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听的笛子名曲:“两型”巨轮出湘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0:35:17

“两型”巨轮出湘江(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湖南篇)

本报采访组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4日   01 版)

  形似巨轮的长沙橘子洲新貌。
  邓兴摄

  千里湘江逶迤北去。

  在湖南,近60%人口依湘江而居,70%以上大中型企业沿湘江而立,其流域GDP占全省七成。湘江的波澜起伏,映射了湖南发展走向。

  今天,这条见证过近现代中国史的先驱之河,正见证着一场新的深刻变革。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表示,“未来五年,湖南将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两型社会,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至美湘江,思变,谋变,嬗变。

  既要解“不足”,又要解“不优”

  ——“两型”撬动发展方式之变

  长沙、株洲、湘潭,是湘江串起的三颗明珠。三市结合部有一座昭山,方圆522平方公里,因“山市晴岚”名列潇湘八景。

  在长株潭一体化历史进程中,有关部门曾多次酝酿,将昭山开发成工业园。然而,今年3月出炉的新规划最终将昭山定格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心”,89%的面积禁止和限制开发。湖南要将这个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城市群“绿心”建成长株潭的“生态客厅”、湖南人民的“现代桃花源”。

  “工业园”和“绿心”,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场硬仗,不转不行,慢转也不行。

  江流激荡,湖南往哪儿转?怎么转?如何吃透中央精神,结合湖南实际,找准转方式的着力点?

  湘江西岸,岳麓书院,讲堂檐下高悬“实事求是”一匾。这四字精髓被青年毛泽东汲取,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深远。

  湖南的决策者清醒而果决:“转方式既有共性的规律,又有个性的差别。湖南转方式要实事求是。”

  湖南选择了建设“两型社会”。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年多来,借力“两型”先行先试,长株潭快速崛起。

  “十二五”,湖南要用同一个支点,撬动整个湘江流域崛起。

  三湘大地,翠峦林立,河湖密布,是个“会呼吸的地方”,森林覆盖率5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生态就是生产力,湖南有这个条件。以建“两型”引领转方式,为全国闯出一条新路,这是湖南的机会,也是湖南的担当。

  省长徐守盛说:“‘两型’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目标,随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它必将引起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巨变。”

  建“两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方式在湖南的具体化。

  然而,有人担心:“沿海发达地区搞‘两型’都很难,像湖南这样的中部省份、后发地区,建‘两型’是不是超越了发展阶段?会不会制约经济发展?”

  近年来,湖南GDP跻身“万亿俱乐部”,跃升全国前十,但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均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还处在负重爬坡、后发赶超的节点。

  “两型”也是两难,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纠结是否无解?

  对发展的认识,往往在发展中廓清——

  以前,浏阳人要托关系才能挤进花炮厂打工;而今,花炮厂招不满工人,有的岗位月薪涨到5000元,还得开通班车接送工人。

  湖南是全国五大劳务输出省之一,最不缺劳动力资源,却也开始面临“用工荒”。

  在湖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天平已严重倾斜。一边是资源消耗偏多,湖南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边是资源禀赋偏少,湖南缺煤、少气、无油,人均耕地仅0.9亩。如果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修复”的老路,资源承受不起,环境容纳不下,发展不可持续,群众也不答应。

  多位省领导表示:“现在不转,总量越大,转的难度越大,付出的代价越大。建‘两型’,我们比东部更紧迫。”

  辩证地看,建“两型”与谋发展并不矛盾。

  怀化号称湘西翡翠,森林覆盖率近68%,但经济实力常排“省尾”。正当怀化发力追赶,出现了“速度论”与“无为论”。前者认为,搞“两型”会捆住发展手脚,为了大步向前,牺牲点环境也值得;后者却说:“怀化的环境经不起折腾,还不如守着青山绿水自在。”

  几番碰撞,怀化人心里亮堂了:“两型”不是说不要发展,更不能停下来搞“两型”;发展不以青山绿水为代价,才是真正的发展。

  动态地看,建“两型”恰恰可以促进发展。

  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最看重三个100%:“两型”试点以来,长沙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河流断面三类水率100%,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100%。

  “金字招牌,政策红利!”陈润儿这样形容“两型”,他掰着指头算账:“建‘两型’可能会暂时减少一点GDP,但长沙环境美了,加上房价稳、物价相对低,已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源源涌入,不仅速度没降下来,而且发展得更快更好。”去年,长株潭GDP占全省的42%以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取得双赢,并带动“3+5”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湘南、湘西加速发展。

  战略地看,建“两型”有利于后发者超越。

  省委政研室主任贺安杰说:“湖南在传统领域较落后,要赶上去很难,但在绿色领域,湖南跟沿海省份基本在同一起跑线,青山秀水正是湖南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最大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世界500强企业对湖南的‘四化两型’很向往。一个‘绿色湖南’,完全可以实现反超。”

  湘江流金溢银,湖南豁然开朗:“两型社会”建设,是完成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双重任务的突破口,是破解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矛盾的金钥匙。

  是约束,更是对创新的倒逼

  ——“两型”撬动生产方式之变

  湘江众多支流中,清水塘不起眼却很出名。

  清水塘附近曾汇聚株洲210家排污企业。由于排污段不同,2公里长的河流初呈灰绿色,接着变黄色、黑色,最后化成红色流入湘江,一度被称为“鸡尾酒”。

  “衡量‘四化两型’搞得好不好,就看湘江的水清澈了没有。”株洲毅然将这210家企业关停或搬迁。如今,工业企业废水100%达标排放,清水塘里金鱼嬉戏,野鸭觅食,水如其名。

  建“两型”,是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必须在生产方式的根上动土,彻底从“黑”变“绿”。

  湖南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减法”:

  工业重镇株洲掀起“绿色风暴”,拆除257根烟囱,一举摘掉“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的“黑帽”,换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8项国字号荣誉,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轮廓初现。市委书记陈君文说:“没有铁的决心,怕得罪人,两型就搞不好。”

  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

  以前瞻开阔的视野做“加法”: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景平台铺着2736块绿、蓝、红三色“玻璃”。它们,是高效彩色太阳能发电组件,为中国馆提供20%的清洁电力。这一杰作来自湖南神州光电能源公司,成立不到3年,其彩色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0%以上。

  湖南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补“短板”、促“两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风生水起,“文化湘军现象”令全国瞩目。湖南擘划的愿景是:到2015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支撑。湖南是全国唯一的移动电子商务建设示范省,长株潭是全国唯一成功实施同号并网的城市群,“数字湖南”前景无限。

  以务实睿智的态度做“乘法”:

  湖南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认为,“两型”产业不等于都是新兴产业,建“两型”也不等于另起炉灶。传统产业经过“两型”化改造也能升级为“两型”产业。这么做,成本低、效益高,具有乘数效应。

  湖南攥紧拳头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千亿集群,凝聚成传统产业“气旋”。规模的节节壮大带来资源节约,园区化的“集结”模式也有利于环境治理。

  传统产业变“两型”,要翻好技改的“高低杠”:能耗从高向低“翻”,附加值从低往高“翻”。

  在巴陵石化公司环氧树脂厂区,茵茵绿草令人惬意。作为三线老企业,这片绿色来之不易。总经理朱建民说,先前建的装置环保不过关,空气中氯碱废气含量高,草都黄了,新买的自行车骑不了多久钢圈会生锈。“我们咬牙关掉这套装置,新上马的装置仅环保技术投资就达1.6亿元,污染排放将比欧盟标准还低。”

  “两型”是约束,更是对创新的倒逼。

  企业是绿色生产体系的细胞,湖南企业的“绿金”在哪里?

  三一重工生产的62米臂长泵车,在日本福岛核危机中大显身手。臂长增1米,如同登高山,臂架技术是混凝土泵车的关键技术,过去一直掌握在德国、美国手里。现在,三一硬是将臂架从37米做到72米,并把生产基地建到了德国、美国。

  三一奇迹,背后是研发投入高出行业平均水准3至5倍,是6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是居国内同行之首的1400项专利。一句话,是自主创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是催生创新要素的沃壤,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长期居全国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3年列中西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30%。

  从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一号”巨型计算机,到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从中国南车为过半高铁动车组装上“湖南心”,到中电48所杀入全球光伏装备十强、中联重科平均1.5个工作日就有一种新产品问世……“湖南智造”,正随着滔滔江水汇入大洋,走向世界。“创新型湖南”,是最给力的发展引擎。

  “两型”建设是最大的民生

  ——“两型”撬动生活方式之变

  湘江之畔,飘动着一条长达160公里的玉带,那是沿岸城市共建的湘江风光带。

  漫步风光带株洲段,春花绚烂,绿木葱茏,诗意盎然,人们或在江边玩沙滩排球,或在草地上野餐放歌。当地人说:“湘江边处处都能拍婚纱照。”

  “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实际打造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感。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型”的这些关键词,似乎离居民生活有点远。建“两型”,会不会见物不见人?

  湖南的回答正好相反:“两型”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把建“两型”的成效写在老百姓笑脸上。“湖南决不搞‘两型’的牛市、民生的熊市。”

  “两型”是最大的民生,建“两型”就是惠民生。

  从温饱步入小康,人民群众越来越渴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吃到放心食品、生活在优美环境,这与“两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高度契合。

  沿着湘江风光带北上,一个个民生故事令人感奋:

  ——在建“两型”中,衡阳市经济大步攀升,财政增幅全省第一。衡阳将财政的60%用于民生投入,大胆创新社会管理。

  雁峰区黄茶岭居民许金兰,没想到这辈子能搬进白沙廉租房住宅小区,住上漂亮舒适的新居。2010年,衡阳拿出1600套廉租房,按均价1000元/平方米,由低收入家庭自愿出资共建,实行共有产权,百姓一片叫好。市委书记张文雄说:“搞建设的钱怎么比都是‘大钱’,花起来要小气;惠民生的钱怎么比都是‘小钱’,花起来要大气。”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在长沙宁乡县金洲镇关山社区,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别墅特色鲜明。这个曾经“40%房屋漏雨”的贫困村,得益于长株潭“两型”试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1926亩,节约建设用地392亩。

  关山将“省”出来的土地开发成新住宅和度假中心,让农民当股东,享受股本红利,同时按“两型”标准引导农民搞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土地节约了,农民富裕了。在“好吃斋”农家乐,主人向霞光说:“我住的这套别墅297平方米。以前种一年地也赚不到2500元,农家乐刚开张8个月,纯利就近8万元。”

  ——洞庭湖边的岳阳人告诉我们,“两型”建设不是为了“两型”,而是为了人,要把“两型”与改善民生对接起来。

  在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一间厂房,工人们正将一台台废旧电视机依次拆解,从线路板提取金和锡,从偏转线圈提取铜。在废品中,汨罗人发现了两型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点,通过做大做强循环经济来创造“饭碗”、培育新型“破烂王”。汨罗成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0多家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吸纳近2万名下岗人员和农民工就业。

  “两型”阳光温暖着民生,也更新着生活方式。

  初到长沙的人可能有点“不习惯”:所有宾馆的房间均不免费提供一次性牙具、洗发水、拖鞋等“七小件”。但长沙人觉得很自然:“这么做每月减掉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0万套件,全年可节约资金上千万元,固体垃圾也少了,有什么不好?”

  长沙市发放过《两型生活市民手册》,十分抢手。上班不“挂QQ”,下班拔电脑插头,每天至少可节电1度;冰箱及时除霜,一年能节电184度……《手册》成了很多湖南人的生活和消费指南。

  绿色制度护航绿色发展

  ——“两型”撬动管理方式之变

  湘江曾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湖南近年斥资595亿元力推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关、退、停、限1000多家污染企业,使“母亲河”走出梦魇,重现“漫江碧透”。

  治污减排,怎样从被动转为主动?

  在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拍卖师一声槌响,起价800元/吨的52吨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以2240元/吨的高价拍出。这里,环境资源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想争取更多的排污量,就要从别人手里买指标,也可以将自家省下的排污量卖给其他企业。

  “多排污就得多花钱”,湖南用市场的巨手引导节能减排。

  建“两型”,没有先例可循,考量着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执政水平。当两型建设渐行渐深,从市场的自发到改革的自觉,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建“两型”的过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制度体系,只有转变管理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障碍,使地方和企业要转、真转、持续转。

  湖南探索出三大机制——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挡住污染的,淘汰落后的,奖励先进的,让资源环境更“佳”;

  形成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机制,既讲供求关系,更讲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让资源环境更“贵”;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与问责机制,一旦造成污染,“企业摘牌子、老板戴铐子”,官员也要“摘帽子”;资源、生态等“两型”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分量不断加码,让资源环境更“重”。

  立足“两型”,湖南先后出台12个改革方案、10个两型标准,一项项首开先河的法规制度精彩亮相:第一个为“两型”进行地方立法;第一个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第一个出台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第一个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推动“两型管理”,建设“法治湖南”,让政府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

  

  “不到潇湘岂有诗”。乘坐武广高铁行进在湖南,沿线的蓝天、绿野、峰峦、湖泊、层林、花丛,延绵成一幅撩人心弦的斑斓画卷。

  湘江两岸,“四化两型”的号角声声清越。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亮出四张新名片。

  率先建设好“两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社会和谐可持续、人民幸福可持续,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湖南在“十二五”重任压肩。

  湖南人天生流淌着敢为人先的血液。岳阳楼上,“先忧后乐”情怀依然;橘子洲头,“中流击水”更显豪迈;韶山冲下,“湖湘精神”迸发出时代的光彩。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湖南只争朝夕。

  又一次,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湘江。 

  (本报记者龚雯、吕明军、田俊荣、王炜采写)