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罗天征声音:h 人体经络图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2:33:31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脉:
1.
起于人指丛毛之际;
2.
上循足跗上廉;
3.
去内踝一寸;
4.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5.
上腘内廉;
6.
循股阴;
7.
入毛中 ;
8.
过阴器;1
9.
抵小腹;
10.
挟胃属肝络胆;
11.
上贯隔;
12.
布胁肋;
13.
循喉咙之后;
14.
上人颃颡;
15.
连目系;
16.
上出额;
17.
与督脉会于巅;
18.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19.
环唇内;
20.
其支者,复从肝;
21.
别贯膈;
22.
上注肺。
【白话文】
《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
1.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
2.
沿着足跗部向上;
3.
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
4.
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
5.
上行膝内侧;
6.
沿着股部内侧;
7.
进入阴毛中;
8.
绕过阴部;
9.
上达小腹;
10.
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
11.
向上通过横膈;
12.
分布于胁肋;
13.
沿着喉咙的后面;
14.
向上进入鼻咽部;
15.
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16.
向上出于前额;
17.
与督脉会合与巅顶;
18.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
19.
环绕唇内;
20.
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
21.
通过横膈;
22.
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腧穴总图
>> 请点击穴位
【注释】
丛毛
:位于足大趾二节间,即三毛。
股阴
:即股的内侧。
颃颡
: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肝经常用腧穴
穴名
穴  位
主 治
特定穴
1
大敦
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痛。
肝经的“井穴”。
>>腧穴总图
2
行间
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肝经的“荥穴”。
3
太冲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参考资料:据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单刺太冲,观察到都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针刺太冲缓解胆道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肝经的“输、原穴”。
4
中封
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腹痛。
肝经的“经穴”。
5
蠡沟
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肝经的“络穴”。
6
中都
内踝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
肝经的“郄穴”。
>>腧穴总图
7
膝关
阴陵泉穴后1寸。
膝部肿痛。
8
曲泉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痒,膝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肝经的“合穴”。
9
阴包
股骨内上髁上4寸,缝匠肌后缘。
腹痛,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10
足五里
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
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
11
阴廉
曲骨穴旁 2寸,直下2寸。
月经不调,带下,小腹痛。
12
急脉
耻骨联合下旁开 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的腹股沟处。
小腹痛,疝气,阴挺。
13
章门
第十一肋端。
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脾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肝经与胆经交会穴。
14
期门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肝的募穴;足厥阴、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腧穴总图
—摘自《针灸学》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主编 邱茂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胆经
足少阳胆经图
新理念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科学。
大禹治水功在疏导,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因此,运动健身妙在通经。
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经脉篇)经脉图可以明示肢体与内脏的关系。认知了肢体与内脏的关系方能懂得运动肢体可以调整内脏的道理,进而正确掌握其运动方法。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功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篇)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 因此,经脉不能不畅通,理论也不能不知晓。
人体之经脉如大地之江河,江河有河道流域,经脉有路线分布。疏导江河要沿循河道,疏通经脉是否也应沿循经脉。
朋友:你见过不沿循河道来疏导江河的吗?有不沿循电路来修电器的吗?没有吧。可是你见过沿循经脉来运动健身的吗?也少吧。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不知有经脉,不知经脉内联脏腑,不知经脉路线,没有经脉图呢?
朋友:欲要沿循经脉疏导经脉,是否应当先熟知经脉的循行路线;而后才循经疏导经脉,进而调整内脏及全身呢? 您说是吗?
【原文】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1.
起于目锐眦;
2.
上抵头角;
3.
下耳后;
4.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5.
人缺盆;
6.
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
7.
出走耳前;
8.
至目锐眦后;
9.
其支者,别目锐眦;
10.
下大迎;
11.
合于手少阳抵于;
12.
下加颊车;
13.
下颈合缺盆;
14.
以下胸中贯膈;
15.
络肝:
16.
属胆;
17.
循胁里;
18.
出气街;
19.
绕毛际;
20.
横人髀厌中;
21.
其直者,从缺盆 ;
22.
下腋;
23.
循胸;
24.
过季胁;
25.
下合髀厌中;
26.
以下循髀阳;
27.
出膝外廉。
28.
下外辅骨之前 ;
29.
直下抵绝骨之端;
30.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31.
入小指次指之间;
32.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具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白话文】
《灵枢·经脉》:足少阳胆经:
1.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2.
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
3.
下行至耳后(风池);
4.
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
5.
向下进入缺盆部;
6.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
7.
出走耳前;
8.
到目外眦后方;
9.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
10.
下走大迎;
11.
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
12.
下行经颊车;
13.
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
14.
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
15.
联络肝脏;
16.
属于胆;
17.
沿着胁肋内;
18.
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
19.
经过外阴部毛际;
20.
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21.
缺盆部直行的脉:从缺盆;
22.
下行腋部;
23.
沿着侧胸部;
24.
经过季胁;
25.
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
26.
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
27.
出于膝外侧。
28.
下行经腓骨前面;
29.
直下到达腓骨下段;
30.
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
31.
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32.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腧穴总图
>> 请点击穴位
【注释】
头角
:当额结节部,即额角 。

:头欲躯干相联的前部。
下加颊车
: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毛际
:指耻骨部阴毛处。
髀厌
: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季胁
:相当于第十一、十二肋软骨的部分。
髀阳
:指大腿的外侧。
外辅骨
:指腓骨。
绝骨
: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大指岐骨
: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三毛
:足趾背短毛。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胆经常用腧穴
穴名
穴  位
主 治
特定穴
1
瞳子髎
目外眦旁 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腧穴总图
2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
耳鸣,耳聋,齿痛,口喎。
3
上关
(客主人)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
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喎斜,齿痛,口噤。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4
颔厌
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 1/4与下 3/4交界处。
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5
悬颅
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中点。
偏头痛,日赤肿痛,齿痛。
6
悬厘
头维穴至曲鬓穴连线的下 1/4与上 3/4交界处。
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
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7
曲鬓
耳前鬓发后缘直上,平角孙穴处。
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8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 1.5寸。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腧穴总图
9
天冲
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 寸。
头痛,癫疾,牙龈肿痛。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0
浮白
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二寸。
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1
头窍阴
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
头痛,耳鸣,耳聋。
足少阳与足太阳交会穴。
12
完骨
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喎,疟疾,癫痫。
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3
本神
神庭穴(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4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 1寸。
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腧穴总图
15
头临泣
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足少阳、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6
目窗
头临泣穴后 1寸。
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浮肿。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7
正营
目窗穴后 1寸。
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8
承灵
正营穴后1.5寸。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19
脑空
风池穴直上 1.5寸。
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强痛。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0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1
肩并
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2
渊腋
举臂,腋中线上,第四肋间隙。
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腧穴总图
23
辄筋
渊腋穴前1寸,第四肋间隙。
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24
日月
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
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呕逆,黄疽。
胆的“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
25
京门
第十二肋端。
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
肾的募穴。
26
带脉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脐处。
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27
五枢
在侧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
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28
维道
五枢穴前下0.5寸。
腹痛,疝气,带下,阴挺。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29
居髎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足少阳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30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内 2/3交界处。
下肢痿痹,腰痛。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31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腧穴总图
32
中渎
风市穴下2寸。
下肢痿痹。
33
膝阳关
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34
阳陵泉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疽,小儿惊风。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X线观察下,用胆囊造影剂研究针刺对胆囊动力的影响,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阳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胆囊影像明显缩小,表明针刺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即开始,而在起针后10分钟更加明显。
胆经的“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35
阳交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后缘。
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阳维脉郄穴。
36
外丘
外踝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胆经的“郄穴”。
37
光明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目痛,夜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
胆的“络穴”。
>>腧穴总图
38
阳辅
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
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胆经的“经穴”。
39
悬钟
(绝骨)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
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40
丘墟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参考资料:据报道,在对胆总管引流者进行胆道造影时(在注射吗啡的条件下),发现针刺丘墟,阳陵泉,日月等穴后30分钟,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
胆经的“原穴”;
41
足临泣
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
胆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
42
地五会
在第四、五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内侧缘处。
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胆经的“原穴”。
43
侠溪
足背,第四、五趾间缝纹端。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
胆经的“荥穴”。
44
足窍阴
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胆经的“井穴”。
>>腧穴总图
—摘自《针灸学》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主编 邱茂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