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星辰抢先:【他山集】孙涤说芒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8:08:16

【他山集】孙涤说芒格

(2010-07-09 13:31:32)转载 标签:

股票

市场法则

青铜

芒格

中国

分类: 他山集                                      心理误判  上海证券报   孙涤(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人类有一些固有的心理倾向,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对于人们怎样形成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倾向经过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推至过度,就会导致有害的偏误。
   本系列的开篇,笔者就用亚当·斯密的话来揭示市场法则:交易若要“自己满意”,必须先得“让对方满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且极具挑战性的。首先,得明白市场法则的“合金性质”,有如青铜(又有铜和锌,又有种种杂质,)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无共同之处,那类“铂金法则”在乌托邦之外没有可操作性;其次得了解,市场青铜法则的“人之所欲,乐施于人”,实质上是令交易对方选择做令你满意的事,和我们老祖宗的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合之,必固张之”一脉相承。因此,在市场上若要达成交易,你不得不诉诸对方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然而在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却经常混淆利益和理性两者。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做削头适冠般的简化呢,还是为了动听,迷惑对方到头来连带迷惑了自己?反正后来干脆拔苗助长,把理性等同于利益。更有害的是,一些学说坚持假设说,人们的选择越是不受限制,就越能彻底运用其理性,他们的利益于是就越能臻于极致。其中,交易各方的选择都能独立完成,既不互相干扰(其实这正是博弈的本质属性),也不受决策者的过去及其本身心理的影响。市场行为的许多乱象,人们认知过程的不少困扰,其实和这类有悖常情常理的错误假设有很大的关联。另外还有一些误解,比如把经济效率和人的利益追求等同起来,以货币来计量所有的利益,等等,也加剧和加深了人们的对市场的误判。
   先来检视一些主要的心理误判倾向,以便替以后探讨市场法则复杂的“青铜性质”做一铺垫。本篇将继续引用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上的见解。巴菲特和芒格在针砭证券投资行为的愚顽时,总能一针见血。不过相比之下,芒格更要率直一点,他的批评更集中在个人决策时易犯的谬误。在告诫证券投资者时,芒格常常强调,“别自欺。毕竟自己是最容易糊弄的对象!”(他是借用了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意思。)
   《穷查理宝典》屡次提到,人类有一些固有的心理倾向,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对于人们怎样形成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些倾向经过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推至过度,就会导致有害的偏误。最新版《穷查理宝典》(中译本今年5月由上海的世纪出版集团出版)里芒格做了修订,把可能导致误判的人类固有心理倾向表述成为——1. 对奖惩激励的反应倾向;2. 偏爱倾向;3. 偏恶倾向;4. 凭直觉反应迅即行动的倾向;5.维持一贯的倾向;6. 好奇倾向;7. 普遍公平的倾向;8. 妒忌倾向;9. 互惠回馈的倾向;10.注重简单联想的倾向;11.回避繁难和不方便的倾向;12.自视过高的倾向;13.过度乐观的倾向;14.对损失反应过度的倾向;15.从众倾向;16.锚定倾向;17.压力过大时反应过度的倾向;18.过于重视易获信息或印象的倾向;19.不用即忘的倾向;20.受麻醉毒品左右的倾向;21.大脑衰老的倾向;22.服从权威的倾向;23.啰嗦的倾向;24言之成理的倾向;25.多种倾向并发症的倾向。
   芒格说,他列出的这些容易导致判断失误的心理倾向,并不完备,有些还未能归并起来,其顺序也可以有多种排法。他之如此陈述,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容易被人理解,容易助人们克服各自的倾向缺失,来扬长避短。这些在进化中积淀而成的心理倾向,通常是有利于人们合理决策的,不过在太过偏执的情况下,这些心理倾向却可以变得非常有害。要是一个人能时时警戒勤加操练的话,他不但可以免受这些心理倾向之害,而且还可以恰度地反其道而用之,那会比其他受同样困扰的人更具竞争力,能在市场博弈中胜出。

   从来没有上过心理学课程的芒格之所以酷爱这方面的学问,因为他早已认识到,不论是主动做决策还是被迫做选择,都是活生生的人——生于长期的进化,长于文化的环境——而非从理性的假设里被抽象出来的标本。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参与市场博弈,同时却受着其固有的心理倾向的制约。市场法则的“青铜性质”就在于,只要是人就远远不是十足理性的。芒格列举的心理误判倾向,可以追根溯源到著名的荷兰生物学家N.丁伯根的研究(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任获得者J.丁伯根的胞弟;和奥地利的K.洛伦茨一起开创生物行为学,并同获诺贝尔医学奖)。N.丁伯根首先揭示出动物对刺激存在着过度反应(supernormal stimuli)的倾向,以至于有损它们的进化,甚至导致其毁灭。
   近年来的知识积累,如认知科学、脑神经学、行为心理学等,已取得长足的进展,给经济学的经典假说构成了强烈冲击。例如,以色列心理学家D.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的经济学诺奖就象征着里程碑式的变迁。本系列接下来对市场交易的“青铜法则”的探讨,将不时引用卡尼曼学派及其同行的分析成果。                      “逆向思维” 市场的青铜法则之二   2008年9月底的金融大崩塌像一阵狂飙席卷全球股市,投资人无不肝胆俱裂,但10月16日巴菲特就在《纽约时报》重申,“我买入的指导原则很简单:当别人贪婪之际你得审慎,别人畏葸时你得进取。眼下畏惧情绪弥漫,连投资老手都畏缩不前……”他接着在美国市场频频出手买入。
  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市场里的价格总是供求两方力量达到平衡的结果,价格就是交易对象的价值,因此不必再探寻价值,它已充分涵盖在价格里了。巴菲特显然不以为然,他认为,投资标的物的价格同它的内在价值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虽然价值到头来会反映在价格上面。用他五十年来的“亲密战友”芒格的话来讲,“要是你以为股市暴跌,我们就会深陷绝境的话,那说明你对市场投资没有什么了解。”其实市场处于低迷谷底,正是他们出手买进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投资对象的好时机。
  巴菲特和芒格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不但在投资和经营上,更在智慧和人格上。他们的“逆向思维”,是理解市场法则的关键:价格和价值不同,两者怎样互动,驱动着人们的经济博弈并受人际博弈的操控,这是我们称市场法则为青铜法则的理由所在。
  我做伯克希尔的“芝麻”小股东已经很久,早在1995年替上证报写专栏时就开始推介价值投资的投资风格,也帮助营造了众多中国粉丝,却从未到过他们的股东大会。这次友人说是能面谒芒格先生,并有机会亲炙其教诲,于是赶紧去参加了芒格主持的西科金融公司的股东大会。
  5月5日下午在帕萨迪纳市(距离我家50公里)的大会上,三个小时,几乎是芒格的个人秀。往往提问者语音刚落,芒格就已应答了,而且直捣问题核心,庄谐并陈,脍炙人口。我特意向芒格讨教了四个问题,面聆他对各种事理的洞察力,收获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想。
  86岁的芒格气色清朗、步履迅捷,好奇心和幽默感充溢,展示出他旺盛的生命力。他思维敏锐超过了年轻人,我的话还没完,他已明白了整个问题,以及背后提问的动机。极为坦直向来是芒格的风格,但他不会就事论事直接回答,而是促使你去思索并期待你举一反三。有关具体投资对象,他和巴菲特一样,一般是不回答的。总有不少人求芒格指点快速致富之道,芒格提醒道,即使世上真有这类点石为金的门道,也无从学起。
  他始终认为投资选股不过是普世智慧艺术的一个小分支。当我问他,中国不少人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不适合中国股市的看法,有无道理?他回答说,即使在华尔街,很多专业经理人对此也还将信将疑,他们的确难做到位。至于经济和金融学的教授们以及商学院的课程不顾实际,误导也很严重,但这不妨碍你针对市场做对的事情,终了还是业绩说话。一个人要有真正出众的竞争力,心里就得有多元的思维模型,掌握多种工具的组合。任何单个经验或信息只有嵌入如此形成的智慧框架里,才会产生意义,才能形成洞察力,才可以指导未来的选择决策。
  巴菲特和芒格为什么总能把握动态并作出准确的推断,他们是怎样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的?芒格认为阅读纸质媒体的重要性无可取代。《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数一数二,任何明眼人无不每天读。他对好书的影响力也极为推崇,不读好书就和文盲差不多。好书能启迪你的理解,凝练你的智慧,是网上的泛览所无法企及的。
  芒格向我解释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思考”是芒格经常引用德国著名数学家贾可布的名言。比如,他强调要逆向来运用“80/20定律”,认为光正确选择做对于成功有关键影响的几件事还不够,还必须竭力避免导致失败的几个关键因素,超过80%的失败往往由不到20%的业务(或人事)造成的。因此琢磨在历史上及你周围发生过的错误,分析其肇因,吸取其中教训,才能走出新路来。要想在高度竞争的世界上脱颖而出,中规中矩肯定不成。芒格说他能根据变化很迅速地自我调整,巴菲特也一样,两人都善于改变已有的判断,是“机会主义者”。
  芒格非常精要地道出伯克希尔的“控股集团”特色,公司治理结构上的成功乃由极端放权和极端集权两方面构成,相反相成的效果非常好。极端分散授权表现在:集团属下的企业有七十家左右,总公司充分授权具体经营而从不干预,一年一次报告,注重长期(一、二十年)的绩效而不看季度波动,从不要求例会也很少电话指令。事实上总部的人员总共才28位,也无从管起。极端集中控制则表现在:任何资本的配置运作和激励措施都只由巴菲特和芒格两个人决定。那么怎样来确保集团充分授权而不会导致“尾大不掉”甚至“道德风险”呢?芒格的回答是,务必挑选“好人”来主持工作。
  芒格在大会上特别推介了中国比亚迪公司的CEO王传福,认为他和巴菲特之所以改变了伯克希尔从不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惯例,是出于对王的品格、能力、理念、热忱的信心。    他始终认为投资选股不过是普世智慧艺术的一个小分支。当我问他,中国不少人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不适合中国股市的看法,有无道理?他回答说,即使在华尔街,很多专业经理人对此也还将信将疑,他们的确难做到位。至于经济和金融学的教授们以及商学院的课程不顾实际,误导也很严重,但这不妨碍你针对市场做对的事情,终了还是业绩说话。一个人要有真正出众的竞争力,心里就得有多元的思维模型,掌握多种工具的组合。任何单个经验或信息只有嵌入如此形成的智慧框架里,才会产生意义,才能形成洞察力,才可以指导未来的选择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