正优秀于自己的男人,会心甘情愿地佩服和信任,而一般男人对于优秀于自己的男人除了佩服,则更多的是不服气,和因此产生的不信任,甚至敌意。
这种不信任终于在丁元英做出大降价的措施时爆发。叶晓明是典型的弱者思维,在强者面前的诚恐诚惶,甚至把正常的商业行为看成是强者对自己的恩惠,从而认为丁元英的降价措施冲击乐圣的市场是恩将仇报。想想前面林雨峰为什么要一次给格律诗1000套套件,就明白叶晓明的这种想法有多么可笑了。
刘冰问:那扶贫算什么?丁元英认为,扶贫就是你想做的一件事,是于各方都有利,并不需要农民感恩戴德。
如果需要报恩,那就不是恩典,是交易。丁元英的这种想法和前面他对于养儿防老的看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不功利地做事,尤其是不功利地去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不小心,就落入了“养儿防老”、“施恩图报”的功利怪圈,自己还自认为很高尚,对于自己内心自私功利的一面毫无觉察。

58、叶晓明和丁元英的矛盾激化。这个时候,叶晓明显示出了自己的无知。他不懂得当初自己既然同意公司章程,就代表他同意丁元英代理欧阳雪的股权;丁元英代表的是51%的绝对控股权,而不是个人,他们的分歧,更不是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分歧;也忘记了丁元英代表的是欧阳雪的股权,而欧阳雪是绝对控股的股东,只有她有权利解除和丁元英的代理关系和改变当初约定的出资条件。而在这个代理关系没有解除之前,连欧阳雪也没有权利否决丁元英的决定。

59、不得不佩服欧阳雪在这个节骨眼上的机敏和智慧。她不用考虑就明白,她现在是傀儡,将来即使丁元英退出,她仍然是傀儡。在丁元英和叶冯刘之间,无论从能力还是人品,她当然选择丁元英。并且,她义正词严地对这三个人说,一分钱也是钱,也得先有了信任再说吧。这个简单的道理,可惜的是,三个大男人并不懂。他们一开始想的是利用丁元英为自己赚钱,但即使是公司的规定放在那里,他们也并没有打算完全相信丁元英,而是一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小算盘再也藏不住了。

60、格律诗的降价销售让乐圣公司受到了威胁,严重影响了乐圣的销售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林雨峰为此大为恼火,做出起诉格律诗公司的决定。
他们起诉的理由是认为格律诗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两项规定:一是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排挤对手;二是伪造商品产地。这两项理由从前面剧情看,都是不成立的。第一个,丁元英在做出降价策略的时候已经明确说过,还有百分之三点多的利润;第二个,丁元英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把音响的组装全部放在了北京,王庙村农户加工的只不过是组件。
林雨峰和乐圣公司的起诉组又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1、想当然的错误。他们想当然认为格律诗音响的成本根本不可能低于售价,而这是建立在一般音响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的,而没有考虑到可能的特殊情况;另外,他们对于商品产地的概念不清,想当然认为格律诗音响的产地应该在王庙村,而不是音箱上标示的北京;2、因情绪化影响决策。
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若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可能是因极端自负疯狂,也可能因为愤怒而疯狂。

61、我有点不太明白的就是,对于格律诗一号的成本和产地,叶冯刘三个人都是清楚的,为什么一开始就会认为格律诗和乐圣打官司必败无疑,以至于做出了上门道歉自取其辱、退股的弱智行为呢?仔细想想,仍然是一种弱者的心态在作怪,认为林雨峰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摸了肯定就要倒霉。让我好笑的还有一点,林雨峰自己居然也认为自己是老虎,认为丁元英降价促销是摸了老虎屁股,还没给钱。一个人自卑到像叶晓明他们这样的地步,往往不战而败了;而自负到林雨峰这么狂妄的地步,能一直称雄市场,是因为没有遇到比自己更厉害的高人,一旦遇到,也是必败无疑的。

62、叶冯刘三个人一致做出了如果和解不成就退股的决定,我觉得基于几个原因:1、无知。用自己的直觉判断什么叫不正当竞争,以为只要自己公司的行为冲击了对方的市场,给对方造成了损失就是不正当竞争;2、前面说过的,弱智心态作怪,以至于看到庞然大物就退缩害怕;3、视野狭窄,一根筋。按照他们的说法,打赢了也需要支付90万的律师费,公司也要破产。如果这种判断成立的话,那他们三个的退股行为虽然从道义上来说有问题,但从经济利益来说,确实是一种理性的正确的别无选择的行为。问题是,就像乐圣公司法律顾问和丁元英所说的,这是个很简单的案子,只要把证据说清楚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花那么多钱请专门的律师呢?事实上,后来亚文一分钱也不要就帮公司打了这场官司。
就像画外音所说,此时此刻,这些刚扒上井沿的人无法看得太深太远,眼前的利益是最主要的。

63、在这场闹剧中,欧阳雪又一次显示了一个女人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的气度、胸襟和人格。就像她说的,她都成了幼儿园的阿姨了。确实,从面对危机的态度和人格上,叶冯刘三人在欧阳雪面前,就像在丁元英面前一样只是小朋友。欧阳雪有点想不明白三个大男人当初哭着喊着让丁元英来帮忙,一出点事情比兔子溜得还快,不能承担风险又偏要来凑热闹。
欧阳雪也并非就那么有把握,就不担心官司会败诉,所以她才采纳了叶晓明到乐圣总部求和的建议。


第17集第18集

64、欧阳雪不一定比这三个人聪明,但她有着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可贵的人格,以及对丁元英的信任,这使她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呈现出和这三个人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阳雪明确表示:求和我同意,道歉我不同意。在这三个人的极力劝说下,欧阳雪同意道歉,但认为只能按商业摩擦的不愉快道歉,但决不能按违法道歉,否则,等于自己承认了不正当竞争,可能会死得更快。
这里又引出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该低头时就低头”等传统观念。这是一种生存甚至利益至上,只要形势所迫就可以完全弃原则和规则,甚至个人的尊严于不顾的观念。说得严重点,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滋生的就是典型的汉奸文化。而在生活中,则就是一种见风使舵、利益至上的世俗文化。
欧阳雪眼看和谈不成,正襟危坐,把眼前的矿泉水瓶往旁边一拿,然后不卑不亢地告诉林雨峰和赵青,如果你们败诉了呢?现在的谈判对你们反而有价值。此时的叶晓明在欧阳雪的反衬下,几乎低到了尘埃里。

65、叶晓明还想说按照公司法规定,是不能退股只能转让之类的话,他的话刚开了个头,欧阳雪就是:“可以”。和解不成,其实欧阳雪这时候心里也没底,败诉的风险仍然很大,因为这个背景,才让我更多佩服欧阳雪在这个时候所表现来的担当和勇气。
欧阳雪这个过程中没有找丁元英,并非是因为她开始不信任丁元英,她知道,按照丁元英的性格,也不会和他们三个计较,一定会同意他们退股,所以,她知道对于她这次的自作主张,丁元英也应该不会怪她。这也是对丁元英人品的一种了解和信任。

66、在退股的实际操作中,叶晓明、刘冰、冯世杰显示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叶晓明虽然也不够有担当,但至少还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也未必认为丁元英就完全没办法了,公司就肯定没救了,但既然要退,就干干净净地退出;而刘冰为了一辆宝马车,为了防止公司顺利度过难关,自己反而成了局外人,请求欧阳雪让他留下打工,更无耻地要求替代原来叶晓明的位置;冯世杰在三个人决定退股的时候,就曾表示担心,这不是把人家欧阳雪坑了吗?而在最后办理退股的时候,再一次显示了他内心淳厚朴实的一面。他想到自己乡亲们建个生产基地不容易,担心万一公司破产,这个生产基地也保不住,要求把王庙村对公司的债务一部分转到自己名下,这样即使公司破产,也保住了其中核心的机械设备。

67、亚文想在打官司之前入股,欧阳雪则建议她等胜诉了没有风险再入。这一部分看得我真有点怀疑作者是个女性优越主义者,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都是光彩照人。
亚文觉得现在入股要比胜诉了再要求入股心里来得干净点,并且,即使败诉了,入股的资金没了,自己大不了再回去打工,这和欧阳雪一开始办公司,觉得公司失败了大不了再继续开饭馆是一样的思路,都是一眼看到了最坏的情况,看到了自己的承受底线,然后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亚文对丁元英的了解,以及对他的能力的信任,显然要强于欧阳雪。并且,在对事情发展的预判能力上,也是女人中少有的。她不但看到了公司和王庙村的关系需要冯世杰,而且看到了“格律诗扶起王庙村之时,就是受制于王庙村之时”。

68、18集剩下的剧情主要是小丹和丁元英的聊天。小丹在扶贫王庙村的过程中,一直是个观察者,有时候也是一个参与者。她和丁元英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她可能比其他人更能看到这件事的全貌。
小丹在对于文化属性的反复思考中,开始考虑丁元英两年前的建议,这和小丹爸爸对她的期望也不谋而合,但和爸爸当初的意图却是完全不同的。
小丹之所以两年前不接受丁元英的建议,后来也不接受爸爸的建议,是因为她当时认为自己所长和兴趣只在法律,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并没有思想准备要把对文化属性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现在是她自己真正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有了一定的觉悟。所以,就像小丹说的: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而叶刘冯三个人为什么在公司面临重大转折的时候退出,不但是因内心的自私脆弱,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缺乏足够的甚至是正确的认识所致。

69、丁元英讲到了关于道和术的关系:“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智慧和聪明才能没有关系。”用丁元英这句话就可以来解释聪明和智慧的关系了:聪明其实就是“术”,而智慧则是“道”。有了智慧,觉悟了“道”,如实观照现实生活,自然会变得更聪明;但只有聪明没有智慧,也就是说“有术无道”,则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小聪明上。

丁元英告诉小丹,要觉悟天道,需要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天眼,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了的真理真相再颠倒回来。为什么文化道德会把真理真相颠倒了呢?这是层次的问题。道是超越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的规律。基于文化道德而认同的真理真相,站在道的层次,却可能变成谬误。这或许也是古代的隐士大多是世外高人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他们具有超脱于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的视野。


70、最后谈谈小丹和丁元英关于爱情的对话。小丹说,女人和男人的对话方式只有两个:要么躺着,要么站着。躺着,就是仰视,站着,就是平视。女人仰视男人,可能是因为物质,也可能是因为人品修养思想。但无论如何,仰视的结果必然导致男女双方在精神上的不对等。


即便丁元英认为小丹境界是比他高的,小丹在丁元英面前仍然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她对丁元英说:总愿意把你想象成一个流浪街头的醉汉,想收留你。这应该是一种隐秘的心理补偿方式。精神上的不足希望用物质等外在的形式做某种补偿,这或许和小说《简爱》的最后,简爱继承了姑姑的一大笔遗产,而罗切斯特在庄园的大火中失明后,两个人终于结合,有相通之处。


71、小丹问,如果5年以后你嫌我老了呢?丁元英反问:也许5年以后你嫌我平庸了呢?何况,5年以后我不嫌你老,你就可以不老吗?而如果我嫌你老,说明我变成了一个色狼,一个色狼值得你回头看一眼吗?


小丹和丁元英这段对话真是绝妙。小丹开始的问话,其实暗含了对于男人都是色狼或者都可能变成色狼的假想,也显示了在丁元英面前的不自信,也就是担心自己如果没有美好的外貌,仅仅内在是否足以吸引丁元英。


当一个男人仅仅因为另一个女人年轻漂亮就移情别恋时,这个男人其实就是个色狼。即使原来不是,现在也是了,想明白了这点,这个男人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呢?如果他爱的只是外貌,但自己的年轻美貌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挽回了人,也挽不回心。这时候女人的爱情保卫战与其说是保卫爱情,不如说主要是在保护自尊。



第19集第20集

72、今天一天把后面的六集都看完了。看完电视剧,晚上匆匆翻了一下豆豆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感觉电视剧和小说有几点不同:丁元英身上的痞性在电视剧中淡化了;小丹和丁元英在耶路撒冷那场戏很重要,但是电视剧中没有;有点对白虽然只是省略了一句话甚至半句话,但对于理解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却很重要。
看电视剧和看小说相比,有个好处,就是想象的空间更大,因为除了画外音,很多心理活动都需要演员去表演,那同样的表情,不同的人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小说不同,明明白白写在那里的。

73、小丹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出发前,从格律诗事件中觉悟到,其实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前面我曾引用程益中的一段话讲到,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其祖师爷都是厚黑学和潜规则。我也常常感觉,中国的学问中,叫人怎么做事的学问比教人做什么事的学问似乎更受欢迎。
从常理来说,人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应该谈到怎么正确地去做事。但是,我们很多的生存哲学管理哲学一上来就叫人怎么做事,甚至不是叫人怎么正确地做事,而是怎么能达到目的。
小丹感受到丁元英对她的深爱,也有了上面的觉悟。但这仅仅是丁元英送给小丹礼物的一部分。但小丹已经没有机会看到了。

74、刘冰看到伯爵公司送来的收购意向书,再想想亚文担任了总经理,自己是肯定无缘做总经理了,心里不平衡极了。小说中,对刘冰这种心理,亚文有很深刻的分析:“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就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这就是人。”
所以,刘冰觉得自己太吃亏了,觉得他和叶晓明冯志杰都是掉进了丁元英事先布置好的圈套,他打电话给叶晓明和冯志杰。三个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又一次显示出了三个人不同的性格。
叶晓明虽然和刘冰一样,觉得他们是被人骗了,但他愿赌服输,所以,即使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也并不愿意再参合格律诗的事情。
冯志杰则比刘冰和叶晓明要有见识的多。至少他通过这件事反省,而不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这决定了他有比较好的心态重新入股格律诗。
刘冰可能潜意识中是想拉叶晓明和冯志杰一起算计或者报复丁元英和欧阳雪的,但没有得到这两个人的响应。刘冰的心态至此开始扭曲。

75、林雨峰得知格律诗是个扶贫公司,知道败局已定,去找黑道的朋友周剑华。
周剑华也是个高人,一眼看出林雨峰来找他的目的。如果不是周剑华的分析,林雨峰最后能否放过丁元英,就很难说了。
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不知道防患于未然;遭遇挫败的时候,又不肯认输,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输。在这点上,林雨峰和欧阳雪、肖亚文两个女人相比,都差得太远。所谓太刚易折。


第21集第22集

76、林雨峰和乐圣公司最后决定,仍然要打官司。这应该也是在丁元英预料之中。林雨峰虽然知道胜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仍然希望把丁元英推上社会的道德审判台,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关于得救之道的大辩论。
这前后,林雨峰,包括乐圣公司的一个观点比较有意思,认为丁元英这样做是毁掉了一个民族品牌。且不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乐圣后来通过和格律诗的合作,保住了乐圣的品牌,就算是被毁掉,那也是残酷市场竞争的结果,说明乐圣本身的竞争力成问题。一个公司创造了一个品牌,保护它是主创公司的事情。如果这个公司因此就觉得自己是对国家的一大贡献,就认为,全国人民,甚至它的市场竞争者都有义务保护这块民族品牌,就未免太可笑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私,不管这种自私是打着什么样的旗号。

77、小丹参与吴成祥案,到广州扮演卧底的二奶,和沈楠到西安旅游,这个案件的作用似乎主要是让小丹在回县城的路上遇到黄福海等四个嫌疑犯。但这个案子拍得很完整。我觉得可能最主要的是想表现小丹的机智、勇敢,作为警察的优秀品质还有作为女人的另一面。其他的,我真的没看出还有什么用处。

78、关于那场乐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官司,我实在说不出太多的感想。关于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关于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关于得救之道,我觉得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太深奥了。
我想,开庭之前,丁元英要么嘱咐过那些作证的农民,想说什么说什么,甚至他根本连嘱咐都没有。而实际上,这些没见过什么大场面,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只有实话才是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任何谎言都会在对方的律师质问下露出马脚,而且,他们不需要撒谎。在丁元英的精密的设计中,可能有让郑健时嘲笑的用烂了的套路,有突然降价的杀招,但唯独没有谎言的位置。

79、这一集最让人痛心的是小丹的死。先说明一下,电视剧中小丹好像就是因为受伤过重死的,但小说中,小丹最后是自杀死亡的。亚文在最后曾经问丁元英小丹为什么要自杀。丁元英说,小丹觉得自己没用了。电视剧中的改编,我想是为了省去关于小丹自杀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对于小丹该不该自杀的关于生命价值的讨论吧。

80、小丹最后打给丁元英的那个诀别的电话,因为丁元英的沉默,让丁元英成了众矢之的,就连亚文和欧阳也未必真的理解他。当然,丁元英不需要别人理解他们的感情,觉得需要理解就是对感情的亵渎。是啊,爱情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情,别人的理解其实无关紧要。但是,但爱情和世俗相结合,比如要走进婚姻,则是需要至少是特定的人认可和理解的,当然,别人认可和理解的或许也仅仅是那个爱情与之结合的世俗的外壳。
像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确实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是两个凡人在凡俗的人世间谈的一场最接近于天国之恋的恋爱。因为极少有人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不理解也是正常,因为即使仅仅是理解,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接近。

81、丁元英和小丹都认为,警察的职业决定了他没有避险的权利。所以,丁元英说自己不是因为知道劝了没用所以没劝,而是因为小丹是警察。
前段时间,我在读书版给飞机回帖的时候写到:“进是好汉,退也是好汉,唯有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好汉。”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的本职,这是很简单的常识,但是,做到这点,特别是在危急关头,很难。
但小丹做到了。其实,小丹即使当时因为考虑到实力悬殊敌众我寡而放弃冒险一搏,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理解和原谅她。但那可能就不是小丹了。这是一种本能的勇敢,一种直觉的选择。
所以,丁元英看着小丹的照片,感叹: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呐。


第23集第24集

82、选对了剧本选对了主演,电视剧就成功了一半。选择王志文来演丁元英真是太合适了。看完电视,觉得他就是丁元英,即便我知道他是王志文。
小丹去世后,王志文对于那种内在的巨大的隐痛的诠释相当到位。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一直在流泪。
很久凝滞不定的没有表情的脸,在屋里缓慢的行走,窗前孤独的剪影,盖歪了的茶壶盖,直到最后那口喷涌的鲜血。
他一直以为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夸张描写,现在才知道是未到伤心吐血的程度。这是一种人生的极致体验,就像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83、小丹爸爸不能接受丁元英在关键时刻的沉默,不让他参加葬礼,甚至不想让他知道小丹的最后安身之处。因为对小丹爸爸一直不太喜欢,看到这里,我在感情上偏向于丁元英,所以觉得小丹爸爸怎么能这么做呢,怎么就不能理解小丹和丁元英的爱情呢?但等看完安静下来,我理解了小丹的爸爸。甚至理解了他对丁元英的不理解和不原谅。
他只是个父亲。警察的职责是什么他不是不知道,但是在生死关头,他不管这些,他只要女儿活着。这是父母的天性,和觉悟无关。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指责一个父亲,小丹是警察,他没有避险的权利,你这个做父亲的怎么这么没有觉悟呢,那就太不近人情了。我想,丁元英是个透彻明白的人,他当也会像我一样能够理解小丹爸爸,所以,当他被告知小丹爸爸希望他不要出席小丹的葬礼,他什么也没说就同意了。

84、丁元英在最后生死关头选择了沉默。我想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小丹不会怪他。小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丁元英:乖,我不能照顾你了,自己找吃的去吧。这对于丁元英来说,其实就足够了。全世界都误解他,都咒骂他,又与他何干呢。
和这种心灵相通心有灵犀有相似之处的还有丁元英和韩楚风这对朋友。林雨峰也不理解为什么韩楚风会毫不犹豫地把丁元英的地址告诉自己。韩楚风知道,丁元英早就预料到林雨峰回去找他,这事迟早要了结。他不但坦然告诉林雨峰丁元英的地址,而且连一般人认为很自然地通知丁元英一声都没有。这是怎么样的相知和信任。韩楚凤相信,即使丁元英真的死于林雨峰手中,他也会像他在五台山时所说的,当下随缘了,而绝不会责怪于他。

85、总是盼望救世主,丁元英认为,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比如,封建社会,老百姓盼明君,盼清官,甚至以前唱的,“东方红,太阳升......他是人民的大救星”,都是这种救主文化的产物。我猜想,丁元英认为,中国现在选择的政体其实也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产物。
基督教也是一种“信靠”的宗教,也就是说,相信上帝相信耶稣才能得救。但是,这和中国人的盼望救主的文化看起来有相通之处,但却有本质不同,从而影响结果也大不相同。
中国人盼望的救主是人,和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在盼望的同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是弱者,总盼着一个强者来拯救自己,从而衍生出来领袖崇拜,再衍生出极权制度。在杨继绳先生的著的《墓碑》中,对极权制度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多讲了,以免触到禁区。
而基督徒盼望的救主是上帝是耶稣,是神。每一个人都是神的孩子。在上帝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理念使得建立相对平等的重视规则的社会秩序成为可能。

86、小说的名字叫《遥远的救世主》,而电视剧的名字改成《天道》。这两个名字还是有差别的。遥远的救世主的含义是:所谓的外在的救世主,其实是不存在的,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这就是觉悟。也就是像小丹说的,只有自己觉到悟到才能做到,才能救自己。而要想自救,就需要按照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就是神。小说名字取前面的意思,电视剧取后面的意思。

87、最后谈一下我感到的小说和电视剧的差别。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文字一般,但因为具备了比较深刻的内涵而仍然称得上优秀的小说。而电视剧因为演员选择的精准和演技的精湛,堪称国内少见的电视精品。
另外,电视剧在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和小说有出入,男主人公出入小些,而女主人公出入则比较大。
男主人公的选择上基本上符合,但可能考虑到观众的观感,丁元英身上的痞气去掉了不少,不看小说光看电视剧的人没准以为丁元英是个守身如玉的清教徒呢。
小丹在小说里的描写,外型上是熟女类型的,魔鬼外貌,气质冷艳。但电视剧里左小青扮演的小丹则像出水芙蓉,清纯中透着刚毅。因为角色塑造和小说有出入,但剧情却并没有太多改动,这恐怕会给一些观众造成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看了小说大部分都会解开。

88、总之,这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对我来说,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场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